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白鹿原》、《欢乐颂2》 口碑与收视错位剧集大盘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白鹿原》、《欢乐颂2》 口碑与收视错位剧集大盘点

国产剧如何实现收视口碑双丰收,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文/Rice

有了口碑没收视,有了收视口碑又不行,这是当下中国影视市场的现状。一直以来,商业和艺术应该如何完美地融合,是业内从来没有停止探讨的议题,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现象从未间断。今天,我们盘点了近三年来口碑与收视差异较大的作品,并浅谈一下背后的原因。

口碑与收视错位作品大盘点

近期,正在同期播放的《白鹿原》与《欢乐颂2》在口碑和收视方面形成了较大的逆差,一部口碑高达9.0,但收视却不尽理想;一部收视持续升高,口碑却与第一季相比下滑明显。口碑与收视率的矛盾,在此刻显得格外尴尬。其实高口碑与低收视率、低口碑与高收视率的双重矛盾,并不是只在这两部剧上体现出来,我们分别盘点了近三年来国内这样高口碑低收视、高收视低口碑和兼具收视和口碑的剧。

从下图可以看出,自2015年至今,有以下23部剧获得高收视率但口碑却不理想。从平台角度来看,其中湖南卫视就包揽了16部,平台的受众优势尽显,但口碑的劣势也同样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有10部影视剧由小说改编,总比为43%,原创以13部的数量占比达到57%,看来原创剧在口碑上并不比比IP改编剧更有优势。从题材来看,都市情感剧数量最多,达到10部,其次是古装剧,数量为7部。

我们再来看看高口碑但收视低的电视剧都有哪些,并呈现出什么特征。近三年来,有以下16部剧有着很好的口碑但收视率却不尽如人意。从平台分布来看,有8部剧来自北京卫视,看来在挑剧标准上,北京卫视更注重剧的内涵。在这些剧里,原创剧有9部,改编剧7部。从题材分布来看,都市情感剧以6部作品的数量再次成为数量最多的类别。

从2015年至今,只有6部作品兼具收视率和口碑,其中,湖南卫视和北京卫视数量相当,各占2部。有意思的是,这些剧里,改编作品占主流,数量为4部。都市情感剧依然是数量最多的类别。在这6部剧里,除了《伪装者》,其他几部剧都是现实主义题材。

从以上几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口碑的高低和收视率的高低与作品是否改编自IP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在平台分布上却有着明显的规律,而同时兼顾收视率和口碑的剧大多都是现实题材。

收视率和口碑难兼顾,是有意为之还是力不从心?

虽然《白鹿原》《欢乐颂》都改编自小说,但收视率和口碑却大相径庭,形成如此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主观因素。

一部电视剧在制作之初,制作方首先会对电视剧进行定位,明确定位,就能够进行精准制作与宣传推广。在图一中排名第一的《孤芳不自赏》和图二中排名第一的《白鹿原》作对比,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前者是拥有网络读者基础的IP剧,而且选择的演员都是有着强大粉丝号召力的流量明星,故事也选择了颇受年轻人喜爱的偶像言情套路;后者的原著是文学艺术性更强的文艺作品,群众基础相对比较小众,演员的选择也是以演技扎实的中年实力派演员为主,他们的表演更容易受到传统中老年观众的喜爱,而故事的主体也以特定年代特定区域的人物群像为主,没有太多主角光环来吸引年轻粉丝追随。

《孤芳不自赏》能取得高收视率,IP基础、明星效应和话题效应,都是幕后原因。而较低的口碑一方面是因为内容确实有槽点,另一方面也与本剧不受主导口碑话语权的人群待见有关。而《白鹿原》的高口碑同样也是有原因的,原著宏大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黄土高原风土人情的真实再现、演员扎实生动的表演,都是本剧颇受推崇的原因,而收视率的不理想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的主流观众群体正在更迭,另一方面是因为本剧的剧情和人物设定都没有出现供大众传播话题点,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再来看看客观因素。在相同的制作班底下,同样高口碑的剧因为播出平台的不同,结果也会截然不同,比如《琅琊榜》和《伪装者》,前者在北京卫视播出,后者在湖南卫视播出,两大平台受众特性不同、受众基数也不同,直接导致两部剧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收视率。

除了平台的原因,宣传营销和舆论导向也是影响一部剧收视率和口碑的客观原因。近几年,有不少剧在开播期间播出抄袭、主演丑闻等负面新闻,或导致口碑下滑,或让观众弃剧影响到收视率。营销对收视率的正面促进比较经典的案例是《欢乐颂》第一季,刚开播时这部剧收视率并不高,但随着开播后针对口碑和话题营销宣传力度的加大,收视率最终实现了低开高走。

口碑收视共赢法则:真实感+热点+平台助攻

尽管收视率与口碑很难共赢,但也还是有一些作品做出了榜样,从这些剧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首先,追求极度真实或者以细节打磨出真实感,是奠定口碑的基础,而在此之上,要有敏感的话题点、或者紧贴社会热点、或者极致鲜明的人物设置,能引发观众主动传播。

其次,平台的受众基础,直接影响着电视剧的收视率,湖南卫视的剧不管口碑高低都更能取得较高收视率;而北京卫视的剧尽管收视率参差不齐,但口碑把控比较好,已经在观众里建立起了口碑形象,遇上宣传力度大或者话题性强的剧,往往就能取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赢。

口碑是剧的标准之一,评价标准偏主观,对剧的实际商业价值影响并不大,但口碑对创作团队品牌的建立影响很大,比如以口碑崛起的正午阳光,凭借多部高口碑作品,正午阳光成为国内投资方和平台最受欢迎的制作团队,甚至海外发行平台也对正午阳光团队及其作品颇为看好。但并不是每一个影视公司和制作团队都有能力撑起口碑的招牌,更别提以口碑“逆袭”了,目前大多数影视公司在运作项目时首要考虑的还是商业回报,有的制作方甚至为了引发话题,不惜刻意制作“5毛钱”特效的槽点,来引发网友吐槽,从而带动话题。

市场是公平的,仅凭话题营销和明星效应就能获得良好市场回报只会在短期内存在,从长期来看,必然会面临消费方的反弹,而受众的观剧需求才是市场规则建立的基础,当品牌方、平台和影视公司都能遵循理性而科学的市场法则时,收视率和口碑兼备的作品或许还真能成为市场主流。

 

来源:Vlinkage

原标题:口碑与收视的错位,是商业的原罪还是创作的不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白鹿原》、《欢乐颂2》 口碑与收视错位剧集大盘点

国产剧如何实现收视口碑双丰收,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文/Rice

有了口碑没收视,有了收视口碑又不行,这是当下中国影视市场的现状。一直以来,商业和艺术应该如何完美地融合,是业内从来没有停止探讨的议题,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现象从未间断。今天,我们盘点了近三年来口碑与收视差异较大的作品,并浅谈一下背后的原因。

口碑与收视错位作品大盘点

近期,正在同期播放的《白鹿原》与《欢乐颂2》在口碑和收视方面形成了较大的逆差,一部口碑高达9.0,但收视却不尽理想;一部收视持续升高,口碑却与第一季相比下滑明显。口碑与收视率的矛盾,在此刻显得格外尴尬。其实高口碑与低收视率、低口碑与高收视率的双重矛盾,并不是只在这两部剧上体现出来,我们分别盘点了近三年来国内这样高口碑低收视、高收视低口碑和兼具收视和口碑的剧。

从下图可以看出,自2015年至今,有以下23部剧获得高收视率但口碑却不理想。从平台角度来看,其中湖南卫视就包揽了16部,平台的受众优势尽显,但口碑的劣势也同样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有10部影视剧由小说改编,总比为43%,原创以13部的数量占比达到57%,看来原创剧在口碑上并不比比IP改编剧更有优势。从题材来看,都市情感剧数量最多,达到10部,其次是古装剧,数量为7部。

我们再来看看高口碑但收视低的电视剧都有哪些,并呈现出什么特征。近三年来,有以下16部剧有着很好的口碑但收视率却不尽如人意。从平台分布来看,有8部剧来自北京卫视,看来在挑剧标准上,北京卫视更注重剧的内涵。在这些剧里,原创剧有9部,改编剧7部。从题材分布来看,都市情感剧以6部作品的数量再次成为数量最多的类别。

从2015年至今,只有6部作品兼具收视率和口碑,其中,湖南卫视和北京卫视数量相当,各占2部。有意思的是,这些剧里,改编作品占主流,数量为4部。都市情感剧依然是数量最多的类别。在这6部剧里,除了《伪装者》,其他几部剧都是现实主义题材。

从以上几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口碑的高低和收视率的高低与作品是否改编自IP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在平台分布上却有着明显的规律,而同时兼顾收视率和口碑的剧大多都是现实题材。

收视率和口碑难兼顾,是有意为之还是力不从心?

虽然《白鹿原》《欢乐颂》都改编自小说,但收视率和口碑却大相径庭,形成如此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主观因素。

一部电视剧在制作之初,制作方首先会对电视剧进行定位,明确定位,就能够进行精准制作与宣传推广。在图一中排名第一的《孤芳不自赏》和图二中排名第一的《白鹿原》作对比,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前者是拥有网络读者基础的IP剧,而且选择的演员都是有着强大粉丝号召力的流量明星,故事也选择了颇受年轻人喜爱的偶像言情套路;后者的原著是文学艺术性更强的文艺作品,群众基础相对比较小众,演员的选择也是以演技扎实的中年实力派演员为主,他们的表演更容易受到传统中老年观众的喜爱,而故事的主体也以特定年代特定区域的人物群像为主,没有太多主角光环来吸引年轻粉丝追随。

《孤芳不自赏》能取得高收视率,IP基础、明星效应和话题效应,都是幕后原因。而较低的口碑一方面是因为内容确实有槽点,另一方面也与本剧不受主导口碑话语权的人群待见有关。而《白鹿原》的高口碑同样也是有原因的,原著宏大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黄土高原风土人情的真实再现、演员扎实生动的表演,都是本剧颇受推崇的原因,而收视率的不理想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的主流观众群体正在更迭,另一方面是因为本剧的剧情和人物设定都没有出现供大众传播话题点,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再来看看客观因素。在相同的制作班底下,同样高口碑的剧因为播出平台的不同,结果也会截然不同,比如《琅琊榜》和《伪装者》,前者在北京卫视播出,后者在湖南卫视播出,两大平台受众特性不同、受众基数也不同,直接导致两部剧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收视率。

除了平台的原因,宣传营销和舆论导向也是影响一部剧收视率和口碑的客观原因。近几年,有不少剧在开播期间播出抄袭、主演丑闻等负面新闻,或导致口碑下滑,或让观众弃剧影响到收视率。营销对收视率的正面促进比较经典的案例是《欢乐颂》第一季,刚开播时这部剧收视率并不高,但随着开播后针对口碑和话题营销宣传力度的加大,收视率最终实现了低开高走。

口碑收视共赢法则:真实感+热点+平台助攻

尽管收视率与口碑很难共赢,但也还是有一些作品做出了榜样,从这些剧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首先,追求极度真实或者以细节打磨出真实感,是奠定口碑的基础,而在此之上,要有敏感的话题点、或者紧贴社会热点、或者极致鲜明的人物设置,能引发观众主动传播。

其次,平台的受众基础,直接影响着电视剧的收视率,湖南卫视的剧不管口碑高低都更能取得较高收视率;而北京卫视的剧尽管收视率参差不齐,但口碑把控比较好,已经在观众里建立起了口碑形象,遇上宣传力度大或者话题性强的剧,往往就能取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赢。

口碑是剧的标准之一,评价标准偏主观,对剧的实际商业价值影响并不大,但口碑对创作团队品牌的建立影响很大,比如以口碑崛起的正午阳光,凭借多部高口碑作品,正午阳光成为国内投资方和平台最受欢迎的制作团队,甚至海外发行平台也对正午阳光团队及其作品颇为看好。但并不是每一个影视公司和制作团队都有能力撑起口碑的招牌,更别提以口碑“逆袭”了,目前大多数影视公司在运作项目时首要考虑的还是商业回报,有的制作方甚至为了引发话题,不惜刻意制作“5毛钱”特效的槽点,来引发网友吐槽,从而带动话题。

市场是公平的,仅凭话题营销和明星效应就能获得良好市场回报只会在短期内存在,从长期来看,必然会面临消费方的反弹,而受众的观剧需求才是市场规则建立的基础,当品牌方、平台和影视公司都能遵循理性而科学的市场法则时,收视率和口碑兼备的作品或许还真能成为市场主流。

 

来源:Vlinkage

原标题:口碑与收视的错位,是商业的原罪还是创作的不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