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金球奖大赢家《爱乐之城》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金球奖大赢家《爱乐之城》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爱乐之城》在刚刚揭晓的金球奖中,获得了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电影配乐、最佳原创歌曲七项大奖。

作者 | Amy Nicholson

译者 | Issac

十年一轮,洛杉矶都会像女演员“装修门面”一样,改变自己的身份。60年代,嬉皮士和杀手风靡一时;70年代,是雾霾警报和色情片的时代;80年代,又被流行金属所主宰,尖叫声充斥着整条日落大道;到了90年代,O.J. Simpson和Rodney King红透半边天,成为话题焦点。

60年代洛杉矶

终于迎来了21世纪,这座城市又都是Lindsay Lohan, Paris Hilton和Tara Reid以及她们的丁字裤。这些时期的洛杉矶事多虚浮却又有趣。当那些搬离洛杉矶的人讥讽着宁愿去死也不愿留在这座城市的时候,它却咧嘴大笑。洛杉矶它自己爱着自己。谁还在乎外面的人喜不喜欢它?

然而,如今的洛杉矶却备受宠爱。它终于放好了姿态,随时准备着取代纽约作为美国文化中心的位置,它还急迫着为公司企业肃清环境。现在这里的任何事物都是那么出色、充满阳光、人畜无害,除了物价——从秀场上的珠宝盒到12美元一个的鳄梨面包。恰在此时,又是在这个地方,《爆裂鼓手》的编剧兼导演Damien Chazelle,撇下曼哈顿黑暗的地下室,跑来拍了一部加州商业片。

爆裂鼓手 Whiplash (2014)

他的新电影——《爱乐之城》,是一部由Emma Stone和Ryan Gosling主演的浪漫歌舞片。片中,怀揣梦想的两人因为对方的雄心壮志而爱上彼此,但最后却又发现自我心中那一方天地,除了梦想,再也容不下其他。她是个演员。(毕竟,这里是好莱坞。)他是个爵士音乐人。(毕竟这是Damien Chazelle的电影。)而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定价过高的复古梅森罐,复刻过去旧时光的模样。

Chazelle在电影开拍之前就雄心满满。电影的屏幕变宽了,“宽银幕电影”的画面还没亮起之前就发出锣鼓喧天的声响。Chazelle说,这会是一次大事件。是的,它的确是,几乎是。《爱乐之城》开场是一个在拥堵高速公路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舞蹈场面的长镜头,像在拍电视一样,年轻人们从车内窜出来,开始载歌载舞。他们都非常年轻,多元,穿着各色衣服,还有一个浮夸的家伙,带着红帽子,穿着红T恤、红鞋子和红色吊带袜。从这些细节里——甚至每个人都有一辆复古的塞班汽车,可以看到Chazelle对洛杉矶彩虹色彩的想象。

摄像机的操作比演员的编舞设计得更为精心。它在后视镜之间各种转动,或旋转,或俯冲,或摇动,而这个时候舞蹈家就像漫画里那样张开双臂,以此模仿百老汇。“新的一天开始了,”他们冲进亮光。然后他们在回到自己的位置上,Chazelle加上一个词“冬天”——电影中最出彩的部分。

Chazelle知道怎样来代入。这组镜头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他自己的:复古风格的服装、洛杉矶的交通和天气。甚至里面出现的字体都是对过去的敬意。但是他的这些组合又是如此到位,让你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所看到的都是崭新的事物。我看了《爱乐之城》两次,而两次我都对Chazelle设计的这些假棕榈树、神秘的停车规矩、无所不在的普锐斯和James Dean的巨幅壁画会心一笑。这种笑是脱口秀主持人说出一个梗,大家都笑而不语的那种。这种笑不是被强加的,而是自然而然的。

虽然Chazelle2009年就搬去了洛杉矶,但感觉他像是在封闭与孤立中度过的。就像是一个刚到新学校的小孩子,害怕树敌,然后费尽心思地去交朋友。他很讨喜,或者说再模仿一些讨喜的东西。不仅仅是旧时音乐,还有Woody Allen的《安妮·霍尔》里的垒球幽默,开玩笑说洛杉矶的文化优势就是在红灯的时候右转。(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他们何时学会在红灯的时候左转——那个时候也就是奇迹发生的时候了)

安妮·霍尔 Annie Hall (1977)

怀旧之情——特别是那种刻意为之的怀旧设计——影响了电影叙事的能力。从而,《爱乐之城》欢快轻松的节奏也会受到影响。当你看到Stone像敲响板(剧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的现代元素)一样按动车钥匙后,Gosling立马像《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里的那样抱住路灯时,你可能会翻白眼。或者是Stone突然穿着《瑟堡的雨伞》(Umbrellas of Cherbourg)里的那种风格的连衣裙,去参加另一场无可比拟的好莱坞爵士派对、又或者是Chazelle因为想不到更好的主意而让Stone像《甜姐儿》(Funny Face)里的Audrey Hepburn一样手拿气球的时候,你就hold不住了。他们总是让你不断掉线,然后让你鼓掌。

Stone值得这些掌声。在片中,她就是真正的Mia,就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她是一个梦想着当演员的咖啡师。但是Stone用生命填满了这个角色。她不仅仅是在背台词,而是让一字一词都活了起来——她可以在字词之间转变自己的情绪。在电影里Mia试镜的情节里,Chazelle一直给Stone脸部特写,然后我们可以看到她这一分钟里在五种情绪之间的转换:高兴、自信、恐慌、痛苦和虚张声势。她挑高眉梢,她噙着泪水却不哭泣,脸部细微的变化,最后突然变化,宛若坚冰。“不,我会为你高兴,”她怒目而视。然后响起了试镜间的敲门声,Stone迅速变成紧张地看着我们。她可以继续走下去吗?她可以创造奇迹吗?

Mia和Sebastian之间几乎没有共同之处。至少在我们看来是这样的。她顺从这个世界,而他回避这个世界。她是求真务实,他是理想主义。当她向他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演戏时,他只在意其中的一部分,并因此认为她是一位真正的剧作家,好像和女演员约会太过陈腐。之后,他像是侮辱一般用“演员”这个词来形容她,但她却认为理所当然,尽管事实如此。甚至Stone像猫一样宽长的眼睛都和Gosling长细的下巴不搭。当他们亲吻的时候,就像是苹果和香蕉凑在了一起。但Mia和Seb也有相交叉的地方,他们都认为世界被分为了两个阵营,庸俗者和艺术家。

“如果都没有人来听,你怎么拯救爵士乐呢?”Seb的前队友Keith(John Legend饰)责骂道。“如果你是如此的传统,那你又怎么可能有革命性创新呢?”我好奇Chazelle自己对于这个问题是否有自己的答案。不过,他在片中表现了自己的反驳:Keith的团队很烂,但是他们却很火。这也是Chazelle的一些怀疑,那些特点相互契合。在片中,他有多尊敬Mia和Seb的天赋并不清晰。和Keith不同,Seb可以写出优美的歌曲,叫做“Mia&Seb’s Theme”。这是一首悲伤的钢琴民谣,完美到他一遍又一遍地弹奏,再也不想费工夫去创作其他的曲目。(你也可以像这样来看待Chazelle,他现在已经创作了三部爵士乐的电影了。)

Chazelle的转换拍摄也很华丽。仔细地拍摄一个场景,然后突然旋转到另一个场景,以此达到震撼冲击的效果,这是他的标志动作。电影开篇,他从狂躁的场面到无精打采,然后,从广阔的天空岛拥挤的街道。他喜欢庞大和威风的东西——这部电影就是专为宽屏幕制作的。他在绿色的窗帘前拍摄了两组镜头,日落永远是卡通一样的华丽。他喜欢昏暗的灯光,直到他的巨星出场。

当然,奇妙幻想会帮助歌舞剧大卖。在这部电影里,最为崇高的是理想之地。《爱乐之城》很有可能冲冠奥斯卡;评选人会情不自禁地选择这部电影,这会拔高他们工作的道德高度。但我也禁不住想,《爱乐之城》感觉更像是Chazelle自己的想象——他在自己的道路上跳着踢踏舞——而不是这种意在取悦的跨界混搭,这部电影就像桑巴点心一般。正如Sebastian感叹的:“这就是洛杉矶。他们推崇一切,却从不珍惜任何东西。”也许,Chazelle终究还是适应了这一套吧。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原标题:《爱乐之城》:踢踏天使的城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金球奖大赢家《爱乐之城》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爱乐之城》在刚刚揭晓的金球奖中,获得了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电影配乐、最佳原创歌曲七项大奖。

作者 | Amy Nicholson

译者 | Issac

十年一轮,洛杉矶都会像女演员“装修门面”一样,改变自己的身份。60年代,嬉皮士和杀手风靡一时;70年代,是雾霾警报和色情片的时代;80年代,又被流行金属所主宰,尖叫声充斥着整条日落大道;到了90年代,O.J. Simpson和Rodney King红透半边天,成为话题焦点。

60年代洛杉矶

终于迎来了21世纪,这座城市又都是Lindsay Lohan, Paris Hilton和Tara Reid以及她们的丁字裤。这些时期的洛杉矶事多虚浮却又有趣。当那些搬离洛杉矶的人讥讽着宁愿去死也不愿留在这座城市的时候,它却咧嘴大笑。洛杉矶它自己爱着自己。谁还在乎外面的人喜不喜欢它?

然而,如今的洛杉矶却备受宠爱。它终于放好了姿态,随时准备着取代纽约作为美国文化中心的位置,它还急迫着为公司企业肃清环境。现在这里的任何事物都是那么出色、充满阳光、人畜无害,除了物价——从秀场上的珠宝盒到12美元一个的鳄梨面包。恰在此时,又是在这个地方,《爆裂鼓手》的编剧兼导演Damien Chazelle,撇下曼哈顿黑暗的地下室,跑来拍了一部加州商业片。

爆裂鼓手 Whiplash (2014)

他的新电影——《爱乐之城》,是一部由Emma Stone和Ryan Gosling主演的浪漫歌舞片。片中,怀揣梦想的两人因为对方的雄心壮志而爱上彼此,但最后却又发现自我心中那一方天地,除了梦想,再也容不下其他。她是个演员。(毕竟,这里是好莱坞。)他是个爵士音乐人。(毕竟这是Damien Chazelle的电影。)而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定价过高的复古梅森罐,复刻过去旧时光的模样。

Chazelle在电影开拍之前就雄心满满。电影的屏幕变宽了,“宽银幕电影”的画面还没亮起之前就发出锣鼓喧天的声响。Chazelle说,这会是一次大事件。是的,它的确是,几乎是。《爱乐之城》开场是一个在拥堵高速公路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舞蹈场面的长镜头,像在拍电视一样,年轻人们从车内窜出来,开始载歌载舞。他们都非常年轻,多元,穿着各色衣服,还有一个浮夸的家伙,带着红帽子,穿着红T恤、红鞋子和红色吊带袜。从这些细节里——甚至每个人都有一辆复古的塞班汽车,可以看到Chazelle对洛杉矶彩虹色彩的想象。

摄像机的操作比演员的编舞设计得更为精心。它在后视镜之间各种转动,或旋转,或俯冲,或摇动,而这个时候舞蹈家就像漫画里那样张开双臂,以此模仿百老汇。“新的一天开始了,”他们冲进亮光。然后他们在回到自己的位置上,Chazelle加上一个词“冬天”——电影中最出彩的部分。

Chazelle知道怎样来代入。这组镜头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他自己的:复古风格的服装、洛杉矶的交通和天气。甚至里面出现的字体都是对过去的敬意。但是他的这些组合又是如此到位,让你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所看到的都是崭新的事物。我看了《爱乐之城》两次,而两次我都对Chazelle设计的这些假棕榈树、神秘的停车规矩、无所不在的普锐斯和James Dean的巨幅壁画会心一笑。这种笑是脱口秀主持人说出一个梗,大家都笑而不语的那种。这种笑不是被强加的,而是自然而然的。

虽然Chazelle2009年就搬去了洛杉矶,但感觉他像是在封闭与孤立中度过的。就像是一个刚到新学校的小孩子,害怕树敌,然后费尽心思地去交朋友。他很讨喜,或者说再模仿一些讨喜的东西。不仅仅是旧时音乐,还有Woody Allen的《安妮·霍尔》里的垒球幽默,开玩笑说洛杉矶的文化优势就是在红灯的时候右转。(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看他们何时学会在红灯的时候左转——那个时候也就是奇迹发生的时候了)

安妮·霍尔 Annie Hall (1977)

怀旧之情——特别是那种刻意为之的怀旧设计——影响了电影叙事的能力。从而,《爱乐之城》欢快轻松的节奏也会受到影响。当你看到Stone像敲响板(剧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的现代元素)一样按动车钥匙后,Gosling立马像《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里的那样抱住路灯时,你可能会翻白眼。或者是Stone突然穿着《瑟堡的雨伞》(Umbrellas of Cherbourg)里的那种风格的连衣裙,去参加另一场无可比拟的好莱坞爵士派对、又或者是Chazelle因为想不到更好的主意而让Stone像《甜姐儿》(Funny Face)里的Audrey Hepburn一样手拿气球的时候,你就hold不住了。他们总是让你不断掉线,然后让你鼓掌。

Stone值得这些掌声。在片中,她就是真正的Mia,就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她是一个梦想着当演员的咖啡师。但是Stone用生命填满了这个角色。她不仅仅是在背台词,而是让一字一词都活了起来——她可以在字词之间转变自己的情绪。在电影里Mia试镜的情节里,Chazelle一直给Stone脸部特写,然后我们可以看到她这一分钟里在五种情绪之间的转换:高兴、自信、恐慌、痛苦和虚张声势。她挑高眉梢,她噙着泪水却不哭泣,脸部细微的变化,最后突然变化,宛若坚冰。“不,我会为你高兴,”她怒目而视。然后响起了试镜间的敲门声,Stone迅速变成紧张地看着我们。她可以继续走下去吗?她可以创造奇迹吗?

Mia和Sebastian之间几乎没有共同之处。至少在我们看来是这样的。她顺从这个世界,而他回避这个世界。她是求真务实,他是理想主义。当她向他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演戏时,他只在意其中的一部分,并因此认为她是一位真正的剧作家,好像和女演员约会太过陈腐。之后,他像是侮辱一般用“演员”这个词来形容她,但她却认为理所当然,尽管事实如此。甚至Stone像猫一样宽长的眼睛都和Gosling长细的下巴不搭。当他们亲吻的时候,就像是苹果和香蕉凑在了一起。但Mia和Seb也有相交叉的地方,他们都认为世界被分为了两个阵营,庸俗者和艺术家。

“如果都没有人来听,你怎么拯救爵士乐呢?”Seb的前队友Keith(John Legend饰)责骂道。“如果你是如此的传统,那你又怎么可能有革命性创新呢?”我好奇Chazelle自己对于这个问题是否有自己的答案。不过,他在片中表现了自己的反驳:Keith的团队很烂,但是他们却很火。这也是Chazelle的一些怀疑,那些特点相互契合。在片中,他有多尊敬Mia和Seb的天赋并不清晰。和Keith不同,Seb可以写出优美的歌曲,叫做“Mia&Seb’s Theme”。这是一首悲伤的钢琴民谣,完美到他一遍又一遍地弹奏,再也不想费工夫去创作其他的曲目。(你也可以像这样来看待Chazelle,他现在已经创作了三部爵士乐的电影了。)

Chazelle的转换拍摄也很华丽。仔细地拍摄一个场景,然后突然旋转到另一个场景,以此达到震撼冲击的效果,这是他的标志动作。电影开篇,他从狂躁的场面到无精打采,然后,从广阔的天空岛拥挤的街道。他喜欢庞大和威风的东西——这部电影就是专为宽屏幕制作的。他在绿色的窗帘前拍摄了两组镜头,日落永远是卡通一样的华丽。他喜欢昏暗的灯光,直到他的巨星出场。

当然,奇妙幻想会帮助歌舞剧大卖。在这部电影里,最为崇高的是理想之地。《爱乐之城》很有可能冲冠奥斯卡;评选人会情不自禁地选择这部电影,这会拔高他们工作的道德高度。但我也禁不住想,《爱乐之城》感觉更像是Chazelle自己的想象——他在自己的道路上跳着踢踏舞——而不是这种意在取悦的跨界混搭,这部电影就像桑巴点心一般。正如Sebastian感叹的:“这就是洛杉矶。他们推崇一切,却从不珍惜任何东西。”也许,Chazelle终究还是适应了这一套吧。

 

 

来源:文慧园路三号

原标题:《爱乐之城》:踢踏天使的城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