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卡兰尼克有可能回归Uber,但能否逆转当前颓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卡兰尼克有可能回归Uber,但能否逆转当前颓势?

Uber成了一家“无人驾驶”的公司——其管理层呈现真空状态,成为了全球第一家CEO、COO、CTO和CFO一个都没有,但估值却数百亿美元的企业。

近期,Uber高级副总裁弗朗西斯·弗莱日前表示,上个月被迫离职的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有可能回归公司。

然而,不管这位传奇CEO能否归来,Uber的估值下跌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国外媒体报道,受到一轮负面消息的影响,美国打车公司Uber在私人股票交易市场被投资者看跌,股价跌幅15%,公司的估值也下降至500亿美元,较年初跌了近100亿美元。

2017年7月17日,根据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卡兰尼克直到近期才得知Benchmark准备出售早期股权的消息。另有至少三名大股东也表示直到上周五早上才得知该消息。这也意味着Uber的董事会仍在动荡,卡兰尼克或许将逐渐失去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Uber是一个传奇

不管Uber的现状如何,没有人能够否认,Uber是一个传奇。

自2009年Uber创立以来,这个科技公司就像开了外挂一样,一路飞升,估值高达700亿美元,成为独角兽之王。

第一次天使轮融资,2010年10月,融资110万美元;

A轮融资,2011年2月,融资1100万美元;

B轮融资,2011年12月,融资3700万美元;

C轮融资,2013年8月,融资2.58亿美元;

D轮融资,2014年5月,融资12亿美元,估值达到120亿美元;

E轮融资,2014年12月,融资12亿美元,估值达到410亿美元;

... ...

2015年12月,21亿美元的融资,此时市值已升至625亿美元。

作为共享经济的鼻祖,Uber的诞生源于其创始人卡兰尼克一次在巴黎打不到车的经历,让他有了一个新的大胆想法。就这样,狮子座爱折腾的人又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对,没错,他正是一个连续创业者。

2009年,卡兰尼克和几个合伙人在旧金山找了家汽车租赁公司提供服务,他正式把公司命名为UberCab,从字面上来看,是“最好的出租车”。它的业务范围以旧金山为基点向境内辐射。由于服务好车又好,UberCab很快在当地IT圈火了。

不过,最开始的Uber只是做中高端车辆租赁,后来转为交通网络公司,以移动应用程序链接乘客和司机,提供租车及实时共乘的服务。

从实体车辆租赁脱身到程序系统后,Uber就开始了他征服全球租车市场的版图,而卡兰尼克的人生也再次开了挂:

2012年7月,Uber落户英国伦敦,虽然仅有90名司机以及宝马、猎豹两种车型,但这次征途不仅为Uber抢占欧洲租车市场打响第一枪,也是其踏入全球租车市场的第一步。

2013年11月,Uber宣布首度进军东欧市场,第一站便是俄罗斯莫斯科。

2013年2月,Uber在酝酿亚洲业务一年多后,经过一个月的测试与观望,宣布登陆新加坡。

2014年2月13日,Uber 在上海举办活动,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市场。

……

一时间,Uber曾横扫全球,仅用五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大公司。

在 Uber,工作日是相当漫长的:你要起得比鸡早,下班比狗晚。许多团队的工程师都已经习惯了黎明前的工作,因为如果一旦出现问题不及时修复,就要吃不了兜着走,比如你的上级主管会直接发一份批评邮件给你,有时这封邮件可能还会被公之于众。

员工的拼命努力让Uber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数据显示,在Uber国际扩张期间,营收增速明显,2015年的营收直接翻了四倍,2016年创造了65亿美元营收。不过,Uber凶猛的扩张背后,也是连年亏损。Uber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净亏损为28亿美元,远超过2015年的19亿美元。

Uber成为了一个传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这个名人近期的日子有点难过。

Uber的另外一面——四面楚歌,内忧外患

2017年6月1日,2017年第一季度Uber营收为34亿美元,环比增长18%,但亏损也达到7.08亿美元,这还不包括职员股票期权及其他项目。

即使是互联网泡沫初期的Webvan和Kozmo.com公司,在它们短暂续存期里,两家公司的亏损总和也不超过10亿美元。以亏损而闻名的亚马逊,在该公司亏损最多的2000年里,其亏损额也不过就14亿美元。

不仅如此,支撑uber疯狂前进的狼性文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也开始成为阻碍Uber前进的一大拦路虎。

2017年2月17日,一名前Uber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曝光了Uber内部的性骚扰事件,并指责Uber管理层故意忽视这一问题。

2017年2月底,谷歌旗下无人车公司Waymo将Uber告上法庭,声称其盗窃了Waymo的激光雷达技术。

2017年3月份,有媒体报道称Uber内部秘密工具Greyball已帮助Uber在政府调查人员面前逃避监管调查。

最终,在不断的丑闻面前,先后有11位VP/项目负责人及以上高管从Uber离职。

甚至其CEO也被迫宣布离职——2017年6月14日,卡兰尼克曾宣布无限期休假,并将Uber交给了一个由该公司14名重要领导人员组成的委员会负责打点。

最终,Uber成了一家“无人驾驶”的公司——其管理层呈现真空状态,成为了全球第一家CEO、COO、CTO和CFO一个都没有,但估值却数百亿美元的企业。

而导致一切问题的根源则是Uber提倡的狼性文化——层出不穷的紧急状况、恐惧管理、工作与生活的不平衡和高管们的公开羞辱也成了 Uber 成功的“四大法宝”。

汽车零件不会反抗,只会承受不住时报废,但人会。

在Uber,高压,高强度,狼性文化的企业环境下,员工们叫苦不堪,有仍然在无假期工作中挣扎的,有徘徊抉择后辞职的,也有受不了这个环境崩溃自杀的。

高薪、楼下就是健身房、免费提供食物、团建......和其他湾区的高科技公司一样,Uber为其员工提供各种福利来使得员工更“心甘情愿”为公司工作。

在 Uber 的愿景中,工作时间应该是弹性的,而员工则是消耗品,工作日没有上班时间也没有下班时间。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成功负责,公司不应该支付你休息时的费用,而是朝着最高收益进发。

打车巨头不用给司机交税也不用管养老金,据估算,给 Uber 打工拿到的薪资其实跟在麦当劳当服务员差不多。

一位雇员表示,在 Uber 每周工作七天,加班到夜里一两点其实很正常,一位高管称每周在办公室待 70-80 个小时就是 Uber 的工作方式。有些员工甚至抱怨称自己经历过每周 80-100 小时的工作。

一年前离开Uber的软件经理提到:“我们都被骂过,而且是当着很多人的面。”在接受采访时,许多员工都表示:“在Uber,挑衅攻击相当常见,并被大家所包容。”

即使Uber存在着“当众羞辱员工”的企业文化,但大多数人愿意留下工作,因为他们手里都握有公司的期权。而且Uber画的大饼十分诱人。

“在Uber的这种高压环境中,人很容易100%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工作之外的事情,我几乎都处理得一塌糊涂。”但是三年来,他慢慢学会了将自我价值与Uber分开。“他们不重视我们的健康,所以我自己必须重视,这样我才能够不被工作杀死。”

虽然曝光后Uber也表示改进企业文化,但收效甚微,公司内部人员表示,这种文化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很难改变。而且Uber目前发展的脚步丝毫没有放缓,这也不允许员工们有所懈怠。Uber还能走多远?

虽然Uber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然而,Uber的全球扩张却到处受阻:

以中国为例:

2013年,Uber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并迅速扩张到了北上广深沪宁杭等城市。

2016年8月1日,Uber中国在累计亏损了超过10亿美元后选择并入滴滴。

至此,Uber相当于丢掉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

2017年2月2月,Uber即宣布暂停在台湾进行运营。4月13日,Uber又宣布重回台湾,但是扮演的角色却成了订车平台服务商,Uber在台湾已然名存实亡。

2017年7月13日,Uber发布声明,宣布与其俄罗斯对手Yandex整合——相当于退出了俄罗斯市场。

与此同时,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哈萨克斯坦等6国的网约车与UberEATS外卖服务也将转至合资公司。

7月17日,Uber正式宣布,将自7月21日23点59分起暂停在澳门提供服务。

这时候,如果你再拿着世界地图来看,会发现,除去非洲和南美洲这两个经济欠发达大陆后,Uber在全球的势力范围就剩下了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含新西兰)、印度、东南亚这几个区域了。

而在Uber的势力范围当中,其竞争对手依旧表现强劲。

比如在北美市场,Lyft始终是Uber的后顾之忧,每当有对手要打击Uber的时候,Lyft不是获得新一轮融资就是与之签署合作协议。

例如在Uber中国与滴滴鏖战的时候,阿里巴巴、腾讯等滴滴的投资方,以及滴滴本身就跑到美国去给Lyft送去了数亿美元真金白银。

在Uber大力搞自动驾驶的时候,通用汽车又领投了Lyft约10亿美元,还跟其签署协议一起搞自动驾驶。而在拥有超过16亿人口的东南亚和印度,Uber又面临着Grab和Ola的强势挑战。

与中国的情况一致,由于印度的Ola和东南亚的Grab都成长自当地,其更加熟悉本土习惯与特点的优势,让其在当地的网约车市场里都胜了Uber一筹。

例如Ola在印度就有打三蹦子的服务,而Grab在印度尼西亚则有打摩托车(摩的)的服务。

在欧洲,Uber也有竞争对手——Gett。 Gett在英国、美国、莫斯科和以色列四个国家超过100座城市运营,但没有Uber深入。

过去两年中,Uber市场份额从90%下降到75%。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出Uber的世界版图。

灰色为Uber现有市场,红色为Uber丢掉的市场,绿色圆圈为Uber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

或许发展的太快,在每一个地域当中都没有树立自己的核心优势,Uber是一个庞然大物,然而其弱点也异常明显,它需要时间的积累。

那么,在全球化扩张受阻之后,以用户为估值基础,当前估值高达几百亿美金的Uber到底能够走多远?

Uber最后一条融资消息是2016年5月,Uber获得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35亿美元投资。

再往后,都是Uber美国最大竞争对手Lyft被曝将完成5亿美元融资,Uber印尼对手Go-Jek融资12亿美元 ,滴滴再获55亿美元巨额融资,印度专车老大Ola拟再融资一亿美元之类的新闻。

此后,Uber竟然开始用高利贷来弥补其资金不足——2016年7月8日,据《华尔街日报》称,打车应用Uber在新一轮高利率贷款中借入11.5亿美元。

2017年7月初,Uber发布消息称,董事会和股东已开始接触日本软银集团,并准备出售部分股份。

然而,7月15日,有消息称软银集团将联手滴滴出行对新加坡出行软件Grab进行投资,预计投资金额高达15亿-20亿美元之间。

对外融资困难,然而,Uber的自身造血能力一直没有跟上——高估值的Uber一直亏损,2016年净亏损为28亿美元,2017年第一季度Uber亏损达到7.08亿美元,这还不包括职员股票期权及其他项目。

对此,斯坦福大学法学和商业教授乔·格伦菲斯特(Joe Grundfest)表示“一些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并不罕见,因为他们试图建立重大市场,旨在攫取市场份额。对于他们而言,如何使当前的实体实现盈利,才是值得关注的挑战。”

卡兰尼克能否顺利归来?即便归来之后,其能否扭转Uber当前的形势?

Uber的未来不容乐观,当然,GPLP君也大胆猜测了Uber未来的发展之路:

A、宣布破产,情况最差的一条路,在Uber无法融资,找不到合适的领导班子,拿不到新的融资,公司人心涣散,投资者焦躁不安,资金链无法延续,最终不得不宣布破产,你将看到迄今为止最大、最惨、最轰动的破产事件。

B、Uber找到了新的投资,艰难中求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Uber招聘到了合适的CEO、COO、CTO和CFO,处理好了丑闻,继续它征服世界的版图,然后通过宣传和高估值形象来拉到新的投资,继续用它的巨额亏损来震惊我们。

这条路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Uber仍然会面对像今天一样的困局,也有可能比今天更为严峻,一不小心就会走向第一条路。

C、Uber成为像亚马逊一样牛逼的公司。

即便它亏损多年,然而,它成功坚持到最后,它的世界版图扩展到了极限,开始持续不断的盈利,然后成功上市。

此时它的估值会达到什么水平,无法想象,但作为一个交通网络公司,它的营收水平是可以估算的,它面向的客户和市场都是有限的。

当然,这样的Uber就趋于成为一个正常的公司,它的传奇也就不能继续谱写下去。

当然,这取决于Uber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到了哪里。或许有一天无人驾驶可能成为租车市场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但是显然,无人驾驶技术本身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要达到完全商业化的自动驾驶运营车辆需要至少20年。

放眼无限宽广的未来,Uber还是先度过眼前的难关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Uber

2.5k
  • 小林制药称其红曲产品中导致问题的成分可能为“软毛青霉酸”
  • Uber向澳大利亚出租车司机支付1.78亿美元和解金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卡兰尼克有可能回归Uber,但能否逆转当前颓势?

Uber成了一家“无人驾驶”的公司——其管理层呈现真空状态,成为了全球第一家CEO、COO、CTO和CFO一个都没有,但估值却数百亿美元的企业。

近期,Uber高级副总裁弗朗西斯·弗莱日前表示,上个月被迫离职的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有可能回归公司。

然而,不管这位传奇CEO能否归来,Uber的估值下跌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国外媒体报道,受到一轮负面消息的影响,美国打车公司Uber在私人股票交易市场被投资者看跌,股价跌幅15%,公司的估值也下降至500亿美元,较年初跌了近100亿美元。

2017年7月17日,根据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卡兰尼克直到近期才得知Benchmark准备出售早期股权的消息。另有至少三名大股东也表示直到上周五早上才得知该消息。这也意味着Uber的董事会仍在动荡,卡兰尼克或许将逐渐失去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Uber是一个传奇

不管Uber的现状如何,没有人能够否认,Uber是一个传奇。

自2009年Uber创立以来,这个科技公司就像开了外挂一样,一路飞升,估值高达700亿美元,成为独角兽之王。

第一次天使轮融资,2010年10月,融资110万美元;

A轮融资,2011年2月,融资1100万美元;

B轮融资,2011年12月,融资3700万美元;

C轮融资,2013年8月,融资2.58亿美元;

D轮融资,2014年5月,融资12亿美元,估值达到120亿美元;

E轮融资,2014年12月,融资12亿美元,估值达到410亿美元;

... ...

2015年12月,21亿美元的融资,此时市值已升至625亿美元。

作为共享经济的鼻祖,Uber的诞生源于其创始人卡兰尼克一次在巴黎打不到车的经历,让他有了一个新的大胆想法。就这样,狮子座爱折腾的人又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创业,对,没错,他正是一个连续创业者。

2009年,卡兰尼克和几个合伙人在旧金山找了家汽车租赁公司提供服务,他正式把公司命名为UberCab,从字面上来看,是“最好的出租车”。它的业务范围以旧金山为基点向境内辐射。由于服务好车又好,UberCab很快在当地IT圈火了。

不过,最开始的Uber只是做中高端车辆租赁,后来转为交通网络公司,以移动应用程序链接乘客和司机,提供租车及实时共乘的服务。

从实体车辆租赁脱身到程序系统后,Uber就开始了他征服全球租车市场的版图,而卡兰尼克的人生也再次开了挂:

2012年7月,Uber落户英国伦敦,虽然仅有90名司机以及宝马、猎豹两种车型,但这次征途不仅为Uber抢占欧洲租车市场打响第一枪,也是其踏入全球租车市场的第一步。

2013年11月,Uber宣布首度进军东欧市场,第一站便是俄罗斯莫斯科。

2013年2月,Uber在酝酿亚洲业务一年多后,经过一个月的测试与观望,宣布登陆新加坡。

2014年2月13日,Uber 在上海举办活动,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市场。

……

一时间,Uber曾横扫全球,仅用五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大公司。

在 Uber,工作日是相当漫长的:你要起得比鸡早,下班比狗晚。许多团队的工程师都已经习惯了黎明前的工作,因为如果一旦出现问题不及时修复,就要吃不了兜着走,比如你的上级主管会直接发一份批评邮件给你,有时这封邮件可能还会被公之于众。

员工的拼命努力让Uber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数据显示,在Uber国际扩张期间,营收增速明显,2015年的营收直接翻了四倍,2016年创造了65亿美元营收。不过,Uber凶猛的扩张背后,也是连年亏损。Uber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净亏损为28亿美元,远超过2015年的19亿美元。

Uber成为了一个传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这个名人近期的日子有点难过。

Uber的另外一面——四面楚歌,内忧外患

2017年6月1日,2017年第一季度Uber营收为34亿美元,环比增长18%,但亏损也达到7.08亿美元,这还不包括职员股票期权及其他项目。

即使是互联网泡沫初期的Webvan和Kozmo.com公司,在它们短暂续存期里,两家公司的亏损总和也不超过10亿美元。以亏损而闻名的亚马逊,在该公司亏损最多的2000年里,其亏损额也不过就14亿美元。

不仅如此,支撑uber疯狂前进的狼性文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也开始成为阻碍Uber前进的一大拦路虎。

2017年2月17日,一名前Uber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曝光了Uber内部的性骚扰事件,并指责Uber管理层故意忽视这一问题。

2017年2月底,谷歌旗下无人车公司Waymo将Uber告上法庭,声称其盗窃了Waymo的激光雷达技术。

2017年3月份,有媒体报道称Uber内部秘密工具Greyball已帮助Uber在政府调查人员面前逃避监管调查。

最终,在不断的丑闻面前,先后有11位VP/项目负责人及以上高管从Uber离职。

甚至其CEO也被迫宣布离职——2017年6月14日,卡兰尼克曾宣布无限期休假,并将Uber交给了一个由该公司14名重要领导人员组成的委员会负责打点。

最终,Uber成了一家“无人驾驶”的公司——其管理层呈现真空状态,成为了全球第一家CEO、COO、CTO和CFO一个都没有,但估值却数百亿美元的企业。

而导致一切问题的根源则是Uber提倡的狼性文化——层出不穷的紧急状况、恐惧管理、工作与生活的不平衡和高管们的公开羞辱也成了 Uber 成功的“四大法宝”。

汽车零件不会反抗,只会承受不住时报废,但人会。

在Uber,高压,高强度,狼性文化的企业环境下,员工们叫苦不堪,有仍然在无假期工作中挣扎的,有徘徊抉择后辞职的,也有受不了这个环境崩溃自杀的。

高薪、楼下就是健身房、免费提供食物、团建......和其他湾区的高科技公司一样,Uber为其员工提供各种福利来使得员工更“心甘情愿”为公司工作。

在 Uber 的愿景中,工作时间应该是弹性的,而员工则是消耗品,工作日没有上班时间也没有下班时间。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成功负责,公司不应该支付你休息时的费用,而是朝着最高收益进发。

打车巨头不用给司机交税也不用管养老金,据估算,给 Uber 打工拿到的薪资其实跟在麦当劳当服务员差不多。

一位雇员表示,在 Uber 每周工作七天,加班到夜里一两点其实很正常,一位高管称每周在办公室待 70-80 个小时就是 Uber 的工作方式。有些员工甚至抱怨称自己经历过每周 80-100 小时的工作。

一年前离开Uber的软件经理提到:“我们都被骂过,而且是当着很多人的面。”在接受采访时,许多员工都表示:“在Uber,挑衅攻击相当常见,并被大家所包容。”

即使Uber存在着“当众羞辱员工”的企业文化,但大多数人愿意留下工作,因为他们手里都握有公司的期权。而且Uber画的大饼十分诱人。

“在Uber的这种高压环境中,人很容易100%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工作之外的事情,我几乎都处理得一塌糊涂。”但是三年来,他慢慢学会了将自我价值与Uber分开。“他们不重视我们的健康,所以我自己必须重视,这样我才能够不被工作杀死。”

虽然曝光后Uber也表示改进企业文化,但收效甚微,公司内部人员表示,这种文化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很难改变。而且Uber目前发展的脚步丝毫没有放缓,这也不允许员工们有所懈怠。Uber还能走多远?

虽然Uber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然而,Uber的全球扩张却到处受阻:

以中国为例:

2013年,Uber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并迅速扩张到了北上广深沪宁杭等城市。

2016年8月1日,Uber中国在累计亏损了超过10亿美元后选择并入滴滴。

至此,Uber相当于丢掉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

2017年2月2月,Uber即宣布暂停在台湾进行运营。4月13日,Uber又宣布重回台湾,但是扮演的角色却成了订车平台服务商,Uber在台湾已然名存实亡。

2017年7月13日,Uber发布声明,宣布与其俄罗斯对手Yandex整合——相当于退出了俄罗斯市场。

与此同时,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哈萨克斯坦等6国的网约车与UberEATS外卖服务也将转至合资公司。

7月17日,Uber正式宣布,将自7月21日23点59分起暂停在澳门提供服务。

这时候,如果你再拿着世界地图来看,会发现,除去非洲和南美洲这两个经济欠发达大陆后,Uber在全球的势力范围就剩下了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含新西兰)、印度、东南亚这几个区域了。

而在Uber的势力范围当中,其竞争对手依旧表现强劲。

比如在北美市场,Lyft始终是Uber的后顾之忧,每当有对手要打击Uber的时候,Lyft不是获得新一轮融资就是与之签署合作协议。

例如在Uber中国与滴滴鏖战的时候,阿里巴巴、腾讯等滴滴的投资方,以及滴滴本身就跑到美国去给Lyft送去了数亿美元真金白银。

在Uber大力搞自动驾驶的时候,通用汽车又领投了Lyft约10亿美元,还跟其签署协议一起搞自动驾驶。而在拥有超过16亿人口的东南亚和印度,Uber又面临着Grab和Ola的强势挑战。

与中国的情况一致,由于印度的Ola和东南亚的Grab都成长自当地,其更加熟悉本土习惯与特点的优势,让其在当地的网约车市场里都胜了Uber一筹。

例如Ola在印度就有打三蹦子的服务,而Grab在印度尼西亚则有打摩托车(摩的)的服务。

在欧洲,Uber也有竞争对手——Gett。 Gett在英国、美国、莫斯科和以色列四个国家超过100座城市运营,但没有Uber深入。

过去两年中,Uber市场份额从90%下降到75%。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出Uber的世界版图。

灰色为Uber现有市场,红色为Uber丢掉的市场,绿色圆圈为Uber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

或许发展的太快,在每一个地域当中都没有树立自己的核心优势,Uber是一个庞然大物,然而其弱点也异常明显,它需要时间的积累。

那么,在全球化扩张受阻之后,以用户为估值基础,当前估值高达几百亿美金的Uber到底能够走多远?

Uber最后一条融资消息是2016年5月,Uber获得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35亿美元投资。

再往后,都是Uber美国最大竞争对手Lyft被曝将完成5亿美元融资,Uber印尼对手Go-Jek融资12亿美元 ,滴滴再获55亿美元巨额融资,印度专车老大Ola拟再融资一亿美元之类的新闻。

此后,Uber竟然开始用高利贷来弥补其资金不足——2016年7月8日,据《华尔街日报》称,打车应用Uber在新一轮高利率贷款中借入11.5亿美元。

2017年7月初,Uber发布消息称,董事会和股东已开始接触日本软银集团,并准备出售部分股份。

然而,7月15日,有消息称软银集团将联手滴滴出行对新加坡出行软件Grab进行投资,预计投资金额高达15亿-20亿美元之间。

对外融资困难,然而,Uber的自身造血能力一直没有跟上——高估值的Uber一直亏损,2016年净亏损为28亿美元,2017年第一季度Uber亏损达到7.08亿美元,这还不包括职员股票期权及其他项目。

对此,斯坦福大学法学和商业教授乔·格伦菲斯特(Joe Grundfest)表示“一些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并不罕见,因为他们试图建立重大市场,旨在攫取市场份额。对于他们而言,如何使当前的实体实现盈利,才是值得关注的挑战。”

卡兰尼克能否顺利归来?即便归来之后,其能否扭转Uber当前的形势?

Uber的未来不容乐观,当然,GPLP君也大胆猜测了Uber未来的发展之路:

A、宣布破产,情况最差的一条路,在Uber无法融资,找不到合适的领导班子,拿不到新的融资,公司人心涣散,投资者焦躁不安,资金链无法延续,最终不得不宣布破产,你将看到迄今为止最大、最惨、最轰动的破产事件。

B、Uber找到了新的投资,艰难中求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Uber招聘到了合适的CEO、COO、CTO和CFO,处理好了丑闻,继续它征服世界的版图,然后通过宣传和高估值形象来拉到新的投资,继续用它的巨额亏损来震惊我们。

这条路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Uber仍然会面对像今天一样的困局,也有可能比今天更为严峻,一不小心就会走向第一条路。

C、Uber成为像亚马逊一样牛逼的公司。

即便它亏损多年,然而,它成功坚持到最后,它的世界版图扩展到了极限,开始持续不断的盈利,然后成功上市。

此时它的估值会达到什么水平,无法想象,但作为一个交通网络公司,它的营收水平是可以估算的,它面向的客户和市场都是有限的。

当然,这样的Uber就趋于成为一个正常的公司,它的传奇也就不能继续谱写下去。

当然,这取决于Uber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到了哪里。或许有一天无人驾驶可能成为租车市场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但是显然,无人驾驶技术本身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要达到完全商业化的自动驾驶运营车辆需要至少20年。

放眼无限宽广的未来,Uber还是先度过眼前的难关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