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金砖之父”:下一场全球危机不可避免 龙头企业最让人担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金砖之父”:下一场全球危机不可避免 龙头企业最让人担心

奥尼尔认为,最让人担心的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太过关注于盈利。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今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正视危机演变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被誉为“金砖之父”的高盛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近日撰文称,下一场危机的出现不可避免,但已经受到严格监管的银行系统应该不会成为危机的发源地。最让人担心的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太过关注于盈利,因为这直接与高管的薪酬挂钩。

他表示,政策制定者应该仔细审视一下股份回购在这其中的作用,这有助于防范后危机时期的潜在风险形成。西方需要真实的投资、更高的生产率和工资增长,而不是不合理的经济利润。

这篇题为《Finishing the Post-Crisis Job》的文章8月8日刊登在Project Syndicate上,以下是文章全文。

十年前的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宣布冻结旗下价值约22亿美元的资产支持债券。当年活跃在金融市场的人对这一事件记忆犹新,它开启了那场自19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十年过去了,许多经济学家和观察人士认为,我们仍未摆脱危机的后果,仍生活在导致这场危机的力量的“阴影”之下。从某种程度上说,事实的确如此。危机过后,许多发达经济体采取了如量化宽松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许多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剔除通胀后的薪资水平出现了停滞。

正视危机演变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人,包括英国女王,都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没有经济学家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到来?”事实上,不少金融界人士都对当年美国高企的房价发出警告,认为其不可持续,特别是考虑到当时美国个人储蓄不足的情况。

我在高盛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的时候,出版过三份不同的报告,均指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不可持续。不幸的是,市场对这些意见充耳不闻,高盛的外汇交易经理们大概也厌倦了和客户重复同样的论调。

自1990年代开始,美国的贸易平衡处于持续恶化的状态,到了2007年的某个时间点,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6%-7%。但因为之前没有明显负面的情况出现,美国人仍沾沾自喜,继续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

与此同时,中国从1990年代开始,向全世界不仅仅是美国,输出大量低附加值的产品。2007年,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到其GDP的10%,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美国的“镜像”,后者储蓄太少,而中国又太多。

一些观察家认为,这一巨大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危机的根源。在危机爆发的前几年,他们表示,全球金融体系试图通过寻找更聪明的方式来“回收”庞大的贸易顺差。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全球金融体系的表现有多糟糕。

最近十年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017年,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国内的GDP比例可能缩小至1.5%-2%,而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大约占GDP的2%,最多不超过3%。对全球两大经济体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不过,其他国家的经常账户失衡却在日益加剧,其中德国是典型代表,眼下该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8%。德国的贸易账户表明,如果政策制定者不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一深层次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一场新的危机。

我预计,今年英国的贸易赤字可能超过其GDP的3%,这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三倍。但这并不是说,英国的贸易平衡严重恶化了。相反,这一变化正说明英国是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投资收益更多地流向英国。

总之,今天的全球经济比十年前更健康。虽然有不少人对危机以来的实际增长不如之前十年感到失望,但自2009年起——也就是全球经济最糟糕的那年,全球经济年均增速都在3.3%左右,和1980-1990年代差不多。

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2007年来,中国的GDP总额翻了三倍,从3.5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12万亿美元。金砖四国的经济总量现在大约在18万亿美元,这一规模超过欧盟,与美国相当。

下一场危机的出现仍不可避免,所以,我们有必要思考危机可能来自哪里。我觉得,已经受到严格监管的银行系统应该不会成为下一个危机的发源地。最让人担心的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太过关注于盈利,因为这直接与高管的薪酬挂钩。

政策制定者应该仔细审视一下股份回购在这其中的作用,这有助于防范后危机时期的潜在风险形成。西方需要真实的投资、更高的生产率和工资增长,而不是不合理的经济利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法国巴黎银行

2.6k
  •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会见法国巴黎银行集团董事长乐明瀚
  •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乐明瀚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金砖之父”:下一场全球危机不可避免 龙头企业最让人担心

奥尼尔认为,最让人担心的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太过关注于盈利。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今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正视危机演变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被誉为“金砖之父”的高盛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近日撰文称,下一场危机的出现不可避免,但已经受到严格监管的银行系统应该不会成为危机的发源地。最让人担心的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太过关注于盈利,因为这直接与高管的薪酬挂钩。

他表示,政策制定者应该仔细审视一下股份回购在这其中的作用,这有助于防范后危机时期的潜在风险形成。西方需要真实的投资、更高的生产率和工资增长,而不是不合理的经济利润。

这篇题为《Finishing the Post-Crisis Job》的文章8月8日刊登在Project Syndicate上,以下是文章全文。

十年前的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宣布冻结旗下价值约22亿美元的资产支持债券。当年活跃在金融市场的人对这一事件记忆犹新,它开启了那场自19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十年过去了,许多经济学家和观察人士认为,我们仍未摆脱危机的后果,仍生活在导致这场危机的力量的“阴影”之下。从某种程度上说,事实的确如此。危机过后,许多发达经济体采取了如量化宽松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许多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和剔除通胀后的薪资水平出现了停滞。

正视危机演变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人,包括英国女王,都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没有经济学家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到来?”事实上,不少金融界人士都对当年美国高企的房价发出警告,认为其不可持续,特别是考虑到当时美国个人储蓄不足的情况。

我在高盛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的时候,出版过三份不同的报告,均指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不可持续。不幸的是,市场对这些意见充耳不闻,高盛的外汇交易经理们大概也厌倦了和客户重复同样的论调。

自1990年代开始,美国的贸易平衡处于持续恶化的状态,到了2007年的某个时间点,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6%-7%。但因为之前没有明显负面的情况出现,美国人仍沾沾自喜,继续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

与此同时,中国从1990年代开始,向全世界不仅仅是美国,输出大量低附加值的产品。2007年,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到其GDP的10%,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美国的“镜像”,后者储蓄太少,而中国又太多。

一些观察家认为,这一巨大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危机的根源。在危机爆发的前几年,他们表示,全球金融体系试图通过寻找更聪明的方式来“回收”庞大的贸易顺差。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全球金融体系的表现有多糟糕。

最近十年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017年,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国内的GDP比例可能缩小至1.5%-2%,而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大约占GDP的2%,最多不超过3%。对全球两大经济体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不过,其他国家的经常账户失衡却在日益加剧,其中德国是典型代表,眼下该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8%。德国的贸易账户表明,如果政策制定者不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一深层次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一场新的危机。

我预计,今年英国的贸易赤字可能超过其GDP的3%,这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三倍。但这并不是说,英国的贸易平衡严重恶化了。相反,这一变化正说明英国是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投资收益更多地流向英国。

总之,今天的全球经济比十年前更健康。虽然有不少人对危机以来的实际增长不如之前十年感到失望,但自2009年起——也就是全球经济最糟糕的那年,全球经济年均增速都在3.3%左右,和1980-1990年代差不多。

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2007年来,中国的GDP总额翻了三倍,从3.5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12万亿美元。金砖四国的经济总量现在大约在18万亿美元,这一规模超过欧盟,与美国相当。

下一场危机的出现仍不可避免,所以,我们有必要思考危机可能来自哪里。我觉得,已经受到严格监管的银行系统应该不会成为下一个危机的发源地。最让人担心的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太过关注于盈利,因为这直接与高管的薪酬挂钩。

政策制定者应该仔细审视一下股份回购在这其中的作用,这有助于防范后危机时期的潜在风险形成。西方需要真实的投资、更高的生产率和工资增长,而不是不合理的经济利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