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伦敦最酷的画廊主人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伦敦最酷的画廊主人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对于有些艺术家来说,国家仍然有丰富的含义,但很显然的是,我们还能看到采用一种全球性的普世语言、超越文化差异的艺术。”

唐狄鑫,Disorders,布面油画,2017。来源:Sadie Coles HQ

当下的中国艺术家正在经历某种“身份危机”。向京曾不止一次公开表达过忧虑,认为中国当代创作者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限制是当西方牢牢掌握艺术史、文化史的话语权时,作为文化他者陷入某种言说困境;aaajiao则认为,在中国已在世界舞台上成为无法令人忽视的重要力量的当下,中国艺术家的任何姿态都代表中国,而这个变化是他们必须要用作品去回应的。

回应的最好方式,或许就是直接前往“世界舞台”,展示自己。

日前,一场题为《中国2185》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在伦敦赛迪HQ画廊开幕。此次参展的10位艺术家——陆扬、陈天灼、于吉、孙逊、张如怡、娜布其、陈哲、徐渠、唐狄鑫、陆平原——均为活跃在当代艺术前沿、受国际艺术节瞩目的青年艺术家。展览由策展人王宗孚策划,标题引用了刘慈欣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批判性乌托邦”科幻小说《中国2185》。

赛迪HQ画廊一直致力于展示已经崭露头角或新兴的国际艺术家的作品。这家引领年轻英国艺术家运动的画廊被认为是伦敦最酷的画廊之一。画廊主理人为英国艺术商Sadie Coles。在于1997年创立自己的画廊之前,Coles曾为英国艺术商、收藏家兼策展人Georges Anthony d’Offay工作过6年。2014年,她与杰夫·昆斯(Jeff Koons)、Jay Z、列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一道被《卫报》列入“推动者和创造者:艺术界最有权势的人物”榜单。

Coles第一次接触中国当代艺术是在1993年。自那以后,她目睹了中国艺术市场从极度封闭到包容开放的极大转变,在那期间,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创作和作品也日益多元。她对年轻一代中国艺术家感兴趣,是因为他们不再希望只是被自己的国籍定义,“尽管他们的作品中有指向中国特有之物的部分,但他们传达的信息是普世的、反映代际特征的”。

很大程度上来说,此次展览标题的隐喻与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不谋而合——过去和未来从两个维度塑造了当下的生存体验,而它传达出来的信息既可以说是中国的,也可以说是全球的。Coles不认为艺术家可以完全脱离地域、过去和环境对他(她)的影响,而事实上这也许并不重要。对她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艺术家是否能颠覆或重新想象日常现实、揭示新的真相或做出新的阐释。

这也是这位对“后殖民主义”保持警醒的英国人在推动国际艺术交流的种种努力下的最大动力。

Sadie Coles

界面文化: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Sadie Coles:我第一次接触中国当代艺术是在1993年,当时我在做吉尔伯特与乔治(Gilbert & George)的京沪双城展。北京郊外有一个艺术村,那里的艺术家做的多为很有力量的、拨动心弦的表演艺术。那一段充满活力的时期被温普林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今年年初去北京红砖美术馆看了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展。当然,那是一个不同于现在的世界:当时几乎不存在艺术市场,中国的艺术家所得到的支持也非常有限。现在的艺术家已经能够通过互联网、艺术市场、艺术教育、当地和国际博物馆、画廊来与全球艺术网络取得广泛联系了。

界面文化:是什么促成了此次《中国2185》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

Sadie Coles:《中国2185》的诞生要感谢王宗孚(Victor Wang)。他是一位年轻的加拿大策展人,在中国做过诸多艺术展览项目,比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上海chi K11美术馆。在过去十年里,Victor一直关注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发展,他提议在伦敦举办一场关注出身于1970年代晚期以后的这一代中国艺术家的展览。这些艺术家中有些从来没有在伦敦展出过,有些已经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我对这一代中国艺术家充满探究的好奇心,这部分是因为我在数次游历中国的途中见到了许多激动人心的作品。

界面文化:“中国2185”这个名称来自中国科幻小说家刘欣慈的小说《中国2185》。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主题和展览之间的关系的?

Sadie Coles:展览会有这个名称也是因为Victor的研究。他认为这部小说能够为检阅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一个合适的语境,它大多在讨论身份、大都市生活、亚文化和全球化的话题。展览和未来的联系没有确指,它更多是和对一个地方、路径和可能性的文化认知有关。

界面文化:参与本次联展的艺术家都为来自中国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你曾策划展出过许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你对中国新崛起的一代艺术家的印象是什么?其中你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

Sadie Coles:本次联展反映了中国年轻艺术家充满活力且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很难说他们有哪种主流的“风格”或“趋势”,但这一代年轻艺术家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他们的国际化视野。仅仅十年前中国艺术界甚至还不是这样的,但很多80后艺术家也许有过留学经历,或至少在互联网上与外国保持联系,将自己放置到全球对话中。

本次联展中的很多作品非常直接地探讨当代生活与社会,而其他的作品在主题呈现上则更迂回些。也许本次联展的一条主线可以说是连接现实与幻想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刘慈欣的小说是一个有用的起点)。在某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虚构与现实的并置,比如位于画廊中心位置的张如怡的建筑装置,混凝土的柱子投射出青苔绿的阴影;还有于吉使用普通的建筑材料和拾来的物品来创造一种充满韵律的集合艺术。有些作品融入了科幻小说的元素,但它们仍然清楚地反映出艺术家本人的生活与经验。

界面文化:你曾在采访中说过:“艺术要想真的打动人心,必须能够立刻传达信息,成为一种另类思考、看待事物方式的出口。”当我们看“中国2185”的展品的时候,这些作品立即传达的信息是什么?它们反映出了一种怎样的另类思考、看待事物的方式?

Sadie Coles:“中国2185”中的作品探讨的是2017年人类面对的普遍问题。这些艺术家是第一代不必然使用地理位置定义自己的人,而且令人感到新奇的是,它们也不再使用同一种媒介创作。这些艺术家不希望仅仅被自己的国籍定义,尽管他们的作品中有指向中国特有之物的部分,但他们传达的信息是普世的、反映代际特征的。

界面文化:在我看来,《中国2185》是2013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水墨艺术:当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展览的一个有趣对照。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那个展览的出发点是如何使用过去(即中国的文化传统)来重新理解现在;而此次展览,正如它的名称所隐喻的,是用未来来重新思考过去和现在。你认为中国艺术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吗?

Sadie Coles:我认为这次联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对“中国当代艺术”做整体性解读。它反映的是谈论某一脉络或主题是多么困难。刘慈欣的小说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提示了我们当下只能通过理解过去和未来才能得到阐释,而本次联展中的作品以各种方式证明了如何“既回头看又向后看”。

技术和虚拟现实很明显是陆扬和陈天灼的创作重点,然而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身体、宗教和政治隐喻——这些都是历史悠久的话题了。还有其他一些作品非常直接地引用中国传统——孙逊的创作主题和技巧,或者陆平原的作品中的怀旧情绪就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但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种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泛人文主义精神。

陆扬,Power of Will -- Final Shooting,2016 图片来源:Sadie Coles HQ
陈天灼,替身01,2015 图片来源:Sadie Coles HQ

界面文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多少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在这30年中你看到了什么变化吗?

Sadie Coles:1993年以来中国的画廊和博物馆得到了长足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收藏家的增长也很快,这些都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如今已经有了一个有效精密的平台来让艺术家在国内国外展出自己的作品。这深刻影响了艺术家的生活、创作和作品。之前的中国艺术家多少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创作,但如今他们能够在一个国际环境中创作了,去掉所有的封闭限制也是他们所期望的。

界面文化:当我们讨论“当代艺术”时,国籍还重不重要?

Sadie Coles:对于有些艺术家来说,国家仍然有丰富的含义,但很显然的是,我们还能看到采用一种全球性的普世语言、超越文化差异的艺术。这次联展就特别展示了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如何调和本土影响和全球影响的。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我们把很多我们的艺术家带到了中国,这让这种交流看上去有些单向。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在弗雷兹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期间向国际观众展示中国——它更多是基于假想,而非真实。

界面文化:如今一些中国艺术家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更强烈的自觉,他们担心中国当代艺术无法被外界正确理解,单行中国当代艺术太过仰赖由西方构建的一套话语。因此“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自己的艺术史”的呼声日益强烈。你对此怎么看?

Sadie Coles:对于任何主题,每个国家都应该保留自己的身份、回应话语机制或阐释方式。在伦敦我们仍然生活在后殖民主义的阴影中,人们仍然带着这副透露着某种无知的有色眼镜看待艺术家及诞生于“西方”之外的艺术。对此我自己也感到愧疚。我对中国的文化身份的理解是,它是一种这个国家所独有的充满活力的态势。中国的艺术家很厉害地把他们自己的故事展现在世界面前,而且他们无可争议地被放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评判。我们很荣幸地能够在此次联展中看到这些艺术家所具有的自信和能力,这证明了他们能够真实地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史。

界面文化:非西方艺术家要如何在文化自主性和观念易理解之间取得平衡?

Sadie Coles:任何艺术家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地域、过去和环境对他(她)的影响。我们都是所处环境的产物,艺术家所做的是选择如何直接或间接地与环境互动。我认为完全的独立或与环境保持自主是有点异想天开,但无论如何,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颠覆或重新想象日常现实、揭示新的真相或做出新的阐释的艺术家,无论他们的手段是全球化的还是本土化的。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伦敦最酷的画廊主人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对于有些艺术家来说,国家仍然有丰富的含义,但很显然的是,我们还能看到采用一种全球性的普世语言、超越文化差异的艺术。”

唐狄鑫,Disorders,布面油画,2017。来源:Sadie Coles HQ

当下的中国艺术家正在经历某种“身份危机”。向京曾不止一次公开表达过忧虑,认为中国当代创作者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限制是当西方牢牢掌握艺术史、文化史的话语权时,作为文化他者陷入某种言说困境;aaajiao则认为,在中国已在世界舞台上成为无法令人忽视的重要力量的当下,中国艺术家的任何姿态都代表中国,而这个变化是他们必须要用作品去回应的。

回应的最好方式,或许就是直接前往“世界舞台”,展示自己。

日前,一场题为《中国2185》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在伦敦赛迪HQ画廊开幕。此次参展的10位艺术家——陆扬、陈天灼、于吉、孙逊、张如怡、娜布其、陈哲、徐渠、唐狄鑫、陆平原——均为活跃在当代艺术前沿、受国际艺术节瞩目的青年艺术家。展览由策展人王宗孚策划,标题引用了刘慈欣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批判性乌托邦”科幻小说《中国2185》。

赛迪HQ画廊一直致力于展示已经崭露头角或新兴的国际艺术家的作品。这家引领年轻英国艺术家运动的画廊被认为是伦敦最酷的画廊之一。画廊主理人为英国艺术商Sadie Coles。在于1997年创立自己的画廊之前,Coles曾为英国艺术商、收藏家兼策展人Georges Anthony d’Offay工作过6年。2014年,她与杰夫·昆斯(Jeff Koons)、Jay Z、列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一道被《卫报》列入“推动者和创造者:艺术界最有权势的人物”榜单。

Coles第一次接触中国当代艺术是在1993年。自那以后,她目睹了中国艺术市场从极度封闭到包容开放的极大转变,在那期间,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创作和作品也日益多元。她对年轻一代中国艺术家感兴趣,是因为他们不再希望只是被自己的国籍定义,“尽管他们的作品中有指向中国特有之物的部分,但他们传达的信息是普世的、反映代际特征的”。

很大程度上来说,此次展览标题的隐喻与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不谋而合——过去和未来从两个维度塑造了当下的生存体验,而它传达出来的信息既可以说是中国的,也可以说是全球的。Coles不认为艺术家可以完全脱离地域、过去和环境对他(她)的影响,而事实上这也许并不重要。对她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艺术家是否能颠覆或重新想象日常现实、揭示新的真相或做出新的阐释。

这也是这位对“后殖民主义”保持警醒的英国人在推动国际艺术交流的种种努力下的最大动力。

Sadie Coles

界面文化: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Sadie Coles:我第一次接触中国当代艺术是在1993年,当时我在做吉尔伯特与乔治(Gilbert & George)的京沪双城展。北京郊外有一个艺术村,那里的艺术家做的多为很有力量的、拨动心弦的表演艺术。那一段充满活力的时期被温普林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今年年初去北京红砖美术馆看了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展。当然,那是一个不同于现在的世界:当时几乎不存在艺术市场,中国的艺术家所得到的支持也非常有限。现在的艺术家已经能够通过互联网、艺术市场、艺术教育、当地和国际博物馆、画廊来与全球艺术网络取得广泛联系了。

界面文化:是什么促成了此次《中国2185》中国当代艺术家联展?

Sadie Coles:《中国2185》的诞生要感谢王宗孚(Victor Wang)。他是一位年轻的加拿大策展人,在中国做过诸多艺术展览项目,比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上海chi K11美术馆。在过去十年里,Victor一直关注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发展,他提议在伦敦举办一场关注出身于1970年代晚期以后的这一代中国艺术家的展览。这些艺术家中有些从来没有在伦敦展出过,有些已经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我对这一代中国艺术家充满探究的好奇心,这部分是因为我在数次游历中国的途中见到了许多激动人心的作品。

界面文化:“中国2185”这个名称来自中国科幻小说家刘欣慈的小说《中国2185》。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主题和展览之间的关系的?

Sadie Coles:展览会有这个名称也是因为Victor的研究。他认为这部小说能够为检阅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一个合适的语境,它大多在讨论身份、大都市生活、亚文化和全球化的话题。展览和未来的联系没有确指,它更多是和对一个地方、路径和可能性的文化认知有关。

界面文化:参与本次联展的艺术家都为来自中国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你曾策划展出过许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你对中国新崛起的一代艺术家的印象是什么?其中你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

Sadie Coles:本次联展反映了中国年轻艺术家充满活力且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很难说他们有哪种主流的“风格”或“趋势”,但这一代年轻艺术家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他们的国际化视野。仅仅十年前中国艺术界甚至还不是这样的,但很多80后艺术家也许有过留学经历,或至少在互联网上与外国保持联系,将自己放置到全球对话中。

本次联展中的很多作品非常直接地探讨当代生活与社会,而其他的作品在主题呈现上则更迂回些。也许本次联展的一条主线可以说是连接现实与幻想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刘慈欣的小说是一个有用的起点)。在某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虚构与现实的并置,比如位于画廊中心位置的张如怡的建筑装置,混凝土的柱子投射出青苔绿的阴影;还有于吉使用普通的建筑材料和拾来的物品来创造一种充满韵律的集合艺术。有些作品融入了科幻小说的元素,但它们仍然清楚地反映出艺术家本人的生活与经验。

界面文化:你曾在采访中说过:“艺术要想真的打动人心,必须能够立刻传达信息,成为一种另类思考、看待事物方式的出口。”当我们看“中国2185”的展品的时候,这些作品立即传达的信息是什么?它们反映出了一种怎样的另类思考、看待事物的方式?

Sadie Coles:“中国2185”中的作品探讨的是2017年人类面对的普遍问题。这些艺术家是第一代不必然使用地理位置定义自己的人,而且令人感到新奇的是,它们也不再使用同一种媒介创作。这些艺术家不希望仅仅被自己的国籍定义,尽管他们的作品中有指向中国特有之物的部分,但他们传达的信息是普世的、反映代际特征的。

界面文化:在我看来,《中国2185》是2013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水墨艺术:当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展览的一个有趣对照。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那个展览的出发点是如何使用过去(即中国的文化传统)来重新理解现在;而此次展览,正如它的名称所隐喻的,是用未来来重新思考过去和现在。你认为中国艺术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吗?

Sadie Coles:我认为这次联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对“中国当代艺术”做整体性解读。它反映的是谈论某一脉络或主题是多么困难。刘慈欣的小说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提示了我们当下只能通过理解过去和未来才能得到阐释,而本次联展中的作品以各种方式证明了如何“既回头看又向后看”。

技术和虚拟现实很明显是陆扬和陈天灼的创作重点,然而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身体、宗教和政治隐喻——这些都是历史悠久的话题了。还有其他一些作品非常直接地引用中国传统——孙逊的创作主题和技巧,或者陆平原的作品中的怀旧情绪就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但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种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泛人文主义精神。

陆扬,Power of Will -- Final Shooting,2016 图片来源:Sadie Coles HQ
陈天灼,替身01,2015 图片来源:Sadie Coles HQ

界面文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多少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在这30年中你看到了什么变化吗?

Sadie Coles:1993年以来中国的画廊和博物馆得到了长足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收藏家的增长也很快,这些都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如今已经有了一个有效精密的平台来让艺术家在国内国外展出自己的作品。这深刻影响了艺术家的生活、创作和作品。之前的中国艺术家多少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创作,但如今他们能够在一个国际环境中创作了,去掉所有的封闭限制也是他们所期望的。

界面文化:当我们讨论“当代艺术”时,国籍还重不重要?

Sadie Coles:对于有些艺术家来说,国家仍然有丰富的含义,但很显然的是,我们还能看到采用一种全球性的普世语言、超越文化差异的艺术。这次联展就特别展示了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如何调和本土影响和全球影响的。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我们把很多我们的艺术家带到了中国,这让这种交流看上去有些单向。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在弗雷兹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期间向国际观众展示中国——它更多是基于假想,而非真实。

界面文化:如今一些中国艺术家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更强烈的自觉,他们担心中国当代艺术无法被外界正确理解,单行中国当代艺术太过仰赖由西方构建的一套话语。因此“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自己的艺术史”的呼声日益强烈。你对此怎么看?

Sadie Coles:对于任何主题,每个国家都应该保留自己的身份、回应话语机制或阐释方式。在伦敦我们仍然生活在后殖民主义的阴影中,人们仍然带着这副透露着某种无知的有色眼镜看待艺术家及诞生于“西方”之外的艺术。对此我自己也感到愧疚。我对中国的文化身份的理解是,它是一种这个国家所独有的充满活力的态势。中国的艺术家很厉害地把他们自己的故事展现在世界面前,而且他们无可争议地被放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评判。我们很荣幸地能够在此次联展中看到这些艺术家所具有的自信和能力,这证明了他们能够真实地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史。

界面文化:非西方艺术家要如何在文化自主性和观念易理解之间取得平衡?

Sadie Coles:任何艺术家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地域、过去和环境对他(她)的影响。我们都是所处环境的产物,艺术家所做的是选择如何直接或间接地与环境互动。我认为完全的独立或与环境保持自主是有点异想天开,但无论如何,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颠覆或重新想象日常现实、揭示新的真相或做出新的阐释的艺术家,无论他们的手段是全球化的还是本土化的。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