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豆瓣”的评分出了问题:烂番茄是好莱坞票房下滑的罪魁祸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豆瓣”的评分出了问题:烂番茄是好莱坞票房下滑的罪魁祸首?

在把票房下滑的锅甩给影评网站这事上,中美电影人又站到了同一战线。

作者/达伦糕

今年暑期档的北美票房有点小杯具,相比于2016年的同期普遍呈现8%左右的环比下跌。

2016年的7月北美的票房为13.71亿美元,而今年7月却只有12.05亿美元,少了将近1.7亿。其实不仅是7月,5月和6月影片的票房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票房不给力,怪谁?当然,首当其冲要怪影片的不给力,这是根本。《加勒比海盗5》、《异形:契约》、《亚瑟王:斗兽争霸》、《汽车总动员》、《变形金刚5》和《新木乃伊》这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影片票房全都不如预期。除了《神奇女侠》,《蜘蛛侠:英雄归来》,《神偷奶爸3》票房相对不错之外,整个暑期档的表现明显逊于去年。

除了对于影片的诟病之外,好莱坞现在开始流行一种舆论,那就是烂番茄成了造成票房下降的一大主要诱因。

哦买噶,烂番茄的评分拖累了票房,这样的论点似曾相识......前一阵子的豆瓣也背负了这样的压力。

烂番茄究竟是不是罪魁祸首?烂番茄又到底做错在哪儿了呢?

烂番茄究竟是何方神圣 竟有如此威力?

烂番茄(ROTTEN TOMATOES)本质上就是一美国网站,以提供电影相关评论、资讯和新闻为主,母公司为IGN Entertainment。烂番茄由Senh Duong于1998年5月创建,而后几经易主。烂番茄现在的主人是美国线上售票网站Fandango(Fandango 现在由 NBCUniversal 和华纳兄弟共同拥有)。烂番茄的新鲜指数被接入Fandango的购票界面中,每一个人买票的人,都会在购票同时先看到电影评分。

网站得名的由来是以前欧洲剧院表演轻歌舞剧时,观众在看不下去的时候时会往舞台上扔掷番茄。烂番茄好的评价用新鲜的红番茄表示,坏的评价用腐烂的绿番茄表示。

烂番茄的主要运作来自于追踪所有的评论内容以及正面评价的比例。若正面的评论超过60%以上,该部作品将会被认为是“新鲜 ”(fresh)。相反,若一部作品的正面评价低于60%,则该作品会被标示为“腐烂”(rotten)。电影评价则分为两种, T-Meter Critics 和 Top Critics ,前者是大众和专业影评人员的综合评分,后者只是专业影评人员的评分。

应该说,烂番茄的点评方式相对比较简单(批评者可能认为是过分简单),它统计传统媒体、电视节目、网络媒体等不同渠道的的评论者的意见,而后加以汇总。有趣的是,烂番茄本质上完全不care影评的具体内容和复杂程度,只简单地以“新鲜”“腐烂”两个指标作为标准来作出评判,而后统计“新鲜度”得分。

所以,烂番茄展示的新鲜度,并不是影评人对于电影的分数评价,而是一个基于“及格线”给出的两分法判断。

好莱坞多数玩家也许并不欢迎烂番茄

过去三年以来,烂番茄新鲜度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高。和国内的豆瓣不同的是,由于分数主要来自专业影评人打出的关系,分数往往会在电影上映前,或者上映的当天早上就趋于固定,这一因素对于影片当晚或者首周末票房的影响,就变得越来越巨大和直接。

烂番茄现在还加入了观众评分的栏目,即使它并不影响专业的判断,但这个数字对于投资方或者制片人来说,更像是一个生死判决,它很大程度上预示着这部片子,有没有后续票房增长的空间。

如此的评分系统性命攸关,可以直接决定一部影片票房的成败,好莱坞的许多片方对此深感恐惧,纷纷做出预防的措施。

据Hollywood Reporter报道,针对烂番茄的评分机制,一些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开始致力于把关评价放出的时间,过去电影公司往往习惯于找来记者、媒体、影评方先行看片,为的是要在电影上映之前打出好口碑。

但现在因为类似烂番茄这样的机制存在,片方反而会要求大家在接近上映的时间再撰写评论、评分,让观众不要太早接收到刺激,避免首周票房数字太过难看。

最近就有了一个这样的典型例子。据Hollywood Reporter报道,索尼的《表情奇幻冒险》一片自7月28日在美国开画后,首周末票房在美国本土获得了2450万美元,可同时该片的烂番茄新鲜度却是惊人的超低7%(均分2.4)。

秘诀何在?原来上映前一天,索尼都不让任何用户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彻底堵住烂番茄的信息源。

这一招已经成为了好莱坞今年夏天发明的新绝招,索尼的重磅巨作《黑暗塔》也用上了本招。影片8月4日在美国上映,但是直到影片上映的当天,美国时间周三晚上之前,评论都一律不许开放!

不让评分这招看似挺绝,但是却不一定管用。

6月份环球选择将《新木乃伊》的评论开放时间选在了公映前一天的早上,可烂番茄16%的新鲜度还是无法帮到影片美国本土票房表现。华纳出品,威尔·法瑞尔主演的《疯狂房子》一片,华纳压根就没让影评人提前观影,而同样18%的新鲜度,让该片票房以87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惨败。

是道高一尺,还是魔高一丈?

好莱坞大片厂现在已经将烂番茄视为阻碍影片票房大卖的一大拦路虎,想尽办法誓要跨过这一障碍,但是似乎不见得完全管用。

烂番茄的原罪究竟在哪儿?

好莱坞如此“恐惧”烂番茄,实在是因为有太多大片都死在了番茄君的手下。《变形金刚5》,《蝙蝠侠大战超人》,《魔兽》,《自杀小分队》等等关系到影视公司一年度盛衰兴亡的巨制大片还没上映就被烂番茄分分钟打成筛子。

好莱坞的愤怒有错吗?

笔者认为,抛开影片本身的内容不论,烂番茄的评分确实存在一些明显的瑕疵。

首先,烂番茄的二分法评分原则简单粗暴。这也是一直以来烂番茄最为外界诟病的地方。Top critics和All critics的评分规则是:选择一部电影,然后给予“新鲜”或者“腐烂”两个评价中的一个。

没错,没有评分,不能按照豆瓣那样给出三星四星,只能两个评价里面选择一个。这样的二元论使得评分出现两极化,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不是银幕佳作,就是超级烂片。

最后的总分=给“新鲜”评价的人数量/总评价人数量......(笔者已晕)

其次,烂番茄选择影评的筛选机制并不过硬。烂番茄会给部分作者贴上了“顶尖影评人”的标签,并提供具有含金量的影评全文链接,但也有“不够格”的作者所写的评论同样被计算进了评分系统中。

其实,早年的“烂番茄”影评以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为主,后来逐渐扩充,加入了网络影评博主的评论,在无所不包的选取标准下,造成影评质量参差不齐。

第三,烂番茄的新鲜度数值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可比性。由于采用二分法的评分,所以造成一些影片非常容易出现极端低的分数,动辄20%,10%的新鲜度让观众认为影片“烂到极点“,很难判断出哪些影片是”真的很差“,还是”差强人意“,或者”仁者见仁“。例如,《X特遣队》在IMDB上的分数为6.9, 但是烂番茄只有26%新鲜度,而同样在IMDB上得分6.9的《雷神》新鲜度却达到了77%。

同样的情况在得分好的电影上更为明显,大家都是90%以上的新鲜度,95%,97%的区别在哪儿?观众如果只能选择一部影片观看,到底应该去参考哪个标准?

番茄烂不烂到底是谁说了算?

据Hollywood Reporter的报道,80%的观众在决定看什么电影时,会受到专业影评影响。36%的观众会直接去烂番茄看评价而后决定观影选择,40%的观众则更重视周围人在社交媒体上的推荐,而41%的观众会则去选择同时去烂番茄和IMDb查看影片的评分。

由此可见,烂番茄虽然威力巨大,但并不是观众选择观影前唯一的考量,归根结底,根本上决定评分走向以及观众取舍的还是影片的内容本身。

当然,笔者不想重复内容为王这样永远正确的”废话“,抛开内容这个决定性因素,烂番茄的机制确实也存在许多问题。

因为觉得烂番茄的评论员有明显的偏向,曾有超过2万人在change.org上提出关闭烂番茄的申请。毕竟,作为一个在根本统计方法上有致命缺陷的评分网站,烂番茄的可参考性确实有限。更何况,只是统计了影评的打分,本质上就忽视了电影世界最关键的因素:观众。

在这一点上,基于观众打分而建立起来的IMDB或者豆瓣评分也许就有了更值得参考的意义。

就算是在美国,烂番茄也有竞争对手,CBS旗下的Metacritic(MTC),基于同样的逻辑,在1到100分的范围之内衡量一部影片的质量。如果说烂番茄反映的是喜爱一部影片的媒体比例的话,MTC计算的并不是一个比例,而是将媒体给出的评价,使用一种特殊的计算方法,按权重摊到从1到100的分数区间中。

总之,烂番茄说得并不算,毕竟它只是参考标准之一。

好莱坞的抱怨也许没错,但笔者更相信一句话:与其怨人,不如责己。

排版/橙子

 

来源:娱乐资本论

原标题:“美国豆瓣”的评分出了问题:烂番茄是好莱坞票房下滑的罪魁祸首?

最新更新时间:08/18 17:1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豆瓣”的评分出了问题:烂番茄是好莱坞票房下滑的罪魁祸首?

在把票房下滑的锅甩给影评网站这事上,中美电影人又站到了同一战线。

作者/达伦糕

今年暑期档的北美票房有点小杯具,相比于2016年的同期普遍呈现8%左右的环比下跌。

2016年的7月北美的票房为13.71亿美元,而今年7月却只有12.05亿美元,少了将近1.7亿。其实不仅是7月,5月和6月影片的票房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票房不给力,怪谁?当然,首当其冲要怪影片的不给力,这是根本。《加勒比海盗5》、《异形:契约》、《亚瑟王:斗兽争霸》、《汽车总动员》、《变形金刚5》和《新木乃伊》这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影片票房全都不如预期。除了《神奇女侠》,《蜘蛛侠:英雄归来》,《神偷奶爸3》票房相对不错之外,整个暑期档的表现明显逊于去年。

除了对于影片的诟病之外,好莱坞现在开始流行一种舆论,那就是烂番茄成了造成票房下降的一大主要诱因。

哦买噶,烂番茄的评分拖累了票房,这样的论点似曾相识......前一阵子的豆瓣也背负了这样的压力。

烂番茄究竟是不是罪魁祸首?烂番茄又到底做错在哪儿了呢?

烂番茄究竟是何方神圣 竟有如此威力?

烂番茄(ROTTEN TOMATOES)本质上就是一美国网站,以提供电影相关评论、资讯和新闻为主,母公司为IGN Entertainment。烂番茄由Senh Duong于1998年5月创建,而后几经易主。烂番茄现在的主人是美国线上售票网站Fandango(Fandango 现在由 NBCUniversal 和华纳兄弟共同拥有)。烂番茄的新鲜指数被接入Fandango的购票界面中,每一个人买票的人,都会在购票同时先看到电影评分。

网站得名的由来是以前欧洲剧院表演轻歌舞剧时,观众在看不下去的时候时会往舞台上扔掷番茄。烂番茄好的评价用新鲜的红番茄表示,坏的评价用腐烂的绿番茄表示。

烂番茄的主要运作来自于追踪所有的评论内容以及正面评价的比例。若正面的评论超过60%以上,该部作品将会被认为是“新鲜 ”(fresh)。相反,若一部作品的正面评价低于60%,则该作品会被标示为“腐烂”(rotten)。电影评价则分为两种, T-Meter Critics 和 Top Critics ,前者是大众和专业影评人员的综合评分,后者只是专业影评人员的评分。

应该说,烂番茄的点评方式相对比较简单(批评者可能认为是过分简单),它统计传统媒体、电视节目、网络媒体等不同渠道的的评论者的意见,而后加以汇总。有趣的是,烂番茄本质上完全不care影评的具体内容和复杂程度,只简单地以“新鲜”“腐烂”两个指标作为标准来作出评判,而后统计“新鲜度”得分。

所以,烂番茄展示的新鲜度,并不是影评人对于电影的分数评价,而是一个基于“及格线”给出的两分法判断。

好莱坞多数玩家也许并不欢迎烂番茄

过去三年以来,烂番茄新鲜度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高。和国内的豆瓣不同的是,由于分数主要来自专业影评人打出的关系,分数往往会在电影上映前,或者上映的当天早上就趋于固定,这一因素对于影片当晚或者首周末票房的影响,就变得越来越巨大和直接。

烂番茄现在还加入了观众评分的栏目,即使它并不影响专业的判断,但这个数字对于投资方或者制片人来说,更像是一个生死判决,它很大程度上预示着这部片子,有没有后续票房增长的空间。

如此的评分系统性命攸关,可以直接决定一部影片票房的成败,好莱坞的许多片方对此深感恐惧,纷纷做出预防的措施。

据Hollywood Reporter报道,针对烂番茄的评分机制,一些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开始致力于把关评价放出的时间,过去电影公司往往习惯于找来记者、媒体、影评方先行看片,为的是要在电影上映之前打出好口碑。

但现在因为类似烂番茄这样的机制存在,片方反而会要求大家在接近上映的时间再撰写评论、评分,让观众不要太早接收到刺激,避免首周票房数字太过难看。

最近就有了一个这样的典型例子。据Hollywood Reporter报道,索尼的《表情奇幻冒险》一片自7月28日在美国开画后,首周末票房在美国本土获得了2450万美元,可同时该片的烂番茄新鲜度却是惊人的超低7%(均分2.4)。

秘诀何在?原来上映前一天,索尼都不让任何用户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彻底堵住烂番茄的信息源。

这一招已经成为了好莱坞今年夏天发明的新绝招,索尼的重磅巨作《黑暗塔》也用上了本招。影片8月4日在美国上映,但是直到影片上映的当天,美国时间周三晚上之前,评论都一律不许开放!

不让评分这招看似挺绝,但是却不一定管用。

6月份环球选择将《新木乃伊》的评论开放时间选在了公映前一天的早上,可烂番茄16%的新鲜度还是无法帮到影片美国本土票房表现。华纳出品,威尔·法瑞尔主演的《疯狂房子》一片,华纳压根就没让影评人提前观影,而同样18%的新鲜度,让该片票房以87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惨败。

是道高一尺,还是魔高一丈?

好莱坞大片厂现在已经将烂番茄视为阻碍影片票房大卖的一大拦路虎,想尽办法誓要跨过这一障碍,但是似乎不见得完全管用。

烂番茄的原罪究竟在哪儿?

好莱坞如此“恐惧”烂番茄,实在是因为有太多大片都死在了番茄君的手下。《变形金刚5》,《蝙蝠侠大战超人》,《魔兽》,《自杀小分队》等等关系到影视公司一年度盛衰兴亡的巨制大片还没上映就被烂番茄分分钟打成筛子。

好莱坞的愤怒有错吗?

笔者认为,抛开影片本身的内容不论,烂番茄的评分确实存在一些明显的瑕疵。

首先,烂番茄的二分法评分原则简单粗暴。这也是一直以来烂番茄最为外界诟病的地方。Top critics和All critics的评分规则是:选择一部电影,然后给予“新鲜”或者“腐烂”两个评价中的一个。

没错,没有评分,不能按照豆瓣那样给出三星四星,只能两个评价里面选择一个。这样的二元论使得评分出现两极化,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不是银幕佳作,就是超级烂片。

最后的总分=给“新鲜”评价的人数量/总评价人数量......(笔者已晕)

其次,烂番茄选择影评的筛选机制并不过硬。烂番茄会给部分作者贴上了“顶尖影评人”的标签,并提供具有含金量的影评全文链接,但也有“不够格”的作者所写的评论同样被计算进了评分系统中。

其实,早年的“烂番茄”影评以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为主,后来逐渐扩充,加入了网络影评博主的评论,在无所不包的选取标准下,造成影评质量参差不齐。

第三,烂番茄的新鲜度数值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可比性。由于采用二分法的评分,所以造成一些影片非常容易出现极端低的分数,动辄20%,10%的新鲜度让观众认为影片“烂到极点“,很难判断出哪些影片是”真的很差“,还是”差强人意“,或者”仁者见仁“。例如,《X特遣队》在IMDB上的分数为6.9, 但是烂番茄只有26%新鲜度,而同样在IMDB上得分6.9的《雷神》新鲜度却达到了77%。

同样的情况在得分好的电影上更为明显,大家都是90%以上的新鲜度,95%,97%的区别在哪儿?观众如果只能选择一部影片观看,到底应该去参考哪个标准?

番茄烂不烂到底是谁说了算?

据Hollywood Reporter的报道,80%的观众在决定看什么电影时,会受到专业影评影响。36%的观众会直接去烂番茄看评价而后决定观影选择,40%的观众则更重视周围人在社交媒体上的推荐,而41%的观众会则去选择同时去烂番茄和IMDb查看影片的评分。

由此可见,烂番茄虽然威力巨大,但并不是观众选择观影前唯一的考量,归根结底,根本上决定评分走向以及观众取舍的还是影片的内容本身。

当然,笔者不想重复内容为王这样永远正确的”废话“,抛开内容这个决定性因素,烂番茄的机制确实也存在许多问题。

因为觉得烂番茄的评论员有明显的偏向,曾有超过2万人在change.org上提出关闭烂番茄的申请。毕竟,作为一个在根本统计方法上有致命缺陷的评分网站,烂番茄的可参考性确实有限。更何况,只是统计了影评的打分,本质上就忽视了电影世界最关键的因素:观众。

在这一点上,基于观众打分而建立起来的IMDB或者豆瓣评分也许就有了更值得参考的意义。

就算是在美国,烂番茄也有竞争对手,CBS旗下的Metacritic(MTC),基于同样的逻辑,在1到100分的范围之内衡量一部影片的质量。如果说烂番茄反映的是喜爱一部影片的媒体比例的话,MTC计算的并不是一个比例,而是将媒体给出的评价,使用一种特殊的计算方法,按权重摊到从1到100的分数区间中。

总之,烂番茄说得并不算,毕竟它只是参考标准之一。

好莱坞的抱怨也许没错,但笔者更相信一句话:与其怨人,不如责己。

排版/橙子

 

来源:娱乐资本论

原标题:“美国豆瓣”的评分出了问题:烂番茄是好莱坞票房下滑的罪魁祸首?

最新更新时间:08/18 17:1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