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寿慧生:中国正成为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负责任大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寿慧生:中国正成为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负责任大国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认为,“一带一路”反映的是中国自我定位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的转型。如何处理好大国关系是“一带一路”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带一路”是中国统筹应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对内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突破、产业升级,对外可以帮助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国。

他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反映的是中国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的定位转型。它意味着中国要走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他指出,大国关系可能是“一带一路”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在“一路”沿线有较大利益瓜葛的俄罗斯。中国应做好充分准备,要有足够的意识,也要有足够的技巧,来做好各方工作。

以下是本次采访的实录:

界面新闻:从国际政治和经济角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着怎样的特定背景?

寿慧生:从大的背景来讲,“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寻求一种突破。国内产能过剩、市场开始饱和,消费能力不足。解决这些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内部继续挖掘潜力,这个需要很多结构性的转变,难度非常大;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往外部寻找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这种机会。所以说,“一带一路”也是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一个需求。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还可以作为一种外交工具,从经济扩展到政治外交。从宏观战略来讲,这是中国成为全球大国的一个非常好的出路。“一带一路”主要的概念之一是要给沿线国家提供更多发展助力,这个倡议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自我定位的转型,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它意味着中国要走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从长远来看,这是有必要的。从全球的安全和发展角度来看,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这一块是非常关键的地方。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阻碍全球和平发展的主要地区有可能就在这片。

无论站在中国本身利益的立场,还是从全球责任的角度来讲,都有必要找到一种方法,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繁荣发展起来。这需要各方一起努力推动发展,靠这些国家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外力去推动。目前中国可能是唯一一个有资金、有能力、有意愿承担这个责任的国家。

界面新闻:中国想通过“一带一路”取得何种外交目标?

寿慧生:这个目标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也就是经济发展,影响更强一些,也就是成为欧亚强国。另一个是软实力,中国成为沿线国家里大家都尊重的大国,成为沿线地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的产品是资金和区域合作机制。

最终的目的是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命运和福祉连在一起,成为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都做好,强化中国在安全和发展方面的战略纵深,是“一带一路”的终极理想。

界面新闻:“一带一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寿慧生: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大国关系。

首先是美国。这倒不是因为“一带一路”侵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本身在中亚没有太多经济利益,而是它认为中国要借此挑战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结构。美国担心的是,中国利用“一带一路”来挑战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架构,成为新的规则的制定者。

在这一地区有更大利益瓜葛的应该是俄罗斯。中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足够的意识,也要有足够的技巧,去做好俄罗斯的工作。印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它的实力目前相对弱一些。

前一段的政策制定和舆论导向有一个误区,就是“重俄罗斯、轻美国”,当然这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与美国应该是长期战略合作的关系。非常有必要使美国加入“一带一路”合作。

此外,还需要考虑一些小国,其中很多是所谓的“脆弱国家”,他们长期以来社会动荡,宗教和文化的冲突非常多,面对这些国家需要非常的谨慎。

我之前提到过“文化行李”这个观点。不管是中国的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其他组织,都会有意无意把一些与当地文化不一致的习惯带到国外去,这个要留意。这是西方国家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也遇到的问题,他们在支援非洲等国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当地,形成所谓的“白人的负担”现象,最终导致反弹。

界面新闻:“一带一路”倡议最终会促成新的区域性政治或经济合作组织吗?

寿慧生:“一带一路”尚处于初步阶段。当“一带一路”变得更为具体以后,这是有可能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必要成立一些组织,中国也应该鼓励这类组织,但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认真摸索。

中国当然可以与每个国家进行双边沟通。由于中国是大国,这样主动性更强。缺点是这些国家很分散,但凡遇到多边问题,就不好办了。另一个办法是让他们自己联合起来,就像东盟一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立类似的组织未必对中国不好,问题在于这类组织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处理。

只要这种组织本身能够和中国形成比较友好的关系,中国就省去了很多事情,也就不容易出现“重自我、轻别国”的问题。中国应该更多地习惯于这种多边机制,让“一带一路”多元一些、区域性更强一些。

界面新闻:特朗普的前国家安全顾问詹姆斯·伍尔西(James Woolsey)曾说,奥巴马政府反对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是个“战略错误”。上个月中美元首会晤后,两国关系出现了积极改善的势头。美国会加入“一带一路”吗?

寿慧生:与奥巴马不同,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优先”,不想再做全球规则制定者,不再有意识形态上的包袱,至少不会成为“一带一路”的反对者。特朗普是一个生意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有钱赚,美国为什么不加入呢?

从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的角度,中国实施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美国的帮助。美国在许多方面可以提供经验,中美至少可以互补。比如,美国在安全问题和企业海外投资方面有着很丰富的经验。

不过,虽然形势有所好转,但美国是否加入“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问题。关键问题在于具体项目的实效,美国企业能不能获利、能不能参与其中。此外,美国目前还没有加入亚投行。至少等这个问题解决后,美国企业才容易跟进。

界面新闻: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数据,亚洲未来十年基础设施投资至少需要7500亿美元。目前“一带一路”相关的投资资金还远未达到这个水平,资金保障会不会成为“一带一路”面临的一个问题?

寿慧生:“一带一路”的规模很大,需要的时间也很长远。所以任何时候,资金都会显得不够。只能说在现有条件下,中国能拿出这么多钱,然后其他国家“众筹”,再来考虑能做多少事情。

现在要考虑的是,目前的资金如何激发内生发展?这就好比一个病人,需要你给他一点刺激,但最终需要能让他自己站起来。所以,关注点应该放在各国项目是否规划合理,以及项目的质量上面。如果项目本身做得好,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

界面新闻:通过大国带动区域性发展,实现互惠互利的模式,历史上有什么借鉴?

寿慧生:通过以大带小的区域性发展模式,实现互惠互利、共享发展,是一个合理的方式。当年日本带动东亚经济发展也是这样,只不过日本基本上是以商业的形式进行的,而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是通过援助。

但是,“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政治背景明显不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去帮助盟友实现复兴,不会去资助东欧等其他地区。中国是为了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没有意识形态上的取舍,谁想加入都是可以的,也不会像马歇尔计划那样加入政治条件。第二,“一带一路”是以开发市场为主要内容,不以援助为主。第三,中国不是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一个提倡者,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寿慧生:中国正成为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负责任大国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认为,“一带一路”反映的是中国自我定位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的转型。如何处理好大国关系是“一带一路”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带一路”是中国统筹应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对内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突破、产业升级,对外可以帮助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国。

他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反映的是中国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的定位转型。它意味着中国要走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他指出,大国关系可能是“一带一路”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在“一路”沿线有较大利益瓜葛的俄罗斯。中国应做好充分准备,要有足够的意识,也要有足够的技巧,来做好各方工作。

以下是本次采访的实录:

界面新闻:从国际政治和经济角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着怎样的特定背景?

寿慧生:从大的背景来讲,“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寻求一种突破。国内产能过剩、市场开始饱和,消费能力不足。解决这些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内部继续挖掘潜力,这个需要很多结构性的转变,难度非常大;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往外部寻找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这种机会。所以说,“一带一路”也是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一个需求。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还可以作为一种外交工具,从经济扩展到政治外交。从宏观战略来讲,这是中国成为全球大国的一个非常好的出路。“一带一路”主要的概念之一是要给沿线国家提供更多发展助力,这个倡议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自我定位的转型,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它意味着中国要走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从长远来看,这是有必要的。从全球的安全和发展角度来看,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这一块是非常关键的地方。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阻碍全球和平发展的主要地区有可能就在这片。

无论站在中国本身利益的立场,还是从全球责任的角度来讲,都有必要找到一种方法,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繁荣发展起来。这需要各方一起努力推动发展,靠这些国家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外力去推动。目前中国可能是唯一一个有资金、有能力、有意愿承担这个责任的国家。

界面新闻:中国想通过“一带一路”取得何种外交目标?

寿慧生:这个目标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也就是经济发展,影响更强一些,也就是成为欧亚强国。另一个是软实力,中国成为沿线国家里大家都尊重的大国,成为沿线地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的产品是资金和区域合作机制。

最终的目的是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命运和福祉连在一起,成为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都做好,强化中国在安全和发展方面的战略纵深,是“一带一路”的终极理想。

界面新闻:“一带一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寿慧生: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大国关系。

首先是美国。这倒不是因为“一带一路”侵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本身在中亚没有太多经济利益,而是它认为中国要借此挑战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结构。美国担心的是,中国利用“一带一路”来挑战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架构,成为新的规则的制定者。

在这一地区有更大利益瓜葛的应该是俄罗斯。中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足够的意识,也要有足够的技巧,去做好俄罗斯的工作。印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但它的实力目前相对弱一些。

前一段的政策制定和舆论导向有一个误区,就是“重俄罗斯、轻美国”,当然这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与美国应该是长期战略合作的关系。非常有必要使美国加入“一带一路”合作。

此外,还需要考虑一些小国,其中很多是所谓的“脆弱国家”,他们长期以来社会动荡,宗教和文化的冲突非常多,面对这些国家需要非常的谨慎。

我之前提到过“文化行李”这个观点。不管是中国的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其他组织,都会有意无意把一些与当地文化不一致的习惯带到国外去,这个要留意。这是西方国家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也遇到的问题,他们在支援非洲等国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当地,形成所谓的“白人的负担”现象,最终导致反弹。

界面新闻:“一带一路”倡议最终会促成新的区域性政治或经济合作组织吗?

寿慧生:“一带一路”尚处于初步阶段。当“一带一路”变得更为具体以后,这是有可能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必要成立一些组织,中国也应该鼓励这类组织,但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认真摸索。

中国当然可以与每个国家进行双边沟通。由于中国是大国,这样主动性更强。缺点是这些国家很分散,但凡遇到多边问题,就不好办了。另一个办法是让他们自己联合起来,就像东盟一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立类似的组织未必对中国不好,问题在于这类组织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处理。

只要这种组织本身能够和中国形成比较友好的关系,中国就省去了很多事情,也就不容易出现“重自我、轻别国”的问题。中国应该更多地习惯于这种多边机制,让“一带一路”多元一些、区域性更强一些。

界面新闻:特朗普的前国家安全顾问詹姆斯·伍尔西(James Woolsey)曾说,奥巴马政府反对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是个“战略错误”。上个月中美元首会晤后,两国关系出现了积极改善的势头。美国会加入“一带一路”吗?

寿慧生:与奥巴马不同,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优先”,不想再做全球规则制定者,不再有意识形态上的包袱,至少不会成为“一带一路”的反对者。特朗普是一个生意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有钱赚,美国为什么不加入呢?

从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的角度,中国实施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美国的帮助。美国在许多方面可以提供经验,中美至少可以互补。比如,美国在安全问题和企业海外投资方面有着很丰富的经验。

不过,虽然形势有所好转,但美国是否加入“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问题。关键问题在于具体项目的实效,美国企业能不能获利、能不能参与其中。此外,美国目前还没有加入亚投行。至少等这个问题解决后,美国企业才容易跟进。

界面新闻: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数据,亚洲未来十年基础设施投资至少需要7500亿美元。目前“一带一路”相关的投资资金还远未达到这个水平,资金保障会不会成为“一带一路”面临的一个问题?

寿慧生:“一带一路”的规模很大,需要的时间也很长远。所以任何时候,资金都会显得不够。只能说在现有条件下,中国能拿出这么多钱,然后其他国家“众筹”,再来考虑能做多少事情。

现在要考虑的是,目前的资金如何激发内生发展?这就好比一个病人,需要你给他一点刺激,但最终需要能让他自己站起来。所以,关注点应该放在各国项目是否规划合理,以及项目的质量上面。如果项目本身做得好,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

界面新闻:通过大国带动区域性发展,实现互惠互利的模式,历史上有什么借鉴?

寿慧生:通过以大带小的区域性发展模式,实现互惠互利、共享发展,是一个合理的方式。当年日本带动东亚经济发展也是这样,只不过日本基本上是以商业的形式进行的,而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是通过援助。

但是,“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政治背景明显不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去帮助盟友实现复兴,不会去资助东欧等其他地区。中国是为了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没有意识形态上的取舍,谁想加入都是可以的,也不会像马歇尔计划那样加入政治条件。第二,“一带一路”是以开发市场为主要内容,不以援助为主。第三,中国不是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一个提倡者,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