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郑新立:国企改革认识上的四大误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郑新立:国企改革认识上的四大误区

2017年被认为是国企改革的“落地年”,专家指出,厘清一些认识误区是把国企改革顺利推向前进的重要条件。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国企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中央下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国企改革再次启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定》的精神上来,厘清一些认识误区,是把国企改革顺利推向前进的重要条件。

走出对国企改革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国有资产监管从以管资产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会不会导致监管职能弱化。国资委成立以来,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对国有企业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这种监管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对自主经营决策和提高应变能力的需要。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对所占有的国有资产拥有法人财产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与此相伴随,国有企业还必须拥有投资自主权,特别是随着企业经营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庞大,种类越来越繁多,经营业务和地域范围越来越广,为了提高资产收益率,需要企业及时处置闲置或收益率低的资产,购置新的能为企业带来长期更高收益的资产;需要通过国际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落实国有企业的这些经营自主权,是增强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把国企做大做强的基本条件。只有从价值形态上而不是从物质形态上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才能为国企松绑,把国企这只笼中之虎放归山林,使之尽快成长为在全球市场上自由驰骋的大型国际化公司,在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中发挥骨干和带动作用。因此,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从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从主要注重对实物资产的监管转变为主要管资本的增殖能力和资本利润率,是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是监管职能的弱化而是优化,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反而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会不会造成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组建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本集聚,满足企业发展对各类要素的需求。股权多元化有助于形成相互制衡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出资人根据股权多少拥有不同的投票权,各类出资人权利平等,民主决策,既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又有利于避免内部人控制。从国际上看,股权多元化是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既有国内股东,也有国外股东;既有个人持股,也有各类基金会、公司持股。国内许多公司包括上市公司,既有国有股或集体股,又有私人股。在生物学上,有一种杂交优势。混合所有正是这种生物学规律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实践证明,单一所有制经济具有一定脆弱性,追求纯而又纯的所有制形式往往不利于企业发展,而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目前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一种经济形式。所谓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都是捕风捉影的主观臆想。有人把发展混合所有制说成是私有化,更是混淆视听。

三是国企高管限薪,是不是意味着国企改革走回头路。目前国企高管都是由行政任命的,从企业家市场选聘的条件尚不成熟,把国企高管同公务员及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是必要的。随着企业家市场的成熟,国企高管市场化选聘比例提高,由市场选聘的企业高管的工资高一些,各方面都能接受。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允许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制,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可从期股中获得股权收益,这将成为企业家的主要收入。员工持股将使劳动者与所有者的身份合为一体,既能增加员工财产性收入,又能调动劳动者主人翁精神,形成长期激励机制。

四是国企改革是否意味着又要出现一次“下岗潮”?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企改革中大批员工下岗转岗,为改革付出了代价。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由于长期以来的“大锅饭”、“铁饭碗”,造成企业大量冗员、人浮于事,不下岗分流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应当看到,除了少数垄断性行业,在大多数竞争性行业,减员增效和剥离办社会的任务早已完成。这一次改革,涉及垄断性行业和少数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继续实行减员增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必须承受的阵痛。与九十年代相比,当前就业机会更多,国家扶持再就业的力度加大,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转岗就业,会更容易些。如能利用在国企工作的技能和经验,自行创业,干一番过去没机会干的事业,不失为一个机遇和更好的选择。李克强总理宣布用1000亿元财政资金安置下岗职工,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增强对深化国企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近两年对国企改革做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这些讲话,指出了国有企业及其改革发展的重要性,表达了党中央搞好国有企业的决心。国有资产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几代人节衣缩食、不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是十三亿人的共同利益所在。为了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国有资产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只有办好国有企业,使国有资产不断增值,效益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全体人民。

当前,国有企业既面临着来自国内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也面临着来自国外跨国公司在资本、技术等方面占优势的竞争压力。国有企业在内外压力下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增强内在发展活力。习总书记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三个“有利于”的提出,指明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分析国有企业的现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革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国有资本运作效率不高;二是有的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三是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党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被弱化。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国有企业担负的重要责任很不适应,必须增强加快国企改革的紧迫感,按照问题导向的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应当看到,当前国企改革发展也有许多过去没有的有利条件。国有企业经历30多年改革,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涌现了一批成功的范例。在今天的改革中,应当把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发扬光大。对过去改革中的一些教训,应牢牢记取。从外部环境来看,民营经济崛起是一个最大的变化。在企业改革重组中,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一定要平等相待,不要居高临下。对重组企业的股权结构,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各方协商确定,国企既可控股,也可参股,不一定要求绝对控股、合并报表。一般来说,一个产权多元化的公司,至少应有三个以上股东,而且两个小股东的股权之和必须大于大股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制衡机制,避免大股东为所欲为,侵犯小股东利益。实践证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混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优势,国有企业吸收民营经济进入,能够增强活力;民营经济借助国有经济平台,就能如虎添翼,更快成长。两者相结合,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这一轮国企改革正值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国企发挥骨干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包括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亟待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站在世界技术进步的最前沿,带领各个产业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国有企业应当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目前,在航天、高铁、电力等领域,央企已经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应通过进一步强化技术研发、设计总装、全球营销等关键环节,扩散零部件供应和物流服务等,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集群,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整体竞争力。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包括大型商用飞机、中高档轿车、特种船舶、数控加工中心、发动机等大型高端设备,以及芯片、显示屏、碳纤维等关键零部件和新材料,代表着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制造能力,要实现自主制造,需要大量研发资金和人力投入,实施系统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完成这样繁重艰巨的任务,只能寄希望于央企。应通过国企改革重组,建立国企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使他们自觉承担起重大技术创新任务,成为行业技术进步的领军者。在钢铁、有色、建材等领域,目前国企与民企的能力不分伯仲,产业过度分散,要借助企业重组的机会,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在一些垄断性行业如石油化工产业,冗员过多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国外同行比,劳动生产率只有人家的十几分之一甚至更低,效益不好导致研发投入强度低。随着政府取消对石化行业的项目审批,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国企与民企之间必将展开一场激烈的竞争,其结果必将带来行业劳动生产率、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石油化工产品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将会改变,终端产品价格也必将下降,广大人民将分享到低油价等改革成果。这些行业的国企应当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能再依赖政府保护,应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进行减员增效等其他行业早已完成的改革,以积极应对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的挑战。

敢于创新、分类施策,完成新一轮国企改革任务

应按照中央精神和各个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每个企业具体的改革方案,经专家论证和第三方评估后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要做到谋定而后动,既积极谋划,又不草率行动,成熟一个改一个。

这次改革首先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转变职能,真正从管资产为主转变为管资本为主,从实物形态管理转变为价值形态管理。要取消一些老的管理职能,建立一些新的管理职能。对企业的考核更多地着眼于盈利能力、资本增值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长远发展能力。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向前瞻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注入资本,支持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对薄弱环节加大技术研发和资本投入。同时,对需要退出的行业和企业适时适度抽出资本。对国有独资、控股、参股的企业,根据出资比例履行出资人职责。对一些有条件直接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企业,应授予其相应的职权,支持这些企业成为具有技术创新、自我发展能力的跨国公司。按照竞争性行业、公益性行业、垄断性行业的不同分类,对现有国有企业的性质进行界定,并分别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能的这一转变,使之从本属于企业管理职能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把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的大事管好,这是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需要,是更好地发挥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增强国有经济引导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需要。

要把建立和完善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革重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改革进展并不平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产权多元化,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任务依然繁重。现代企业制度是近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是从200多年的工业发展历史中不断总结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居于枢纽地位,应当是一个高智能的精干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成员应由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各方面知识的成员组成,除了专职董事,还应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董事会下设战略、投资、研发、财务、薪酬、法律等专业委员会,讨论决定企业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对股东会负责。股东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对企业的盈亏负责。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利润分配方案、董事长任免等,应由股东会决定。经营层应由董事会任免,负责组织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对董事会负责。这种分工协调、相互制衡的科学的治理结构,是办好企业客观需要。我们要培育出自己的跨国公司和“百年老店”,必须坚定不移地建立这样一套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资产流失、冗员过多等问题。在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起规范的公司制之后,才能实行员工持股制。企业核心层、骨干层和老员工适当持股,全体员工形成命运共同体,企业方能长盛不衰。改革以来,有些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制,建立起长效激励机制,增强了凝聚力,企业迅速发展,创造了成功经验。员工持股并不意味着人人有份,搞成新的大锅饭。有的企业每年评选优秀员工,奖励对企业的认股权;有的企业对领导人实行期股制,都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

“意见”提出要“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创新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过去靠这一优势能夺取政权,现在靠这一优势能办好企业。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企业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履行好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责任。党的作用主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要通过发挥好党委、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使党的建设同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政治优势转变为国际竞争优势,办出世界一流企业。对企业党的建设,不能看成可有可无,而必须搞好。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走出认识误区 深化国企改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郑新立:国企改革认识上的四大误区

2017年被认为是国企改革的“落地年”,专家指出,厘清一些认识误区是把国企改革顺利推向前进的重要条件。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国企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中央下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国企改革再次启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定》的精神上来,厘清一些认识误区,是把国企改革顺利推向前进的重要条件。

走出对国企改革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国有资产监管从以管资产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会不会导致监管职能弱化。国资委成立以来,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对国有企业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这种监管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对自主经营决策和提高应变能力的需要。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对所占有的国有资产拥有法人财产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与此相伴随,国有企业还必须拥有投资自主权,特别是随着企业经营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庞大,种类越来越繁多,经营业务和地域范围越来越广,为了提高资产收益率,需要企业及时处置闲置或收益率低的资产,购置新的能为企业带来长期更高收益的资产;需要通过国际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落实国有企业的这些经营自主权,是增强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把国企做大做强的基本条件。只有从价值形态上而不是从物质形态上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才能为国企松绑,把国企这只笼中之虎放归山林,使之尽快成长为在全球市场上自由驰骋的大型国际化公司,在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中发挥骨干和带动作用。因此,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从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从主要注重对实物资产的监管转变为主要管资本的增殖能力和资本利润率,是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是监管职能的弱化而是优化,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反而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会不会造成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组建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本集聚,满足企业发展对各类要素的需求。股权多元化有助于形成相互制衡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出资人根据股权多少拥有不同的投票权,各类出资人权利平等,民主决策,既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又有利于避免内部人控制。从国际上看,股权多元化是一种普遍的发展趋势。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既有国内股东,也有国外股东;既有个人持股,也有各类基金会、公司持股。国内许多公司包括上市公司,既有国有股或集体股,又有私人股。在生物学上,有一种杂交优势。混合所有正是这种生物学规律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实践证明,单一所有制经济具有一定脆弱性,追求纯而又纯的所有制形式往往不利于企业发展,而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目前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一种经济形式。所谓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都是捕风捉影的主观臆想。有人把发展混合所有制说成是私有化,更是混淆视听。

三是国企高管限薪,是不是意味着国企改革走回头路。目前国企高管都是由行政任命的,从企业家市场选聘的条件尚不成熟,把国企高管同公务员及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差距控制在适当范围是必要的。随着企业家市场的成熟,国企高管市场化选聘比例提高,由市场选聘的企业高管的工资高一些,各方面都能接受。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允许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制,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可从期股中获得股权收益,这将成为企业家的主要收入。员工持股将使劳动者与所有者的身份合为一体,既能增加员工财产性收入,又能调动劳动者主人翁精神,形成长期激励机制。

四是国企改革是否意味着又要出现一次“下岗潮”?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企改革中大批员工下岗转岗,为改革付出了代价。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由于长期以来的“大锅饭”、“铁饭碗”,造成企业大量冗员、人浮于事,不下岗分流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应当看到,除了少数垄断性行业,在大多数竞争性行业,减员增效和剥离办社会的任务早已完成。这一次改革,涉及垄断性行业和少数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继续实行减员增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必须承受的阵痛。与九十年代相比,当前就业机会更多,国家扶持再就业的力度加大,通过技能培训,实现转岗就业,会更容易些。如能利用在国企工作的技能和经验,自行创业,干一番过去没机会干的事业,不失为一个机遇和更好的选择。李克强总理宣布用1000亿元财政资金安置下岗职工,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增强对深化国企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近两年对国企改革做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这些讲话,指出了国有企业及其改革发展的重要性,表达了党中央搞好国有企业的决心。国有资产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几代人节衣缩食、不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是十三亿人的共同利益所在。为了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国有资产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只有办好国有企业,使国有资产不断增值,效益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全体人民。

当前,国有企业既面临着来自国内民营企业的竞争压力,也面临着来自国外跨国公司在资本、技术等方面占优势的竞争压力。国有企业在内外压力下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增强内在发展活力。习总书记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三个“有利于”的提出,指明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分析国有企业的现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革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国有资本运作效率不高;二是有的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历史遗留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三是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党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被弱化。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国有企业担负的重要责任很不适应,必须增强加快国企改革的紧迫感,按照问题导向的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应当看到,当前国企改革发展也有许多过去没有的有利条件。国有企业经历30多年改革,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涌现了一批成功的范例。在今天的改革中,应当把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发扬光大。对过去改革中的一些教训,应牢牢记取。从外部环境来看,民营经济崛起是一个最大的变化。在企业改革重组中,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一定要平等相待,不要居高临下。对重组企业的股权结构,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各方协商确定,国企既可控股,也可参股,不一定要求绝对控股、合并报表。一般来说,一个产权多元化的公司,至少应有三个以上股东,而且两个小股东的股权之和必须大于大股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制衡机制,避免大股东为所欲为,侵犯小股东利益。实践证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混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优势,国有企业吸收民营经济进入,能够增强活力;民营经济借助国有经济平台,就能如虎添翼,更快成长。两者相结合,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

这一轮国企改革正值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国企发挥骨干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包括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亟待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站在世界技术进步的最前沿,带领各个产业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国有企业应当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目前,在航天、高铁、电力等领域,央企已经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应通过进一步强化技术研发、设计总装、全球营销等关键环节,扩散零部件供应和物流服务等,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集群,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整体竞争力。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包括大型商用飞机、中高档轿车、特种船舶、数控加工中心、发动机等大型高端设备,以及芯片、显示屏、碳纤维等关键零部件和新材料,代表着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制造能力,要实现自主制造,需要大量研发资金和人力投入,实施系统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完成这样繁重艰巨的任务,只能寄希望于央企。应通过国企改革重组,建立国企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使他们自觉承担起重大技术创新任务,成为行业技术进步的领军者。在钢铁、有色、建材等领域,目前国企与民企的能力不分伯仲,产业过度分散,要借助企业重组的机会,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在一些垄断性行业如石油化工产业,冗员过多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国外同行比,劳动生产率只有人家的十几分之一甚至更低,效益不好导致研发投入强度低。随着政府取消对石化行业的项目审批,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国企与民企之间必将展开一场激烈的竞争,其结果必将带来行业劳动生产率、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石油化工产品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将会改变,终端产品价格也必将下降,广大人民将分享到低油价等改革成果。这些行业的国企应当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能再依赖政府保护,应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进行减员增效等其他行业早已完成的改革,以积极应对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的挑战。

敢于创新、分类施策,完成新一轮国企改革任务

应按照中央精神和各个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每个企业具体的改革方案,经专家论证和第三方评估后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要做到谋定而后动,既积极谋划,又不草率行动,成熟一个改一个。

这次改革首先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转变职能,真正从管资产为主转变为管资本为主,从实物形态管理转变为价值形态管理。要取消一些老的管理职能,建立一些新的管理职能。对企业的考核更多地着眼于盈利能力、资本增值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长远发展能力。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向前瞻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注入资本,支持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对薄弱环节加大技术研发和资本投入。同时,对需要退出的行业和企业适时适度抽出资本。对国有独资、控股、参股的企业,根据出资比例履行出资人职责。对一些有条件直接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企业,应授予其相应的职权,支持这些企业成为具有技术创新、自我发展能力的跨国公司。按照竞争性行业、公益性行业、垄断性行业的不同分类,对现有国有企业的性质进行界定,并分别制定不同的改革方案。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能的这一转变,使之从本属于企业管理职能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把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的大事管好,这是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需要,是更好地发挥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增强国有经济引导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需要。

要把建立和完善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革重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改革进展并不平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产权多元化,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任务依然繁重。现代企业制度是近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是从200多年的工业发展历史中不断总结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居于枢纽地位,应当是一个高智能的精干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成员应由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各方面知识的成员组成,除了专职董事,还应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董事会下设战略、投资、研发、财务、薪酬、法律等专业委员会,讨论决定企业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对股东会负责。股东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对企业的盈亏负责。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利润分配方案、董事长任免等,应由股东会决定。经营层应由董事会任免,负责组织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对董事会负责。这种分工协调、相互制衡的科学的治理结构,是办好企业客观需要。我们要培育出自己的跨国公司和“百年老店”,必须坚定不移地建立这样一套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资产流失、冗员过多等问题。在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起规范的公司制之后,才能实行员工持股制。企业核心层、骨干层和老员工适当持股,全体员工形成命运共同体,企业方能长盛不衰。改革以来,有些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制,建立起长效激励机制,增强了凝聚力,企业迅速发展,创造了成功经验。员工持股并不意味着人人有份,搞成新的大锅饭。有的企业每年评选优秀员工,奖励对企业的认股权;有的企业对领导人实行期股制,都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

“意见”提出要“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创新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过去靠这一优势能夺取政权,现在靠这一优势能办好企业。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企业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履行好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责任。党的作用主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要通过发挥好党委、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使党的建设同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政治优势转变为国际竞争优势,办出世界一流企业。对企业党的建设,不能看成可有可无,而必须搞好。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走出认识误区 深化国企改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