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电影节】俞永福宣布阿里影业“新基础设施”战略 王长田叶宁把脉电影产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电影节】俞永福宣布阿里影业“新基础设施”战略 王长田叶宁把脉电影产业

票房并不能代表电影产业的全部。

在2016年进入“调整期”的中国电影产业,到底除了什么问题?在未来将如何变化?6月18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上,就这些问题,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俞永福、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华谊兄弟总经理叶宁和美国制作人麦克·山伯格,分别从他们的立场上给出了答案。

阿里影业作为其中唯一的互联网电影公司,并没有将真正最核心的精力放在传统电影公司的原创制片方面。如何在这一被俞永福看来是“资金、人才高度密集,高风险”的行业获得丰硕的成功?阿里影业将整体业务分离成两个不同的板块。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新基础设施建设”。在俞永福看来,高速发展的电影产业,面临着必不可少的产业升级。这一产业升级自然也会同其他行业一样,在基础设施方面有着全面升级,“我的新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在用户触达(consumer)、内容产业化(content)和商业化(commerce)这三个维度上进行”。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俞永福甚至提出把阿里影业改为“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的假设,以突出致力于做实业的阿里影业在产业升级中扮演的角色。

另一个板块,自然还是内容制作方面。俞永福很清楚,只有通过内容的制作,才能真的理解内容产业的规律和问题,“不与上游内容放竞争,不代表不做内容,只是做少量的内容,只要不扩量,就不会跟做内容的同行起冲突”。在未来,阿里影业将在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内容制作两个方面进行进行发展,而这两个领域,也都是从阿里影业本身的互联网公司基因出发,围绕科技和数字平台进行。也正是在这样的定位下,阿里影业将作为电影行业的服务者出现,而非竞争者。

华谊兄弟总经理叶宁则回应了2016年是华谊“小年”的说法,认为这是大家能够很好地进行反思和冷静的一年,能帮助电影行业回归理性。不过,在麦克.山伯格看来,中国电影产业依然如同早期的好莱坞那样生机勃勃,一批批新人的出现,也让整个行业的创意、创新层出不穷,而且还有着能够直接触达用户的移动购票软件、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这些都是领先于美国电影产业的地方。

市场方面,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表示“市场实际上没有出问题”。他指出,大家将关注点放在爆款上。这两年电影市场上“爆款”虽然较少,但并不妨碍电影产业的整体制作水平的提升。而且如果过度关注票房,容易忽视电影的版权销售、点播分成、衍生品等其他收益的急速扩张。俞永福也提出了线上观看与电影院场景并应该对立的观点,认为不同的场景都有着足够大的受众,关键是多年未有明显改变的电影院,如何提供给观众在观影场景上创新的问题,才能让各自场景满足不同的更广泛的用户的需求。

事实上,阿里影业正是利用这些周边收入获取高额收入,2015年的《碟中谍5》,衍生品销售额只有一千万出头,2016年的《星际迷航3》,则已经达到3000万,到了今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影联动的情况下,目前电影还未上映,便已取得了3亿的衍生品销售额。

由于是剧影联动,电视剧版的火爆,即便由杨洋和刘亦菲分别饰演男女主角的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还未上映,这一IP已经获得惊人的衍生品成绩。

至于什么样的电影才是内容优秀的电影,王长田认为,“好看的故事始终是我(对内容的)重要评判标准”,而且对商业片来说,受欢迎才是最为重要的,毕竟票房就是观众用脚投票得出的结果,看不看都是基于自己的判断。叶宁眼中的标准,则是能否达到有意思、动心、动情三个递进的阶段。俞永福则站在一名“理工男”的角度出发,认为“高雅与低俗”并不一定是对立的,而他能通过自己能力达成的,就是在现有的方式、科技之下,完成更多的基础工作,帮助电影专业人士和创意人才,将生产内容的品质的差异振幅给降低。

在电影产业中,另一个趋势是线上(IP产生、在线营销、数据等)、线下(线下营销、发布会、论坛等)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制作中的线上(特效等)比例也逐步提升。王长田认为,这些,界限之间的融合及比例变化,都会让影片的创作思路出现改编,但同时也会助长本来就因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一些高片酬、浮躁、不注重知识版权等问题的出现。“就比如去年发布了那么多片单,可能大部分都是无法实现的,甚至这些论坛里的探讨都太多。我们应该一个一个项目去做,每一个项目都朝最好的目标去努力,那才能让整个行业不出问题”。

在俞永福看来,技术也是能够帮助到内容的,两者之间并非势同水火。比如在全球拥有2亿用户的Buzzfeed网站,就是阿里影业希望合作的对象,“因为他们知道观众喜欢什么,知道怎么讲故事并更吸引人,不光能告诉你观众喜欢什么,甚至可以发现更深层次观众的偏好”,这正是技术能够在故事创作上起到的帮助。

不过,产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基础差、专业院校少、专业不对口等现实问题,是王长田觉得当下影视产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叶宁也认为,整个产业中有不少优秀大导演的能力和技术并没有像过去那样传承下来,缺少用实际的大项目对新人进行锻炼的成熟体系。何时能够在人才供应上满足各大电影公司的需求,或许才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俞永福

  • 告别俞永福后,饿了么要往哪走?
  • 阿里这一年:从分到合背后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电影节】俞永福宣布阿里影业“新基础设施”战略 王长田叶宁把脉电影产业

票房并不能代表电影产业的全部。

在2016年进入“调整期”的中国电影产业,到底除了什么问题?在未来将如何变化?6月18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上,就这些问题,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俞永福、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华谊兄弟总经理叶宁和美国制作人麦克·山伯格,分别从他们的立场上给出了答案。

阿里影业作为其中唯一的互联网电影公司,并没有将真正最核心的精力放在传统电影公司的原创制片方面。如何在这一被俞永福看来是“资金、人才高度密集,高风险”的行业获得丰硕的成功?阿里影业将整体业务分离成两个不同的板块。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新基础设施建设”。在俞永福看来,高速发展的电影产业,面临着必不可少的产业升级。这一产业升级自然也会同其他行业一样,在基础设施方面有着全面升级,“我的新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在用户触达(consumer)、内容产业化(content)和商业化(commerce)这三个维度上进行”。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俞永福甚至提出把阿里影业改为“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的假设,以突出致力于做实业的阿里影业在产业升级中扮演的角色。

另一个板块,自然还是内容制作方面。俞永福很清楚,只有通过内容的制作,才能真的理解内容产业的规律和问题,“不与上游内容放竞争,不代表不做内容,只是做少量的内容,只要不扩量,就不会跟做内容的同行起冲突”。在未来,阿里影业将在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内容制作两个方面进行进行发展,而这两个领域,也都是从阿里影业本身的互联网公司基因出发,围绕科技和数字平台进行。也正是在这样的定位下,阿里影业将作为电影行业的服务者出现,而非竞争者。

华谊兄弟总经理叶宁则回应了2016年是华谊“小年”的说法,认为这是大家能够很好地进行反思和冷静的一年,能帮助电影行业回归理性。不过,在麦克.山伯格看来,中国电影产业依然如同早期的好莱坞那样生机勃勃,一批批新人的出现,也让整个行业的创意、创新层出不穷,而且还有着能够直接触达用户的移动购票软件、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这些都是领先于美国电影产业的地方。

市场方面,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表示“市场实际上没有出问题”。他指出,大家将关注点放在爆款上。这两年电影市场上“爆款”虽然较少,但并不妨碍电影产业的整体制作水平的提升。而且如果过度关注票房,容易忽视电影的版权销售、点播分成、衍生品等其他收益的急速扩张。俞永福也提出了线上观看与电影院场景并应该对立的观点,认为不同的场景都有着足够大的受众,关键是多年未有明显改变的电影院,如何提供给观众在观影场景上创新的问题,才能让各自场景满足不同的更广泛的用户的需求。

事实上,阿里影业正是利用这些周边收入获取高额收入,2015年的《碟中谍5》,衍生品销售额只有一千万出头,2016年的《星际迷航3》,则已经达到3000万,到了今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影联动的情况下,目前电影还未上映,便已取得了3亿的衍生品销售额。

由于是剧影联动,电视剧版的火爆,即便由杨洋和刘亦菲分别饰演男女主角的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还未上映,这一IP已经获得惊人的衍生品成绩。

至于什么样的电影才是内容优秀的电影,王长田认为,“好看的故事始终是我(对内容的)重要评判标准”,而且对商业片来说,受欢迎才是最为重要的,毕竟票房就是观众用脚投票得出的结果,看不看都是基于自己的判断。叶宁眼中的标准,则是能否达到有意思、动心、动情三个递进的阶段。俞永福则站在一名“理工男”的角度出发,认为“高雅与低俗”并不一定是对立的,而他能通过自己能力达成的,就是在现有的方式、科技之下,完成更多的基础工作,帮助电影专业人士和创意人才,将生产内容的品质的差异振幅给降低。

在电影产业中,另一个趋势是线上(IP产生、在线营销、数据等)、线下(线下营销、发布会、论坛等)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制作中的线上(特效等)比例也逐步提升。王长田认为,这些,界限之间的融合及比例变化,都会让影片的创作思路出现改编,但同时也会助长本来就因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一些高片酬、浮躁、不注重知识版权等问题的出现。“就比如去年发布了那么多片单,可能大部分都是无法实现的,甚至这些论坛里的探讨都太多。我们应该一个一个项目去做,每一个项目都朝最好的目标去努力,那才能让整个行业不出问题”。

在俞永福看来,技术也是能够帮助到内容的,两者之间并非势同水火。比如在全球拥有2亿用户的Buzzfeed网站,就是阿里影业希望合作的对象,“因为他们知道观众喜欢什么,知道怎么讲故事并更吸引人,不光能告诉你观众喜欢什么,甚至可以发现更深层次观众的偏好”,这正是技术能够在故事创作上起到的帮助。

不过,产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基础差、专业院校少、专业不对口等现实问题,是王长田觉得当下影视产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叶宁也认为,整个产业中有不少优秀大导演的能力和技术并没有像过去那样传承下来,缺少用实际的大项目对新人进行锻炼的成熟体系。何时能够在人才供应上满足各大电影公司的需求,或许才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