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经理层面权力下放 国资委转型又进一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经理层面权力下放 国资委转型又进一步

长期以来,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决策者正谋求小心翼翼的改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国企改革中的短板,国资委转型又朝前迈了一步。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这种体制带来的政企不分、利益输送、效率低下广受诟病。早在2007年,国资委就向外界表达了有意转身为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意愿。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资监管应当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型,为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管体制指明了方向。但到底如何从管资产转向管资本,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明。

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下称方案),首次对国资监管方式和国资委职能改变做出具体安排。方案对43项国资监管事项进行了调整,其中取消26项包括直接规范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行为、审批中央企业年金方案等,下放九项包括审批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事项、审批中央企业子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等,授权八项包括经理层成员选聘、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等。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界面新闻,国企改革的三个主要板块,混合所有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改革中,国资监管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和此前的操作指南相比,《方案》更具操作性,也意味着国资委向管资本转型大幕的正式拉开。

“国资委长期把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一把抓,在本应属于企业的经营权领域干预太多,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成了‘附庸’,这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遏制了企业的活力,”他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对国资委的“定位”有更明确表述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

国资委的全称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4月6日作为国务院特设机构挂牌成立。按照首任掌门人李荣融的说法,特设机构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全民资产的托管人,拥有“管资产、管人、管事”的“三管”之权。

在厘清管理职能,从数十个政府部门多头管理央企的局面,转由国资委一家管理之后,中央国有企业数量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的196家,减少到目前的102家,但是,从2002年到2016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69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3.4万亿元。近年来,中国央企频频出海,大手笔收购国外资产,令世界瞩目。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国资委受到的质疑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在管理角色转换方面,国资委被认为未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不过,这不能全怪在国资委头上。“特设机构”四个字使其从成立之初便身份尴尬,既不是一个名正言顺的行政权力部门,也不是一个市场管理机构,更不是履行出资人之职的股东,而是一个介于政府机关与企业之间的特殊性质的单位。

本次公布的《方案》仍强调了国资委作为“特设机构”的特性,即根据授权代表国务院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专司国有资产监管。

此前有专家指出,只要国资委还是政府特设机构,就不可能真正扮演出资人角色,就会为了部门利益而控制着相当一部分应当放给企业的权力。

《方案》或许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明确提到要严格按照出资关系界定监管范围,减少对企业内部改制重组的直接管理,不再直接规范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行为。要将延伸到中央企业子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管理事项,原则上归位于企业集团和地方国资委。

在李锦看来,经理层面权力的下放是43项调整事项中尤其值得关注的一项,这一层面的权力下放给董事长或国资投资和运营公司意味着央企总经理可以由董事会决定。

“经理层成员的选聘、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经理层成员薪酬管理,这三项改革很重要。尽管目前这一条授权是授予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企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企业,但接下来很有可能放开,这是第一次这样明确披露。”李锦说。

对于国资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方案》再次重申,下一步将牵头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施资本运作,采取市场化方式推动设立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中央企业创新发展投资引导基金等相关投资基金。

李锦认为,未来可能会形成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企的三级框架,国资委的权力交给国资运营公司。“这个最重要的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切了一刀,形成了一个隔离带,形成了政府与企业的分离,从而实现政企分离,”他对界面新闻表示。

外界看来,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的方案,尤其是单独设立一环由政府出资的国有投资、运营平台很类似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不过专家表示,两者虽然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中国不可照搬。

李锦说,政企分开,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出资人和职业经理人分离是淡马锡的主要特点,也是目前中国国资监管改革与其的类似处,或者说相通处。不过,由于中国和新加坡的国情不同,企业发展的起点也不同,这种模式并不能照搬。

他说:“中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主导的经济模式及政府管理结构和新加坡的企业制度存在本质的不同。此外,中国国有企业存在很大复杂性,国企规模太大,而新加坡经济体量较小,笼统地强调照搬淡马锡并不现实。”

淡马锡控股公司于1974年成立,从新加坡财政部接手总值3.54亿新元的初始投资组合,进行商业化管理,从而让财政部得以专注其政策制定与监管的核心职责。目前,淡马锡管理的资产已超过900亿美元,除新加坡本土企业外,淡马锡的触角早已伸展至区域乃至全球。

总体来看,从高层释放的信号可以看出,决策者并不希望改革过于迅猛。《方案》也提到,下一步要坚持试点先行,结合企业实际,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分类放权、分步实施,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经理层面权力下放 国资委转型又进一步

长期以来,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决策者正谋求小心翼翼的改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国企改革中的短板,国资委转型又朝前迈了一步。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这种体制带来的政企不分、利益输送、效率低下广受诟病。早在2007年,国资委就向外界表达了有意转身为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意愿。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资监管应当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型,为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管体制指明了方向。但到底如何从管资产转向管资本,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明。

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下称方案),首次对国资监管方式和国资委职能改变做出具体安排。方案对43项国资监管事项进行了调整,其中取消26项包括直接规范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行为、审批中央企业年金方案等,下放九项包括审批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事项、审批中央企业子企业股权激励方案等,授权八项包括经理层成员选聘、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等。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告诉界面新闻,国企改革的三个主要板块,混合所有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改革中,国资监管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和此前的操作指南相比,《方案》更具操作性,也意味着国资委向管资本转型大幕的正式拉开。

“国资委长期把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一把抓,在本应属于企业的经营权领域干预太多,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成了‘附庸’,这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遏制了企业的活力,”他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对国资委的“定位”有更明确表述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

国资委的全称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4月6日作为国务院特设机构挂牌成立。按照首任掌门人李荣融的说法,特设机构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全民资产的托管人,拥有“管资产、管人、管事”的“三管”之权。

在厘清管理职能,从数十个政府部门多头管理央企的局面,转由国资委一家管理之后,中央国有企业数量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的196家,减少到目前的102家,但是,从2002年到2016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69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23.4万亿元。近年来,中国央企频频出海,大手笔收购国外资产,令世界瞩目。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国资委受到的质疑也在与日俱增,特别是在管理角色转换方面,国资委被认为未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不过,这不能全怪在国资委头上。“特设机构”四个字使其从成立之初便身份尴尬,既不是一个名正言顺的行政权力部门,也不是一个市场管理机构,更不是履行出资人之职的股东,而是一个介于政府机关与企业之间的特殊性质的单位。

本次公布的《方案》仍强调了国资委作为“特设机构”的特性,即根据授权代表国务院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专司国有资产监管。

此前有专家指出,只要国资委还是政府特设机构,就不可能真正扮演出资人角色,就会为了部门利益而控制着相当一部分应当放给企业的权力。

《方案》或许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明确提到要严格按照出资关系界定监管范围,减少对企业内部改制重组的直接管理,不再直接规范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行为。要将延伸到中央企业子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管理事项,原则上归位于企业集团和地方国资委。

在李锦看来,经理层面权力的下放是43项调整事项中尤其值得关注的一项,这一层面的权力下放给董事长或国资投资和运营公司意味着央企总经理可以由董事会决定。

“经理层成员的选聘、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经理层成员薪酬管理,这三项改革很重要。尽管目前这一条授权是授予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企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企业,但接下来很有可能放开,这是第一次这样明确披露。”李锦说。

对于国资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方案》再次重申,下一步将牵头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实施资本运作,采取市场化方式推动设立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中央企业创新发展投资引导基金等相关投资基金。

李锦认为,未来可能会形成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企的三级框架,国资委的权力交给国资运营公司。“这个最重要的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切了一刀,形成了一个隔离带,形成了政府与企业的分离,从而实现政企分离,”他对界面新闻表示。

外界看来,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的方案,尤其是单独设立一环由政府出资的国有投资、运营平台很类似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不过专家表示,两者虽然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中国不可照搬。

李锦说,政企分开,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出资人和职业经理人分离是淡马锡的主要特点,也是目前中国国资监管改革与其的类似处,或者说相通处。不过,由于中国和新加坡的国情不同,企业发展的起点也不同,这种模式并不能照搬。

他说:“中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主导的经济模式及政府管理结构和新加坡的企业制度存在本质的不同。此外,中国国有企业存在很大复杂性,国企规模太大,而新加坡经济体量较小,笼统地强调照搬淡马锡并不现实。”

淡马锡控股公司于1974年成立,从新加坡财政部接手总值3.54亿新元的初始投资组合,进行商业化管理,从而让财政部得以专注其政策制定与监管的核心职责。目前,淡马锡管理的资产已超过900亿美元,除新加坡本土企业外,淡马锡的触角早已伸展至区域乃至全球。

总体来看,从高层释放的信号可以看出,决策者并不希望改革过于迅猛。《方案》也提到,下一步要坚持试点先行,结合企业实际,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分类放权、分步实施,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