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宝莱坞≠印度电影,原来世界第一大电影生产国并不是美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宝莱坞≠印度电影,原来世界第一大电影生产国并不是美国?

在宝莱坞之外,还有以泰米尔语为中心的“凯莱坞”,以泰卢固语为中心的“托莱坞”等等不下10种。

相信大家最近都被 《摔跤吧!爸爸》刷屏了,上映7天中国票房过亿(重点是口碑也好,豆瓣8万人评出9.2分),印度本土票房则达到了38.74 亿卢比(4.165 亿人民币),是印度电影在本土的历史第一。目前全球票房已接近82 亿卢比,是印度电影全球影史第二。

单部电影质量如何,只要买张票就知道了,不再细说。乘此东风,不如我们来学习一下,印度电影市场的总体概况,这个世界第一大电影生产国、第二大电影出口国、第四大电影市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首先是几个必备小常识

1、印度电影≠宝莱坞

大写加粗的考纲千万记住了。“宝莱坞”(Bollywood),是印度的一个电影产业基地孟买“Bombay”(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之一)与好莱坞(Hollywood)的结合。宝莱坞的电影以印地语为主,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片,而且是当今世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因为宝莱坞的电影年产量约占印度电影总产量的六七成,票房份额约占一半,所以就成为了印度电影的代名词。

在宝莱坞之外,还有以泰米尔语为中心的“凯莱坞”,以泰卢固语为中心的“托莱坞”等等不下10种,之所以大家好像从来没听说,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电影本来就已经少接触何况当中的细分,二来也是因为印度复杂的方言电影市场对于中国观众太过陌生。但是了解这个知识点是重要的,因为很多重要的印度电影并不出自宝莱坞,比如印度史上制作成本最高的电影《巴霍巴利王:开端》就来自讲泰卢固语的南印度地区。而且这种方言电影的模式,细分了市场,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为各自受众群服务,这也是好莱坞大片在印度不那么流行的原因之一。

2、印度片一言不合就开始跳舞——因为跳个舞又能促进祖国团结又能赚额外很多钱!

外国观众对印度片消化不良的一大原因,就是受不了他们动不动就不如跳舞。那么印度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在电影里加入MV呢?公平地说,从历史上看未必始终如此,从类型上看印度的新浪潮文艺片也不是这样,但宝莱坞式歌舞片显然是印度电影的标志。

印度电影里的歌舞,一方面,是文化因素。印度人民传统上就善舞也爱跳舞,这是作为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的自然运用;另外别忘了,这个国家仅官方语言就有20多种,并且至今还实行着种姓制度,有什么比唱唱跳跳更能消弭观众的语言和阶层差异呢。(特效也可以,但是做不出来呀)。

更重要的是,这些歌舞片段是印度电影的附属产业。请看数据:宝莱坞电影音乐(别忘了不等于全印度电影)占据印度全国音乐产值的48%。印度电影同样不是只看票房赚钱,院线的票房收益只占电影总收益的30%-40%,剩下的就是音乐版权和衍生品等等。电影中的这些MV既可以与电影一起拍摄,也可以分开拍摄,成本不低,但是收益更高。而虽然我们在屏幕上看到都是演员在唱,其实多半是对口型,本后都是专业歌手的配乐。

3、印度电影为什么那么那么长?因为人家去电影院是纳凉度假的

在这个注意力短缺的年代,为什么印度人民还要把电影都做成3小时!不仅观众的尿点撑不住,对排片也不利啊。

这就是国情不同了。因为印度实在是热,一年四季都是夏天,所以观众朋友们希望能在电影院里多待会儿纳凉节省家里的电费。在社区或者乡镇电影院里,拖家带口嗑着瓜子聊着天的场景司空见惯,跟我们这里完全是两种消费场景。

至于排片,印度电影在本土一放放三年的都屡见不鲜,慢慢来嘛,有什么好紧张的。

然后我们来看看印度电影市场的总体生态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国(每年1000部以上)、第二大电影出口国、第四大电影票房市场(去年总票房19亿美元,德勤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印度电影业收入将达到37亿美元)。印度目前有大约100家电影制片厂,15000块银幕(中国已经过了4万块)。

投资者可能比较感兴趣的是,印度目前的票房成绩,是建立在很低的票价基础上的,甚至根据联合国2013年的调查数据,位列全球电影票售价倒数第一。以印度规模第一的连锁院线PVR为例,通常一场电影的票价是200卢比-350卢比,早场更便宜(1卢比约人民币0.15元)。而在设施普通的社区影院,一张电影票就是50卢比左右,而且很多社区影院还会推出5卢布的特价票。这也是为什么印度的观影人次达到了可怕的20-40亿(说法不一,最少也有20亿以上),尽管这只是人口的4%。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娱乐需求和消费升级也可能持续增加。

再看一些细分数据。论成本平均值 2011年时宝莱坞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是150万美元,好莱坞是4770万美元;论重点电影成本,《摔跤吧爸爸》作为印度本土票房历史冠军,成本将近7500万人民币,同比《美人鱼》则是4亿人民币;论成本的结构,虽然印度学习好莱坞,从明星制核心转向了制作核心,总体上将演员酬劳压缩在电影制作成本的15-20%,但是,因为超级大牌明星的作用太明显,比如像阿米尔汗,在《摔跤吧爸爸》7500万的成本里,他的片酬就占了3000万,不可谓不高啊。虽然一般的演员不参与影片分成,但是就跟国内明星工作是一样,印度顶级明星也早就自己开起了电影公司,“三位大汗”阿米尔汗、沙鲁克汗、萨尔曼汗都是这样。

不仅学习好莱坞,还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把电影卖到了好莱坞去。之前说过,印度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出口国,10年前印度电影的海外收入是它总收入的20%了,如今则已经到了 35%-45%。美国和英国是印度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中国也是重要对象之一,《摔跤吧爸爸》的中国票房就超过了北美。

在这里拿中国影片做对比是残忍的,但是事实摆在眼前啊。就在4月底,印度神话史诗片《巴霍巴利王(下)》以1013万元美元票房夺得北美票房排行榜第三名,创下了印度影片在北美的最佳开画纪录。而今年2月《长城》在北美上映,开画票房倒是有1846万美元,但大家想想那个明星背景和制作公司背景,更加不要说《长城》的投放规模是3326家影院,而《巴霍巴利王(下)》的首映规模是425家影院。

更大的差距是总体状况。以下是印度电影在北美的历史最高票房名单:

1《贫民窟百万富翁》——2008——合拍片——1.413亿美元

2《甘地传》——1982——合拍片——5276.8万美元

3《我爱贝克汉姆》——2003——合拍片——3254.3万美元

4《巴霍巴利王2》——2017——泰卢固语——1650万美元

5《季风婚宴》——2001——合拍片——1388.6万美元

6《同名同姓》——2006——合拍片——1356.9万美元

7《摔跤吧,爸爸》——2016——印地语——1239.2万美元

8《我的神啊》——2014——印地语——1061.7万美元

9《巴霍巴利王》——2015——泰卢固语——848万美元

10《小萝莉神猴大叔》——2015——印地语——818.6万美元

11《幻影车神3》——2013——印地语——809.3万美元

12《爱斗气爱上你》——2005——合拍片——660.6万美元

13《帝国双璧》——2015——印地语——655.9万美元

14《三个傻瓜》——2009——印地语——653.3万美元

15《苏丹》——2016——印地语——620.3万美元

即使不算合拍片,整体状况都还不错,而且可以看到2010年之后的电影占了大多数,趋势喜人。这些电影多数基本也是印度本土表现出色的作品。对比中国影史票房前五的北美票房收入:《美人鱼》323 万美元、《捉妖记》3.3 万美元、《功夫瑜伽》36 万美元、《寻龙诀》124 万美元、《西游伏妖篇》88 万美元。可以说是非常惨不忍睹了。

印度电影在英美的票房成功,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大量的移民社群,这些电影会在印度社区影院里反复播放。 但是,其实移民美国的中国人数量,多年来一直位于印度移民之上(墨西哥、中国、印度)。自己人也不爱看,这就没办法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印度电影的发展趋势

印度电影在我国的这一阵小风潮,是从7年前的《三傻》开始的。当时《南周》采访了《三傻》导演,导演谈到:“现在印度电影正经历着最好的年代。我们有大量观众,有更多的影院,很多导演正在探索新的片型。有时候好导演会遇到一个烂时代,但是现在我们的导演一旦有了好故事,就拿得到投资,就能立刻拍片。”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呢,不就是国内电影业吗。

事实上印度电影业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甚至早在1994年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前,每年就有4到5部印度电影引进国内。而如今印度电影在中国隔几年才热一把的小众地位,一方面是好莱坞的强势,另一方面也是它自身的起伏。

印度影片的分水岭是70年代。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一些很出色的作品,比如我国引进过的《大篷车》之类,1957年时《印度母亲》已经拿过最佳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在欧洲三大上也有建树。

《三傻》导演 阿米尔·汗

然而之后,正如《三傻》导演说言,“质量下滑出现在1970、1980年代,俗套糟糕的爱情片和动作片大行其道。最主要是没有好的剧本创作者。其次,当时电影院卫生糟糕,鱼龙混杂,没有空调,很多像我父母这样的中产阶级讨厌进影院。当时去电影院的人对歌舞片、动作片的接受程度比较高。”这也是为什么动作片及歌舞片成为了印度电影的标志,印度几位大汗也以类型片闻名。印度是类型片大国,在艺术片上并没有突出成绩。

在2000年左右,随着电影业被政府正式划入产业,政策变了,融资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最近十年,印度出现了新影院,干净、环境好、票价高,重新把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吸引回去,好的电影继而出现。” 新一代电影人开始尝试做不一样的东西,削减歌舞片段,更符合中产以及海外市场的口味。

这10年印度电影的质量有目共睹,除了海外票房收入提高,口碑也得到了肯定。因为IMDb上印度人民有刷分的嫌疑(逼得IMDb还专门立了一个印度最佳电影专区,以免对其他电影排名不公ORZ),我们以豆瓣为参照系,印度电影票房前十电影的豆瓣评分,平均高出中国票房前十电影2分左右。类型片对类型片,最能说明一个电影市场的产业化水平。

只有一件事上,中国电影一骑绝尘,那就是票房了。《美人鱼》的 33.92 亿,对《摔跤吧爸爸》的 38.74 亿卢比(人民币 4.16 亿),的确是我大国崛起啊。但是想想1994年印度电影全球票房第一次过10亿卢比,08年第一次过20亿卢比,09年《三傻》收获47亿卢比,今年《巴霍巴利王:下》的全球票房已经突破了80亿卢比,这种几乎每年都重新制造历史的架势,将来会怎么样,还真说不定呢。

印度电影全球票房过10亿卢比的数量:

2000——0部

2001——2部

2002——1部

2003——0部

2004——0部

2005——0部

2006——6部

2007——4部

2008——5部

2009——3部

2010——6部

2011——8部

2012——12部

2013——12部

2014——12部

2015——15部

2016——19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宝莱坞≠印度电影,原来世界第一大电影生产国并不是美国?

在宝莱坞之外,还有以泰米尔语为中心的“凯莱坞”,以泰卢固语为中心的“托莱坞”等等不下10种。

相信大家最近都被 《摔跤吧!爸爸》刷屏了,上映7天中国票房过亿(重点是口碑也好,豆瓣8万人评出9.2分),印度本土票房则达到了38.74 亿卢比(4.165 亿人民币),是印度电影在本土的历史第一。目前全球票房已接近82 亿卢比,是印度电影全球影史第二。

单部电影质量如何,只要买张票就知道了,不再细说。乘此东风,不如我们来学习一下,印度电影市场的总体概况,这个世界第一大电影生产国、第二大电影出口国、第四大电影市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首先是几个必备小常识

1、印度电影≠宝莱坞

大写加粗的考纲千万记住了。“宝莱坞”(Bollywood),是印度的一个电影产业基地孟买“Bombay”(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之一)与好莱坞(Hollywood)的结合。宝莱坞的电影以印地语为主,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片,而且是当今世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因为宝莱坞的电影年产量约占印度电影总产量的六七成,票房份额约占一半,所以就成为了印度电影的代名词。

在宝莱坞之外,还有以泰米尔语为中心的“凯莱坞”,以泰卢固语为中心的“托莱坞”等等不下10种,之所以大家好像从来没听说,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电影本来就已经少接触何况当中的细分,二来也是因为印度复杂的方言电影市场对于中国观众太过陌生。但是了解这个知识点是重要的,因为很多重要的印度电影并不出自宝莱坞,比如印度史上制作成本最高的电影《巴霍巴利王:开端》就来自讲泰卢固语的南印度地区。而且这种方言电影的模式,细分了市场,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为各自受众群服务,这也是好莱坞大片在印度不那么流行的原因之一。

2、印度片一言不合就开始跳舞——因为跳个舞又能促进祖国团结又能赚额外很多钱!

外国观众对印度片消化不良的一大原因,就是受不了他们动不动就不如跳舞。那么印度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在电影里加入MV呢?公平地说,从历史上看未必始终如此,从类型上看印度的新浪潮文艺片也不是这样,但宝莱坞式歌舞片显然是印度电影的标志。

印度电影里的歌舞,一方面,是文化因素。印度人民传统上就善舞也爱跳舞,这是作为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的自然运用;另外别忘了,这个国家仅官方语言就有20多种,并且至今还实行着种姓制度,有什么比唱唱跳跳更能消弭观众的语言和阶层差异呢。(特效也可以,但是做不出来呀)。

更重要的是,这些歌舞片段是印度电影的附属产业。请看数据:宝莱坞电影音乐(别忘了不等于全印度电影)占据印度全国音乐产值的48%。印度电影同样不是只看票房赚钱,院线的票房收益只占电影总收益的30%-40%,剩下的就是音乐版权和衍生品等等。电影中的这些MV既可以与电影一起拍摄,也可以分开拍摄,成本不低,但是收益更高。而虽然我们在屏幕上看到都是演员在唱,其实多半是对口型,本后都是专业歌手的配乐。

3、印度电影为什么那么那么长?因为人家去电影院是纳凉度假的

在这个注意力短缺的年代,为什么印度人民还要把电影都做成3小时!不仅观众的尿点撑不住,对排片也不利啊。

这就是国情不同了。因为印度实在是热,一年四季都是夏天,所以观众朋友们希望能在电影院里多待会儿纳凉节省家里的电费。在社区或者乡镇电影院里,拖家带口嗑着瓜子聊着天的场景司空见惯,跟我们这里完全是两种消费场景。

至于排片,印度电影在本土一放放三年的都屡见不鲜,慢慢来嘛,有什么好紧张的。

然后我们来看看印度电影市场的总体生态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国(每年1000部以上)、第二大电影出口国、第四大电影票房市场(去年总票房19亿美元,德勤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印度电影业收入将达到37亿美元)。印度目前有大约100家电影制片厂,15000块银幕(中国已经过了4万块)。

投资者可能比较感兴趣的是,印度目前的票房成绩,是建立在很低的票价基础上的,甚至根据联合国2013年的调查数据,位列全球电影票售价倒数第一。以印度规模第一的连锁院线PVR为例,通常一场电影的票价是200卢比-350卢比,早场更便宜(1卢比约人民币0.15元)。而在设施普通的社区影院,一张电影票就是50卢比左右,而且很多社区影院还会推出5卢布的特价票。这也是为什么印度的观影人次达到了可怕的20-40亿(说法不一,最少也有20亿以上),尽管这只是人口的4%。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娱乐需求和消费升级也可能持续增加。

再看一些细分数据。论成本平均值 2011年时宝莱坞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是150万美元,好莱坞是4770万美元;论重点电影成本,《摔跤吧爸爸》作为印度本土票房历史冠军,成本将近7500万人民币,同比《美人鱼》则是4亿人民币;论成本的结构,虽然印度学习好莱坞,从明星制核心转向了制作核心,总体上将演员酬劳压缩在电影制作成本的15-20%,但是,因为超级大牌明星的作用太明显,比如像阿米尔汗,在《摔跤吧爸爸》7500万的成本里,他的片酬就占了3000万,不可谓不高啊。虽然一般的演员不参与影片分成,但是就跟国内明星工作是一样,印度顶级明星也早就自己开起了电影公司,“三位大汗”阿米尔汗、沙鲁克汗、萨尔曼汗都是这样。

不仅学习好莱坞,还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把电影卖到了好莱坞去。之前说过,印度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出口国,10年前印度电影的海外收入是它总收入的20%了,如今则已经到了 35%-45%。美国和英国是印度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中国也是重要对象之一,《摔跤吧爸爸》的中国票房就超过了北美。

在这里拿中国影片做对比是残忍的,但是事实摆在眼前啊。就在4月底,印度神话史诗片《巴霍巴利王(下)》以1013万元美元票房夺得北美票房排行榜第三名,创下了印度影片在北美的最佳开画纪录。而今年2月《长城》在北美上映,开画票房倒是有1846万美元,但大家想想那个明星背景和制作公司背景,更加不要说《长城》的投放规模是3326家影院,而《巴霍巴利王(下)》的首映规模是425家影院。

更大的差距是总体状况。以下是印度电影在北美的历史最高票房名单:

1《贫民窟百万富翁》——2008——合拍片——1.413亿美元

2《甘地传》——1982——合拍片——5276.8万美元

3《我爱贝克汉姆》——2003——合拍片——3254.3万美元

4《巴霍巴利王2》——2017——泰卢固语——1650万美元

5《季风婚宴》——2001——合拍片——1388.6万美元

6《同名同姓》——2006——合拍片——1356.9万美元

7《摔跤吧,爸爸》——2016——印地语——1239.2万美元

8《我的神啊》——2014——印地语——1061.7万美元

9《巴霍巴利王》——2015——泰卢固语——848万美元

10《小萝莉神猴大叔》——2015——印地语——818.6万美元

11《幻影车神3》——2013——印地语——809.3万美元

12《爱斗气爱上你》——2005——合拍片——660.6万美元

13《帝国双璧》——2015——印地语——655.9万美元

14《三个傻瓜》——2009——印地语——653.3万美元

15《苏丹》——2016——印地语——620.3万美元

即使不算合拍片,整体状况都还不错,而且可以看到2010年之后的电影占了大多数,趋势喜人。这些电影多数基本也是印度本土表现出色的作品。对比中国影史票房前五的北美票房收入:《美人鱼》323 万美元、《捉妖记》3.3 万美元、《功夫瑜伽》36 万美元、《寻龙诀》124 万美元、《西游伏妖篇》88 万美元。可以说是非常惨不忍睹了。

印度电影在英美的票房成功,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大量的移民社群,这些电影会在印度社区影院里反复播放。 但是,其实移民美国的中国人数量,多年来一直位于印度移民之上(墨西哥、中国、印度)。自己人也不爱看,这就没办法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印度电影的发展趋势

印度电影在我国的这一阵小风潮,是从7年前的《三傻》开始的。当时《南周》采访了《三傻》导演,导演谈到:“现在印度电影正经历着最好的年代。我们有大量观众,有更多的影院,很多导演正在探索新的片型。有时候好导演会遇到一个烂时代,但是现在我们的导演一旦有了好故事,就拿得到投资,就能立刻拍片。”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呢,不就是国内电影业吗。

事实上印度电影业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甚至早在1994年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前,每年就有4到5部印度电影引进国内。而如今印度电影在中国隔几年才热一把的小众地位,一方面是好莱坞的强势,另一方面也是它自身的起伏。

印度影片的分水岭是70年代。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一些很出色的作品,比如我国引进过的《大篷车》之类,1957年时《印度母亲》已经拿过最佳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在欧洲三大上也有建树。

《三傻》导演 阿米尔·汗

然而之后,正如《三傻》导演说言,“质量下滑出现在1970、1980年代,俗套糟糕的爱情片和动作片大行其道。最主要是没有好的剧本创作者。其次,当时电影院卫生糟糕,鱼龙混杂,没有空调,很多像我父母这样的中产阶级讨厌进影院。当时去电影院的人对歌舞片、动作片的接受程度比较高。”这也是为什么动作片及歌舞片成为了印度电影的标志,印度几位大汗也以类型片闻名。印度是类型片大国,在艺术片上并没有突出成绩。

在2000年左右,随着电影业被政府正式划入产业,政策变了,融资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最近十年,印度出现了新影院,干净、环境好、票价高,重新把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吸引回去,好的电影继而出现。” 新一代电影人开始尝试做不一样的东西,削减歌舞片段,更符合中产以及海外市场的口味。

这10年印度电影的质量有目共睹,除了海外票房收入提高,口碑也得到了肯定。因为IMDb上印度人民有刷分的嫌疑(逼得IMDb还专门立了一个印度最佳电影专区,以免对其他电影排名不公ORZ),我们以豆瓣为参照系,印度电影票房前十电影的豆瓣评分,平均高出中国票房前十电影2分左右。类型片对类型片,最能说明一个电影市场的产业化水平。

只有一件事上,中国电影一骑绝尘,那就是票房了。《美人鱼》的 33.92 亿,对《摔跤吧爸爸》的 38.74 亿卢比(人民币 4.16 亿),的确是我大国崛起啊。但是想想1994年印度电影全球票房第一次过10亿卢比,08年第一次过20亿卢比,09年《三傻》收获47亿卢比,今年《巴霍巴利王:下》的全球票房已经突破了80亿卢比,这种几乎每年都重新制造历史的架势,将来会怎么样,还真说不定呢。

印度电影全球票房过10亿卢比的数量:

2000——0部

2001——2部

2002——1部

2003——0部

2004——0部

2005——0部

2006——6部

2007——4部

2008——5部

2009——3部

2010——6部

2011——8部

2012——12部

2013——12部

2014——12部

2015——15部

2016——19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