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思想界】学界不是女性地盘?走不出性别偏见局限的男性学术精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思想界】学界不是女性地盘?走不出性别偏见局限的男性学术精英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浙大教授冯钢的性别歧视言论和正在热映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浙大教授冯钢的性别歧视言论和正在热映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四年前的一条微博被网友“挖出”,随即引发了巨大争议。在这条微博中,冯钢认为,女研究生专心学术的很少,毕业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也是十不足一,大多是混个文凭就准备就业,因此,应该将教育资源让给那些真心有志于学术的学生。而在回复网友的质疑时,他更是明确表示,“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类似冯钢这样赤裸裸的性别歧视言论,在当今中国的网络环境中并不少见,冯钢的这条微博之所以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是由于他本人就是掌握着学术资源和招生权力的大学老师,他的言论揭开了中国学术界顽固而普遍的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现象的冰山一角;其次,在他的言论招致女权主义者的批判时,很多男性学者、公知、意见领袖纷纷出手或替他开脱,或混淆视听。这些都进一步说明,他的言论不仅是“个人意见”,而是男性对女性主体性、女性经验和女性权利的普遍无意识。

在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经典赛博朋克电影《银翼杀手》上映35年之后,它的续集《银翼杀手2049》终于回归。35年前,世界还处于冷战的阴影下,两次世界大战的创痛尚未平复,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一触即发的核危机,为人类未来的命运笼上一层阴影。同时,嬉皮士文化、反战运动和后现代思潮的余温尚存,很多人试图在文化领域寻求反抗和突破的可能。35年后,AI“进化”的消息每几个月就会击碎一次人类脆弱的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可以看见,甚至已经开始体验一个“后人类的世界”,在这样的语境下,《银翼杀手》的回归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冯钢性别歧视风波:学界的成功男性看不到什么?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四年前的一条微博最近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网友认为,冯钢“女生不适合做学术”的言论是明显的性别歧视。微博全文如下:

“昨天面试免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5女1男,性别比例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女的。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免推生就这样拿走了3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2个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面对性别歧视的指控,冯钢在回复网友时变本加厉地使用了很多侮辱谩骂式的语言,甚至说出“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如果女生都懂男生的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女生落单了”之类更加露骨的性别歧视言论。

冯钢微博截图

在接受“每日人物”专访时,冯钢否认自己的言论涉及性别歧视,他认为这条微博原本旨在质疑高校研究生选拔中的免推制度,与女性是不是适合做学术无关。同时,他还指出,中国的“女权主义”唯恐天下不乱,一些“女权主义者”素质极差,很多“女权主义者”的诉求与恐怖主义无异。而对于一群人文社科专业的女硕士、女博士联名要求他道歉的声明,冯钢则倒打一耙,称她们打着“政治正确”的旗号,实行的却是一种“逼人道歉、砸人饭碗”的“暴民政治”,他甚至叫嚣,“活十辈子都不可能道歉”。

冯钢在微博和专访中发表的言论,是严重的性别歧视,这是不争的事实,本来已经无须再讨论。但对于他本人以及某些支持他的男公知试图用政治正确和言论自由之争来混淆视听,甚至试图将女性集体维权的行动污蔑为“霸权”、“恐怖主义”,我们有必要再次申明,为什么冯钢的言论是洗脱不掉的性别歧视。

微信公众号“土逗公社”的评论指出,冯钢的基本逻辑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批女学生不行”。他首先预设了女学生在拿到研究生免推名额之后会做的选择,如拿了文凭就去工作或者结婚生子等等,并以此为依据做出了失望的情感判断,如果说这是所谓的“陈述事实”的话,那么这样的“事实”本身就是在一个歧视性的框架内生产出来的。

而这一歧视性框架背后,是冯钢这样的“男性学术精英”或者想要成为“男性学术精英”的人,对女性问题有意无意的忽视,因为他们必须要建立一套有效运行的特权。很多男性(所谓的“直男癌”)对他们之外的主体性毫无了解,因此在他们看来,任何一个争议的诉求都是男女之间的私人仇恨,因为任何对于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抗争,都是在干扰他们特权的建立。作者认为,很多人反对“直男癌”这个标签,认为它同质化了女权主义的敌人,但在她看来,用“癌”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无意识的不察觉和不作为,是非常准确而有效的,尤其是其中病态的意涵。

冯钢

冯钢建构了一个“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和“读研的女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将读研女生的现实困境(工作、家庭等)歪曲为抽象的“是否一心向学”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具体生命经验被剔除了,话语的核心在于学术本身,或者说是知识生产本身,更刻薄地讲,是学者自身的权力和权威在学术体制内的开枝散叶。

事实上,就算是一个研究生毕业后主动选择了相夫教子,也不意味着她“自甘堕落”,屈就于一种“次等劳动”,如果她选择了就业,她所受过的学术训练也可以使她免于沦为一个新自由主义时代的白领,而是可以继续成为一个不断建构自己生活意义以及反抗可能性的个体。如果所谓的“学术”通过这种形式流动在了不同的阶层和场域里,作为一名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换言之,是否读博与是否一心向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以放弃读博来判定女性不适合做学术更是无稽之谈。冯钢“读研不读博就是浪费学术资源”的观点是非常狭隘的,知识是一种问题意识而不是一种生产原料,知识分子作为一种学习、思考和批判的存在,可以呈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不从事学术生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中依然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女权主义者、《新媒体女性》负责人李思磐则在评论中指出,即便现有的数据表明女性的学术表现劣于男性,那也不能证明女性不值得教育投资,相反,这说明对女性投注的资源、赋予的权力还不够。

李思磐认为,如果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谈论“学术界是不是女性地盘”的问题,那么应该反思的并非是“女性”本身,而是她们所处的“学术体制”(譬如重理论轻实证)、“组织文化”(譬如升学中的重男轻女、严重的学术性骚扰等)和“团体氛围”(男性学者在小圈子内互相吹捧、排斥女性学者等)以及“社会文化与性别规范”(女生负担更多家务劳动,缺乏社会福利系统支持,以及在组织中被迫承担过多的行政工作等等)如何影响了她们的学术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些制度与文化的限制应该如何被改变,而不应该就此得出”女性学术成果不如男性,因此学界不应该是她们的地盘”这样的结论。

冯钢的言论揭开了学界性别歧视的冰山一角

社会学的传统很大一部分源于对不平等的剖析,这些成功被应用于实务和社会行动中,使不平等的现状得以改变。但在李思磐看来,冯钢的言论中满是一个在不平等的学术体制中获益的既得利益者的沾沾自喜和凉薄,并没有社会学家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行动。在讨论性别问题时,冯钢应该首先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中立、超然的,作为一名男性学者,他应该先反躬自省自己性别的局限。

最后,李思磐指出,冯钢微博言论中的另一重假设是,研究生未能终身从事学术工作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师从学界泰斗,栖身著名学术机构,却没有能力从学科的脉络来反思日常生活,只能向公众传播偏狭的成见,才是对学术资源真正的浪费。

《银翼杀手》续集回归:从赛博朋克的未来想象到后人类的现实命运

本月,雷德利·斯科特的经典赛博朋克电影《银翼杀手》续集《银翼杀手2049》甫一上映就斩获一众好评,而在阿尔法元自学三天超越人类千年棋史、机器人“Sophia”获得沙特公民身份的今天,《银翼杀手2049》的故事似乎更多了几分现实意义。

《银翼杀手2049》的故事在前集的基础上展开:几十年后,复制人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Nexus-8型复制人制造了“大停电”反抗事件后,复制人一度停产,新老板华莱士接受公司后又恢复了生产。新版Nexus-9型复制人能力更强,对人类也更加服从——即便收到自虐、自杀等指令,也会毫不犹豫地执行。此外,复制人“人性化”的程度也有了质的飞跃,他们不仅可以谈恋爱,甚至有能力繁衍后代。

《银翼杀手2049》

澎湃新闻“思想市场”的评论梳理了两部《银翼杀手》诞生的背景。作者董二白指出,1982版《银翼杀手》的赛博朋克,无法脱嵌于故事背后恢弘的历史画卷。过去一百年来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重建中的重重危机,冷战格局下的军备竞赛,美国军事工业联合体的发展,一触即发的核危机等等,为这部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影烙上了时代焦虑的烙印。同时,文化界又是一番充满活力的叛逆景象,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反战运动和后现代思潮逆流而上。对新技术的想象,伴随着硅谷的兴起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不断滋长。赛博朋克、黑客文化和反乌托邦主题,在科幻作品中汇聚为一幅令人着迷又绝望的未来景观。

如今,末日并未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反而发展得卓有成效,未来的市场潜力更是不容小觑。人类与智能机器的结合已是迫近的现实——不论是以机器的人类化(如人工智能)还是人类的机械化(如赛博格)的形式。正如赛博朋克的定义者、科幻小说家斯特灵宣称的那样,“没有一个派别能宣称自己把握了人类的正确命运,因为人类已经不存在了。”

这样的变化也反映在了电影中。82版的世界中,人与复制人已经难以分辨,主角Deckard和Rachel对自己真实身份的怀疑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到了《银翼杀手2049》,这种追问依然存在,但“谁是原生人、谁是复制人”的问题和答案却不再构成叙事的核心。

《银翼杀手2049》中的末世景象

“腾讯·大家”作者兰波则在评论中指出,《银翼杀手2049》首尾两处引用的两本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影片的主题和风格。一处男主角K(瑞恩·高斯林饰)的虚拟女友乔伊拿给他一本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另一处则是上一部中的主角Dechard(哈里森·福特饰)出场时借用了史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中的台词:“你的手中不会刚好有块奶酪吧?”

在《微暗的火》中,纳博科夫将关于爱与孤独、良善与自私、创造与蜕变、信仰与生死的看法和无数意念的碎片融进了一首长达999行的叙事诗里。同时,纳博科夫使用了两个关于世界本质的意象:“操纵”和“嵌套”,小说的主角谢德对一个想象的世界行使着某种权力,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他被某种更高的权力操纵着一样。由此,纳博科夫提出了对终极意义的理解,即唯有生活中那些“微暗的火”能够战胜死亡,不管它表面上看上去多么无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银翼杀手2049》也是一部关于生命意义的电影,前作《银翼杀手》有着不同的主题,前作是个体命运的挽歌,而《银翼杀手2049》则是一部关于共同体命运的史诗,它讲的是进化链顶端,智慧生命产生必经的三个环节:拟真、创世和觉醒,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微暗之火——无论是生活中绵长的爱意还是一瞬间的感动——所构筑起的意义之网。

而在风格上,《银翼杀手2049》则更接近《金银岛》这类关于寻宝的悬疑故事。正因为如此,很多82版《银翼杀手》的铁杆粉丝对这部续集非常失望,因为在续集中,赛博朋克的风格要逊色不少。为了不让粉丝感到过于跳脱,续集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做了一个折中,在保留一部人前作故事线和主要人物的同时,将赛博朋克的都市景观换成了更接近原著的末世气象。

82版《银翼杀手》的赛博朋克风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思想界】学界不是女性地盘?走不出性别偏见局限的男性学术精英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浙大教授冯钢的性别歧视言论和正在热映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浙大教授冯钢的性别歧视言论和正在热映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四年前的一条微博被网友“挖出”,随即引发了巨大争议。在这条微博中,冯钢认为,女研究生专心学术的很少,毕业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也是十不足一,大多是混个文凭就准备就业,因此,应该将教育资源让给那些真心有志于学术的学生。而在回复网友的质疑时,他更是明确表示,“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

类似冯钢这样赤裸裸的性别歧视言论,在当今中国的网络环境中并不少见,冯钢的这条微博之所以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是由于他本人就是掌握着学术资源和招生权力的大学老师,他的言论揭开了中国学术界顽固而普遍的性别歧视和性骚扰现象的冰山一角;其次,在他的言论招致女权主义者的批判时,很多男性学者、公知、意见领袖纷纷出手或替他开脱,或混淆视听。这些都进一步说明,他的言论不仅是“个人意见”,而是男性对女性主体性、女性经验和女性权利的普遍无意识。

在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经典赛博朋克电影《银翼杀手》上映35年之后,它的续集《银翼杀手2049》终于回归。35年前,世界还处于冷战的阴影下,两次世界大战的创痛尚未平复,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一触即发的核危机,为人类未来的命运笼上一层阴影。同时,嬉皮士文化、反战运动和后现代思潮的余温尚存,很多人试图在文化领域寻求反抗和突破的可能。35年后,AI“进化”的消息每几个月就会击碎一次人类脆弱的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可以看见,甚至已经开始体验一个“后人类的世界”,在这样的语境下,《银翼杀手》的回归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冯钢性别歧视风波:学界的成功男性看不到什么?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四年前的一条微博最近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网友认为,冯钢“女生不适合做学术”的言论是明显的性别歧视。微博全文如下:

“昨天面试免试推荐的研究生,居然5女1男,性别比例失调,结果前三名还都是女的。根据以往经验,女生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读研期间也少有专心学问的,大多混个文凭准备就业。免推生就这样拿走了3个名额,正常考试的名额就只剩2个了,真为那些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担心啊。”

面对性别歧视的指控,冯钢在回复网友时变本加厉地使用了很多侮辱谩骂式的语言,甚至说出“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如果女生都懂男生的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女生落单了”之类更加露骨的性别歧视言论。

冯钢微博截图

在接受“每日人物”专访时,冯钢否认自己的言论涉及性别歧视,他认为这条微博原本旨在质疑高校研究生选拔中的免推制度,与女性是不是适合做学术无关。同时,他还指出,中国的“女权主义”唯恐天下不乱,一些“女权主义者”素质极差,很多“女权主义者”的诉求与恐怖主义无异。而对于一群人文社科专业的女硕士、女博士联名要求他道歉的声明,冯钢则倒打一耙,称她们打着“政治正确”的旗号,实行的却是一种“逼人道歉、砸人饭碗”的“暴民政治”,他甚至叫嚣,“活十辈子都不可能道歉”。

冯钢在微博和专访中发表的言论,是严重的性别歧视,这是不争的事实,本来已经无须再讨论。但对于他本人以及某些支持他的男公知试图用政治正确和言论自由之争来混淆视听,甚至试图将女性集体维权的行动污蔑为“霸权”、“恐怖主义”,我们有必要再次申明,为什么冯钢的言论是洗脱不掉的性别歧视。

微信公众号“土逗公社”的评论指出,冯钢的基本逻辑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批女学生不行”。他首先预设了女学生在拿到研究生免推名额之后会做的选择,如拿了文凭就去工作或者结婚生子等等,并以此为依据做出了失望的情感判断,如果说这是所谓的“陈述事实”的话,那么这样的“事实”本身就是在一个歧视性的框架内生产出来的。

而这一歧视性框架背后,是冯钢这样的“男性学术精英”或者想要成为“男性学术精英”的人,对女性问题有意无意的忽视,因为他们必须要建立一套有效运行的特权。很多男性(所谓的“直男癌”)对他们之外的主体性毫无了解,因此在他们看来,任何一个争议的诉求都是男女之间的私人仇恨,因为任何对于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抗争,都是在干扰他们特权的建立。作者认为,很多人反对“直男癌”这个标签,认为它同质化了女权主义的敌人,但在她看来,用“癌”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无意识的不察觉和不作为,是非常准确而有效的,尤其是其中病态的意涵。

冯钢

冯钢建构了一个“有心走学术之路的考生”和“读研的女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将读研女生的现实困境(工作、家庭等)歪曲为抽象的“是否一心向学”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具体生命经验被剔除了,话语的核心在于学术本身,或者说是知识生产本身,更刻薄地讲,是学者自身的权力和权威在学术体制内的开枝散叶。

事实上,就算是一个研究生毕业后主动选择了相夫教子,也不意味着她“自甘堕落”,屈就于一种“次等劳动”,如果她选择了就业,她所受过的学术训练也可以使她免于沦为一个新自由主义时代的白领,而是可以继续成为一个不断建构自己生活意义以及反抗可能性的个体。如果所谓的“学术”通过这种形式流动在了不同的阶层和场域里,作为一名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换言之,是否读博与是否一心向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以放弃读博来判定女性不适合做学术更是无稽之谈。冯钢“读研不读博就是浪费学术资源”的观点是非常狭隘的,知识是一种问题意识而不是一种生产原料,知识分子作为一种学习、思考和批判的存在,可以呈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不从事学术生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中依然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女权主义者、《新媒体女性》负责人李思磐则在评论中指出,即便现有的数据表明女性的学术表现劣于男性,那也不能证明女性不值得教育投资,相反,这说明对女性投注的资源、赋予的权力还不够。

李思磐认为,如果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谈论“学术界是不是女性地盘”的问题,那么应该反思的并非是“女性”本身,而是她们所处的“学术体制”(譬如重理论轻实证)、“组织文化”(譬如升学中的重男轻女、严重的学术性骚扰等)和“团体氛围”(男性学者在小圈子内互相吹捧、排斥女性学者等)以及“社会文化与性别规范”(女生负担更多家务劳动,缺乏社会福利系统支持,以及在组织中被迫承担过多的行政工作等等)如何影响了她们的学术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些制度与文化的限制应该如何被改变,而不应该就此得出”女性学术成果不如男性,因此学界不应该是她们的地盘”这样的结论。

冯钢的言论揭开了学界性别歧视的冰山一角

社会学的传统很大一部分源于对不平等的剖析,这些成功被应用于实务和社会行动中,使不平等的现状得以改变。但在李思磐看来,冯钢的言论中满是一个在不平等的学术体制中获益的既得利益者的沾沾自喜和凉薄,并没有社会学家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行动。在讨论性别问题时,冯钢应该首先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中立、超然的,作为一名男性学者,他应该先反躬自省自己性别的局限。

最后,李思磐指出,冯钢微博言论中的另一重假设是,研究生未能终身从事学术工作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师从学界泰斗,栖身著名学术机构,却没有能力从学科的脉络来反思日常生活,只能向公众传播偏狭的成见,才是对学术资源真正的浪费。

《银翼杀手》续集回归:从赛博朋克的未来想象到后人类的现实命运

本月,雷德利·斯科特的经典赛博朋克电影《银翼杀手》续集《银翼杀手2049》甫一上映就斩获一众好评,而在阿尔法元自学三天超越人类千年棋史、机器人“Sophia”获得沙特公民身份的今天,《银翼杀手2049》的故事似乎更多了几分现实意义。

《银翼杀手2049》的故事在前集的基础上展开:几十年后,复制人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Nexus-8型复制人制造了“大停电”反抗事件后,复制人一度停产,新老板华莱士接受公司后又恢复了生产。新版Nexus-9型复制人能力更强,对人类也更加服从——即便收到自虐、自杀等指令,也会毫不犹豫地执行。此外,复制人“人性化”的程度也有了质的飞跃,他们不仅可以谈恋爱,甚至有能力繁衍后代。

《银翼杀手2049》

澎湃新闻“思想市场”的评论梳理了两部《银翼杀手》诞生的背景。作者董二白指出,1982版《银翼杀手》的赛博朋克,无法脱嵌于故事背后恢弘的历史画卷。过去一百年来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重建中的重重危机,冷战格局下的军备竞赛,美国军事工业联合体的发展,一触即发的核危机等等,为这部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影烙上了时代焦虑的烙印。同时,文化界又是一番充满活力的叛逆景象,60年代的嬉皮士文化、反战运动和后现代思潮逆流而上。对新技术的想象,伴随着硅谷的兴起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不断滋长。赛博朋克、黑客文化和反乌托邦主题,在科幻作品中汇聚为一幅令人着迷又绝望的未来景观。

如今,末日并未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反而发展得卓有成效,未来的市场潜力更是不容小觑。人类与智能机器的结合已是迫近的现实——不论是以机器的人类化(如人工智能)还是人类的机械化(如赛博格)的形式。正如赛博朋克的定义者、科幻小说家斯特灵宣称的那样,“没有一个派别能宣称自己把握了人类的正确命运,因为人类已经不存在了。”

这样的变化也反映在了电影中。82版的世界中,人与复制人已经难以分辨,主角Deckard和Rachel对自己真实身份的怀疑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到了《银翼杀手2049》,这种追问依然存在,但“谁是原生人、谁是复制人”的问题和答案却不再构成叙事的核心。

《银翼杀手2049》中的末世景象

“腾讯·大家”作者兰波则在评论中指出,《银翼杀手2049》首尾两处引用的两本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影片的主题和风格。一处男主角K(瑞恩·高斯林饰)的虚拟女友乔伊拿给他一本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另一处则是上一部中的主角Dechard(哈里森·福特饰)出场时借用了史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中的台词:“你的手中不会刚好有块奶酪吧?”

在《微暗的火》中,纳博科夫将关于爱与孤独、良善与自私、创造与蜕变、信仰与生死的看法和无数意念的碎片融进了一首长达999行的叙事诗里。同时,纳博科夫使用了两个关于世界本质的意象:“操纵”和“嵌套”,小说的主角谢德对一个想象的世界行使着某种权力,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他被某种更高的权力操纵着一样。由此,纳博科夫提出了对终极意义的理解,即唯有生活中那些“微暗的火”能够战胜死亡,不管它表面上看上去多么无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银翼杀手2049》也是一部关于生命意义的电影,前作《银翼杀手》有着不同的主题,前作是个体命运的挽歌,而《银翼杀手2049》则是一部关于共同体命运的史诗,它讲的是进化链顶端,智慧生命产生必经的三个环节:拟真、创世和觉醒,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微暗之火——无论是生活中绵长的爱意还是一瞬间的感动——所构筑起的意义之网。

而在风格上,《银翼杀手2049》则更接近《金银岛》这类关于寻宝的悬疑故事。正因为如此,很多82版《银翼杀手》的铁杆粉丝对这部续集非常失望,因为在续集中,赛博朋克的风格要逊色不少。为了不让粉丝感到过于跳脱,续集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做了一个折中,在保留一部人前作故事线和主要人物的同时,将赛博朋克的都市景观换成了更接近原著的末世气象。

82版《银翼杀手》的赛博朋克风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