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分众传播时代,再难有全民娱乐偶像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分众传播时代,再难有全民娱乐偶像了

如今,“黄金时刻”已过十余年,电视媒体作为一种全民媒介的黄金时代远去,在屏幕分化的时代,分众偶像时代开启。而分众时代,再难有全民偶像。

文|韩飞

这个时代,再无电视媒体造就的全民偶像巨星。电视作为一种全民媒介的黄金时代已经远去,一个基于多屏传播的分众偶像时代业已开启。

2005年的那个夏天,一场不问年龄、不分唱法、不论外形的电视选秀正在举办第二届。还在四川音乐学院读大二、侥幸参加了海选的李宇春,想必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的自己会成为中国娱乐圈现象级的艺人。

总决赛那晚,她以超过350万的短信票数,拿下了“超女”冠军,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之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偶像。给她现场加油送上祝福的,是一位74岁的从上海赶来的夏奶奶。

那是个电视选秀的黄金时代。那时候,被称作电视人“黄埔军校”的北京广播学院刚刚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在电视系开学典礼的班会上,班主任每每都会告诫那些选择电视专业,对未来一腔热血的新生们:你们应该为选择了这个专业而骄傲,并要有使命和责任感。因为你们要知道,很多普通家庭如今安放电视的地方,当年是用来供奉牌位的。

1

电视黄金时代与“造星”简史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明星”往往跟一个时代最大众主流的媒介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如果说以往的“造星运动”属于胶片时代或唱片时代,那么最近的一个时代应该说是电视造星时代。

自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到2017年,中国电视业走过了将近60个年头。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四级办台,逐级覆盖”等政策驱动下,电视媒体凭借其“广泛性、大众性、通俗性、低成本性”,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真正的全民媒介,也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生态中“造星”的核心驱动媒介。

电视媒体诞生的第一种造星方式或样态,应属春晚。

自1983年首次播出以来,央视春晚伴随中国观众走过了30余年,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央视春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造星神话,让许多人一夜成名。

1987年春晚:费翔劲歌热舞《冬天里的一把火》

电视媒体诞生的第二种造星样态,当属电视剧。

记得1990年,一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渴望》播出,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主演张凯丽、李雪健至今活跃在电视荧屏上,当年他们和毛阿敏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一样家喻户晓。

但岁月的车轮碾过记忆,这些老戏骨们风华已过,全民偶像的基因也逐渐像潮水一样褪去。

而电视媒体真正“造星”的黄金时代和市场化的浪潮息息相关,市场化的结果是相应的“娱乐化”风潮的兴起。在市场化和娱乐化的浪潮之下,电视黄金时代造星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应该属于电视剧《还珠格格》。

1998年《还珠格格》登陆湖南卫视,并迅速风靡全国。这部青春古装戏在引来高关注的同时还创造了时至今日都令人咋舌的收视成绩,收视率至今保持中国第一且重播率最高。“还珠”之后,赵薇、林心如、范冰冰等一举成名,社会学家将此誉为小燕子风暴、赵薇现象。

某种意义讲,《还珠格格》之后,中国大陆正式开启了流行文化偶像巨星时代。

还珠三姐妹:至今连奶奶辈儿都熟悉的偶像巨星

此后的中国电视荧屏进入了文化娱乐造星运动的高峰,从《像雾像雨又像风》的陈坤、陆毅、孙红雷、周迅,佟大为;《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扮演者王宝强,到《奋斗》中的佟大为、马伊琍、文章;从《杨澜访谈录》的杨澜,《鲁豫有约》的陈鲁豫,到《幸运52》的李咏。电视作为一种全民媒介,为广大观众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人尽皆知的巨星偶像。

2

互联网来了,分屏与分众时代来了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论断,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这是麦克卢汉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这一媒介技术主义的观点和预言同样适用于已到来的互联网时代。社会主导媒介的改变,新媒体逐渐侵占传统媒体占据的国民总时间,它逐渐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也改变了用户的信息沟通和获取方式。

互联网传播的环境下,分屏和信息获取终端的公众化,使得媒介真正有可能成为一种“个体器官延伸”。人们都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次元空间,“每个人的朋友圈,都隔着一道银河”。代表着客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电视媒体在多屏时代其注意力和影响力被稀释,从而走向基于社会分层(阶层、职业、趣味……)的分众化。

传播媒介的多元以及分众趋势在互联网时代被前所未有的强化,人的主体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被各种屏幕和媒介内容分化,以至于很难再有一场活动,把所有人的注意力持续凝结在一处。而现在靠新媒体造就全民偶像也非常难,至少现在都没有,因为互联网本身是分众属性的。

在网络传播时代,各种知识背景、各个年龄阶段、各个兴趣爱好相似的用户组成一个个社群,获取信息的便宜性使得他们直接将注意力诉诸于最感冒的内容。

于是,B站成了二次元的聚集地;城乡结合部的青年们聚集在了“快手”;自诩逼格高点的大学生们组成了美剧帮;《夏日甜心》则被试图打造成理工科宅男们的舔屏利器。

3

电视:轰然倒下的巴别塔

当今的传播环境下,除了像“奥运”、“国庆阅兵”等国家仪式或具有全民影响力的大型媒介事件,很难再形成全民媒体注意力。

即使是曾经万众瞩目的新民俗“春晚”,也风光不再了。它不再是那个被仰视的对象,不再是中国电视文艺娱乐最高水平的展现,也早已不是大年三十那个特定时间段的唯一选择,这是无论怎么“摇一摇”都改变不了的事实和趋势。

其它电视节目更是如此,每年火爆在电视荧屏上的选秀类节目数十种,影视剧数百部,但很难再有一个万众瞩目的适合全民观看的节目出来。在定位与分众化趋势下,一线具有影响力的频道节目纷纷锁定自己的用户,更多做精准化定制。

比如现在的选秀节目,大多在打青春牌,大都在强化95后的卖点,一种95前走开的态度,尤其是一些偶像男团、女团养成类节目更是如此。

屏幕是分化的,内容本身也是分众的。精准的内容和受众定位锁定了相近阶层和调性的受众,继而受众又被组合打包成“商品”,贩卖给数字营销时代追求更高效到达率的广告商。这条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提出的“受众商品论”在当前的分屏分众时代得到更为极端的强化。

在受众需求细化、市场细化的今天,各种商品都是有自己的目标销售群体的;同时,能满足跨越各个地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阶层人群的商品则越来越少。在人数众多、形形色色的受众资源和寻找特定目标群体的广告商之间,分众化的媒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介通过自己的节目定位,把庞大的受众群体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广告投放适用人群,然后交给定向的广告主来获取利益。在这个流程中,传播者的劳动价值就凝结在细分后的各种收视群体之中了。但这样一种内容生产模式的极化,也同时将受众的集体注意力割裂。

电视这个当年的全民媒介,如同轰然倒下的巴别塔,当年在这一全民媒体下聚合的人群也将重新再“部落化”。而遥望当年黄金时代的选秀,往往是不分年龄和层级的全民盛事和一种集体狂欢,这才可能产生全民偶像巨星。只是这个时代或将一去不返。

于是,2005的那场“超女”,成了国内选秀节目难以超越的辉煌过往,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何洁等都成为了当下华语乐坛佼佼者。而她们,也被称为一代“黄金超女”。

好声音:现象级音乐选秀,未造出偶像巨星

如今,“黄金时刻”已过十余年,电视媒体作为一种全民媒介的黄金时代远去,在屏幕分化的时代,分众偶像时代开启。而分众时代,再难有全民偶像。

只是那个时代过去了,我很怀念它,也只得怀念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分众传播时代,再难有全民娱乐偶像了

如今,“黄金时刻”已过十余年,电视媒体作为一种全民媒介的黄金时代远去,在屏幕分化的时代,分众偶像时代开启。而分众时代,再难有全民偶像。

文|韩飞

这个时代,再无电视媒体造就的全民偶像巨星。电视作为一种全民媒介的黄金时代已经远去,一个基于多屏传播的分众偶像时代业已开启。

2005年的那个夏天,一场不问年龄、不分唱法、不论外形的电视选秀正在举办第二届。还在四川音乐学院读大二、侥幸参加了海选的李宇春,想必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的自己会成为中国娱乐圈现象级的艺人。

总决赛那晚,她以超过350万的短信票数,拿下了“超女”冠军,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之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偶像。给她现场加油送上祝福的,是一位74岁的从上海赶来的夏奶奶。

那是个电视选秀的黄金时代。那时候,被称作电视人“黄埔军校”的北京广播学院刚刚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在电视系开学典礼的班会上,班主任每每都会告诫那些选择电视专业,对未来一腔热血的新生们:你们应该为选择了这个专业而骄傲,并要有使命和责任感。因为你们要知道,很多普通家庭如今安放电视的地方,当年是用来供奉牌位的。

1

电视黄金时代与“造星”简史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明星”往往跟一个时代最大众主流的媒介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如果说以往的“造星运动”属于胶片时代或唱片时代,那么最近的一个时代应该说是电视造星时代。

自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到2017年,中国电视业走过了将近60个年头。伴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四级办台,逐级覆盖”等政策驱动下,电视媒体凭借其“广泛性、大众性、通俗性、低成本性”,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真正的全民媒介,也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生态中“造星”的核心驱动媒介。

电视媒体诞生的第一种造星方式或样态,应属春晚。

自1983年首次播出以来,央视春晚伴随中国观众走过了30余年,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央视春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造星神话,让许多人一夜成名。

1987年春晚:费翔劲歌热舞《冬天里的一把火》

电视媒体诞生的第二种造星样态,当属电视剧。

记得1990年,一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渴望》播出,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主演张凯丽、李雪健至今活跃在电视荧屏上,当年他们和毛阿敏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一样家喻户晓。

但岁月的车轮碾过记忆,这些老戏骨们风华已过,全民偶像的基因也逐渐像潮水一样褪去。

而电视媒体真正“造星”的黄金时代和市场化的浪潮息息相关,市场化的结果是相应的“娱乐化”风潮的兴起。在市场化和娱乐化的浪潮之下,电视黄金时代造星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应该属于电视剧《还珠格格》。

1998年《还珠格格》登陆湖南卫视,并迅速风靡全国。这部青春古装戏在引来高关注的同时还创造了时至今日都令人咋舌的收视成绩,收视率至今保持中国第一且重播率最高。“还珠”之后,赵薇、林心如、范冰冰等一举成名,社会学家将此誉为小燕子风暴、赵薇现象。

某种意义讲,《还珠格格》之后,中国大陆正式开启了流行文化偶像巨星时代。

还珠三姐妹:至今连奶奶辈儿都熟悉的偶像巨星

此后的中国电视荧屏进入了文化娱乐造星运动的高峰,从《像雾像雨又像风》的陈坤、陆毅、孙红雷、周迅,佟大为;《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扮演者王宝强,到《奋斗》中的佟大为、马伊琍、文章;从《杨澜访谈录》的杨澜,《鲁豫有约》的陈鲁豫,到《幸运52》的李咏。电视作为一种全民媒介,为广大观众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人尽皆知的巨星偶像。

2

互联网来了,分屏与分众时代来了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论断,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这是麦克卢汉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这一媒介技术主义的观点和预言同样适用于已到来的互联网时代。社会主导媒介的改变,新媒体逐渐侵占传统媒体占据的国民总时间,它逐渐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也改变了用户的信息沟通和获取方式。

互联网传播的环境下,分屏和信息获取终端的公众化,使得媒介真正有可能成为一种“个体器官延伸”。人们都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次元空间,“每个人的朋友圈,都隔着一道银河”。代表着客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电视媒体在多屏时代其注意力和影响力被稀释,从而走向基于社会分层(阶层、职业、趣味……)的分众化。

传播媒介的多元以及分众趋势在互联网时代被前所未有的强化,人的主体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被各种屏幕和媒介内容分化,以至于很难再有一场活动,把所有人的注意力持续凝结在一处。而现在靠新媒体造就全民偶像也非常难,至少现在都没有,因为互联网本身是分众属性的。

在网络传播时代,各种知识背景、各个年龄阶段、各个兴趣爱好相似的用户组成一个个社群,获取信息的便宜性使得他们直接将注意力诉诸于最感冒的内容。

于是,B站成了二次元的聚集地;城乡结合部的青年们聚集在了“快手”;自诩逼格高点的大学生们组成了美剧帮;《夏日甜心》则被试图打造成理工科宅男们的舔屏利器。

3

电视:轰然倒下的巴别塔

当今的传播环境下,除了像“奥运”、“国庆阅兵”等国家仪式或具有全民影响力的大型媒介事件,很难再形成全民媒体注意力。

即使是曾经万众瞩目的新民俗“春晚”,也风光不再了。它不再是那个被仰视的对象,不再是中国电视文艺娱乐最高水平的展现,也早已不是大年三十那个特定时间段的唯一选择,这是无论怎么“摇一摇”都改变不了的事实和趋势。

其它电视节目更是如此,每年火爆在电视荧屏上的选秀类节目数十种,影视剧数百部,但很难再有一个万众瞩目的适合全民观看的节目出来。在定位与分众化趋势下,一线具有影响力的频道节目纷纷锁定自己的用户,更多做精准化定制。

比如现在的选秀节目,大多在打青春牌,大都在强化95后的卖点,一种95前走开的态度,尤其是一些偶像男团、女团养成类节目更是如此。

屏幕是分化的,内容本身也是分众的。精准的内容和受众定位锁定了相近阶层和调性的受众,继而受众又被组合打包成“商品”,贩卖给数字营销时代追求更高效到达率的广告商。这条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提出的“受众商品论”在当前的分屏分众时代得到更为极端的强化。

在受众需求细化、市场细化的今天,各种商品都是有自己的目标销售群体的;同时,能满足跨越各个地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阶层人群的商品则越来越少。在人数众多、形形色色的受众资源和寻找特定目标群体的广告商之间,分众化的媒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介通过自己的节目定位,把庞大的受众群体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广告投放适用人群,然后交给定向的广告主来获取利益。在这个流程中,传播者的劳动价值就凝结在细分后的各种收视群体之中了。但这样一种内容生产模式的极化,也同时将受众的集体注意力割裂。

电视这个当年的全民媒介,如同轰然倒下的巴别塔,当年在这一全民媒体下聚合的人群也将重新再“部落化”。而遥望当年黄金时代的选秀,往往是不分年龄和层级的全民盛事和一种集体狂欢,这才可能产生全民偶像巨星。只是这个时代或将一去不返。

于是,2005的那场“超女”,成了国内选秀节目难以超越的辉煌过往,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何洁等都成为了当下华语乐坛佼佼者。而她们,也被称为一代“黄金超女”。

好声音:现象级音乐选秀,未造出偶像巨星

如今,“黄金时刻”已过十余年,电视媒体作为一种全民媒介的黄金时代远去,在屏幕分化的时代,分众偶像时代开启。而分众时代,再难有全民偶像。

只是那个时代过去了,我很怀念它,也只得怀念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