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该如何看城市郊区化浪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该如何看城市郊区化浪潮?

从19世纪起,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城市规划理念发生过多次调整,从最早的工业城市,在田园城市提出,再到二战后推动实现的大规模郊区化。

所评图书:

书名:《城市郊区》

作者:(英)艾伦·梅斯

译者:田丰、陈剑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2月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不仅驱动带来了加速的城市化,也使得许多城市的郊区化进程表现得越加明显。而今的城市已经不再是近代之前的那种封闭实体,郊区、城市中心区、卫星城、乡村有时界限已经不太明显。

有时,郊区还会成为城市最受关注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化都市在郊区建造起由机场、铁路车站、大型综合商场、休闲综合体(主题公园)及写字楼甚至度假村组成的基础设施,这样的建筑综合体要比原先的城市中心区更具时尚感和现代感,重新定义了当代城市。而创意产业的崛起,既有城市选择过去老旧的居民区、工业区,也不乏开辟郊区和乡村的现象。

当然,也有一些城市,郊区多分布着高端别墅和度假村,并用围墙和保安力量形成物理阻隔,制造出有别于城市中心区的景象、秩序和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少工业城市的产业布局从城市中心外迁到远郊和卫星城,也引发了中上收入阶层市民的同步外迁,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荒败化和贫困化。美国社会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在其所著的《当工作消失时:城市新穷人的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一书中就曾深入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近引进出版了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者艾伦·梅斯所著的《城市郊区》。这本书将郊区纳入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背景中进行讨论。全书对过去以来有关郊区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并运用布迪厄的住宅场域观点对伦敦进行了实证研究。这本书对于关心城市规划、人文地理、社会学、城市化问题的读者,更为深入的理解郊区发展问题及其前景,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书作者在介绍全书写作背景时,专门提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中国城市郊区发展。书中援引彼得·霍尔等城市问题研究权威的观点指出,全球化城市区域发展具有显著的多中心本质,即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由通勤者从边缘地带向中心移动,而表现为通勤流、信息流的流向多中心化,各中心之间又联系得非常紧密。英国伦敦已经成为了这样一个多中心区域的经济中心,从南部的索伦特延伸到北部的剑桥,还包括雷丁、阿什福德等副中心,整片区域之中城区、郊区融合发展。而在我国的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城市中心区、副中心与卫星城的纽带也已初步形成,全方位的提升了这些城市的发展空间和竞争能力。

如前述,城市郊区化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城市的中心区相对衰落,比如美国洛杉矶等;而另一些城市的部分郊区在城市竞争中也显露出颓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东京的部分地区,已经成为老龄人口的聚居区,产业分布和工作岗位大量流失。《城市郊区》书中指出,政府、企业界对于都市整体就业的投资动向,对于郊区兴盛或衰落具有关键作用。

从19世纪起,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城市规划理念发生过多次调整,从最早的工业城市,在田园城市提出,再到二战后推动实现的大规模郊区化。城市郊区化在美国出现了收入阶层和族裔分裂等现象,即中上收入阶层和主流族裔外迁,而留在城市中心区的大多为有色族裔居民、移民中的贫民。书中特意提到,用更多的门禁、围墙将郊区社区进行区隔,并不利于城市秩序和文化的形成,也无助于公共意识和开放社会观念的培育。这也提醒效仿美式、英式城市发展,加快郊区化发展的有关国家和城市,应当设法重蹈覆辙。

书中还引述了知名城市问题批评家芒福德等学者的观点,指出放任自流的郊区化,容易造成家庭脱离城市文化和城市秩序,并造成郊区居住居民家庭之间的隔绝增强,许多人陷于孤独和冷漠。为此,就有必要引入布迪厄的理论,讨论城市化、郊区化浪潮中,应当如何构建郊区,以及郊区的消费、就业、教育等配套体系,从而避免郊区仅仅成为城区的附带品、居民用来满足睡眠要求的场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该如何看城市郊区化浪潮?

从19世纪起,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城市规划理念发生过多次调整,从最早的工业城市,在田园城市提出,再到二战后推动实现的大规模郊区化。

所评图书:

书名:《城市郊区》

作者:(英)艾伦·梅斯

译者:田丰、陈剑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2月

近几十年来,全球化不仅驱动带来了加速的城市化,也使得许多城市的郊区化进程表现得越加明显。而今的城市已经不再是近代之前的那种封闭实体,郊区、城市中心区、卫星城、乡村有时界限已经不太明显。

有时,郊区还会成为城市最受关注的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化都市在郊区建造起由机场、铁路车站、大型综合商场、休闲综合体(主题公园)及写字楼甚至度假村组成的基础设施,这样的建筑综合体要比原先的城市中心区更具时尚感和现代感,重新定义了当代城市。而创意产业的崛起,既有城市选择过去老旧的居民区、工业区,也不乏开辟郊区和乡村的现象。

当然,也有一些城市,郊区多分布着高端别墅和度假村,并用围墙和保安力量形成物理阻隔,制造出有别于城市中心区的景象、秩序和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少工业城市的产业布局从城市中心外迁到远郊和卫星城,也引发了中上收入阶层市民的同步外迁,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荒败化和贫困化。美国社会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在其所著的《当工作消失时:城市新穷人的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一书中就曾深入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近引进出版了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者艾伦·梅斯所著的《城市郊区》。这本书将郊区纳入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背景中进行讨论。全书对过去以来有关郊区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并运用布迪厄的住宅场域观点对伦敦进行了实证研究。这本书对于关心城市规划、人文地理、社会学、城市化问题的读者,更为深入的理解郊区发展问题及其前景,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书作者在介绍全书写作背景时,专门提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中国城市郊区发展。书中援引彼得·霍尔等城市问题研究权威的观点指出,全球化城市区域发展具有显著的多中心本质,即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由通勤者从边缘地带向中心移动,而表现为通勤流、信息流的流向多中心化,各中心之间又联系得非常紧密。英国伦敦已经成为了这样一个多中心区域的经济中心,从南部的索伦特延伸到北部的剑桥,还包括雷丁、阿什福德等副中心,整片区域之中城区、郊区融合发展。而在我国的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城市中心区、副中心与卫星城的纽带也已初步形成,全方位的提升了这些城市的发展空间和竞争能力。

如前述,城市郊区化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城市的中心区相对衰落,比如美国洛杉矶等;而另一些城市的部分郊区在城市竞争中也显露出颓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东京的部分地区,已经成为老龄人口的聚居区,产业分布和工作岗位大量流失。《城市郊区》书中指出,政府、企业界对于都市整体就业的投资动向,对于郊区兴盛或衰落具有关键作用。

从19世纪起,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城市规划理念发生过多次调整,从最早的工业城市,在田园城市提出,再到二战后推动实现的大规模郊区化。城市郊区化在美国出现了收入阶层和族裔分裂等现象,即中上收入阶层和主流族裔外迁,而留在城市中心区的大多为有色族裔居民、移民中的贫民。书中特意提到,用更多的门禁、围墙将郊区社区进行区隔,并不利于城市秩序和文化的形成,也无助于公共意识和开放社会观念的培育。这也提醒效仿美式、英式城市发展,加快郊区化发展的有关国家和城市,应当设法重蹈覆辙。

书中还引述了知名城市问题批评家芒福德等学者的观点,指出放任自流的郊区化,容易造成家庭脱离城市文化和城市秩序,并造成郊区居住居民家庭之间的隔绝增强,许多人陷于孤独和冷漠。为此,就有必要引入布迪厄的理论,讨论城市化、郊区化浪潮中,应当如何构建郊区,以及郊区的消费、就业、教育等配套体系,从而避免郊区仅仅成为城区的附带品、居民用来满足睡眠要求的场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