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钱理群:在今天学习鲁迅 就是要使自己成为机器人不能替代的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钱理群:在今天学习鲁迅 就是要使自己成为机器人不能替代的人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当下,我们能从鲁迅身上学到什么?听听钱理群怎么说。

钱理群

从会写诗的微软小冰到人工智能机器人,从Alpha Go到Alpha Zero,从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劳动力的预言到日前由电影《银翼杀手2049》展开的热议,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会陷入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大讨论。其背后既有着对于新技术的关注,也间接折射出了人之为人的恐慌。在一个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年代,人类时常处于独特性丧失的危机感之中,在越来越先进的机器和算法面前,生而为人的骄傲正在一点点丧失。

在78岁的学者钱理群看来,人不会被机器取代,但越来越发达的科学技术也确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最基本的哲学和人文问题便是,人不能被机器所替代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何以为人”和“人将何为”的问题。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钱理群回到了他从青年时代就推崇并一直孜孜研究的鲁迅身上。结合自己今年10月出版的新书《鲁迅作品细读》,以及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的一篇名为《当AI获得公民身份,“人”还剩下什么》的文章,在近日一场名为“文学的社会空间与当代中国精神发展的可能性”的对谈活动中,钱理群谈到了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当下,我们能从鲁迅身上学到什么。

鲁迅

“胡思乱想胡说八道才是人的思维”

钱理群延续了何怀宏的讨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并非一般的思维,而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即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甚至是不可计算的思维。这种独特的思维特点有二:其一,它是异端思维,和时代主流不一样,是一种出乎意料的、用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用我的话来讲,胡思乱想胡说八道,那才是人的思维。”其二是人类思维中包含着人所特有的精神、情感和意志。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人类思维的独特性。

在接受上述前提的基础上,另一个问题则被引出来: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学术和教育等等一系列活动,会面临什么新的挑战?何怀宏在他的文章中谈到了畅销书《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赫拉利认为,学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他们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一种是头脑清醒型学者,他们往往十分有条理,有很强的计算和记忆能力;还有一类是头脑模糊型的学者,这类人很多事情都记不住,思路和表达也不大清晰,但极具想象力,总是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

钱理群承接这一点说到,如果过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头脑清醒型人才,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提赫拉利所说的头脑模糊型人才十分必要。因为头脑清楚的部分是机器可以替代的,而那种“模糊”和“胡思乱想和胡说八道”机器恰恰代替不了。他亦从学术角度现身说法,认为自己所做的研究一向强调史料,虽然机器人可轻而易举地收集和整理史料,但这并非是考验一个学者能力之处,真正困难的是对于史料的分析,从史料中分析出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和角度。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如今的文学创作、学术训练以及教育学习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钱理群提醒到场的青年人:“你们可能现在是研究生,可能是大学生,你得想想你怎么培养自己,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人才,要在哪里下工夫。我觉得现在的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你的感情、你的意志、你的精神的全面发展。只有从这几个方面下工夫,才能应对几十年后文学创作的要求。”

我们需要鲁迅这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接着,钱理群以鲁迅为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机器人能够替代鲁迅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么究其原因,鲁迅为何不能被替代呢?

首先是由于鲁迅思维中的异端性。正如钱理群在今年年初出版的《鲁迅与当代中国》中提到的那样,鲁迅在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中意味着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思想、另一种存在,他的价值在于他的异端性。因此,我们需要鲁迅是因为我们需要异端。

《鲁迅与当代中国》
钱理群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其次,我们需要鲁迅是因他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在鲁迅的文本中有着广泛体现。在《鲁迅作品细读》一书中,钱理群选取了鲁迅的部分文本,带领读者仔细研读。他认为,鲁迅在文本中体现出了其特殊性和创造性,体现了鲁迅有点儿异端的艺术思维。

钱理群以鲁迅的一篇杂文为例。开头写的是鲁迅在马路上看“变把戏”的场景,比如“教一个猴子戴起假面,穿上衣服,耍一通刀枪”,或是“骑了羊跑几圈。还有一匹用稀粥养活,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一开始读到这篇文章,钱理群有些困惑:这是鲁迅作品吗?描写街头把戏,别的作家也能做到。“用今天的话说,机器人可以写,可以描写得跟鲁迅一样深入。”直到文章的最后一句,鲁迅写到:“到这里我才记得写错了题目,这真是成了‘不死不活’的东西。”而这篇杂文的名字,叫做“现代史”。至此钱理群方才明白,这篇短小的文章讲的其实是历史,整个中国现代史便是鲁迅笔下的“变戏法”:从北洋军阀到后来的国民党、蒋介石,以及此后种种,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目的就是鲁迅文中所说“向大家要钱”,与此同时,还招呼周围人不要戳穿戏法。

“将骗人的变戏法和庄严的现代史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是一种典型的鲁迅式的‘荒谬联想’。”钱理群说,这种联想显示了鲁迅的想象力和其个性,“他善于在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我敢发誓机器人写不出来(结尾的联想),只有鲁迅的思维和艺术构思,才能够这么写。”

《鲁迅作品细读》
钱理群 著 北京出版社
2017年10月

钱理群还谈到了鲁迅的历史小说代表作《铸剑》,以阐释他心目中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特殊之处。《铸剑》改编自干宝《搜神记》中的《三王墓》,1927年原载于《莽原》,后收入《故事新编》。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发生在周宣王时代的楚国。楚王找到天下第一铸剑名师干将及其妻子莫邪为他铸剑,干将夫妇以王妃所孕之铁,苦干三年,为楚王锻了两把名剑。楚王怕干将为他人所用,剑成之日就斩杀了干将。但未曾料到干将夫妇只献雌剑、未献雄剑。莫邪含辛茹苦养大儿子眉间尺,并在儿子十六岁时告知了他父亲被害一事,眉间尺一改以往柔弱性格,决心以雄剑为父报仇。他携剑至王城,杀不成楚王,反被通缉捉拿。侠士晏之敖来见眉间尺,称他可以杀楚王,但要借用眉间尺的宝剑和头颅,眉间尺于是把宝剑和自己的头颅给了晏之敖。晏之敖以献眉间尺之头晋见楚王,并设计在煮头的鼎边以雄剑砍下了楚王的头,眉间尺和楚王的两颗头在鼎中殊死搏斗。眉间尺不是楚王对手,被楚王的头咬住不放。晏之敖见状,拔剑自刎,头颅掉入鼎中,加入战局,终于把楚王的脑袋咬得无声无息。三个头都煮成白骨,不分彼此。楚国王公大臣出于无奈,只好将三个头颅均以王礼分而葬之。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

小说的高潮部分要属三个头颅在鼎中搏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王忍不住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先前还会在鼎里面四处乱滚,后来只能躺着呻吟,到底是一声不响,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也慢慢地住了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钱理群觉得这段写得妙极也漂亮极了,有声有色。但读至此,他产生了和读《现代史》前半部分时同样的困惑:“老实说,这样的想象力,这样的描写,尽管很不凡,但另一个出色的作家还是可以写得出的。”他认为更精彩的还在后面,让鲁迅成为鲁迅的,“是他完成复仇故事之后的开掘,是他真正兴趣所在,是追问复仇之后会怎样”。

在《铸剑》后半段,王公大臣围着难分彼此的三个头颅展开了“辨头”闹剧,这种复仇者和被复仇者的混合让复仇本身的价值变得可疑,也让读者陷入困境:究竟何为正义、何为邪恶?“辨头”闹剧随后又转为全民狂欢节:“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天一亮,道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中间还夹着许多祭桌。”最后一段尤为意味深长:“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此处体现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钱理群说,“复仇者和被复仇者,连同复仇本身也就同时被遗忘和遗弃……只有‘看客’仍然占据着画面:在中国,他们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钱理群认为,这篇小说所体现的对于复仇及复仇之后命运的处理,只有鲁迅能写出来,别的作家不行,机器人便更不用说。

“像鲁迅这种不通的语言,机器人写不出来”

除了对于文本的独特处理之外,在钱理群看来,鲁迅的美学也是独特的,那是一种从容的美学,有例为证。鲁迅评价自己作品时认为,《药》写得不好,因为写得太急,太锋芒毕露,不够从容,他自认自己最好的小说是《孔乙己》。很多研究者忽略了鲁迅这一自我评价,而钱理群认为,其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种鲁迅式的美学以及他对于文学的独特理解。鲁迅眼中的文学应该是从容的,是一种宽裕条件下的产物,情感太激烈的时候反而搞不了文学,这在其语言中也有所体现。钱理群分析到,鲁迅语言最大的特点可以用《野草》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几个字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哲理:人的最深沉最深刻的思想,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野草》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3月

因此,“真正的鲁迅应该是沉默的鲁迅,是写不出那么多作品的鲁迅。这或许也可看作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本困境:人内心深处一些真正深刻的东西,语言难以表达。但面对这样的困境,鲁迅选择采取行动进行挑战。”钱理群说,“鲁迅语言的最大特点,便是用语言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这就导致鲁迅的很多语言是反语法、反修辞的。”

他回忆起自己在中学教授鲁迅文章的经历,不只一个学生曾向他反映鲁迅的很多句子不通。钱理群通常会告诉学生说,这就是鲁迅的特点,也是他语言的创造性所在。比如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句话“百草园似乎确凿是我的乐园”——从文法角度来说,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确凿就是确凿,为什么又加上了“似乎”呢?在这里,鲁迅故意使用了两个矛盾的词语,这种不合文法的表达方式恰好传递了鲁迅对于百草园的复杂感情。

“所以我们学鲁迅,无论学鲁迅的思想还是鲁迅的语言,都是要学他那种特殊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异端思维,特殊的艺术构思,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就像鲁迅的这种不通的语言,机器人就写不出来。简单来说,我们在今天学习鲁迅,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机器人不能替代的人,”钱理群说。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钱理群:在今天学习鲁迅 就是要使自己成为机器人不能替代的人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当下,我们能从鲁迅身上学到什么?听听钱理群怎么说。

钱理群

从会写诗的微软小冰到人工智能机器人,从Alpha Go到Alpha Zero,从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劳动力的预言到日前由电影《银翼杀手2049》展开的热议,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会陷入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大讨论。其背后既有着对于新技术的关注,也间接折射出了人之为人的恐慌。在一个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年代,人类时常处于独特性丧失的危机感之中,在越来越先进的机器和算法面前,生而为人的骄傲正在一点点丧失。

在78岁的学者钱理群看来,人不会被机器取代,但越来越发达的科学技术也确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最基本的哲学和人文问题便是,人不能被机器所替代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何以为人”和“人将何为”的问题。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钱理群回到了他从青年时代就推崇并一直孜孜研究的鲁迅身上。结合自己今年10月出版的新书《鲁迅作品细读》,以及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的一篇名为《当AI获得公民身份,“人”还剩下什么》的文章,在近日一场名为“文学的社会空间与当代中国精神发展的可能性”的对谈活动中,钱理群谈到了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当下,我们能从鲁迅身上学到什么。

鲁迅

“胡思乱想胡说八道才是人的思维”

钱理群延续了何怀宏的讨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并非一般的思维,而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即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甚至是不可计算的思维。这种独特的思维特点有二:其一,它是异端思维,和时代主流不一样,是一种出乎意料的、用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思维。“用我的话来讲,胡思乱想胡说八道,那才是人的思维。”其二是人类思维中包含着人所特有的精神、情感和意志。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人类思维的独特性。

在接受上述前提的基础上,另一个问题则被引出来: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学术和教育等等一系列活动,会面临什么新的挑战?何怀宏在他的文章中谈到了畅销书《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赫拉利认为,学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他们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一种是头脑清醒型学者,他们往往十分有条理,有很强的计算和记忆能力;还有一类是头脑模糊型的学者,这类人很多事情都记不住,思路和表达也不大清晰,但极具想象力,总是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

钱理群承接这一点说到,如果过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头脑清醒型人才,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提赫拉利所说的头脑模糊型人才十分必要。因为头脑清楚的部分是机器可以替代的,而那种“模糊”和“胡思乱想和胡说八道”机器恰恰代替不了。他亦从学术角度现身说法,认为自己所做的研究一向强调史料,虽然机器人可轻而易举地收集和整理史料,但这并非是考验一个学者能力之处,真正困难的是对于史料的分析,从史料中分析出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和角度。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如今的文学创作、学术训练以及教育学习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钱理群提醒到场的青年人:“你们可能现在是研究生,可能是大学生,你得想想你怎么培养自己,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人才,要在哪里下工夫。我觉得现在的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你的感情、你的意志、你的精神的全面发展。只有从这几个方面下工夫,才能应对几十年后文学创作的要求。”

我们需要鲁迅这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接着,钱理群以鲁迅为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机器人能够替代鲁迅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么究其原因,鲁迅为何不能被替代呢?

首先是由于鲁迅思维中的异端性。正如钱理群在今年年初出版的《鲁迅与当代中国》中提到的那样,鲁迅在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中意味着另一种声音、另一种思想、另一种存在,他的价值在于他的异端性。因此,我们需要鲁迅是因为我们需要异端。

《鲁迅与当代中国》
钱理群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其次,我们需要鲁迅是因他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在鲁迅的文本中有着广泛体现。在《鲁迅作品细读》一书中,钱理群选取了鲁迅的部分文本,带领读者仔细研读。他认为,鲁迅在文本中体现出了其特殊性和创造性,体现了鲁迅有点儿异端的艺术思维。

钱理群以鲁迅的一篇杂文为例。开头写的是鲁迅在马路上看“变把戏”的场景,比如“教一个猴子戴起假面,穿上衣服,耍一通刀枪”,或是“骑了羊跑几圈。还有一匹用稀粥养活,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一开始读到这篇文章,钱理群有些困惑:这是鲁迅作品吗?描写街头把戏,别的作家也能做到。“用今天的话说,机器人可以写,可以描写得跟鲁迅一样深入。”直到文章的最后一句,鲁迅写到:“到这里我才记得写错了题目,这真是成了‘不死不活’的东西。”而这篇杂文的名字,叫做“现代史”。至此钱理群方才明白,这篇短小的文章讲的其实是历史,整个中国现代史便是鲁迅笔下的“变戏法”:从北洋军阀到后来的国民党、蒋介石,以及此后种种,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目的就是鲁迅文中所说“向大家要钱”,与此同时,还招呼周围人不要戳穿戏法。

“将骗人的变戏法和庄严的现代史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是一种典型的鲁迅式的‘荒谬联想’。”钱理群说,这种联想显示了鲁迅的想象力和其个性,“他善于在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我敢发誓机器人写不出来(结尾的联想),只有鲁迅的思维和艺术构思,才能够这么写。”

《鲁迅作品细读》
钱理群 著 北京出版社
2017年10月

钱理群还谈到了鲁迅的历史小说代表作《铸剑》,以阐释他心目中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特殊之处。《铸剑》改编自干宝《搜神记》中的《三王墓》,1927年原载于《莽原》,后收入《故事新编》。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发生在周宣王时代的楚国。楚王找到天下第一铸剑名师干将及其妻子莫邪为他铸剑,干将夫妇以王妃所孕之铁,苦干三年,为楚王锻了两把名剑。楚王怕干将为他人所用,剑成之日就斩杀了干将。但未曾料到干将夫妇只献雌剑、未献雄剑。莫邪含辛茹苦养大儿子眉间尺,并在儿子十六岁时告知了他父亲被害一事,眉间尺一改以往柔弱性格,决心以雄剑为父报仇。他携剑至王城,杀不成楚王,反被通缉捉拿。侠士晏之敖来见眉间尺,称他可以杀楚王,但要借用眉间尺的宝剑和头颅,眉间尺于是把宝剑和自己的头颅给了晏之敖。晏之敖以献眉间尺之头晋见楚王,并设计在煮头的鼎边以雄剑砍下了楚王的头,眉间尺和楚王的两颗头在鼎中殊死搏斗。眉间尺不是楚王对手,被楚王的头咬住不放。晏之敖见状,拔剑自刎,头颅掉入鼎中,加入战局,终于把楚王的脑袋咬得无声无息。三个头都煮成白骨,不分彼此。楚国王公大臣出于无奈,只好将三个头颅均以王礼分而葬之。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

小说的高潮部分要属三个头颅在鼎中搏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王忍不住叫一声‘阿唷’,将嘴一张,眉间尺的头就乘机挣脱了,一转脸倒将王的下巴死劲咬住。他们不但都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先前还会在鼎里面四处乱滚,后来只能躺着呻吟,到底是一声不响,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头也慢慢地住了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钱理群觉得这段写得妙极也漂亮极了,有声有色。但读至此,他产生了和读《现代史》前半部分时同样的困惑:“老实说,这样的想象力,这样的描写,尽管很不凡,但另一个出色的作家还是可以写得出的。”他认为更精彩的还在后面,让鲁迅成为鲁迅的,“是他完成复仇故事之后的开掘,是他真正兴趣所在,是追问复仇之后会怎样”。

在《铸剑》后半段,王公大臣围着难分彼此的三个头颅展开了“辨头”闹剧,这种复仇者和被复仇者的混合让复仇本身的价值变得可疑,也让读者陷入困境:究竟何为正义、何为邪恶?“辨头”闹剧随后又转为全民狂欢节:“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天一亮,道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中间还夹着许多祭桌。”最后一段尤为意味深长:“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此处体现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钱理群说,“复仇者和被复仇者,连同复仇本身也就同时被遗忘和遗弃……只有‘看客’仍然占据着画面:在中国,他们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钱理群认为,这篇小说所体现的对于复仇及复仇之后命运的处理,只有鲁迅能写出来,别的作家不行,机器人便更不用说。

“像鲁迅这种不通的语言,机器人写不出来”

除了对于文本的独特处理之外,在钱理群看来,鲁迅的美学也是独特的,那是一种从容的美学,有例为证。鲁迅评价自己作品时认为,《药》写得不好,因为写得太急,太锋芒毕露,不够从容,他自认自己最好的小说是《孔乙己》。很多研究者忽略了鲁迅这一自我评价,而钱理群认为,其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种鲁迅式的美学以及他对于文学的独特理解。鲁迅眼中的文学应该是从容的,是一种宽裕条件下的产物,情感太激烈的时候反而搞不了文学,这在其语言中也有所体现。钱理群分析到,鲁迅语言最大的特点可以用《野草》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几个字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哲理:人的最深沉最深刻的思想,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野草》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3月

因此,“真正的鲁迅应该是沉默的鲁迅,是写不出那么多作品的鲁迅。这或许也可看作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本困境:人内心深处一些真正深刻的东西,语言难以表达。但面对这样的困境,鲁迅选择采取行动进行挑战。”钱理群说,“鲁迅语言的最大特点,便是用语言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这就导致鲁迅的很多语言是反语法、反修辞的。”

他回忆起自己在中学教授鲁迅文章的经历,不只一个学生曾向他反映鲁迅的很多句子不通。钱理群通常会告诉学生说,这就是鲁迅的特点,也是他语言的创造性所在。比如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句话“百草园似乎确凿是我的乐园”——从文法角度来说,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确凿就是确凿,为什么又加上了“似乎”呢?在这里,鲁迅故意使用了两个矛盾的词语,这种不合文法的表达方式恰好传递了鲁迅对于百草园的复杂感情。

“所以我们学鲁迅,无论学鲁迅的思想还是鲁迅的语言,都是要学他那种特殊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异端思维,特殊的艺术构思,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就像鲁迅的这种不通的语言,机器人就写不出来。简单来说,我们在今天学习鲁迅,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机器人不能替代的人,”钱理群说。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