正在阅读:

平安首提“个人业务价值” 认为现有估值折价20%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平安首提“个人业务价值” 认为现有估值折价20%

平安高管使用“个人业务价值”模型重新“诠释”平安集团的价值的方法,无疑是不满于 “分类加总估值法”所得的20%综合金融估值折价,以致于股价长期遭低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2月9日上午,在厦门举行的例行策略日活动上,为了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其综合金融服务价值,以及其综合金融的核心——寿险业务,平安两名高管专门为此开了策略会。

根据中国平安首次披露的数据,集团个人业务内含价值超4000亿,金融客户人均利润近200元等多项数据,同时,综合金融业务的核心——平安寿险业务未来可释放利润近4000亿。

受该“价值解释”利好影响,截至午间收盘,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的A、H股分别上涨1.53%、1.55%,同时,带动A股保险板块飘红。

在策略会上,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在《平安集团个人业务商业模式及经营成果》的报告中,首次着重提出并量化了衡量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商业模式效率的“个人业务价值”,集团个人业务价值的增长来自核心金融业务价值和互联网用户价值的共同成果。

李源祥在报告中披露,通过采取“一个账户、两个超市和一扇门”的商业模式,平安的个人业务在利润、服务的个人总数、金融客户的价值贡献和互联网用户的活跃度上均实现了稳健增长,带动个人业务价值持续提升。

目前,平安为超1.22亿金融客户和超2.98亿互联网服务用户提供服务。2016年上半年,平安个人业务净利润为238.5亿元,金融客户人均利润为195元;同时,以金融产品计算,平安全量客户人均持有2.16个金融产品,高净值客户人均持有9.98个金融产品。

在综合金融模式(IFS)下,平安独特的综合金融服务效率已经显现:金融客户的增长模型,客户财富等级越高,人均贡献越大,同时,金融客户在各产品线之间已经高度交叉渗透;互联网用户活跃平台迅速提升,也在大量购买金融产品。

此次,平安高管使用“个人业务价值”模型重新“诠释”平安集团的价值的方法,无疑是不满于“分类加总估值法”所得的20%综合金融估值折价,以致于股价长期遭低估。

汇丰银行资深研究员James E Garner给出的折价理由则是,这种商业模式曾在发达国家的试验中,不仅因为复杂程度给投资者带来负担,同时亦没有为投资者带来曾经许诺的明显好处,大部分均以失败而告终。今年9月,直到James E Garner与平安掌舵人马明哲会见的两年之后,汇丰银行这位资深分析师在历经近两年调研重新发表的研究报告终于取消了对平安综合金融的估值折价,并称是“由于平安集团2016年上半年业绩,我们发现平安不断演变的‘综合金融+互联网’模式创造了显著价值”,同时将平安H股及A股评级上调至“买入”。

作为平安集团综合金融的核心和旗舰,平安的寿险业务则在伴随着低利率和资产荒下,成为在今年上半年A股四大上市险企中唯一利润为正的保险公司。

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执行官姚波总结了平安寿险业务的主要策略——减少对利差的依赖,转而在死差和费差上寻求新的增长点。

姚波在《平安寿险价值深度解析》的报告中称,长期保障型业务占比高等平安良好的业务结构,低利率影响较小,以及审慎的精算假设,和预估偿二代对业务结构和新业务价值的大幅提升,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平安寿险较高质量的内含价值。

姚波解释称:“长期保障型产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远低于短交储蓄型保险产品。截至2016年年中,平安寿险的整体新业务价值为471.25亿元,其中,长期保障型产品的基准新业务价值为329.67亿元。即使我们的保险资金投资回报率下降50个基点,长期保障型产品的新业务价值仅下跌5.7%。平安长期保障型业务的新业务价值中利差占比为21%,远较短交储蓄型业务近八成的利差占比低。”这也导致了平安寿险对利率下行的敏感性远较同业为低。平安寿险不仅在承保端坚持以长期保障型业务为主,减少对利差的依赖程度,而且在投资端,审慎检视投资收益率假设和贴现率假设。

据姚波介绍,2011年到2015年,平安长期保障型业务在代理人渠道中的首年规模保费占比从2011年的42%持续上升至51%。由于此类产品的利差占比较低,在构成保险公司利润来源的“三差”(利差、死差、费差)中,平安寿险未来利润的主要构成是与保险保障密切相关的死差和经营成本相关的费差等。姚波指出,最能体现寿险公司未分配利润的是负债端的剩余边际,平安寿险此项指标高达3,863亿。这就意味着现在平安寿险有近4000亿的未来税前利润释放空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平安首提“个人业务价值” 认为现有估值折价20%

平安高管使用“个人业务价值”模型重新“诠释”平安集团的价值的方法,无疑是不满于 “分类加总估值法”所得的20%综合金融估值折价,以致于股价长期遭低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2月9日上午,在厦门举行的例行策略日活动上,为了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其综合金融服务价值,以及其综合金融的核心——寿险业务,平安两名高管专门为此开了策略会。

根据中国平安首次披露的数据,集团个人业务内含价值超4000亿,金融客户人均利润近200元等多项数据,同时,综合金融业务的核心——平安寿险业务未来可释放利润近4000亿。

受该“价值解释”利好影响,截至午间收盘,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的A、H股分别上涨1.53%、1.55%,同时,带动A股保险板块飘红。

在策略会上,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在《平安集团个人业务商业模式及经营成果》的报告中,首次着重提出并量化了衡量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商业模式效率的“个人业务价值”,集团个人业务价值的增长来自核心金融业务价值和互联网用户价值的共同成果。

李源祥在报告中披露,通过采取“一个账户、两个超市和一扇门”的商业模式,平安的个人业务在利润、服务的个人总数、金融客户的价值贡献和互联网用户的活跃度上均实现了稳健增长,带动个人业务价值持续提升。

目前,平安为超1.22亿金融客户和超2.98亿互联网服务用户提供服务。2016年上半年,平安个人业务净利润为238.5亿元,金融客户人均利润为195元;同时,以金融产品计算,平安全量客户人均持有2.16个金融产品,高净值客户人均持有9.98个金融产品。

在综合金融模式(IFS)下,平安独特的综合金融服务效率已经显现:金融客户的增长模型,客户财富等级越高,人均贡献越大,同时,金融客户在各产品线之间已经高度交叉渗透;互联网用户活跃平台迅速提升,也在大量购买金融产品。

此次,平安高管使用“个人业务价值”模型重新“诠释”平安集团的价值的方法,无疑是不满于“分类加总估值法”所得的20%综合金融估值折价,以致于股价长期遭低估。

汇丰银行资深研究员James E Garner给出的折价理由则是,这种商业模式曾在发达国家的试验中,不仅因为复杂程度给投资者带来负担,同时亦没有为投资者带来曾经许诺的明显好处,大部分均以失败而告终。今年9月,直到James E Garner与平安掌舵人马明哲会见的两年之后,汇丰银行这位资深分析师在历经近两年调研重新发表的研究报告终于取消了对平安综合金融的估值折价,并称是“由于平安集团2016年上半年业绩,我们发现平安不断演变的‘综合金融+互联网’模式创造了显著价值”,同时将平安H股及A股评级上调至“买入”。

作为平安集团综合金融的核心和旗舰,平安的寿险业务则在伴随着低利率和资产荒下,成为在今年上半年A股四大上市险企中唯一利润为正的保险公司。

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执行官姚波总结了平安寿险业务的主要策略——减少对利差的依赖,转而在死差和费差上寻求新的增长点。

姚波在《平安寿险价值深度解析》的报告中称,长期保障型业务占比高等平安良好的业务结构,低利率影响较小,以及审慎的精算假设,和预估偿二代对业务结构和新业务价值的大幅提升,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平安寿险较高质量的内含价值。

姚波解释称:“长期保障型产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远低于短交储蓄型保险产品。截至2016年年中,平安寿险的整体新业务价值为471.25亿元,其中,长期保障型产品的基准新业务价值为329.67亿元。即使我们的保险资金投资回报率下降50个基点,长期保障型产品的新业务价值仅下跌5.7%。平安长期保障型业务的新业务价值中利差占比为21%,远较短交储蓄型业务近八成的利差占比低。”这也导致了平安寿险对利率下行的敏感性远较同业为低。平安寿险不仅在承保端坚持以长期保障型业务为主,减少对利差的依赖程度,而且在投资端,审慎检视投资收益率假设和贴现率假设。

据姚波介绍,2011年到2015年,平安长期保障型业务在代理人渠道中的首年规模保费占比从2011年的42%持续上升至51%。由于此类产品的利差占比较低,在构成保险公司利润来源的“三差”(利差、死差、费差)中,平安寿险未来利润的主要构成是与保险保障密切相关的死差和经营成本相关的费差等。姚波指出,最能体现寿险公司未分配利润的是负债端的剩余边际,平安寿险此项指标高达3,863亿。这就意味着现在平安寿险有近4000亿的未来税前利润释放空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