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一件快递包裹的跨国之旅

每天都有大约50个包裹被送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的各个村寨村淘点里。这些村寨沿边境线分布,与缅甸的村寨山水相望。包裹的主人都是缅甸人。两国邻近的村寨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同种同源,有漫长的通婚史,双方村民大多沾亲带故。中国边境的少数民族村寨早已被电商平台纳入商业版图,边境村寨站点多如牛毛。村小二们是清一色的少数民族,他们通过缅甸的亲友将业务拓展到国境线的另一侧。物流公司把全国各地的包裹派送到中国边境站点。经过火车、汽车、摩托车联运的漫长旅程,每件包裹都要经历一次跨国之旅。

吕萌 翟星理 · 评论(0)

  • 2017年11月4日,一批快递包裹送达瑞丽市“菜鸟”物流中转站。这个站点每天大约接纳1000件包裹。其中约50件包裹的主人是缅甸人。

  • 根据物流中转站的统计,缅甸买家偏爱抽纸、成衣、鞋帽等生活必需品。送货员给每件包裹重新编号,每个号码代表一个农村站点。它们被统一装到一个大麻袋中,等待被送往站点。分拣员黄楠正在检查即将送往各个村寨的包裹。

  • 黄楠开着小型厢式物流货车每天要行驶上百公里的山路把货物送达到各个村寨。凭借良好的服务态度,他很快赢得各个村淘站点经营者的信任。

  • 等扎村的农贸集市上,缅甸商贩拉着缅甸当地的货物来赶集。她已经在中国居住了18年,熟记各个村寨传统的赶集日。

  • 一名缅甸商贩在路边等车回家。他的商品大多购自缅甸。他的汉语不太流利,但足以应付操方言的中国顾客的砍价。从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他在集市上坐了6个小时。

  • 边境线附近的少数民族老人生活悠闲。食物以傣族特色的酸辣口味为主。村寨里的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改变国境线上的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

  • “村小二”散闷的缅甸籍妻子叶甲在渡口等缅甸帮手来取包裹。她和散闷的结合颇具傣族特色:散闷和寨子里的男青年越过边境到缅甸傣族村寨和姑娘们唱歌跳舞,对叶甲一见钟情。

  • 来中国打工的缅甸青年在渡口等泊船,对岸是缅甸南坎市。每天早上,他们坐驳船过河,再骑摩托车到中国的工厂,傍晚下班再返回缅甸。

  • 这是缅甸境内一个繁忙的渡口,夕阳伴着缅甸青年往返中缅两国。他们的驾驶技术娴熟,能把摩托车准确地开上不停摇摆的驳船。

  • 摩托车、汽车、人、货物都挤在这条驳船上摆渡过约50米宽的河面。船工说,摆渡一辆摩托车5元人民币,汽车则需要30元。

  • 散闷、叶甲夫妻在跟缅甸的帮手交货。两个帮手都是缅甸傣族青年,他们用傣语交流。矮个子缅甸青年是第一次见散闷,他想做散闷在缅甸的帮手。

  • 持有中方边民证的岩沙驶向国境线,国境线中方一侧的居民家家户户悬挂着国旗。瑞丽年平均气温超过21摄氏度,绿植常年茂盛。

  • 边境线上的缅甸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缅甸农民劳作很少使用机械,水牛是常见的生产资料。不过,一头壮年耕牛的售价约人民币8000元。大多缅甸农民人力劳作。

  • 一位缅甸农民在田边休息,他手中拿的是一瓶啤酒。缅甸北部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玉米、甘蔗是常见的农作物。这位农民刚刚锄完一块地。

  • 缅甸木姐市弄派村,岩沙把包裹交给26岁的缅甸女子美凤。美凤家的杂货铺是弄派村唯一的非农经济。她的家庭经济水平在当地已属中上。

  • 美凤邻居家的孩子坐在拖拉机上。她们的父母和村子里大多数青壮年一样外出打工。孩子们只能和奶奶一起生活。幸运的是,孩童的天真没有从他们身上消失。

  • 美凤家门口有一个废弃的汽车轮胎。夜幕降临,邻居家的孩子把它当蹦蹦床。弄派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户外游戏之一。

  • 美凤借着窗口的亮光拆包裹,包裹里面是美凤给孩子买的发自浙江金华的袜子。除了经营杂货店,她还有裁缝的手艺,有时中国边民也会慕名而来请她改衣服。

  • 在缅甸农村,摩托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夜幕降临,住在美凤家附近的居民骑着摩托车回到家。弄派村没有水泥路,车轮所到之处尘土飞扬。

  • 岩沙准备离开村子时,一个会说汉语的缅甸村民来找他网购一顶帽子,岩沙在手机上给他下好订单。岩沙告诉他,如果他没空来送货,会电话通知他去取。

  • 夜幕四合,稀疏的灯光散落在中缅边境线上。白天清晰可见的山峦、芭蕉树踪影难觅。只有狗吠声、摩托车喇叭偶尔会打破傣族村寨的宁静。

更多图片报道

评论(3)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