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男性如何从童话中学会成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男性如何从童话中学会成长?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许多传统文化中,童话的讲述者和听众都是成年人。童话故事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智慧,指引着人的成长。

所评图书:

书名:《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

作者:(美)艾伦·B.知念

译者:陈宇飞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今天的人们会认为,童话故事是儿童的专利。年龄稍大的青少年为了标榜已经成熟,会刻意远离童话故事。而部分成年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喜欢童话、动漫的现象,通常会被解释为对现实处境的逃离,也是不够稳重的表现。

但实际上,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许多传统文化中,童话的讲述者和听众都是成年人。童话故事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智慧,指引着人的成长。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出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精神科医生艾伦·B.知念博士。书作者阅读了五千多篇古代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流传的童话故事,挑选出男性主题的篇章,借助荣哥分析心理学理论和人类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观点,设法揭示这些童话故事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书作者认为,男性主题的童话,价值观念与一般的神话传说、其他主题的童话故事都所不同,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英雄理想和家长规训。

男性从婴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成长,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遵循英雄理想,但年岁渐长,开始承担家庭、家族、社会种种重托压力的男性,很难避免对社会角色分工和功能结构产生怀疑。从青年到中年时期,男性必须完成一种角色、心理结构上的转型。书中揭示的奥秘是,除了成为(需要为了捍卫某方面价值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或(令人憎恶的)家长之外,男性还可以选择成为恶作剧者。

书作者指出,猎人-恶作剧者原型产生自人类文明之初,“象征着一种避免战争、尊敬女性,同时又认可自然平衡的阳刚之气”,更为强调沟通、探索和治愈,避免单向的压制、权势、粗暴和征服。按照书作者的解读,当代男性面临着身份危机,在性别平权主义高涨尤其是女权运动兴起的背景下,传统的大男子主义注定要受到各方面的抵制;而从社会竞争的角度来看,在诸多职业领域以及所谓的婚恋市场,女性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扮演从属角色,男性只有回归到与女性平等的地位,着眼于沟通、探索和治愈,才可能走出身份危机。

法国童话《巫王》讲述的是一位强大的、精通魔法的国王,与自己的儿子相争的故事。王后辞世后,国王十分悲痛,书作者认为这代表着中年男性遭遇的丧偶危机,现实生活中,这种危机不但会导致男性陷入消沉,而且还会引发疏远子女等连带的问题。国王爱上了美丽的公主,并将之绑架,不惜为此与儿子相争。他“犹如一头受伤的狮子,只要什么能减轻痛苦,他就死死抓住;不论是谁横加阻挠,他都爪牙相向”,这种受伤的父亲形象出现在很多童话之中。正如书作者的解析,童话揭示了英雄和家长一体两面的男性本性,英雄在中年后居于家长地位,会滥用家长的权威。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书中也曾谈到过这一点。童话中的王子扮演英雄,但在仙女的指引下(意味着女性的帮助),走出了英雄/家长范式。

书中第二章展示的摩洛哥童话《苏丹的手绢》,讲述的是君主听从女性建议并习得女性技能,从而成功走出危机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因而挣脱了英雄和家长的传统。书作者特意提到,非洲和新几内亚的一些土著部落,仍然保留着类似的仪式,即成年男性服饰女神,以走出人生的困惑。而在《国王的耳朵》这一在世界许多地方拥有不同版本的童话中,故事凸显男性走出心理阴影的勇气的重要性。第四章展示的意大利童话《北风的礼物》,已经带有对于恶作剧者形象的崇尚。

德国童话《小农夫》被收录于《格林童话》,故事中的小农夫是个标准的恶作剧者,并不忌惮撒谎、造谣、偷窃,几乎违背了文明生活的一切规则,却仍然有了极好的人生结局。书作者说,恶作剧者在全世界内的童话中都拥有接近的形象,“是成熟男性心理的化身”,但这与反社会者或残暴成性者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其诡计都出于迫切之需,是对邪恶者、邪恶行为的应急反击,并且并不会在自己的行为之后开溜或逃避责任。书作者认为,恶作剧者承认世界的不完美,承认自身的问题和阴影,并不致力于宣扬自己的高尚和正义,实际上,那些标榜为英雄和家长的人也会撒谎甚至偷窃及其他不义行为;此外,恶作剧者也是平等主义者,喜欢用幽默来揭露“所有人的愚蠢和人生境遇的荒诞”。

恶作剧者和英雄、家长的本质区别是,后二者是父权典范,只关注个人利益,关心个人如何获得、获得多少,无视他人的付出,并否认零和的现实,而前者则认可处处受限的现实,对现实作出被动的反应,以乐观的态度来接受哪怕是黑暗的现实,不再嫉妒、失意和绝望。书作者说,恶作剧者对于男性具有治愈作用,能够帮助男性应对和处理复杂而痛苦的中年问题,引领其获得更加成熟的男性活力。

这本书第六至十章,通过对《国王和食尸鬼》、《卢斯蒂希老兄》、《去不知道什么地方拿不知道什么东西》三则童话的考量,进一步展现恶作剧者的其他特质,强调了恶作剧者代表的是人与心灵展开对话,与其他利益主体展开协商和调解,而不是仅仅通过讨伐与征服去达到目的。而在全书最后两章中,书作者讨论恶作剧者形象在人类文化传统中的沿革,旧石器时代洞穴艺术就已经记录了作为恶作剧者的萨满对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意义,教谕人们要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伤痛,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勇猛和强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男性如何从童话中学会成长?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许多传统文化中,童话的讲述者和听众都是成年人。童话故事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智慧,指引着人的成长。

所评图书:

书名:《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

作者:(美)艾伦·B.知念

译者:陈宇飞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今天的人们会认为,童话故事是儿童的专利。年龄稍大的青少年为了标榜已经成熟,会刻意远离童话故事。而部分成年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喜欢童话、动漫的现象,通常会被解释为对现实处境的逃离,也是不够稳重的表现。

但实际上,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许多传统文化中,童话的讲述者和听众都是成年人。童话故事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智慧,指引着人的成长。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出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精神科医生艾伦·B.知念博士。书作者阅读了五千多篇古代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流传的童话故事,挑选出男性主题的篇章,借助荣哥分析心理学理论和人类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观点,设法揭示这些童话故事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书作者认为,男性主题的童话,价值观念与一般的神话传说、其他主题的童话故事都所不同,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英雄理想和家长规训。

男性从婴童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成长,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遵循英雄理想,但年岁渐长,开始承担家庭、家族、社会种种重托压力的男性,很难避免对社会角色分工和功能结构产生怀疑。从青年到中年时期,男性必须完成一种角色、心理结构上的转型。书中揭示的奥秘是,除了成为(需要为了捍卫某方面价值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或(令人憎恶的)家长之外,男性还可以选择成为恶作剧者。

书作者指出,猎人-恶作剧者原型产生自人类文明之初,“象征着一种避免战争、尊敬女性,同时又认可自然平衡的阳刚之气”,更为强调沟通、探索和治愈,避免单向的压制、权势、粗暴和征服。按照书作者的解读,当代男性面临着身份危机,在性别平权主义高涨尤其是女权运动兴起的背景下,传统的大男子主义注定要受到各方面的抵制;而从社会竞争的角度来看,在诸多职业领域以及所谓的婚恋市场,女性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扮演从属角色,男性只有回归到与女性平等的地位,着眼于沟通、探索和治愈,才可能走出身份危机。

法国童话《巫王》讲述的是一位强大的、精通魔法的国王,与自己的儿子相争的故事。王后辞世后,国王十分悲痛,书作者认为这代表着中年男性遭遇的丧偶危机,现实生活中,这种危机不但会导致男性陷入消沉,而且还会引发疏远子女等连带的问题。国王爱上了美丽的公主,并将之绑架,不惜为此与儿子相争。他“犹如一头受伤的狮子,只要什么能减轻痛苦,他就死死抓住;不论是谁横加阻挠,他都爪牙相向”,这种受伤的父亲形象出现在很多童话之中。正如书作者的解析,童话揭示了英雄和家长一体两面的男性本性,英雄在中年后居于家长地位,会滥用家长的权威。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书中也曾谈到过这一点。童话中的王子扮演英雄,但在仙女的指引下(意味着女性的帮助),走出了英雄/家长范式。

书中第二章展示的摩洛哥童话《苏丹的手绢》,讲述的是君主听从女性建议并习得女性技能,从而成功走出危机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因而挣脱了英雄和家长的传统。书作者特意提到,非洲和新几内亚的一些土著部落,仍然保留着类似的仪式,即成年男性服饰女神,以走出人生的困惑。而在《国王的耳朵》这一在世界许多地方拥有不同版本的童话中,故事凸显男性走出心理阴影的勇气的重要性。第四章展示的意大利童话《北风的礼物》,已经带有对于恶作剧者形象的崇尚。

德国童话《小农夫》被收录于《格林童话》,故事中的小农夫是个标准的恶作剧者,并不忌惮撒谎、造谣、偷窃,几乎违背了文明生活的一切规则,却仍然有了极好的人生结局。书作者说,恶作剧者在全世界内的童话中都拥有接近的形象,“是成熟男性心理的化身”,但这与反社会者或残暴成性者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其诡计都出于迫切之需,是对邪恶者、邪恶行为的应急反击,并且并不会在自己的行为之后开溜或逃避责任。书作者认为,恶作剧者承认世界的不完美,承认自身的问题和阴影,并不致力于宣扬自己的高尚和正义,实际上,那些标榜为英雄和家长的人也会撒谎甚至偷窃及其他不义行为;此外,恶作剧者也是平等主义者,喜欢用幽默来揭露“所有人的愚蠢和人生境遇的荒诞”。

恶作剧者和英雄、家长的本质区别是,后二者是父权典范,只关注个人利益,关心个人如何获得、获得多少,无视他人的付出,并否认零和的现实,而前者则认可处处受限的现实,对现实作出被动的反应,以乐观的态度来接受哪怕是黑暗的现实,不再嫉妒、失意和绝望。书作者说,恶作剧者对于男性具有治愈作用,能够帮助男性应对和处理复杂而痛苦的中年问题,引领其获得更加成熟的男性活力。

这本书第六至十章,通过对《国王和食尸鬼》、《卢斯蒂希老兄》、《去不知道什么地方拿不知道什么东西》三则童话的考量,进一步展现恶作剧者的其他特质,强调了恶作剧者代表的是人与心灵展开对话,与其他利益主体展开协商和调解,而不是仅仅通过讨伐与征服去达到目的。而在全书最后两章中,书作者讨论恶作剧者形象在人类文化传统中的沿革,旧石器时代洞穴艺术就已经记录了作为恶作剧者的萨满对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意义,教谕人们要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伤痛,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勇猛和强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