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是枝裕和:我喜欢走路时看到的景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是枝裕和:我喜欢走路时看到的景色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

8部电影的套票开售46秒就会抢光,这是发生在刚刚结束的北影节前的一幕,而其主人公,正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北影节期间,是枝裕和来到北京三日,所到之处,书迷影迷排起了长龙,还有专门坐着轮椅来看他的观众,是枝本人惊讶于自己在中国的火爆。与影片同名的新书《步履不停》也在他来京期间推出了中文版,是枝说,比起跑步,自己更喜欢走路,喜欢走路时看到的景色。

“我不想给人带来哭泣,而是尽可能地让人欢笑。”

是枝裕和的父亲从小在台湾长大,在幼年时,他常常听到父亲讲述在台湾的经历,但他并没有认真听过这些故事。直到长大后是枝裕和看到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作品,才把影片中的情节和父亲的青春记忆联结起来,不禁感叹:这是父亲讲过的风景啊。“在对父亲的怀念与内疚中,我的心与这些作品结合在一起。”

与父亲的互动当然不是只有那些父亲的童年往事。幼年时坐在父亲腿上从电视里观看体育比赛,父亲的硬扎扎的胡茬贴在自己脸颊上类似这样的片段,都是父子甜蜜记忆的一部分。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枝裕和与父亲的关系就像《步履不停》中良多和父亲的关系一样,日渐疏远,父亲只能以体育比赛为话题和儿子进行简单的交流。直到父亲去世后,是枝裕和开始感到后悔,认为曾经的自己过于冷漠。

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毕业以后,是枝裕和进入电视台拍摄电视纪录片,随后模仿侯孝贤的风格拍摄了处女座《幻之光》。2008年,母亲的去世对是枝裕和的人生造成很大的打击,他因“没有为母亲做过任何事而悔恨不已”,并在这股悔恨的力量下写作了家庭题材的《步履不停》小说,并拍摄了个人化风格的《步履不停》电影。

“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我想拍的是一开场便让观众觉得 ‘啊,母亲就在那里’的电影。”是枝裕和这样说。不过,《步履不停》并没有被拍成一部描述母亲生命枯竭的电影,反而聚焦于家人相处的时光和母亲生活的温暖瞬间,“我不想给人带来哭泣,而是尽可能地让人欢笑。”

电影《步履不停》剧照

这部电影标志着是枝裕和的创作题材从社会的“大我世界”转向了普通百姓的“小我家庭”,也让他获得了第51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导演奖和第三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而这本小说的中文版,日前由磨铁公司出版发行。

“细枝末节累加起来即是生活”

在新书发布会上,是枝裕和向观众讲述当初了《步履不停》当时的创作场景。创作时,他首先写下的一句话是—— “人生总是来不及”,并以此作为小说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呈现,全部依靠各种各样的细节来支撑。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这是同名电影的宣传语,也贯穿了整部小说。母子二人记不起相扑手的名字,离别之后才都想起来;母亲期待坐上的小汽车,儿子在给母亲扫墓时才买得起;直到父亲去世,儿子也没有能够陪伴父亲看一场球赛……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平静而细腻的日常,也构成了人物没有说出口的遗憾。

“《步履不停》除了细节别无他物。细枝末节累加起来即是生活。这正是戏剧性之所在——在于细节。我在构建每一个场景时,都试图添加细节———睡衣、牙刷,以及其他一些你会在一栋房子里找到的、有助于加深(观众对于人物的)情感的物品。”

也有听众提到对电影里的美食细节印象最为深刻。是枝裕和在小说中描写了清凉的麦茶、红透的西瓜、大哥最爱吃的玉米天妇罗、外卖的顶级寿司和鳗鱼饭……不过,“电影当中美食的味道是没有办法传递给大家的,所以只能把声音放大,让观众能够通过声音感受美食。”是枝裕和说。所以,影片一开始,就是一阵削萝卜皮和洗胡萝卜的声响,切酸菜的清脆声、倒薯泥的敲击声、洗蔬菜的淅淅沥沥声,混杂着锅中的炖煮物沸腾的声音,以及毛豆在笸箩里滚动的窸窣声,合奏着食之交响曲。

主持人止庵也提到电影中让他难忘的镜头:死去哥哥的镜框上,落下一只黄色的蝴蝶,母亲以为那蝴蝶是哥哥的魂魄。这一细节的呈现颇费周折,是枝裕和记忆犹新:“我们拍摄的季节其实是没有蝴蝶的,从别处抓了一只蝴蝶,放在冰箱里让它冬眠。拍摄的时候再把它取出来放在屋子里。”导演本来想拍摄蝴蝶抓住镜框不放的场景,但从冰箱里放出来的蝴蝶似乎脑袋很迷糊,结果拍成了要睡觉的感觉。蝴蝶的细节是刻意为之,而有的情节则是妙手偶得,是枝裕和说,三个孩子伸手摸花的经典镜头,就是在孩子们玩闹时恰巧拍下来的。

“步履不停 像小船一样”

“步履不停”取自日本早期著名歌谣《蓝色街灯下的横滨》:“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 小舟のように わたしはゆれて”(步履不停 像小船一样)。有趣的是,是枝裕和的镜头对“走路”似乎情有独钟。《如父如子》中,父子二人走在一高一低的山路上,一步步走向和解;《无人知晓》里,在等待母亲归来无果后,兄妹二人孤单地走在漆黑空旷的大街上;《步履不停》里,一家人住在148级石阶之上,不论是日常散步、一年一次的扫墓、父母送别儿子的归途,都必须在山间上下来回……更有甚者,是枝裕和用“有如走路的速度”做过他的纪录片名、专栏名和第一本随笔集的书名。

因此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在现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走路为什么这样重要?”是枝裕和说:“比起跑步,我更喜欢走路。喜欢走路时看到的景色,以及走路速度变化带给我的感觉。”

是枝裕和镜头中的人物总是在走。走得不疾不徐,走得波澜不惊,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就在每一步的景色中慢慢浮现。而作为导演的是枝裕和似乎也不急着跑,他不但表示会继续家庭题材的创作,还指出,“我关注的就是身边的人物和故事,在创作时不会把票房看得很重。”

作者: 是枝裕和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7-5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是枝裕和:我喜欢走路时看到的景色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

8部电影的套票开售46秒就会抢光,这是发生在刚刚结束的北影节前的一幕,而其主人公,正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北影节期间,是枝裕和来到北京三日,所到之处,书迷影迷排起了长龙,还有专门坐着轮椅来看他的观众,是枝本人惊讶于自己在中国的火爆。与影片同名的新书《步履不停》也在他来京期间推出了中文版,是枝说,比起跑步,自己更喜欢走路,喜欢走路时看到的景色。

“我不想给人带来哭泣,而是尽可能地让人欢笑。”

是枝裕和的父亲从小在台湾长大,在幼年时,他常常听到父亲讲述在台湾的经历,但他并没有认真听过这些故事。直到长大后是枝裕和看到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作品,才把影片中的情节和父亲的青春记忆联结起来,不禁感叹:这是父亲讲过的风景啊。“在对父亲的怀念与内疚中,我的心与这些作品结合在一起。”

与父亲的互动当然不是只有那些父亲的童年往事。幼年时坐在父亲腿上从电视里观看体育比赛,父亲的硬扎扎的胡茬贴在自己脸颊上类似这样的片段,都是父子甜蜜记忆的一部分。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枝裕和与父亲的关系就像《步履不停》中良多和父亲的关系一样,日渐疏远,父亲只能以体育比赛为话题和儿子进行简单的交流。直到父亲去世后,是枝裕和开始感到后悔,认为曾经的自己过于冷漠。

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毕业以后,是枝裕和进入电视台拍摄电视纪录片,随后模仿侯孝贤的风格拍摄了处女座《幻之光》。2008年,母亲的去世对是枝裕和的人生造成很大的打击,他因“没有为母亲做过任何事而悔恨不已”,并在这股悔恨的力量下写作了家庭题材的《步履不停》小说,并拍摄了个人化风格的《步履不停》电影。

“故事当然是虚构的,但我想拍的是一开场便让观众觉得 ‘啊,母亲就在那里’的电影。”是枝裕和这样说。不过,《步履不停》并没有被拍成一部描述母亲生命枯竭的电影,反而聚焦于家人相处的时光和母亲生活的温暖瞬间,“我不想给人带来哭泣,而是尽可能地让人欢笑。”

电影《步履不停》剧照

这部电影标志着是枝裕和的创作题材从社会的“大我世界”转向了普通百姓的“小我家庭”,也让他获得了第51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导演奖和第三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而这本小说的中文版,日前由磨铁公司出版发行。

“细枝末节累加起来即是生活”

在新书发布会上,是枝裕和向观众讲述当初了《步履不停》当时的创作场景。创作时,他首先写下的一句话是—— “人生总是来不及”,并以此作为小说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呈现,全部依靠各种各样的细节来支撑。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这是同名电影的宣传语,也贯穿了整部小说。母子二人记不起相扑手的名字,离别之后才都想起来;母亲期待坐上的小汽车,儿子在给母亲扫墓时才买得起;直到父亲去世,儿子也没有能够陪伴父亲看一场球赛……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平静而细腻的日常,也构成了人物没有说出口的遗憾。

“《步履不停》除了细节别无他物。细枝末节累加起来即是生活。这正是戏剧性之所在——在于细节。我在构建每一个场景时,都试图添加细节———睡衣、牙刷,以及其他一些你会在一栋房子里找到的、有助于加深(观众对于人物的)情感的物品。”

也有听众提到对电影里的美食细节印象最为深刻。是枝裕和在小说中描写了清凉的麦茶、红透的西瓜、大哥最爱吃的玉米天妇罗、外卖的顶级寿司和鳗鱼饭……不过,“电影当中美食的味道是没有办法传递给大家的,所以只能把声音放大,让观众能够通过声音感受美食。”是枝裕和说。所以,影片一开始,就是一阵削萝卜皮和洗胡萝卜的声响,切酸菜的清脆声、倒薯泥的敲击声、洗蔬菜的淅淅沥沥声,混杂着锅中的炖煮物沸腾的声音,以及毛豆在笸箩里滚动的窸窣声,合奏着食之交响曲。

主持人止庵也提到电影中让他难忘的镜头:死去哥哥的镜框上,落下一只黄色的蝴蝶,母亲以为那蝴蝶是哥哥的魂魄。这一细节的呈现颇费周折,是枝裕和记忆犹新:“我们拍摄的季节其实是没有蝴蝶的,从别处抓了一只蝴蝶,放在冰箱里让它冬眠。拍摄的时候再把它取出来放在屋子里。”导演本来想拍摄蝴蝶抓住镜框不放的场景,但从冰箱里放出来的蝴蝶似乎脑袋很迷糊,结果拍成了要睡觉的感觉。蝴蝶的细节是刻意为之,而有的情节则是妙手偶得,是枝裕和说,三个孩子伸手摸花的经典镜头,就是在孩子们玩闹时恰巧拍下来的。

“步履不停 像小船一样”

“步履不停”取自日本早期著名歌谣《蓝色街灯下的横滨》:“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 小舟のように わたしはゆれて”(步履不停 像小船一样)。有趣的是,是枝裕和的镜头对“走路”似乎情有独钟。《如父如子》中,父子二人走在一高一低的山路上,一步步走向和解;《无人知晓》里,在等待母亲归来无果后,兄妹二人孤单地走在漆黑空旷的大街上;《步履不停》里,一家人住在148级石阶之上,不论是日常散步、一年一次的扫墓、父母送别儿子的归途,都必须在山间上下来回……更有甚者,是枝裕和用“有如走路的速度”做过他的纪录片名、专栏名和第一本随笔集的书名。

因此界面文化(公众号ID:Booksandfun)在现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走路为什么这样重要?”是枝裕和说:“比起跑步,我更喜欢走路。喜欢走路时看到的景色,以及走路速度变化带给我的感觉。”

是枝裕和镜头中的人物总是在走。走得不疾不徐,走得波澜不惊,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就在每一步的景色中慢慢浮现。而作为导演的是枝裕和似乎也不急着跑,他不但表示会继续家庭题材的创作,还指出,“我关注的就是身边的人物和故事,在创作时不会把票房看得很重。”

作者: 是枝裕和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7-5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