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想要逃离大城市、逃离现在的生活?这7本书可以作为逃离指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想要逃离大城市、逃离现在的生活?这7本书可以作为逃离指南

逃往的那个世界就一定比现在这个更好吗?逃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些年来,高房价、雾霾、交通堵塞让人们不止一次地发出“逃离北上广”的呼声。最近这波呼声又变得猛烈起来。

其实“逃离”并不是现代人发明出来的新鲜词汇,中国自古就有归隐诗,许多文人明白功名利禄难以企盼,渴望从庙堂中退隐、回归田野山林。这种逃离,既是实际上从糟糕压抑的生活环境走出,也是在内心将名利束缚解脱,回归到真正自由的心灵家园。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抒发的是从政治生涯中逃离、回归山野自由的感慨,王维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也是一副从利禄羁绊中逃脱悠然自得的景象。 逃离的重点总在于“回归”,不管是实际上的回归,还是心灵上的回归。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逃离这个主题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

最简单而直接的逃离,经常发生在有幻想、惊悚色彩的故事中,主人公陷于某种危险的局面中,充满勇气智慧从密室紧闭、危险威胁和厄运纠缠的宿命中逃脱,他们想要回归正常生活。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开篇所写的的逃离情节极为精彩;雨果《悲惨世界》的主角冉·阿让改名换姓、一辈子都在试图逃脱沙威的追赶;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和《十日惊情》则是主人公想尽办法摆脱重重危险而逃脱。借助这样的逃离角色想要改变命运,虽然可能终生都无法摆脱被厄运纠缠的阴影。

还有一种更加精神意义上的逃离,主角们想要逃脱的是庸常、旧式的生活,实现自我的期望。比如说巴金《家》中离家出走的三子觉慧,他叛逃家庭,离开亲人,是想让自己也加入时代的洪流,成为全新的青年;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讲的是女主人公盼望发生的一场逃离,离开无趣的中产生活,前往梦想中的巴黎,幻想这样就能够回归人生的初始期望,而无奈终究落空。

与以上两种清晰模式的“逃离”相比,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双重逃离”,主人公最初离开这个地方去往他乡,然后又从他乡归来,想要回归却又无处可去,只能再次离开。这样的故事,始终被若有似无的乡愁始笼罩,比如说韩少功的《归去来》还有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崩塌》,都是主人公回到当年熟悉的地点,经过重新认知,发现这里什么都不剩下了,都只能匆忙地再次离开。

就像当年鲁迅所问,娜拉离家出走后,又能去往哪里呢?或许不止是娜拉、女性,对于所有想要逃离的人来说,逃往的那个世界就一定比现在这个更好吗?逃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果你也想收拾包裹逃走,这里有几本关于逃离的书,可以作为逃离指南。

《基督山伯爵》

作者:[法]大仲马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内容简介:故事讲述1815年2月底,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远洋货船的年轻代理船长爱德蒙·唐泰斯回到马塞港,受路途中死去的老船长所托,要为拿破仑捎一封密信给在巴黎的亲信。消息走漏,他惨遭小人陷害,锒铛入狱。在狱中,他度过了漫长的十四年,就在出狱的希望愈加渺茫之时,他突然听见法利亚神甫在挖地道,两人相遇后,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后来神甫因病去世,唐泰斯钻入准备运送死尸的麻袋中,狱卒将他当作死人扔进了大海……

推荐理由:这是一副既阴沉诡异,又鼓舞人心的浪漫主义景象,主人公被锁在海岛中的监狱里,终于趁着神甫死亡的机会,冒充死人跌下大海,并成功地寻找到了宝藏,向众人复仇或者报恩。在酝酿逃生的漫长时间里,唐泰斯所渴望的正义、期盼的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没有人能保护我,也没有人再能打败我。我不信教义,不信律法,我自己的标准就是我的法规。能阻止我的只有死亡,可是我不怕死。”借助着这次逃生,他成为了自己世界的主人。这也启发了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中类似的逃生与复仇。

《悲惨世界》

作者:[法]雨果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内容简介:苦刑犯冉·阿让因为偷一块面包而入狱十九年,结束了法国南部土伦苦役场的苦难生活。获释后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冉·阿让推开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卞福汝的大门。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后,凭借一手办起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但这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和紧追不舍。

推荐理由:冉·阿让想要逃脱的不仅是不公正的审判和刑罚,还有一辈子的精神枷锁,就算他隐姓埋名,四处搬迁,沙威也从来不放过追捕的机会,虽然他想要的只是温暖的家庭和生活,这个过程越是难以实现,越是残酷荒谬,就越能显现出个人追求与挣扎的力量。最近出版的小说《地下铁道》里主人公“黑女奴”科拉也有和冉·阿让一样的在追捕中不断逃亡的命运,不管她以什么面貌在何处重新开始,身后的这个追捕者始终不放弃他的猎物,所以这个追捕者也被评论家比喻为冷酷无情的“沙威”。 

《房间》

作者:[爱尔兰] 爱玛·多诺霍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内容简介:以五岁小孩的口吻讲述他和妈妈在房间里被奴役的故事。对五岁的杰克而言,房间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他跟妈住在这里,学习、阅读、吃饭、睡觉、游戏。但对妈而言,房间却是老尼克囚禁她七年的监狱。她在这里被绑架、强奸和幽禁,但是她竭尽所能,为儿子营造一个安心的成长环境,从不让儿子看到她被强暴的画面。 在男孩生日的时候,母亲揭开了谜底,他们共同想出逃跑的计策。

推荐理由:和基督山伯爵在监狱、斯蒂芬所写的作家保罗在精神病家中一样(《头号书迷》),这部作品展现的也是在一极端情境中逃跑的景象,甚至逃跑的方式都是模仿“基督山伯爵的”。而与其他逃离的作品不同的是,它也着重展现了逃离之后会怎样的问题,出生于小屋的男孩逃离之后见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甚至觉得之前的小房间才是更安全的,母亲也差点自杀来结束逃离之后的噩梦和压力,但最终他们都与旧房间说了“再见”,真正完成逃离,回归了正常的现实当中。

《家》

作者:巴金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内容简介:巴金著名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家喻户晓的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四川一个大家庭的生活与变动,大哥觉新顺从、痛苦而纠结;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目睹家庭陈旧腐败的现状,年轻生命不断遭受的悲剧命运,觉慧觉得这个家没有希望了,“索性离了也好”,最终他成功地逃出家庭,前往未知的大城市,去见识那些正在生长的新事物,还有广大的群众和年轻的朋友们。

推荐理由:巴金曾在《家》的“后记”中承认这部小说的自传体色彩,《家》中描写的爱与恨融入了他自己的爱与恨,《家》中青年们的举动,体现的是他自己对于制度的愤恨,这是他对于他所出身的家庭的控诉,“《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离开家,是变革的起点,也是生命与爱的觉醒。

《革命之路》

作者:[美国] 理查德·耶茨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内容简介:美国小说家理查德·耶茨的处女作。讲述上世纪50年代,夫妇弗兰克和爱波在革命山庄购买了房子,弗兰克是个上班族,爱波在家做全职妈妈,兼做业余演员;随着时光的推移,婚姻生活渐渐变得无趣和庸碌,爱波建议他们抛弃革命山庄,爱波建议他们移民去巴黎,她出去挣钱养家,而弗兰克则可以写本书或者学画画。就在这个时候,弗兰克得到难得的晋升机会,爱波也再次怀孕,两人陷入生活的僵局。

推荐理由:革命之路,这个标题本身就象征着“逃离”的动作,居住在此的夫妻却讽刺地未能从婚姻与日常生活中突围。据耶茨自己形容,“我笔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与未知的局限内,风风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失败,因为他们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样子。”人们应该去追寻内心的完满,还是固守于现实的藩篱,这是个难以做到的平衡,有时会有悲剧性的结果。

《厄舍府的崩塌》

作者:爱伦·坡

版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 

内容简介:主人公接到了邀请,回到了童年熟悉的地点,见到了童年的伙伴,但是他不能形容的变化正在发生,他的朋友罗德里克是被死亡掠住的猎物,极其病态地敏感,接受不了阳光、声音,只能听丝绸的声音,他认为自己的妹妹麦德林正在死亡,主角为了帮助他,与他一起读书,讲故事,并且埋葬了妹妹,而恐怖的事终于发生了,主人公又逃了出来,府邸也倒塌了。

推荐理由:很难讲这个故事的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是死亡?是乡愁?很多人将这个故事分析为兄妹乱伦、儿子弑父等多重主题,而爱伦·坡非常善于将一个故事讲得有某种宿命、难以逃脱的意味,这个府邸见证了主人公和朋友年轻的时候,但如今却在忧郁的崩塌中,而其中居住的人也似乎难以避免死亡的命运。主人公抱着回溯年轻时代的想法,与故友相处,却好像却参与了厄舍府的崩塌,于是形成了出走、回返又逃离的过程。 

 《归去来》

 作者:韩少功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内容简介:黄治先回到了一个觉得非常熟悉的地方,那里所有的人都好像记得他,却把他称为“马眼镜”,他们说起往事时笃定而真诚,他自己也不能断定,自己到底是谁,有没有来过这里,后来只能无声无息地潜逃,“整个村寨莫名其妙地使我感到窒息,我必须逃”。他逃走了,在别处醒来后,又一次不记得自己是谁,陷入自我认知的危机。

推荐理由:归去来,脱化自“归去来兮”,是一个对于过去重访的过程,主角在重访过去的人和事中,也在重访自己的记忆与人格,他非常矛盾,一方面觉得一切都似曾相识,另一方面又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因为在他们口中所活着的并不是自己所知道的自己。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作者对于文革时期的“失忆症”的寓言。他所回到的地方的记忆是关于文革时期的,因为创伤阻断了他的自我认知,而重访让他恢复了记忆,让他原先的那个自我又复苏了。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想要逃离大城市、逃离现在的生活?这7本书可以作为逃离指南

逃往的那个世界就一定比现在这个更好吗?逃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些年来,高房价、雾霾、交通堵塞让人们不止一次地发出“逃离北上广”的呼声。最近这波呼声又变得猛烈起来。

其实“逃离”并不是现代人发明出来的新鲜词汇,中国自古就有归隐诗,许多文人明白功名利禄难以企盼,渴望从庙堂中退隐、回归田野山林。这种逃离,既是实际上从糟糕压抑的生活环境走出,也是在内心将名利束缚解脱,回归到真正自由的心灵家园。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抒发的是从政治生涯中逃离、回归山野自由的感慨,王维的“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也是一副从利禄羁绊中逃脱悠然自得的景象。 逃离的重点总在于“回归”,不管是实际上的回归,还是心灵上的回归。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逃离这个主题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

最简单而直接的逃离,经常发生在有幻想、惊悚色彩的故事中,主人公陷于某种危险的局面中,充满勇气智慧从密室紧闭、危险威胁和厄运纠缠的宿命中逃脱,他们想要回归正常生活。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开篇所写的的逃离情节极为精彩;雨果《悲惨世界》的主角冉·阿让改名换姓、一辈子都在试图逃脱沙威的追赶;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和《十日惊情》则是主人公想尽办法摆脱重重危险而逃脱。借助这样的逃离角色想要改变命运,虽然可能终生都无法摆脱被厄运纠缠的阴影。

还有一种更加精神意义上的逃离,主角们想要逃脱的是庸常、旧式的生活,实现自我的期望。比如说巴金《家》中离家出走的三子觉慧,他叛逃家庭,离开亲人,是想让自己也加入时代的洪流,成为全新的青年;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讲的是女主人公盼望发生的一场逃离,离开无趣的中产生活,前往梦想中的巴黎,幻想这样就能够回归人生的初始期望,而无奈终究落空。

与以上两种清晰模式的“逃离”相比,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双重逃离”,主人公最初离开这个地方去往他乡,然后又从他乡归来,想要回归却又无处可去,只能再次离开。这样的故事,始终被若有似无的乡愁始笼罩,比如说韩少功的《归去来》还有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崩塌》,都是主人公回到当年熟悉的地点,经过重新认知,发现这里什么都不剩下了,都只能匆忙地再次离开。

就像当年鲁迅所问,娜拉离家出走后,又能去往哪里呢?或许不止是娜拉、女性,对于所有想要逃离的人来说,逃往的那个世界就一定比现在这个更好吗?逃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果你也想收拾包裹逃走,这里有几本关于逃离的书,可以作为逃离指南。

《基督山伯爵》

作者:[法]大仲马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内容简介:故事讲述1815年2月底,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远洋货船的年轻代理船长爱德蒙·唐泰斯回到马塞港,受路途中死去的老船长所托,要为拿破仑捎一封密信给在巴黎的亲信。消息走漏,他惨遭小人陷害,锒铛入狱。在狱中,他度过了漫长的十四年,就在出狱的希望愈加渺茫之时,他突然听见法利亚神甫在挖地道,两人相遇后,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后来神甫因病去世,唐泰斯钻入准备运送死尸的麻袋中,狱卒将他当作死人扔进了大海……

推荐理由:这是一副既阴沉诡异,又鼓舞人心的浪漫主义景象,主人公被锁在海岛中的监狱里,终于趁着神甫死亡的机会,冒充死人跌下大海,并成功地寻找到了宝藏,向众人复仇或者报恩。在酝酿逃生的漫长时间里,唐泰斯所渴望的正义、期盼的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没有人能保护我,也没有人再能打败我。我不信教义,不信律法,我自己的标准就是我的法规。能阻止我的只有死亡,可是我不怕死。”借助着这次逃生,他成为了自己世界的主人。这也启发了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中类似的逃生与复仇。

《悲惨世界》

作者:[法]雨果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内容简介:苦刑犯冉·阿让因为偷一块面包而入狱十九年,结束了法国南部土伦苦役场的苦难生活。获释后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冉·阿让推开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卞福汝的大门。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后,凭借一手办起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但这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和紧追不舍。

推荐理由:冉·阿让想要逃脱的不仅是不公正的审判和刑罚,还有一辈子的精神枷锁,就算他隐姓埋名,四处搬迁,沙威也从来不放过追捕的机会,虽然他想要的只是温暖的家庭和生活,这个过程越是难以实现,越是残酷荒谬,就越能显现出个人追求与挣扎的力量。最近出版的小说《地下铁道》里主人公“黑女奴”科拉也有和冉·阿让一样的在追捕中不断逃亡的命运,不管她以什么面貌在何处重新开始,身后的这个追捕者始终不放弃他的猎物,所以这个追捕者也被评论家比喻为冷酷无情的“沙威”。 

《房间》

作者:[爱尔兰] 爱玛·多诺霍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内容简介:以五岁小孩的口吻讲述他和妈妈在房间里被奴役的故事。对五岁的杰克而言,房间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他跟妈住在这里,学习、阅读、吃饭、睡觉、游戏。但对妈而言,房间却是老尼克囚禁她七年的监狱。她在这里被绑架、强奸和幽禁,但是她竭尽所能,为儿子营造一个安心的成长环境,从不让儿子看到她被强暴的画面。 在男孩生日的时候,母亲揭开了谜底,他们共同想出逃跑的计策。

推荐理由:和基督山伯爵在监狱、斯蒂芬所写的作家保罗在精神病家中一样(《头号书迷》),这部作品展现的也是在一极端情境中逃跑的景象,甚至逃跑的方式都是模仿“基督山伯爵的”。而与其他逃离的作品不同的是,它也着重展现了逃离之后会怎样的问题,出生于小屋的男孩逃离之后见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甚至觉得之前的小房间才是更安全的,母亲也差点自杀来结束逃离之后的噩梦和压力,但最终他们都与旧房间说了“再见”,真正完成逃离,回归了正常的现实当中。

《家》

作者:巴金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内容简介:巴金著名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家喻户晓的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四川一个大家庭的生活与变动,大哥觉新顺从、痛苦而纠结;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目睹家庭陈旧腐败的现状,年轻生命不断遭受的悲剧命运,觉慧觉得这个家没有希望了,“索性离了也好”,最终他成功地逃出家庭,前往未知的大城市,去见识那些正在生长的新事物,还有广大的群众和年轻的朋友们。

推荐理由:巴金曾在《家》的“后记”中承认这部小说的自传体色彩,《家》中描写的爱与恨融入了他自己的爱与恨,《家》中青年们的举动,体现的是他自己对于制度的愤恨,这是他对于他所出身的家庭的控诉,“《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离开家,是变革的起点,也是生命与爱的觉醒。

《革命之路》

作者:[美国] 理查德·耶茨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内容简介:美国小说家理查德·耶茨的处女作。讲述上世纪50年代,夫妇弗兰克和爱波在革命山庄购买了房子,弗兰克是个上班族,爱波在家做全职妈妈,兼做业余演员;随着时光的推移,婚姻生活渐渐变得无趣和庸碌,爱波建议他们抛弃革命山庄,爱波建议他们移民去巴黎,她出去挣钱养家,而弗兰克则可以写本书或者学画画。就在这个时候,弗兰克得到难得的晋升机会,爱波也再次怀孕,两人陷入生活的僵局。

推荐理由:革命之路,这个标题本身就象征着“逃离”的动作,居住在此的夫妻却讽刺地未能从婚姻与日常生活中突围。据耶茨自己形容,“我笔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与未知的局限内,风风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失败,因为他们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样子。”人们应该去追寻内心的完满,还是固守于现实的藩篱,这是个难以做到的平衡,有时会有悲剧性的结果。

《厄舍府的崩塌》

作者:爱伦·坡

版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 

内容简介:主人公接到了邀请,回到了童年熟悉的地点,见到了童年的伙伴,但是他不能形容的变化正在发生,他的朋友罗德里克是被死亡掠住的猎物,极其病态地敏感,接受不了阳光、声音,只能听丝绸的声音,他认为自己的妹妹麦德林正在死亡,主角为了帮助他,与他一起读书,讲故事,并且埋葬了妹妹,而恐怖的事终于发生了,主人公又逃了出来,府邸也倒塌了。

推荐理由:很难讲这个故事的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是死亡?是乡愁?很多人将这个故事分析为兄妹乱伦、儿子弑父等多重主题,而爱伦·坡非常善于将一个故事讲得有某种宿命、难以逃脱的意味,这个府邸见证了主人公和朋友年轻的时候,但如今却在忧郁的崩塌中,而其中居住的人也似乎难以避免死亡的命运。主人公抱着回溯年轻时代的想法,与故友相处,却好像却参与了厄舍府的崩塌,于是形成了出走、回返又逃离的过程。 

 《归去来》

 作者:韩少功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内容简介:黄治先回到了一个觉得非常熟悉的地方,那里所有的人都好像记得他,却把他称为“马眼镜”,他们说起往事时笃定而真诚,他自己也不能断定,自己到底是谁,有没有来过这里,后来只能无声无息地潜逃,“整个村寨莫名其妙地使我感到窒息,我必须逃”。他逃走了,在别处醒来后,又一次不记得自己是谁,陷入自我认知的危机。

推荐理由:归去来,脱化自“归去来兮”,是一个对于过去重访的过程,主角在重访过去的人和事中,也在重访自己的记忆与人格,他非常矛盾,一方面觉得一切都似曾相识,另一方面又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因为在他们口中所活着的并不是自己所知道的自己。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作者对于文革时期的“失忆症”的寓言。他所回到的地方的记忆是关于文革时期的,因为创伤阻断了他的自我认知,而重访让他恢复了记忆,让他原先的那个自我又复苏了。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