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听温顿·马萨利斯 见证爵士乐的历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听温顿·马萨利斯 见证爵士乐的历史

现代爵士乐大师温顿·马萨利斯下个月将带着林肯中心爵士乐团来到上海。

温顿·马萨利斯(Wynton Marsalis)很忙。去年9月,他忙到都没有时间去参加白宫为美国国家人文艺术奖的获奖者举办的年度庆典。他得准备同一天晚上林肯中心爵士乐团新乐季的开幕音乐会。从1988年这个乐团成立之初,他就是这个乐团的艺术总监,也是乐团的首席小号手,带领乐团和无数传奇爵士乐手合作过,还和其他著名音乐家同台演出——例如鲍勃·迪伦,迄今为止已经快满30年了。

他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一天的工作要到午夜才结束。他不是工作狂。他工作起来慢条斯理,但是从不停歇。无论何时,勤勤恳恳做事——这是他祖父传给他父亲、他父亲又传给他的一条生活伦理。身为乐团总监,他每天仍然要花好几个小时练习他的老本行:吹奏小号。

他出生于1961年,是他这一代人中最年少有为的爵士音乐家。

在《爵士乐历史》(The History of Jazz, 1997)中,Ted Gioia写道:“温顿·马萨利斯不到二十岁就成名了,这在爵士圈内是闻所未闻的。此前没有任何一个爵士传奇人物——无论是艾灵顿公爵还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都没有这么快就能这么大红大紫。”

1979年,他18岁,被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录取,中途辍学加入了鼓手Art Blakey的著名乐队Jazz Messengers,没过多久,他就成了乐队的领头人。那时候他才19岁,是乐队最年轻的成员。

接下来,他为爵士乐创造了许多纪录:1982年,他21岁,和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被John McLaughlin描述为“当今时代最棒的古典音乐和爵士小号手,一颗巨星”。1982年,他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销量百万。1983年,他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既获得古典格莱美奖,又获得爵士格莱美奖的音乐家。1984年,他又重复了这一纪录。接下来三年,他每年至少获得一个格莱美奖。

要知道,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爵士乐在电子音乐、摇滚乐、披头士、朋克等等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年轻人们不再以听爵士为时髦,许多音乐家失去了和唱片公司的合约,曾经宾客满门的爵士酒吧们也被迫关了张,转营他业。到了八十年代,又是一个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等等巨星霸占听众注意力的年代。温顿·马萨利斯的成功就像是杀出重围。

媒体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年轻的雄狮”(young lion)。1990年,美国《时代》周刊把温顿·马萨利斯放上了封面,宣称“一个新的爵士时代即将来临”。他的三位兄弟以及他们的父亲,都是爵士乐手,也陆续和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了约。1990年代,马萨利斯家族崛起了,就像政治界的肯尼迪家族一样,人们称之为“马萨利斯王朝”。

温顿·马萨利斯一直致力于推广一种所谓的“正统”爵士乐:不要电声,不要fusion,布鲁斯的味道,摇摆的节奏,以及许多即兴。1997年,他的清唱作品“Blood On The Fields”获得普利策音乐奖,这既被看做是他个人的成就,又被看作是爵士乐在美国终于被主流文化认可。因为这是普利策音乐奖1943年设立以来第一次把奖颁给一部爵士作品,此前,获奖的都是欧陆式的古典音乐作品。1965年,评委会曾经想把奖颁给爵士大师艾灵顿公爵,结果却被董事会拒绝,两名评委愤而辞职。

可以说,温顿·马萨利斯有着成为爵士乐代言人的完美人设。他出生于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这里正是爵士乐的诞生地。他吹小号,正是这个乐器当初定义了爵士乐——第一位有记载的爵士音乐家,Buddy Bolden,就是一名小号手。马萨利斯蹿红是在1980年代中期,正好是爵士乐诞生差不多一百年的时候。“如果是编剧创造了马萨利斯这个人物,多半要被打回去重写,因为太完美了,显得不够真实。”

然而,温顿·马萨利斯和媒体的关系一向不好。他非常讨厌自己总是被描绘成“一个怒发冲冠的愤青”。爵士乐被视作美国黑人文化的一个象征,然而,爵士乐的乐评人基本上都是白人,听众也以白人居多,换句话说,其实是白人定义了黑人的文化价值,这造成了黑人爵士音乐家和其受众之间关系的天然紧张。

“马萨利斯比大部分批评他的人都更强,”乐评人Stanley Crunch说,“他音乐成就比他们的写作成就高多了,他长得又帅,不卑不亢,见多识广,天生具有一种吸引人的卡里斯玛。”

他住在曼哈顿岛林肯中心旁边的一栋高层公寓里,这是一套有着8个房间的宽敞住宅,29楼的视野极好,可以俯视林肯中心的Alice Tully Hall,林肯中心爵士乐团最初创办时一直在这个小音乐厅里演出,直到2004年才搬到现在的所在地Frederick P.Rose Hall,成为和纽约爱乐乐团、大都会歌剧院、纽约市立芭蕾舞团等等艺术团体在组织和设施方面并驾齐驱的机构。

他不像人们想象中的传统的黑人爵士乐手那样,而是过着一种精英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他读书看报,谈吐风趣,用词高雅。他的衣柜里挂着一排质地精良、颜色低调的西装,出门前会精心修饰自己的外表。

他的林肯中心爵士乐团现在有14名乐手,乐团的保留曲目超过60首,既有爵士史上的经典作品,又能演奏当代作品。几乎每晚的演奏曲目都跟前一晚不尽相同。一场正式的音乐会中,总是会有几首艾灵顿公爵,乐团成员原创的作品也占相当比例。一些曲目年代跨度相当大,显示乐团涉猎之广泛。另外一些曲目则有非常炫目的华彩独奏段落,展现乐手的个人能力。

“爵士乐的好处就在于,绝大部分曲目对观众来说都是新鲜的。”马萨利斯笑道,“我们有一个玩笑,今天哪怕是演奏一首1939年的爵士版《波莱罗》,对于观众来说恐怕也是唯一一次现场听到它的机会。我们有着极其奢侈的曲目库来进行发挥,而不必担心你过于厌烦。”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上海交响乐团公号,如需转载请向原公号申请授权)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听温顿·马萨利斯 见证爵士乐的历史

现代爵士乐大师温顿·马萨利斯下个月将带着林肯中心爵士乐团来到上海。

温顿·马萨利斯(Wynton Marsalis)很忙。去年9月,他忙到都没有时间去参加白宫为美国国家人文艺术奖的获奖者举办的年度庆典。他得准备同一天晚上林肯中心爵士乐团新乐季的开幕音乐会。从1988年这个乐团成立之初,他就是这个乐团的艺术总监,也是乐团的首席小号手,带领乐团和无数传奇爵士乐手合作过,还和其他著名音乐家同台演出——例如鲍勃·迪伦,迄今为止已经快满30年了。

他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一天的工作要到午夜才结束。他不是工作狂。他工作起来慢条斯理,但是从不停歇。无论何时,勤勤恳恳做事——这是他祖父传给他父亲、他父亲又传给他的一条生活伦理。身为乐团总监,他每天仍然要花好几个小时练习他的老本行:吹奏小号。

他出生于1961年,是他这一代人中最年少有为的爵士音乐家。

在《爵士乐历史》(The History of Jazz, 1997)中,Ted Gioia写道:“温顿·马萨利斯不到二十岁就成名了,这在爵士圈内是闻所未闻的。此前没有任何一个爵士传奇人物——无论是艾灵顿公爵还是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都没有这么快就能这么大红大紫。”

1979年,他18岁,被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录取,中途辍学加入了鼓手Art Blakey的著名乐队Jazz Messengers,没过多久,他就成了乐队的领头人。那时候他才19岁,是乐队最年轻的成员。

接下来,他为爵士乐创造了许多纪录:1982年,他21岁,和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被John McLaughlin描述为“当今时代最棒的古典音乐和爵士小号手,一颗巨星”。1982年,他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销量百万。1983年,他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既获得古典格莱美奖,又获得爵士格莱美奖的音乐家。1984年,他又重复了这一纪录。接下来三年,他每年至少获得一个格莱美奖。

要知道,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爵士乐在电子音乐、摇滚乐、披头士、朋克等等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年轻人们不再以听爵士为时髦,许多音乐家失去了和唱片公司的合约,曾经宾客满门的爵士酒吧们也被迫关了张,转营他业。到了八十年代,又是一个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等等巨星霸占听众注意力的年代。温顿·马萨利斯的成功就像是杀出重围。

媒体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年轻的雄狮”(young lion)。1990年,美国《时代》周刊把温顿·马萨利斯放上了封面,宣称“一个新的爵士时代即将来临”。他的三位兄弟以及他们的父亲,都是爵士乐手,也陆续和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了约。1990年代,马萨利斯家族崛起了,就像政治界的肯尼迪家族一样,人们称之为“马萨利斯王朝”。

温顿·马萨利斯一直致力于推广一种所谓的“正统”爵士乐:不要电声,不要fusion,布鲁斯的味道,摇摆的节奏,以及许多即兴。1997年,他的清唱作品“Blood On The Fields”获得普利策音乐奖,这既被看做是他个人的成就,又被看作是爵士乐在美国终于被主流文化认可。因为这是普利策音乐奖1943年设立以来第一次把奖颁给一部爵士作品,此前,获奖的都是欧陆式的古典音乐作品。1965年,评委会曾经想把奖颁给爵士大师艾灵顿公爵,结果却被董事会拒绝,两名评委愤而辞职。

可以说,温顿·马萨利斯有着成为爵士乐代言人的完美人设。他出生于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这里正是爵士乐的诞生地。他吹小号,正是这个乐器当初定义了爵士乐——第一位有记载的爵士音乐家,Buddy Bolden,就是一名小号手。马萨利斯蹿红是在1980年代中期,正好是爵士乐诞生差不多一百年的时候。“如果是编剧创造了马萨利斯这个人物,多半要被打回去重写,因为太完美了,显得不够真实。”

然而,温顿·马萨利斯和媒体的关系一向不好。他非常讨厌自己总是被描绘成“一个怒发冲冠的愤青”。爵士乐被视作美国黑人文化的一个象征,然而,爵士乐的乐评人基本上都是白人,听众也以白人居多,换句话说,其实是白人定义了黑人的文化价值,这造成了黑人爵士音乐家和其受众之间关系的天然紧张。

“马萨利斯比大部分批评他的人都更强,”乐评人Stanley Crunch说,“他音乐成就比他们的写作成就高多了,他长得又帅,不卑不亢,见多识广,天生具有一种吸引人的卡里斯玛。”

他住在曼哈顿岛林肯中心旁边的一栋高层公寓里,这是一套有着8个房间的宽敞住宅,29楼的视野极好,可以俯视林肯中心的Alice Tully Hall,林肯中心爵士乐团最初创办时一直在这个小音乐厅里演出,直到2004年才搬到现在的所在地Frederick P.Rose Hall,成为和纽约爱乐乐团、大都会歌剧院、纽约市立芭蕾舞团等等艺术团体在组织和设施方面并驾齐驱的机构。

他不像人们想象中的传统的黑人爵士乐手那样,而是过着一种精英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他读书看报,谈吐风趣,用词高雅。他的衣柜里挂着一排质地精良、颜色低调的西装,出门前会精心修饰自己的外表。

他的林肯中心爵士乐团现在有14名乐手,乐团的保留曲目超过60首,既有爵士史上的经典作品,又能演奏当代作品。几乎每晚的演奏曲目都跟前一晚不尽相同。一场正式的音乐会中,总是会有几首艾灵顿公爵,乐团成员原创的作品也占相当比例。一些曲目年代跨度相当大,显示乐团涉猎之广泛。另外一些曲目则有非常炫目的华彩独奏段落,展现乐手的个人能力。

“爵士乐的好处就在于,绝大部分曲目对观众来说都是新鲜的。”马萨利斯笑道,“我们有一个玩笑,今天哪怕是演奏一首1939年的爵士版《波莱罗》,对于观众来说恐怕也是唯一一次现场听到它的机会。我们有着极其奢侈的曲目库来进行发挥,而不必担心你过于厌烦。”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上海交响乐团公号,如需转载请向原公号申请授权)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