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西安应打造“物流、人流、文流孟菲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西安应打造“物流、人流、文流孟菲斯”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文化城市之一,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文化城市。更重要的是,西安有诸多与丝路沿线国家契合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合作内容。在“一带一路”政策大背景下,西安要如何打好这张“文化牌”?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至今已近4年。

4年以来,“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丝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经济贸易交往日益频繁,但文化领域的沟通却相对滞后,更多地止于民间。

事实上,人文领域的交流是经济贸易、政治往来的基础、先导和助力器,况且文化本身就是“一带一路”重要的产业。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文化城市之一,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文化城市。更重要的是,西安有诸多与丝路沿线国家契合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合作内容。

在“一带一路”政策大背景下,西安要如何打好这张“文化牌”?对此,界面新闻独家深度专访了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丝路文化大使肖云儒。

今年77岁的肖云儒35年前就开始走“丝路”,至今行程已累计达到4万公里,并出版了多部关于丝绸之路的著作。

“丝路”热出乎预料

界面:你最早从何时开始行走丝路的,最近几年又有哪些行走丝路经历?

肖云儒:35年前我开始走丝路,那时是从西安到霍尔果斯段。最近我在一个讲座里说“八万里路云和月,六十功名尘与土”,8万里,基本把中国12个省的地级市都跑完了。

2014年,习近平主席刚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仅3个月,我们就开始追寻张骞之行,从西安到罗马,两个多月跑了1.1万多公里;第二次是2016年,追寻玄奘之旅,从西安出发,一直往西走,取道吉尔吉斯坦,最后到印度的那烂陀寺,全程1.7万公里。

界面:你2014年丝路之行有什么感受?当时国内的注意力刚刚转向中亚等丝路沿线国家。

肖云儒:当时习主席刚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但我没料到,国外丝路的火热出乎意料。

2014年走丝路海外段,张骞第67代玄孙张利君随行,中亚人听说是张骞后人,都拥上来合影,张骞在中亚知名度很大。

在丝路沿线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口、文化景点几乎都有“丝绸之路”地图。我们下榻的宾馆,第二天起床,看到有一张用木条粘的巨大的丝绸之路全图。一位哈萨克斯坦的阿訇介绍,该国很多清真大寺都是仿照西安的古清真寺建的,雕梁画栋、宫灯、灯笼上画的花鸟多来自中国画。

其次,丝路沿线对中国非常重视。沿线的格鲁吉亚政府知道我们考察团来,派旅游部长来霍尔果斯口岸接我们。我们途径吉尔吉斯斯坦,到达碎叶城时,诗仙李白诞生于此地的说法更令这座古城与中国有了更多的联系和感情,我们遇到了一个中亚人,他后半生一直定居在此,目的是修建一个李白纪念馆。

界面:国内最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产业领域的合作,这方面在你丝路之行中有何感受?

肖云儒:2014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才提出来几个月,我认为那还是顶层设计。但在丝路之行中,我注意到,“一带一路”下的产业互动和合作项目已经很火热。比如在格鲁吉亚,一家中国公司出资40亿元,收购了格鲁吉亚排名前五的一家银行。

从安卡拉到伊斯坦布尔的高铁也是中国援建的。乌兹别克斯坦的一段高铁是韩国人和德国人承包修建,但是工地上的工程车却是陕汽重卡。中国企业还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了一个天津工业园,把乌兹别克斯坦全国玻璃需求全解决了。这是例子虽然零碎,但表明丝路经济正在落地,正展现一种全新的景象。

文化是“丝路”的纽带

界面:你第二次走丝路时“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提出三年了,这次去和第一次有什么变化?

肖云儒:“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丝路沿线国家、民间由于发展的需要,合作早就开始了,但没从理念上变成一种战略上自觉。

第二次丝路行变化不小。我们在巴库采访的一个水泥厂,让我感觉到“一带一路”战略正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企业建好水泥厂后,并不像之前那样经营,而是转让瑞士管理,因为管理需要背多年包袱,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长处在基建,不在管理运营,所以中国企业盖好获利,别人招标。这表明一带一路“热销”有了中国智慧。

其次,购买成熟品牌。很多中国企业不在丝路沿线做实业,做实业风险大。他们以吉利收购瑞典沃尔沃的方式收购当地品牌。

产业经济和资本经济同步进行,反映了“一带一路”经济深刻化和转型升级。中国正按国际惯例在运作,这就是提升。投资愈来愈成熟、智慧,越来越能应对丝路经济走向深刻化时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界面:你说过,古丝路为现代的“一带一路”提供了精神纽带,友谊的纽带,为什么说文化是基础?

肖云儒:长远衡量,文化确实是一带一路的基础。丝绸沿线各国的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语境。我们跟美国人就没法聊张骞,但可以和中亚人聊,可以何意大利聊马可·波罗,虽然这很虚,但是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一种友谊的纽带。

文化是丝路沿线国家心理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和基础。这个基础可以表述为历史根脉的一种认同,历史根脉的认同已经转化为文化心理的认同;有了认同,再开始贸易往来,就方便了。

界面:文化是丝路经济带的先导吗?

肖云儒:可以这么说,丝路就是沟通亚欧两大陆的文化载体。亚欧一发展,美国、日本也会有参与进来的意愿,所以,文化是引导。文化不引导,利润就引导了,利润引导绝不能长久。所以我认为文化理念是引导丝路健康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前导。

文化可能是“一带一路”最长效的投资

界面:你有观点说,文化是“一带一路”投资转型升级、规模化进入品质化的很重要的加力器,怎么理解?

肖云儒:文化的注入能够使产业经济提升。文化投资乍一看利润少,但却是最长效的投资。比如我们培养一个中亚留学生4年,他回去要工作60年。你培养了他,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就是中国文化的宣传员。这产生的效益利润不可小视。高铁是消耗品,但是文化产品是增值型产品。它起码在一百年内,会持续产生效益,我们一定要这样算账。

西安是全国高校集中地,我们应该全力以赴打造丝绸之路的“母校”,一年培养一千人,十年、二十年,培养几万人。长远来看,这比高铁、港口要赚钱,所以文化是让“一带一路”投资转型升级、规模化进入品质化的很重要的加力器。

界面:文化不仅仅基础、先导和“一带一路”的加力器,文化本身也是产业,能这么理解吗?

肖云儒:对,文化产业是丝路经济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现在说文化产业,包括演出、画展都是属于增值性产品,但是文化产业还不完全如此,文化产业我们没有做。

比方说教育产业,如果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交大等大学都增设丝路沿线小语种专业的话,可以解决就业,可以为中资公司提供翻译。

艺术知识产权是赚钱的,但西安还没做。西安可以做丝路各国艺术品产权交易拍卖中心,拍卖丝路艺术品,不断做大影响力,成为丝绸之路文化的领军者。

界面:丝路国际电影节已经在西安开始举办了。

肖云儒:丝路艺术节、丝路影视节、丝路大学联盟都是很不错的方向。但西安要进一步提升,应该不惜工本,把这些做成产业。大学联盟可以做课题分解,比如说做丝路沿线各国的比较文化史。

西安现在还停留在贯彻“一带一路”的初期,但随着今后的落实发展,就要真正把它当文化产业来做。

西安应打造“物流、人流、文流孟菲斯”

界面:“一带一路”建设中,西安所有的称号似乎都不具象,西安要确立在丝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应该在哪些领域加强?

肖云儒: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现代丝路的重要城市,西安不但建成物流孟菲斯,还要打造人流孟菲斯。

比如,通过智能组合各种线路,世界各地游客只要一个电话打到西安,西安马上组合旅游路线。西安做智能旅游是有条件的,因为外国人来西安后,他到中国每个地方的距离差不多,等距离,成本低。外国人先到西安,保证半个钟头以后回单,或一天后把方案就做出来了,多方便了。古丝路起点,中国地理中心,西安有这个条件。

界面:“文流孟菲斯”也是你最近提及的一个重要的建议吧?

肖云儒:是的,打造文化集散中心,是西安丝绸之路人文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西安秉持这样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影响力,要抢先一步,打造文化集散地,把文化抓到手,其逻辑和“人流孟菲斯”一样。

西安需要有一个顶层设计,来通盘设计物流、人流、文流的模式。西安要占领高地,打造“物流人流文流孟菲斯”,这样,丝路中心的模糊印象就建立起来了,也就不模糊了。

界面:目前西安与丝路沿线城市国家文化沟通、文化建设中,还有哪些领域有待加强?

肖云儒:目前顶层设计还不够。到底西安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要发挥什么作用,怎么发挥,从哪里突破——这都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战略而不是战术。西安目前谈“一带一路”,一谈就是具体项目,眼光太短浅。

西安不要再把时间和钱浪费在证明问题上,是不是丝路起点意义不大。这只是个符号。丝路的一个核心是和谐,丝路的精神是共赢,不要有排他性。

“西安”若改为“长安”,会给中国迎来一张牌

界面:在丝路沿线的人文交流中,西安或者说这个“长安”这个词,有哪些优势呢?

肖云儒:长安是中国历史一个高峰期。长安不仅是一座城市,长安已经由具象的城市转为一个文化标高。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一个阶段,就像北半球这个项链上的一颗钻石,这个钻石有多个棱面反映整个中国。只要把长安精神化、文化化,提升为一种精神状态,就是把一个民族共有的最活跃的创造精神凝聚在一个城市上。其实能把“西安”改成“长安”是最好的,中国就有了一张好牌。

欧洲丝路沿线国家都知道长安。但要看西安怎么利用“长安”的历史文化含量来做文章。

但对长安的宣传不要具化。长安是中华民族创造力一个标志,团结、创造、发展、宽容,都在这个标志里。把这个符号打造好,它就能产生GDP,这就是投资环境。我觉得长安这个品牌打造也需要经过认真的顶层设计。

界面:不久之前在西安举办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论坛上,经济学家迟福林建议西安申报国家第一个历史文化特区,你怎么看?

肖云儒:赞成,西安堪当此称。目前,西安只是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若获批国家第一个历史文化特区,对西安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比如,西安可以召开世界古都第一次会议等此类会议、论坛,把罗马、开罗、雅典和伊斯坦布尔的市长都请来。从非常现实的角度讲,有了这个全世界能拿得出手的头衔,好多文化领域的产业、项目都能很好地开展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西安应打造“物流、人流、文流孟菲斯”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文化城市之一,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文化城市。更重要的是,西安有诸多与丝路沿线国家契合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合作内容。在“一带一路”政策大背景下,西安要如何打好这张“文化牌”?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至今已近4年。

4年以来,“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丝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经济贸易交往日益频繁,但文化领域的沟通却相对滞后,更多地止于民间。

事实上,人文领域的交流是经济贸易、政治往来的基础、先导和助力器,况且文化本身就是“一带一路”重要的产业。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文化城市之一,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文化城市。更重要的是,西安有诸多与丝路沿线国家契合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合作内容。

在“一带一路”政策大背景下,西安要如何打好这张“文化牌”?对此,界面新闻独家深度专访了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丝路文化大使肖云儒。

今年77岁的肖云儒35年前就开始走“丝路”,至今行程已累计达到4万公里,并出版了多部关于丝绸之路的著作。

“丝路”热出乎预料

界面:你最早从何时开始行走丝路的,最近几年又有哪些行走丝路经历?

肖云儒:35年前我开始走丝路,那时是从西安到霍尔果斯段。最近我在一个讲座里说“八万里路云和月,六十功名尘与土”,8万里,基本把中国12个省的地级市都跑完了。

2014年,习近平主席刚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仅3个月,我们就开始追寻张骞之行,从西安到罗马,两个多月跑了1.1万多公里;第二次是2016年,追寻玄奘之旅,从西安出发,一直往西走,取道吉尔吉斯坦,最后到印度的那烂陀寺,全程1.7万公里。

界面:你2014年丝路之行有什么感受?当时国内的注意力刚刚转向中亚等丝路沿线国家。

肖云儒:当时习主席刚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但我没料到,国外丝路的火热出乎意料。

2014年走丝路海外段,张骞第67代玄孙张利君随行,中亚人听说是张骞后人,都拥上来合影,张骞在中亚知名度很大。

在丝路沿线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口、文化景点几乎都有“丝绸之路”地图。我们下榻的宾馆,第二天起床,看到有一张用木条粘的巨大的丝绸之路全图。一位哈萨克斯坦的阿訇介绍,该国很多清真大寺都是仿照西安的古清真寺建的,雕梁画栋、宫灯、灯笼上画的花鸟多来自中国画。

其次,丝路沿线对中国非常重视。沿线的格鲁吉亚政府知道我们考察团来,派旅游部长来霍尔果斯口岸接我们。我们途径吉尔吉斯斯坦,到达碎叶城时,诗仙李白诞生于此地的说法更令这座古城与中国有了更多的联系和感情,我们遇到了一个中亚人,他后半生一直定居在此,目的是修建一个李白纪念馆。

界面:国内最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产业领域的合作,这方面在你丝路之行中有何感受?

肖云儒:2014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才提出来几个月,我认为那还是顶层设计。但在丝路之行中,我注意到,“一带一路”下的产业互动和合作项目已经很火热。比如在格鲁吉亚,一家中国公司出资40亿元,收购了格鲁吉亚排名前五的一家银行。

从安卡拉到伊斯坦布尔的高铁也是中国援建的。乌兹别克斯坦的一段高铁是韩国人和德国人承包修建,但是工地上的工程车却是陕汽重卡。中国企业还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了一个天津工业园,把乌兹别克斯坦全国玻璃需求全解决了。这是例子虽然零碎,但表明丝路经济正在落地,正展现一种全新的景象。

文化是“丝路”的纽带

界面:你第二次走丝路时“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提出三年了,这次去和第一次有什么变化?

肖云儒:“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丝路沿线国家、民间由于发展的需要,合作早就开始了,但没从理念上变成一种战略上自觉。

第二次丝路行变化不小。我们在巴库采访的一个水泥厂,让我感觉到“一带一路”战略正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企业建好水泥厂后,并不像之前那样经营,而是转让瑞士管理,因为管理需要背多年包袱,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长处在基建,不在管理运营,所以中国企业盖好获利,别人招标。这表明一带一路“热销”有了中国智慧。

其次,购买成熟品牌。很多中国企业不在丝路沿线做实业,做实业风险大。他们以吉利收购瑞典沃尔沃的方式收购当地品牌。

产业经济和资本经济同步进行,反映了“一带一路”经济深刻化和转型升级。中国正按国际惯例在运作,这就是提升。投资愈来愈成熟、智慧,越来越能应对丝路经济走向深刻化时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界面:你说过,古丝路为现代的“一带一路”提供了精神纽带,友谊的纽带,为什么说文化是基础?

肖云儒:长远衡量,文化确实是一带一路的基础。丝绸沿线各国的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语境。我们跟美国人就没法聊张骞,但可以和中亚人聊,可以何意大利聊马可·波罗,虽然这很虚,但是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一种友谊的纽带。

文化是丝路沿线国家心理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和基础。这个基础可以表述为历史根脉的一种认同,历史根脉的认同已经转化为文化心理的认同;有了认同,再开始贸易往来,就方便了。

界面:文化是丝路经济带的先导吗?

肖云儒:可以这么说,丝路就是沟通亚欧两大陆的文化载体。亚欧一发展,美国、日本也会有参与进来的意愿,所以,文化是引导。文化不引导,利润就引导了,利润引导绝不能长久。所以我认为文化理念是引导丝路健康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前导。

文化可能是“一带一路”最长效的投资

界面:你有观点说,文化是“一带一路”投资转型升级、规模化进入品质化的很重要的加力器,怎么理解?

肖云儒:文化的注入能够使产业经济提升。文化投资乍一看利润少,但却是最长效的投资。比如我们培养一个中亚留学生4年,他回去要工作60年。你培养了他,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就是中国文化的宣传员。这产生的效益利润不可小视。高铁是消耗品,但是文化产品是增值型产品。它起码在一百年内,会持续产生效益,我们一定要这样算账。

西安是全国高校集中地,我们应该全力以赴打造丝绸之路的“母校”,一年培养一千人,十年、二十年,培养几万人。长远来看,这比高铁、港口要赚钱,所以文化是让“一带一路”投资转型升级、规模化进入品质化的很重要的加力器。

界面:文化不仅仅基础、先导和“一带一路”的加力器,文化本身也是产业,能这么理解吗?

肖云儒:对,文化产业是丝路经济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现在说文化产业,包括演出、画展都是属于增值性产品,但是文化产业还不完全如此,文化产业我们没有做。

比方说教育产业,如果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交大等大学都增设丝路沿线小语种专业的话,可以解决就业,可以为中资公司提供翻译。

艺术知识产权是赚钱的,但西安还没做。西安可以做丝路各国艺术品产权交易拍卖中心,拍卖丝路艺术品,不断做大影响力,成为丝绸之路文化的领军者。

界面:丝路国际电影节已经在西安开始举办了。

肖云儒:丝路艺术节、丝路影视节、丝路大学联盟都是很不错的方向。但西安要进一步提升,应该不惜工本,把这些做成产业。大学联盟可以做课题分解,比如说做丝路沿线各国的比较文化史。

西安现在还停留在贯彻“一带一路”的初期,但随着今后的落实发展,就要真正把它当文化产业来做。

西安应打造“物流、人流、文流孟菲斯”

界面:“一带一路”建设中,西安所有的称号似乎都不具象,西安要确立在丝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应该在哪些领域加强?

肖云儒: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现代丝路的重要城市,西安不但建成物流孟菲斯,还要打造人流孟菲斯。

比如,通过智能组合各种线路,世界各地游客只要一个电话打到西安,西安马上组合旅游路线。西安做智能旅游是有条件的,因为外国人来西安后,他到中国每个地方的距离差不多,等距离,成本低。外国人先到西安,保证半个钟头以后回单,或一天后把方案就做出来了,多方便了。古丝路起点,中国地理中心,西安有这个条件。

界面:“文流孟菲斯”也是你最近提及的一个重要的建议吧?

肖云儒:是的,打造文化集散中心,是西安丝绸之路人文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西安秉持这样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影响力,要抢先一步,打造文化集散地,把文化抓到手,其逻辑和“人流孟菲斯”一样。

西安需要有一个顶层设计,来通盘设计物流、人流、文流的模式。西安要占领高地,打造“物流人流文流孟菲斯”,这样,丝路中心的模糊印象就建立起来了,也就不模糊了。

界面:目前西安与丝路沿线城市国家文化沟通、文化建设中,还有哪些领域有待加强?

肖云儒:目前顶层设计还不够。到底西安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要发挥什么作用,怎么发挥,从哪里突破——这都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战略而不是战术。西安目前谈“一带一路”,一谈就是具体项目,眼光太短浅。

西安不要再把时间和钱浪费在证明问题上,是不是丝路起点意义不大。这只是个符号。丝路的一个核心是和谐,丝路的精神是共赢,不要有排他性。

“西安”若改为“长安”,会给中国迎来一张牌

界面:在丝路沿线的人文交流中,西安或者说这个“长安”这个词,有哪些优势呢?

肖云儒:长安是中国历史一个高峰期。长安不仅是一座城市,长安已经由具象的城市转为一个文化标高。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一个阶段,就像北半球这个项链上的一颗钻石,这个钻石有多个棱面反映整个中国。只要把长安精神化、文化化,提升为一种精神状态,就是把一个民族共有的最活跃的创造精神凝聚在一个城市上。其实能把“西安”改成“长安”是最好的,中国就有了一张好牌。

欧洲丝路沿线国家都知道长安。但要看西安怎么利用“长安”的历史文化含量来做文章。

但对长安的宣传不要具化。长安是中华民族创造力一个标志,团结、创造、发展、宽容,都在这个标志里。把这个符号打造好,它就能产生GDP,这就是投资环境。我觉得长安这个品牌打造也需要经过认真的顶层设计。

界面:不久之前在西安举办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论坛上,经济学家迟福林建议西安申报国家第一个历史文化特区,你怎么看?

肖云儒:赞成,西安堪当此称。目前,西安只是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若获批国家第一个历史文化特区,对西安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比如,西安可以召开世界古都第一次会议等此类会议、论坛,把罗马、开罗、雅典和伊斯坦布尔的市长都请来。从非常现实的角度讲,有了这个全世界能拿得出手的头衔,好多文化领域的产业、项目都能很好地开展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