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保护老工厂:山城重庆如何留住城市记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保护老工厂:山城重庆如何留住城市记忆?

因历史原因,山城重庆有大量老工厂和工业遗存,如何留下这些有价值的城市记忆,对于重庆来说,需要花费心思。

重庆望江厂的一片住宅区,因为修建长江大桥,即将被拆掉(刘向南摄).

樊建川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重庆建设机床厂(下简称“建设厂”)抗战老洞的情形。那是2016年上半年的一天,他站在洞口,放眼望去,“洞里堆的都是垃圾,很多污水,蚊虫叮咬,非常糟糕。” 建设厂的前身是清末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抗战时期从武汉搬迁至重庆鹅公岩,在面朝长江的陡峭山崖上凿了100余个洞穴生产枪炮。

2002年,建设厂开始转厂搬迁,这些历史悠久的老工厂就被遗弃不用。

如今,洞子上面山顶平地厂房旧址已建成一片规模庞大的高层住宅区,在修建楼房过程中,一部分山洞被破坏,目前遗存的山洞尚有50多个,在中国著名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见到它们时,洞里堆积的垃圾,正是山上修建住宅区时所致。

在那次到现场察看之前,樊建川并不知道在重庆鹅公岩还遗留下这么多的抗战老洞。60岁的樊建川以在四川安仁古镇修建的“建川博物馆”而知名。2016年,建设厂抗战老洞所在的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找到他,希望合作,在鹅公岩抗战老洞建设洞穴博物馆聚落。实地查看后,樊建川答应了下来。

山洞里的兵工厂

界面记者在建设厂抗战老洞现场见到樊建川的这天是2017年9月19日,现在樊建川每周都会到一次抗战老洞。这里是一片正在忙碌的工地,洞里洞外,进进出出都是工人的身影。

樊建川说,在2018年春节前后,他的洞穴博物馆聚落即可开馆。

建设厂在2003年开始搬离鹅公岩的大背景是重庆市针对主城区内工厂的“退城进郊”、“退城进园”要求,至2009年全部搬迁到了巴南区的花溪工业园区。算起来,这已是建设厂自诞生之日起的第四次搬迁了。

曾任建设厂厂史办副主任、厂档案馆馆长的苏立新向界面记者介绍说,清末张之洞奏请兴建枪炮厂,最初选址在广东石门,后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1890年,枪炮厂移鄂,先是命名为湖北枪炮厂,1904年改名湖北兵工厂,1914年又改名为汉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是中国近代24家兵工企业之一,是一家可以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工厂。

第二、三次搬迁则发生在抗战期间。1938年,日军逼近湖北,汉阳兵工厂迁到湖南辰溪,并改称为兵工署第1工厂。1939年底,日机轰炸辰溪,兵工厂遭破坏,于是又奉令一路跋涉,溯江而上,迁到重庆,在谢家湾鹅公岩勘定厂址,沿江开凿山洞,修筑厂房。至1943年,开凿岩洞工程完成,在靠近长江边的山崖上共凿出岩洞107个作为生产车间,洞内建筑面积20124平方米。在这些岩洞中生产出的枪炮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抗战。

正在重庆建设厂抗战老洞修建博物馆的工人在老洞中休息(刘向南摄)

在抗战时期,沿海、沿江工厂内迁,当然不止于汉阳兵工厂一家。根据重庆市工业遗产研究者许丰(化名)的研究,从1938年起,共有400多家大中型企业迁到内地的四川、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其中重庆市成为抗战内迁工厂主要集中地,迁来工厂共达243家。

特别是,以兵工署第1工厂为代表,战时生产规模最大、能力最强、品种最全的兵工原料生产厂家和枪炮弹药生产厂家全部集中到了重庆。资料显示,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大后方各省兵工厂共27家,重庆就占了其中17家,拥有5000人的大厂全部集中在重庆。

因战争局势所逼,内迁至重庆的抗战时期的工厂生产车间大部分都在山洞中,根据许丰的介绍,这些山洞厂房一般呈圆拱形,宽约4-6米,深10余米,高约3-4米,有单洞,也有连洞,即各洞联通,连洞既便于工艺间产品传运,又便于安全转移,“有时洞内壁有砌衬抹灰,有的就是岩壁,凿痕可见,反映了当时生产状况的紧急和简陋。”兵工署第1工厂凿出的107个山洞,就是洞洞相连。

建设厂的抗战老洞一直使用到2009年工厂搬离鹅公岩。根据原厂史办主任苏立新的介绍,在工厂原址开发房产小区过程中,有数十个山洞遭破坏,遗存下来的50多个山洞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些抗战老洞归属九龙坡区政府管理。九龙坡区政府自接手后,对于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老洞一直颇费心思,邀请“北京的专家、重庆大学的专家讨论了十几次,”最后终于决定和樊建川合作。

快速消失的老厂房

建设厂抗战老洞的保护利用让一直在关注着重庆老厂房话题的重庆大学建筑学院青年讲师田琦稍感欣慰,自2007年始,因在教学中负责一门关于旧厂房改造的课程,“要给学生找适合课题的载体,”田琦走访了重庆主城及周边城区的一些老厂房,这几年下来,“走访了20多个”,他的一个总的观察是:从2007年起,这些老厂房就已在消失,而且消失速度非常快。

业余热爱摄影的田琦会把他走访的部分老厂房拍摄下来,并了解背景资料,“有的还沒来得及拍,就已经没有了。”

提起这个话题,田琦讲得较多的会是位于重庆西北郊大学城范围内的虎溪电机厂老厂房。这个工厂的前身曾是重庆炮兵学校(下简称“炮校”)所在地,后来炮校搬迁到南京,这里又成了重庆电机厂的所在地。因为建设大学城,重庆电机厂搬迁到璧山,厂区就空了下来。

田琦第一次到这个老厂区是在2007年,“看到它的时候,绿树成荫,环境很好,无论是建筑的内部结构,还是外观形态,都保存得非常好。”当时,这个厂区还引起影视制作部门的关注,“曾在这里拍过两部电影,张国立还拍过电视剧。”而等过了约四年,田琦再去时,“发现已经夷为平地了,”老厂房几乎全被拆光。这让田琦感到痛心:“实际上是没有认识到这些厂房的建筑价值和文化价值。”

9月底的一天,界面记者从重庆市区乘一号轻轨线,在陈家桥站下车,虎溪电机厂旧址就在轻轨站的边上。走进老厂区,这里草木葱荣,仍不失为一个静谧的所在,但生产厂房已全部拆除,只遗留了一些一层的灰色砖瓦房与四五层的职工住宅楼散落在繁草绿树间,引人注目的建筑面积达1800平米的苏式建筑风格的原炮校礼堂,还完整存在。

多座一层的灰瓦房上镶嵌有带有“八一”字样的红五星,标识着这里曾是一个军事单位。81岁的李昌元老人至今仍生活在这个厂区里,他介绍说,这些带红五星的一层灰瓦房,都是炮校修建的,在1951年就已经建好了,作为营房与宿舍。他是在1955年到炮校做后勤工作,1969年,炮校搬到南京,随后重庆长江厂的一个车间搬来这里,成为虎溪电机厂,生产军用电机。几年前,电机厂搬往璧山,李昌元与一些退休老人没有走,继续留守。

李昌元老人注意到,就在近几年,“每年都有一些学生会来拍照,拍这些老房子和厂景。”他还听说,那些带有五星的老房子和原炮校礼堂“不能拆,要保护下来。”田琦也告诉界面新闻,沙坪坝区政府已把原虎溪炮校的这些老建筑物挂牌保护。

“相比其他城市,重庆有更好的工业遗产资源,”田琦说,除了抗战时期内迁厂之外,重庆还是一个很重要的“三线建设”城市,“三线建设”时期,大批工厂内迁到重庆或在重庆周边建厂。“这些年对老厂房一直缺乏重视,特别是市区范围内的国营老厂,像建设厂、嘉陵厂,就消失得非常快,地段偏僻的,保存的还相对好一些。”

曾任重庆渝中区常务副区长、市政府副秘书长、重庆渝富集团董事长的何智亚曾出版过多部关于重庆老城、古镇、古建筑方面的书籍,是城市规划与文化保护领域的专家,他也一直关注着重庆市的老厂房。

重庆虎溪电机厂旧址,81岁的老工人李昌元仍旧留守在这里(刘向南摄)

“重庆的这些老厂房正在消失。”何智亚向界面新闻介绍,同全国范围的步调几乎一致,在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辉煌期之后,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一直到21世纪头几年,是国企改革与搬迁的浪潮,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很多工厂关停并转,老厂房就被空置了。

这些腾空后的老厂区,大量被用于房地产开发,也有一些仍旧闲置着。“大量三线建设的工厂,在山里面,非常偏僻,现在还荒着呢。”何智亚说。

化龙桥记忆

2016年5月,重庆摄影师王远凌和他的策展团队在重庆美术馆做了一场名叫《你好,化龙桥》的展览,内容之一是以图片形式呈现重庆化龙桥老工厂区曾经的生产、生活场景。化龙桥现属渝中区,位于嘉陵江畔,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老工厂区。王远凌他们在已经搬迁了的化龙桥老工厂的档案室里找出大批老照片,其中约400张用于展示。

67岁的李正权早年是重庆望江机器厂工人,1996年到重庆市公安局政治部做文字工作,现在是当地知名的“地名专家”,对于重庆风物如数家珍。

“重庆是山地,有长江与嘉陵江这两条江制约,因此重庆的发展就成了片区状结构,”李正权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最早的重庆,是在城墙里头一大块,后来慢慢发展,上清寺、两路口是一块,杨家坪是一块,沙坪坝是一块,化龙桥也是一大块。直到近些年,由于技术的发展,修了大桥与隧道,重庆的这种片状结构逐渐被打破,但仍旧呈片状,多多少少还能看得出原来那种影子。”

而重庆工业遗产的分布,一个主要的特征,也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状况所致。根据重庆市工业遗产研究者许丰(化名)的研究,重庆现存的工业遗产分散在约60个工厂内,主要是以重庆母城为中心,沿川黔铁路公路线以及“两江”来分布,“两江”即长江和嘉陵江。

位于嘉陵江畔的化龙桥老工厂区,在消失之前,“大大小小的工厂有10多个,数万人工作与生活在这个片区。”据李正权的介绍,最早的化龙桥,曾经是距离重庆主城区20多里的一片荒凉偏僻的所在,1920年代修建成渝公路,经过此地,这里就逐渐有了一些饭馆与商店,因为公路开通,人口也慢慢多起来,还开始修建工厂,特别是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微电机厂等兵工企业于此落地,化龙桥慢慢就成了工厂区。

已在2004年宣布破产的重庆微电机厂也是一家兵工企业,同样是在抗战时期从南京搬迁而来。现在这家工厂的工人已流散重庆各处,平日想要聚起一些人来并不容易,但是为了接受界面记者的采访,还是在10月5日这天聚齐了约10位老人,坐在一起话往事。他们都已七八十岁。他们介绍,在国民政府时期,这就是一家在南京的兵工厂,主要生产短波电台,还生产与电台配套的手摇发电机,“在老的战争电影里,看到国民党部队使用的那种手摇电台,都是我们厂生产的。”自1949年后,这个厂仍生产这些军用产品,后来电台分给其他厂生产,这个厂保留了主要的手摇发电机产品,后来还生产微型电机,该厂在国防系统的名称是国营907厂。

重庆微电机厂在高峰时期,职工人数有3000多人,因为其在兵工系统中的重要性,在化龙桥包括汽配厂、弹簧厂、中南橡胶厂等多个老厂组成的这个庞大工厂区里,占据着非常特殊的位置。

像其他一些国营工厂一样,它的辉煌历史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此后逐渐衰落,终在2004年宣布破产。而化龙桥工厂区内的其他工厂,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也在那个时期陆续搬离。

摄影师王远凌关于化龙桥的展览起初的目的是为了给这个片区的城市改造做一个回顾,该展览由渝中区政府主办。之前王远凌的一个关于重庆十八梯的影展获得了成功,回顾起来,王远凌说正是因为有了十八梯的影展,“才有了化龙桥,化龙桥其实就是解释十八梯的,因为化龙桥已经改造完成了,但十八梯的改造还没有开始。”王远凌认为,“无论城市怎么改造、发展,总是本着向上、向前、向好的方式,化龙桥就是十八梯的例证。”

“客观来看,化龙桥应该改造,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有那么多工厂,这里还是‘ 贫困一条街 ’,环境污染也很严重。”重庆微电机厂的老工人郭师傅告诉界面新闻。

现在的化龙桥一带,已经了无老工厂区的旧迹,拔地而起的是一些高档住宅以及由香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打造的现代城市广场重庆天地,成为重庆最受青年人追捧的时尚消费地标之一。

在工厂破产后,郭师傅一家住在距离化龙桥不远的李子坝,有时他会携老伴一起到重庆天地去走走,抚今追昔,他由衷感慨。相对于其他的工厂区,化龙桥的改造变迁,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不是工业遗产,只有记忆。

建设中的工业博物馆

追溯起来,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其研究最早是在工业强国英国开始的,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重庆,很少有人像曾任渝富集团董事长的何智亚那样去过英国考察那么多次工业遗产保护项目。

“我到英国去了不下10次,看了很多老工厂。”何智亚说,“英国到现在还有大量的老工厂,改造了几十年。对于老工厂的利用保护,中国晚了差不多二三十年,重庆市还要更晚一些。”

资料显示,1973年,即在英国铁桥峡谷召开了第一届工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1978年,在瑞典成立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2003年7月,TICCIH在俄罗斯北乌拉尔市下塔基尔镇召开第12届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研讨会,通过了首部有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宪章《下塔吉尔宪章》。

搬迁后的大渡口重钢旧址(刘向南摄)

中国国内针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是在2006年“世界遗产日”无锡会议后才逐渐热起来的。2010年6月,城市规划学会在武汉举办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同年11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在清华大学成立,并举行了中国首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通过了《北京倡议》——抢救工业遗产,呼吁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法规、条例,由于工业企业撤迁和市场低价竞争成为开发商竞相争夺的目标,抢救工业遗产已迫在眉睫。

2006年,何智亚从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任上调往重庆渝富集团任董事长。作为重庆“八大投”之一的渝富集团成立于2004年。“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老工厂的关停并转,”何智亚说,其模式是:老工厂关停并转需要资金,一些工厂不但缺乏资金,还背负着沉重债务,渝富集团就收回工厂,工厂土地本属工业用地,渝富集团拿过来后,通过政府支持把工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并调整规划,把土地拿到市场上卖掉,其卖地的钱,可以用来帮助工厂来关停并转。

何智亚在渝富集团工作期间,恰遇到重庆钢铁集团(下简称“重钢”)搬迁。何智亚早年还曾在重钢工作过。1972年,何智亚下乡当知青期间,招工到重钢四厂,四厂是重钢在綦江的分厂。他在綦江一直工作到1986年,才调到渝中区建委工作。

重钢也曾是历史久远的兵工企业,它原系清末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钢铁厂,1894年建成投产,1908年与萍乡煤矿合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抗战时期,1938年3月,由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和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联合组成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将汉阳钢铁厂、上海炼钢厂内迁至重庆大渡口建厂,在重庆新建成的这家钢厂成为当时大后方最大的一座钢铁联合企业。1949年3月,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第29兵工厂。

在2006年进行环保搬迁前,位于重庆大渡口区的重钢规模庞大,职工及其家属“号称有10万人”,但其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最大产能才300多万吨,”而且产品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现在它已搬迁至长寿区,继续生产。何智亚回忆,重钢在大渡口的土地,有五平方公里多,就是他在渝富集团当董事长期间,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来储备的。按照收储土地之后的常规作法,是把土地卖给开发商来开发房地产,但是对于重钢的这片土地,何智亚有不同的心思。

“这是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厂,不能一拆了之,拆掉太可惜,应该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何智亚回忆说。他建议留下一部分老车间,“在重钢的基础上,整合全市的工业历史,包括文物、资料等,集中到重钢,做一个重庆的工业博物馆。”何智亚多次给市里打报告,“终于在2007年,市政府的工作报告把它列进去了,十二五计划,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业项目,后来又列入了十三五计划。”

现在这个项目的名称为“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何智亚介绍说,当时为了建设这个项目,一共留下360亩土地,“在这360亩土地上,并不是把所有的厂房都留下,而是拆掉一部分,留了八块厂房,主要是重钢的轧钢厂,是比较核心的部分。”在这些留下的厂房中,有一块厂房现在跟重庆的其他抗战兵工遗址一起,被列为国保单位,它被定为国民政府“钢迁会”遗址。

除此之外,“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还有其他几个部分构成,如一部分会做一座重庆工业博物馆,一部分用来做创意产业。

10月初的一天,界面记者到大渡口重钢旧址现场探访时,工地上正忙碌施工。何智亚说,到2018年,“应该能够部分开发完毕,如果整个园区完工,还得两三年时间。”

工业遗产保护热起来了

重庆女生黎隽的家就在化龙桥新起的住宅楼里,闲暇时间,她会和朋友一起到位于化龙桥不远处的“鹅岭二厂”或江北区的“北仓”去坐坐。“鹅岭二厂”与“北仓”都是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时尚消费场所,很吸引黎隽这样的年轻人。

其中,“鹅岭二厂”位于渝中区长江一侧鹅岭山腰,国民政府时期它本是中央银行印钞厂,上个世纪70年代成为重庆印制二厂。“二厂”项目最早的发起人是青年设计师李波,他向界面新闻介绍说,2013年前后,印制二厂已经搬空,他与几个朋友就想把厂房租下来,最初的想法是把其中的两栋楼打造成一个创意空间,后来他们决定把它做成文创园区,经过精心设计、改造,便有了今天这种吸引年轻创意者入驻的场所,特别是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二厂”楼顶平台的取景,更是使它一时声名鹊起。

鹅岭二厂,现是重庆最“火”的时尚消费场所之一(刘向南摄)

现在李波只是“二厂”项目的股东,他现在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北仓”项目上。“北仓”位于当前重庆最繁华热闹的观音桥商圈,它原本是一废弃工厂破败的仓库,规模不大。2016年初,李波的团队把它承租下来,用了一年多时间进行改造,现在已是一个拥有咖啡馆、书店、设计室、时尚餐厅等对大批男女文青极具吸引力的时尚场所。

前渝富集团董事长何智亚的一个观察是,随着他牵头在重钢旧址修建工业博览园,樊建川在建设厂抗战老洞修建博物館以及“二厂”、“北仓”所带动的文创产业热,“重庆对老工厂的保护利用开始升温。”在“二厂”、“北仓”之后,重庆又做成了多个改造老厂房的文创项目。

而且,不仅仅是“二厂”、“北仓”这种自下而上式的对老厂房的利用,重庆有关政府部门也开始对老工厂遗产重视起来。界面新闻在重庆市规划局了解到,该局已对重庆的工业遗产“初步摸了一遍家底”,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规划,该局已开始上升到专项规划。

在重庆市各区县,无论是抗战遗址还是工业遗产,沙坪坝区都是一个较为集中的城区。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李波告诉界面新闻,该区对老厂房的保护利用也很重视。位于嘉陵江边的重庆缝纫机厂是当地知名的“三线厂”,其生产的红岩牌缝纫机曾行销全国各地,在该厂破产后,从2013年起,两家上海房地产公司与重庆轻纺集团一起成立合资公司,对厂房进行改造,现在这里已是一座名叫S1938的在重庆规模最大的创意园区。

在距离原重庆市缝纫机厂不远处,同在嘉陵江畔的重庆特殊钢铁厂,创建于1919年,国民政府时期是兵工署第24兵工厂,在近年宣布破产后,厂区3000多亩土地由渝富集团收储,沙坪坝区政府有对其遗存的老厂房进行改造利用的兴趣,已购回100多亩,“已有公司介入,正在进行设计规划。”何智亚说。

何智亚在到欧洲考察一番后,深刻的印象之一是他发现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有的老工厂放了几十年,慢慢开发利用,有的直到现在还放着。我们有个问题,工厂一关掉就要兑现,马上拿来搞开发。”

 “对老厂房的改造利用不能急躁,要耐得住寂寞,可以放,等到交通、市场等各种条件成熟之后再来用。”   何智亚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保护老工厂:山城重庆如何留住城市记忆?

因历史原因,山城重庆有大量老工厂和工业遗存,如何留下这些有价值的城市记忆,对于重庆来说,需要花费心思。

重庆望江厂的一片住宅区,因为修建长江大桥,即将被拆掉(刘向南摄).

樊建川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重庆建设机床厂(下简称“建设厂”)抗战老洞的情形。那是2016年上半年的一天,他站在洞口,放眼望去,“洞里堆的都是垃圾,很多污水,蚊虫叮咬,非常糟糕。” 建设厂的前身是清末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抗战时期从武汉搬迁至重庆鹅公岩,在面朝长江的陡峭山崖上凿了100余个洞穴生产枪炮。

2002年,建设厂开始转厂搬迁,这些历史悠久的老工厂就被遗弃不用。

如今,洞子上面山顶平地厂房旧址已建成一片规模庞大的高层住宅区,在修建楼房过程中,一部分山洞被破坏,目前遗存的山洞尚有50多个,在中国著名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见到它们时,洞里堆积的垃圾,正是山上修建住宅区时所致。

在那次到现场察看之前,樊建川并不知道在重庆鹅公岩还遗留下这么多的抗战老洞。60岁的樊建川以在四川安仁古镇修建的“建川博物馆”而知名。2016年,建设厂抗战老洞所在的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找到他,希望合作,在鹅公岩抗战老洞建设洞穴博物馆聚落。实地查看后,樊建川答应了下来。

山洞里的兵工厂

界面记者在建设厂抗战老洞现场见到樊建川的这天是2017年9月19日,现在樊建川每周都会到一次抗战老洞。这里是一片正在忙碌的工地,洞里洞外,进进出出都是工人的身影。

樊建川说,在2018年春节前后,他的洞穴博物馆聚落即可开馆。

建设厂在2003年开始搬离鹅公岩的大背景是重庆市针对主城区内工厂的“退城进郊”、“退城进园”要求,至2009年全部搬迁到了巴南区的花溪工业园区。算起来,这已是建设厂自诞生之日起的第四次搬迁了。

曾任建设厂厂史办副主任、厂档案馆馆长的苏立新向界面记者介绍说,清末张之洞奏请兴建枪炮厂,最初选址在广东石门,后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1890年,枪炮厂移鄂,先是命名为湖北枪炮厂,1904年改名湖北兵工厂,1914年又改名为汉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是中国近代24家兵工企业之一,是一家可以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工厂。

第二、三次搬迁则发生在抗战期间。1938年,日军逼近湖北,汉阳兵工厂迁到湖南辰溪,并改称为兵工署第1工厂。1939年底,日机轰炸辰溪,兵工厂遭破坏,于是又奉令一路跋涉,溯江而上,迁到重庆,在谢家湾鹅公岩勘定厂址,沿江开凿山洞,修筑厂房。至1943年,开凿岩洞工程完成,在靠近长江边的山崖上共凿出岩洞107个作为生产车间,洞内建筑面积20124平方米。在这些岩洞中生产出的枪炮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抗战。

正在重庆建设厂抗战老洞修建博物馆的工人在老洞中休息(刘向南摄)

在抗战时期,沿海、沿江工厂内迁,当然不止于汉阳兵工厂一家。根据重庆市工业遗产研究者许丰(化名)的研究,从1938年起,共有400多家大中型企业迁到内地的四川、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其中重庆市成为抗战内迁工厂主要集中地,迁来工厂共达243家。

特别是,以兵工署第1工厂为代表,战时生产规模最大、能力最强、品种最全的兵工原料生产厂家和枪炮弹药生产厂家全部集中到了重庆。资料显示,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大后方各省兵工厂共27家,重庆就占了其中17家,拥有5000人的大厂全部集中在重庆。

因战争局势所逼,内迁至重庆的抗战时期的工厂生产车间大部分都在山洞中,根据许丰的介绍,这些山洞厂房一般呈圆拱形,宽约4-6米,深10余米,高约3-4米,有单洞,也有连洞,即各洞联通,连洞既便于工艺间产品传运,又便于安全转移,“有时洞内壁有砌衬抹灰,有的就是岩壁,凿痕可见,反映了当时生产状况的紧急和简陋。”兵工署第1工厂凿出的107个山洞,就是洞洞相连。

建设厂的抗战老洞一直使用到2009年工厂搬离鹅公岩。根据原厂史办主任苏立新的介绍,在工厂原址开发房产小区过程中,有数十个山洞遭破坏,遗存下来的50多个山洞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些抗战老洞归属九龙坡区政府管理。九龙坡区政府自接手后,对于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老洞一直颇费心思,邀请“北京的专家、重庆大学的专家讨论了十几次,”最后终于决定和樊建川合作。

快速消失的老厂房

建设厂抗战老洞的保护利用让一直在关注着重庆老厂房话题的重庆大学建筑学院青年讲师田琦稍感欣慰,自2007年始,因在教学中负责一门关于旧厂房改造的课程,“要给学生找适合课题的载体,”田琦走访了重庆主城及周边城区的一些老厂房,这几年下来,“走访了20多个”,他的一个总的观察是:从2007年起,这些老厂房就已在消失,而且消失速度非常快。

业余热爱摄影的田琦会把他走访的部分老厂房拍摄下来,并了解背景资料,“有的还沒来得及拍,就已经没有了。”

提起这个话题,田琦讲得较多的会是位于重庆西北郊大学城范围内的虎溪电机厂老厂房。这个工厂的前身曾是重庆炮兵学校(下简称“炮校”)所在地,后来炮校搬迁到南京,这里又成了重庆电机厂的所在地。因为建设大学城,重庆电机厂搬迁到璧山,厂区就空了下来。

田琦第一次到这个老厂区是在2007年,“看到它的时候,绿树成荫,环境很好,无论是建筑的内部结构,还是外观形态,都保存得非常好。”当时,这个厂区还引起影视制作部门的关注,“曾在这里拍过两部电影,张国立还拍过电视剧。”而等过了约四年,田琦再去时,“发现已经夷为平地了,”老厂房几乎全被拆光。这让田琦感到痛心:“实际上是没有认识到这些厂房的建筑价值和文化价值。”

9月底的一天,界面记者从重庆市区乘一号轻轨线,在陈家桥站下车,虎溪电机厂旧址就在轻轨站的边上。走进老厂区,这里草木葱荣,仍不失为一个静谧的所在,但生产厂房已全部拆除,只遗留了一些一层的灰色砖瓦房与四五层的职工住宅楼散落在繁草绿树间,引人注目的建筑面积达1800平米的苏式建筑风格的原炮校礼堂,还完整存在。

多座一层的灰瓦房上镶嵌有带有“八一”字样的红五星,标识着这里曾是一个军事单位。81岁的李昌元老人至今仍生活在这个厂区里,他介绍说,这些带红五星的一层灰瓦房,都是炮校修建的,在1951年就已经建好了,作为营房与宿舍。他是在1955年到炮校做后勤工作,1969年,炮校搬到南京,随后重庆长江厂的一个车间搬来这里,成为虎溪电机厂,生产军用电机。几年前,电机厂搬往璧山,李昌元与一些退休老人没有走,继续留守。

李昌元老人注意到,就在近几年,“每年都有一些学生会来拍照,拍这些老房子和厂景。”他还听说,那些带有五星的老房子和原炮校礼堂“不能拆,要保护下来。”田琦也告诉界面新闻,沙坪坝区政府已把原虎溪炮校的这些老建筑物挂牌保护。

“相比其他城市,重庆有更好的工业遗产资源,”田琦说,除了抗战时期内迁厂之外,重庆还是一个很重要的“三线建设”城市,“三线建设”时期,大批工厂内迁到重庆或在重庆周边建厂。“这些年对老厂房一直缺乏重视,特别是市区范围内的国营老厂,像建设厂、嘉陵厂,就消失得非常快,地段偏僻的,保存的还相对好一些。”

曾任重庆渝中区常务副区长、市政府副秘书长、重庆渝富集团董事长的何智亚曾出版过多部关于重庆老城、古镇、古建筑方面的书籍,是城市规划与文化保护领域的专家,他也一直关注着重庆市的老厂房。

重庆虎溪电机厂旧址,81岁的老工人李昌元仍旧留守在这里(刘向南摄)

“重庆的这些老厂房正在消失。”何智亚向界面新闻介绍,同全国范围的步调几乎一致,在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辉煌期之后,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一直到21世纪头几年,是国企改革与搬迁的浪潮,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很多工厂关停并转,老厂房就被空置了。

这些腾空后的老厂区,大量被用于房地产开发,也有一些仍旧闲置着。“大量三线建设的工厂,在山里面,非常偏僻,现在还荒着呢。”何智亚说。

化龙桥记忆

2016年5月,重庆摄影师王远凌和他的策展团队在重庆美术馆做了一场名叫《你好,化龙桥》的展览,内容之一是以图片形式呈现重庆化龙桥老工厂区曾经的生产、生活场景。化龙桥现属渝中区,位于嘉陵江畔,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老工厂区。王远凌他们在已经搬迁了的化龙桥老工厂的档案室里找出大批老照片,其中约400张用于展示。

67岁的李正权早年是重庆望江机器厂工人,1996年到重庆市公安局政治部做文字工作,现在是当地知名的“地名专家”,对于重庆风物如数家珍。

“重庆是山地,有长江与嘉陵江这两条江制约,因此重庆的发展就成了片区状结构,”李正权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最早的重庆,是在城墙里头一大块,后来慢慢发展,上清寺、两路口是一块,杨家坪是一块,沙坪坝是一块,化龙桥也是一大块。直到近些年,由于技术的发展,修了大桥与隧道,重庆的这种片状结构逐渐被打破,但仍旧呈片状,多多少少还能看得出原来那种影子。”

而重庆工业遗产的分布,一个主要的特征,也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状况所致。根据重庆市工业遗产研究者许丰(化名)的研究,重庆现存的工业遗产分散在约60个工厂内,主要是以重庆母城为中心,沿川黔铁路公路线以及“两江”来分布,“两江”即长江和嘉陵江。

位于嘉陵江畔的化龙桥老工厂区,在消失之前,“大大小小的工厂有10多个,数万人工作与生活在这个片区。”据李正权的介绍,最早的化龙桥,曾经是距离重庆主城区20多里的一片荒凉偏僻的所在,1920年代修建成渝公路,经过此地,这里就逐渐有了一些饭馆与商店,因为公路开通,人口也慢慢多起来,还开始修建工厂,特别是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微电机厂等兵工企业于此落地,化龙桥慢慢就成了工厂区。

已在2004年宣布破产的重庆微电机厂也是一家兵工企业,同样是在抗战时期从南京搬迁而来。现在这家工厂的工人已流散重庆各处,平日想要聚起一些人来并不容易,但是为了接受界面记者的采访,还是在10月5日这天聚齐了约10位老人,坐在一起话往事。他们都已七八十岁。他们介绍,在国民政府时期,这就是一家在南京的兵工厂,主要生产短波电台,还生产与电台配套的手摇发电机,“在老的战争电影里,看到国民党部队使用的那种手摇电台,都是我们厂生产的。”自1949年后,这个厂仍生产这些军用产品,后来电台分给其他厂生产,这个厂保留了主要的手摇发电机产品,后来还生产微型电机,该厂在国防系统的名称是国营907厂。

重庆微电机厂在高峰时期,职工人数有3000多人,因为其在兵工系统中的重要性,在化龙桥包括汽配厂、弹簧厂、中南橡胶厂等多个老厂组成的这个庞大工厂区里,占据着非常特殊的位置。

像其他一些国营工厂一样,它的辉煌历史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此后逐渐衰落,终在2004年宣布破产。而化龙桥工厂区内的其他工厂,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也在那个时期陆续搬离。

摄影师王远凌关于化龙桥的展览起初的目的是为了给这个片区的城市改造做一个回顾,该展览由渝中区政府主办。之前王远凌的一个关于重庆十八梯的影展获得了成功,回顾起来,王远凌说正是因为有了十八梯的影展,“才有了化龙桥,化龙桥其实就是解释十八梯的,因为化龙桥已经改造完成了,但十八梯的改造还没有开始。”王远凌认为,“无论城市怎么改造、发展,总是本着向上、向前、向好的方式,化龙桥就是十八梯的例证。”

“客观来看,化龙桥应该改造,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有那么多工厂,这里还是‘ 贫困一条街 ’,环境污染也很严重。”重庆微电机厂的老工人郭师傅告诉界面新闻。

现在的化龙桥一带,已经了无老工厂区的旧迹,拔地而起的是一些高档住宅以及由香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打造的现代城市广场重庆天地,成为重庆最受青年人追捧的时尚消费地标之一。

在工厂破产后,郭师傅一家住在距离化龙桥不远的李子坝,有时他会携老伴一起到重庆天地去走走,抚今追昔,他由衷感慨。相对于其他的工厂区,化龙桥的改造变迁,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不是工业遗产,只有记忆。

建设中的工业博物馆

追溯起来,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其研究最早是在工业强国英国开始的,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重庆,很少有人像曾任渝富集团董事长的何智亚那样去过英国考察那么多次工业遗产保护项目。

“我到英国去了不下10次,看了很多老工厂。”何智亚说,“英国到现在还有大量的老工厂,改造了几十年。对于老工厂的利用保护,中国晚了差不多二三十年,重庆市还要更晚一些。”

资料显示,1973年,即在英国铁桥峡谷召开了第一届工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1978年,在瑞典成立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2003年7月,TICCIH在俄罗斯北乌拉尔市下塔基尔镇召开第12届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研讨会,通过了首部有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宪章《下塔吉尔宪章》。

搬迁后的大渡口重钢旧址(刘向南摄)

中国国内针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是在2006年“世界遗产日”无锡会议后才逐渐热起来的。2010年6月,城市规划学会在武汉举办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同年11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在清华大学成立,并举行了中国首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通过了《北京倡议》——抢救工业遗产,呼吁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法规、条例,由于工业企业撤迁和市场低价竞争成为开发商竞相争夺的目标,抢救工业遗产已迫在眉睫。

2006年,何智亚从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任上调往重庆渝富集团任董事长。作为重庆“八大投”之一的渝富集团成立于2004年。“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老工厂的关停并转,”何智亚说,其模式是:老工厂关停并转需要资金,一些工厂不但缺乏资金,还背负着沉重债务,渝富集团就收回工厂,工厂土地本属工业用地,渝富集团拿过来后,通过政府支持把工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并调整规划,把土地拿到市场上卖掉,其卖地的钱,可以用来帮助工厂来关停并转。

何智亚在渝富集团工作期间,恰遇到重庆钢铁集团(下简称“重钢”)搬迁。何智亚早年还曾在重钢工作过。1972年,何智亚下乡当知青期间,招工到重钢四厂,四厂是重钢在綦江的分厂。他在綦江一直工作到1986年,才调到渝中区建委工作。

重钢也曾是历史久远的兵工企业,它原系清末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钢铁厂,1894年建成投产,1908年与萍乡煤矿合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抗战时期,1938年3月,由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和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联合组成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将汉阳钢铁厂、上海炼钢厂内迁至重庆大渡口建厂,在重庆新建成的这家钢厂成为当时大后方最大的一座钢铁联合企业。1949年3月,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第29兵工厂。

在2006年进行环保搬迁前,位于重庆大渡口区的重钢规模庞大,职工及其家属“号称有10万人”,但其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最大产能才300多万吨,”而且产品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现在它已搬迁至长寿区,继续生产。何智亚回忆,重钢在大渡口的土地,有五平方公里多,就是他在渝富集团当董事长期间,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来储备的。按照收储土地之后的常规作法,是把土地卖给开发商来开发房地产,但是对于重钢的这片土地,何智亚有不同的心思。

“这是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厂,不能一拆了之,拆掉太可惜,应该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何智亚回忆说。他建议留下一部分老车间,“在重钢的基础上,整合全市的工业历史,包括文物、资料等,集中到重钢,做一个重庆的工业博物馆。”何智亚多次给市里打报告,“终于在2007年,市政府的工作报告把它列进去了,十二五计划,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业项目,后来又列入了十三五计划。”

现在这个项目的名称为“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何智亚介绍说,当时为了建设这个项目,一共留下360亩土地,“在这360亩土地上,并不是把所有的厂房都留下,而是拆掉一部分,留了八块厂房,主要是重钢的轧钢厂,是比较核心的部分。”在这些留下的厂房中,有一块厂房现在跟重庆的其他抗战兵工遗址一起,被列为国保单位,它被定为国民政府“钢迁会”遗址。

除此之外,“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还有其他几个部分构成,如一部分会做一座重庆工业博物馆,一部分用来做创意产业。

10月初的一天,界面记者到大渡口重钢旧址现场探访时,工地上正忙碌施工。何智亚说,到2018年,“应该能够部分开发完毕,如果整个园区完工,还得两三年时间。”

工业遗产保护热起来了

重庆女生黎隽的家就在化龙桥新起的住宅楼里,闲暇时间,她会和朋友一起到位于化龙桥不远处的“鹅岭二厂”或江北区的“北仓”去坐坐。“鹅岭二厂”与“北仓”都是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时尚消费场所,很吸引黎隽这样的年轻人。

其中,“鹅岭二厂”位于渝中区长江一侧鹅岭山腰,国民政府时期它本是中央银行印钞厂,上个世纪70年代成为重庆印制二厂。“二厂”项目最早的发起人是青年设计师李波,他向界面新闻介绍说,2013年前后,印制二厂已经搬空,他与几个朋友就想把厂房租下来,最初的想法是把其中的两栋楼打造成一个创意空间,后来他们决定把它做成文创园区,经过精心设计、改造,便有了今天这种吸引年轻创意者入驻的场所,特别是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二厂”楼顶平台的取景,更是使它一时声名鹊起。

鹅岭二厂,现是重庆最“火”的时尚消费场所之一(刘向南摄)

现在李波只是“二厂”项目的股东,他现在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北仓”项目上。“北仓”位于当前重庆最繁华热闹的观音桥商圈,它原本是一废弃工厂破败的仓库,规模不大。2016年初,李波的团队把它承租下来,用了一年多时间进行改造,现在已是一个拥有咖啡馆、书店、设计室、时尚餐厅等对大批男女文青极具吸引力的时尚场所。

前渝富集团董事长何智亚的一个观察是,随着他牵头在重钢旧址修建工业博览园,樊建川在建设厂抗战老洞修建博物館以及“二厂”、“北仓”所带动的文创产业热,“重庆对老工厂的保护利用开始升温。”在“二厂”、“北仓”之后,重庆又做成了多个改造老厂房的文创项目。

而且,不仅仅是“二厂”、“北仓”这种自下而上式的对老厂房的利用,重庆有关政府部门也开始对老工厂遗产重视起来。界面新闻在重庆市规划局了解到,该局已对重庆的工业遗产“初步摸了一遍家底”,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规划,该局已开始上升到专项规划。

在重庆市各区县,无论是抗战遗址还是工业遗产,沙坪坝区都是一个较为集中的城区。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李波告诉界面新闻,该区对老厂房的保护利用也很重视。位于嘉陵江边的重庆缝纫机厂是当地知名的“三线厂”,其生产的红岩牌缝纫机曾行销全国各地,在该厂破产后,从2013年起,两家上海房地产公司与重庆轻纺集团一起成立合资公司,对厂房进行改造,现在这里已是一座名叫S1938的在重庆规模最大的创意园区。

在距离原重庆市缝纫机厂不远处,同在嘉陵江畔的重庆特殊钢铁厂,创建于1919年,国民政府时期是兵工署第24兵工厂,在近年宣布破产后,厂区3000多亩土地由渝富集团收储,沙坪坝区政府有对其遗存的老厂房进行改造利用的兴趣,已购回100多亩,“已有公司介入,正在进行设计规划。”何智亚说。

何智亚在到欧洲考察一番后,深刻的印象之一是他发现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有的老工厂放了几十年,慢慢开发利用,有的直到现在还放着。我们有个问题,工厂一关掉就要兑现,马上拿来搞开发。”

 “对老厂房的改造利用不能急躁,要耐得住寂寞,可以放,等到交通、市场等各种条件成熟之后再来用。”   何智亚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