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07篇论文涉造假被撤:会看病的不如会写论文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07篇论文涉造假被撤:会看病的不如会写论文的?

德国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20日发布消息称,经过调查发现,在2012年至2016年间,有107篇刊登在出版社旗下的学术期刊《肿瘤生理学》上的论文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这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图片来源:网络

一条有关“论文造假”的新闻“火”了,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德国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20日发布消息称,经过调查发现,在2012年至2016年间,有107篇刊登在出版社旗下的学术期刊《肿瘤生理学》上的论文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这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因这批论文的作者大部分是临床医生,除了批评当事人学术不端“令人痛心”之外,许多网友热议国内医生评价晋升体系,“会看病的不如会写论文的”,引发许多医疗从业人员反思。

多篇来自中国论文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被撤稿

“同行评审”是国际流行的期刊审查程序,即把一篇学术著作交由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加以评审,使之符合一般的科学与学科领域的标准。几乎所有知名期刊都采用“同行评审”的方式来确保论文的质量,并作为决定稿件录取的重要参考。在一些期刊,评审专家可以由作者本人推荐。

根据斯普林格出版社的说法,这些论文存在的主要造假问题是虚构审稿人和审稿意见。具体的造假做法是:虚构一个不存在的“审稿专家”,或者假冒真实的专家,并提供虚假的、由造假者控制使用的“评审专家的邮件地址”。等到出版机构把这些论文发送到虚假的邮件地址后,造假者自行撰写出“审稿意见”,高度评价该论文,促使该论文得以发表。

这不是中国论文第一次因为“同行评审”环节造假被撤稿。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撤销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社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的64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作者。撤稿的原因均是这些论文在“同行评审”过程中造假。

中介机构该代人受过吗?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梁宗辉认为,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用英文写论文并非易事,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润色论文”的中介机构。一些作者不熟悉国外出版机构、不善于与国外网站联系沟通,委托中介机构投稿就成为一种选择。而中介机构借此开始出现虚构、假冒评审专家的现象。

至于论文作者本人是否知晓中介机构在“同行评审”环节造假,上述出版机构表示并不掌握情况。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赵子建教授说:“无论有多少借口都不可原谅,底线不能碰。”为什么这些作者不愿或不敢找真正的专家进行真实的“同行评审”,是不是论文还有其它的问题,论文本身是否存在造假,尚待调查。但不论哪种造假,在国际上最起码要被认定为“学术不端”(misconduct),要进行严肃处理。

也有一些科研人员认为,所谓“责任在中介机构”的说法,实质上是为这些造假开脱。国际通行惯例,通讯作者要对文章的每一个字符负责,包括跟期刊编辑的往来通信。

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在和斯普林格出版集团负责人会面时表示,出版集团和期刊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广东一个基层科研人员对记者说,国内外投递论文的同行评审程序类似,作者可以推荐审稿人,但不等于编辑会采纳。此次事件暴露出,这些出版社在遴选审稿人方面,也有一定的责任。

医生评价体系问题浮出水面

一些临床医生反映,此次造假背后的医学论文“浮躁症”,和目前对医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关。由于国内将发表论文尤其是SCI论文作为博士毕业、医生晋升、课题结题的主要考核指标,所以大家都希望在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

“为发文章养小白鼠,没心思投入临床训练”成为医疗界诟病的问题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认为,根据现在的“考核指挥棒”,医学生硕士、博士毕业都必须发文章,而且大多数要求做基础研究。这导致很多年轻医生不得不使用大量精力去“养小白鼠”,无法集中投入到临床训练中。为了晋升,医生、护士每年都得发一定数量的论文,但许多文章对提高临床实践、解决临床问题作用不大。

一位来自广东的副主任医师对记者说,在国外,为了在顶尖期刊发表一篇论文,一个科研团队要潜心研究几年;而在国内,一个人一年甚至要写几篇。

北京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大夫说,发表论文是评职称的硬指标,医术水平的高低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了,造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为论文而论文上了,有时难免困惑,大夫到底啥才是主业。

但也有临床医生认为,虽然现行的医生考核评价体系有缺陷,但对论文发表数量进行要求也有一定的价值和合理性。以往评价一个医生的医术主要看临床水平,但是这种评价被诟病“太主观”,而论文还算是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

事实上,做手术和做科研并不矛盾。部分专家建议完善针对临床医生的考核评价、教育体系。三甲医院病例数多、疑难杂症多,有责任承担科研任务。肖海鹏认为,只会做手术的医生只能算是“匠人”,更优秀的医生会善于从临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会更能指导临床实践,推动医学科学发展。

更多的临床医生希望,学科带头人、权威专家从培养人才、奖掖后进的高度出发,切实承担起“同行评审”的责任。由于为论文审稿需要专家付出相当大的劳动,而专家自己又做临床又做科研,还承担各种重大课题,分身乏术,不愿意“多管闲事”,导致论文作者遭遇“评审难”,迫不得已搞“歪门邪道”。医院等相关单位应该做出制度安排,鼓励学科带头人、权威专家更积极主动地承担“同行评审”义务。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会看病的不如会写论文的?107篇论文涉嫌造假被国际期刊撤稿的背后

最新更新时间:04/26 08:5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07篇论文涉造假被撤:会看病的不如会写论文的?

德国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20日发布消息称,经过调查发现,在2012年至2016年间,有107篇刊登在出版社旗下的学术期刊《肿瘤生理学》上的论文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这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图片来源:网络

一条有关“论文造假”的新闻“火”了,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德国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20日发布消息称,经过调查发现,在2012年至2016年间,有107篇刊登在出版社旗下的学术期刊《肿瘤生理学》上的论文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这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因这批论文的作者大部分是临床医生,除了批评当事人学术不端“令人痛心”之外,许多网友热议国内医生评价晋升体系,“会看病的不如会写论文的”,引发许多医疗从业人员反思。

多篇来自中国论文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被撤稿

“同行评审”是国际流行的期刊审查程序,即把一篇学术著作交由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加以评审,使之符合一般的科学与学科领域的标准。几乎所有知名期刊都采用“同行评审”的方式来确保论文的质量,并作为决定稿件录取的重要参考。在一些期刊,评审专家可以由作者本人推荐。

根据斯普林格出版社的说法,这些论文存在的主要造假问题是虚构审稿人和审稿意见。具体的造假做法是:虚构一个不存在的“审稿专家”,或者假冒真实的专家,并提供虚假的、由造假者控制使用的“评审专家的邮件地址”。等到出版机构把这些论文发送到虚假的邮件地址后,造假者自行撰写出“审稿意见”,高度评价该论文,促使该论文得以发表。

这不是中国论文第一次因为“同行评审”环节造假被撤稿。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撤销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社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的64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作者。撤稿的原因均是这些论文在“同行评审”过程中造假。

中介机构该代人受过吗?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梁宗辉认为,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用英文写论文并非易事,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润色论文”的中介机构。一些作者不熟悉国外出版机构、不善于与国外网站联系沟通,委托中介机构投稿就成为一种选择。而中介机构借此开始出现虚构、假冒评审专家的现象。

至于论文作者本人是否知晓中介机构在“同行评审”环节造假,上述出版机构表示并不掌握情况。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赵子建教授说:“无论有多少借口都不可原谅,底线不能碰。”为什么这些作者不愿或不敢找真正的专家进行真实的“同行评审”,是不是论文还有其它的问题,论文本身是否存在造假,尚待调查。但不论哪种造假,在国际上最起码要被认定为“学术不端”(misconduct),要进行严肃处理。

也有一些科研人员认为,所谓“责任在中介机构”的说法,实质上是为这些造假开脱。国际通行惯例,通讯作者要对文章的每一个字符负责,包括跟期刊编辑的往来通信。

事件发生之后,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在和斯普林格出版集团负责人会面时表示,出版集团和期刊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广东一个基层科研人员对记者说,国内外投递论文的同行评审程序类似,作者可以推荐审稿人,但不等于编辑会采纳。此次事件暴露出,这些出版社在遴选审稿人方面,也有一定的责任。

医生评价体系问题浮出水面

一些临床医生反映,此次造假背后的医学论文“浮躁症”,和目前对医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关。由于国内将发表论文尤其是SCI论文作为博士毕业、医生晋升、课题结题的主要考核指标,所以大家都希望在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

“为发文章养小白鼠,没心思投入临床训练”成为医疗界诟病的问题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认为,根据现在的“考核指挥棒”,医学生硕士、博士毕业都必须发文章,而且大多数要求做基础研究。这导致很多年轻医生不得不使用大量精力去“养小白鼠”,无法集中投入到临床训练中。为了晋升,医生、护士每年都得发一定数量的论文,但许多文章对提高临床实践、解决临床问题作用不大。

一位来自广东的副主任医师对记者说,在国外,为了在顶尖期刊发表一篇论文,一个科研团队要潜心研究几年;而在国内,一个人一年甚至要写几篇。

北京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大夫说,发表论文是评职称的硬指标,医术水平的高低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了,造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为论文而论文上了,有时难免困惑,大夫到底啥才是主业。

但也有临床医生认为,虽然现行的医生考核评价体系有缺陷,但对论文发表数量进行要求也有一定的价值和合理性。以往评价一个医生的医术主要看临床水平,但是这种评价被诟病“太主观”,而论文还算是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

事实上,做手术和做科研并不矛盾。部分专家建议完善针对临床医生的考核评价、教育体系。三甲医院病例数多、疑难杂症多,有责任承担科研任务。肖海鹏认为,只会做手术的医生只能算是“匠人”,更优秀的医生会善于从临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会更能指导临床实践,推动医学科学发展。

更多的临床医生希望,学科带头人、权威专家从培养人才、奖掖后进的高度出发,切实承担起“同行评审”的责任。由于为论文审稿需要专家付出相当大的劳动,而专家自己又做临床又做科研,还承担各种重大课题,分身乏术,不愿意“多管闲事”,导致论文作者遭遇“评审难”,迫不得已搞“歪门邪道”。医院等相关单位应该做出制度安排,鼓励学科带头人、权威专家更积极主动地承担“同行评审”义务。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会看病的不如会写论文的?107篇论文涉嫌造假被国际期刊撤稿的背后

最新更新时间:04/26 08:50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