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鲜肉”券商外资股东将成主导 开放加速“新合资”陆续抢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鲜肉”券商外资股东将成主导 开放加速“新合资”陆续抢滩

历经半年的筹备后,东亚前海证券今日在深圳正式开业。这也是继申港证券和华菁证券后,第三家根据CEPA设立并开业的合资券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伴随着外资对中国金融机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放开,新生代合资券商也在抓紧时间抢滩登陆。

历经半年的筹备后,东亚前海证券和汇丰前海证券今日在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特区馆举行揭牌仪式,正式开业。这也是继申港证券和华菁证券后,又两家根据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十设立并开业的合资券商。

 今年6月30日,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前夕,东亚前海证券和汇丰前海证券双双取得“准生证”。其中,汇丰前海证券作为内地首家港资控股证券公司,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与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双方占股比例分别为汇丰银行51%,前海金控49%,经营范围主要为证券承销和保荐、证券经纪及证券投资咨询。东亚前海证券由东亚银行、前海金控及另外两家内地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其中东亚银行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9%,业务范围为证券经纪、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资产管理和证券自营。

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表示:“中国是汇丰业务增长和亚洲发展策略的重心。汇丰成立内地首家由港资控股的合资证券公司,彰显我们在内地众多外资银行中的领导地位,以独特优势服务国内外客户。我们期望为客户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提升在内地的银行服务。”

东亚前海证券总经理田洪此前在接受券商中国采访时也表示,东亚前海证券会延续大股东东亚银行稳健的经营风格,也会像大股东东亚银行一样去寻求做成“百年老店”。同时他也介绍,东亚前海证券将聚焦投融资客户的痛点,会更看重科技投入,会更加强调投资能力,更加强调国际视野。

就在东亚前海证券“开门迎客”前不久,两家小鲜肉券商——“粤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珠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名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预先核准,而证监会官网则显示,除了上述两家外,目前还有16家新设券商正排队待审,多数拥有港资背景。从披露的状态来看,进展最快的是阳光证券和粤港证券,均完成了受理环节,处于审查环节的第一次反馈阶段。

和“小鲜肉”摩拳擦掌争相入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腊肉”合资券商们的艰难生存现状。

据统计,目前境内已设立的合资券商有中金公司、瑞银证券、高盛高华证券、东方花旗证券、中德证券、瑞信方正、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一创摩根(现已更名为第一创业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以及CEPA框架下首次获批并于去年开业的申港证券和华菁证券。其中,拥有全牌照的仅中金公司、瑞银证券、申港证券三家,其余多数合资券商只能发展投行业务。

据《证券日报》统计,截至12月5日,2017年投行业务方面,仅有中金公司和瑞信方正两家实现股债承销金额正增长,业绩分化明显。其中,中金公司实力雄厚,今年年内投行业务中排位第5,实现了6.07亿元的发行收入,股债总承销金额3119.67亿元,同比增长34%;瑞信方正实现股债总承销金额149.05亿元,同比增长2%。其余8家合资券商的投行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郎认为,目前合资券商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1.1%,各项业务的行业占比均不到5%。合资券商的业绩也不太理想,平均股东回报率(ROE)只有-1%至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165%,在中国市场表现都在中下游。

在业绩暗淡、牌照单一、持股限制以及文化差异种种压力下,不少外资萌生退意。继去年第一创业与摩根大通相携六年分手后,华英证券也步其后尘,在不久前脱下了合资券商头衔。

10月,国联证券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收购华英证券余下的33.3%的股权交易工作已完成相应工商变更登记,华英证券此前是由苏格兰皇家银行与国联证券联合创办中英合资的证券投资公司。股权变更后华英证券正式成为国联证券的全资子公司。

除了这两家外,早前里昂证券也退出了其与财富证券的合资投行财富里昂,日本大和证券退出了其与上海证券合资的海际大和证券。

相比之下,CEPA框架下的合资券商境遇则要相对好些。不仅港资、澳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而且打破了单一牌照的限制。在先天基因优势的加持下,两家首批获批的合资券商在成功落地后也正谋求快速崛起。

其中,华菁证券在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后,迎来了新的掌门人——原中信证券执委会委员刘威,而据华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菁证券董事长包凡介绍,截至2017年9月底,华菁证券员工已逾200人,投资银行、固定收益、资产管理、经纪、财富管理和研究等各条线业务也都在有序展开中。

而同期成立的申港证券,作为国内首家根据CEPA协议设立的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也是首家注册在上海自贸区的合资券商,目前在上海、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的5家分公司已开展业务,第二批天津、重庆、济南、福州、大连5家分公司和深圳3家营业部已获批筹建。但截至8月,申港证券投行今年尚无项目发行。

此次新规大幅放宽金融业准入,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且“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无异于给翘首以盼的外资打了一剂“强心针”。瑞银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也纷纷表示,拟增加其在华合资券商的投资比例。但合资券商能否从此一扫过去的阴霾,却依然要等待时间来检验。尽管跨过了持股比例这道“槛”,但想要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分得一杯羹,他们仍需努力谋得“立身之道”,融入本土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途。

“有进一步放开空间,但行业强者恒强的格局日益显现,新来者不易突破。”广发证券非银分析师商田认为。他表示,存量而言,合资券商综合竞争力尚不具优势。另一方面,内地券商反而有望受益于外资准入放开后的行业创新发展预期,大型券商经纪业务市场份额稳固,且在创新业务先行先试方面具有资质优势。

而对于传统券商而言,不断涌入的小鲜肉也意味着可能的新挑战者。平安证券缴文超认为,虽然本土券商在地区资源、客户粘性等方面占据明显优势,但同时也受到控股问题的制约。“因此即使放开控股权,短期内大型券商的全业务优势将依然保持,中小券商往往会具有一定的区域或者资源优势,未来外资券商可能会在某些业务方面与内资中小券商竞争。”他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鲜肉”券商外资股东将成主导 开放加速“新合资”陆续抢滩

历经半年的筹备后,东亚前海证券今日在深圳正式开业。这也是继申港证券和华菁证券后,第三家根据CEPA设立并开业的合资券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伴随着外资对中国金融机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放开,新生代合资券商也在抓紧时间抢滩登陆。

历经半年的筹备后,东亚前海证券和汇丰前海证券今日在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特区馆举行揭牌仪式,正式开业。这也是继申港证券和华菁证券后,又两家根据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十设立并开业的合资券商。

 今年6月30日,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前夕,东亚前海证券和汇丰前海证券双双取得“准生证”。其中,汇丰前海证券作为内地首家港资控股证券公司,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与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双方占股比例分别为汇丰银行51%,前海金控49%,经营范围主要为证券承销和保荐、证券经纪及证券投资咨询。东亚前海证券由东亚银行、前海金控及另外两家内地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其中东亚银行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9%,业务范围为证券经纪、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资产管理和证券自营。

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表示:“中国是汇丰业务增长和亚洲发展策略的重心。汇丰成立内地首家由港资控股的合资证券公司,彰显我们在内地众多外资银行中的领导地位,以独特优势服务国内外客户。我们期望为客户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和金融市场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提升在内地的银行服务。”

东亚前海证券总经理田洪此前在接受券商中国采访时也表示,东亚前海证券会延续大股东东亚银行稳健的经营风格,也会像大股东东亚银行一样去寻求做成“百年老店”。同时他也介绍,东亚前海证券将聚焦投融资客户的痛点,会更看重科技投入,会更加强调投资能力,更加强调国际视野。

就在东亚前海证券“开门迎客”前不久,两家小鲜肉券商——“粤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珠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名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预先核准,而证监会官网则显示,除了上述两家外,目前还有16家新设券商正排队待审,多数拥有港资背景。从披露的状态来看,进展最快的是阳光证券和粤港证券,均完成了受理环节,处于审查环节的第一次反馈阶段。

和“小鲜肉”摩拳擦掌争相入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腊肉”合资券商们的艰难生存现状。

据统计,目前境内已设立的合资券商有中金公司、瑞银证券、高盛高华证券、东方花旗证券、中德证券、瑞信方正、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一创摩根(现已更名为第一创业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以及CEPA框架下首次获批并于去年开业的申港证券和华菁证券。其中,拥有全牌照的仅中金公司、瑞银证券、申港证券三家,其余多数合资券商只能发展投行业务。

据《证券日报》统计,截至12月5日,2017年投行业务方面,仅有中金公司和瑞信方正两家实现股债承销金额正增长,业绩分化明显。其中,中金公司实力雄厚,今年年内投行业务中排位第5,实现了6.07亿元的发行收入,股债总承销金额3119.67亿元,同比增长34%;瑞信方正实现股债总承销金额149.05亿元,同比增长2%。其余8家合资券商的投行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郎认为,目前合资券商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1.1%,各项业务的行业占比均不到5%。合资券商的业绩也不太理想,平均股东回报率(ROE)只有-1%至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165%,在中国市场表现都在中下游。

在业绩暗淡、牌照单一、持股限制以及文化差异种种压力下,不少外资萌生退意。继去年第一创业与摩根大通相携六年分手后,华英证券也步其后尘,在不久前脱下了合资券商头衔。

10月,国联证券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收购华英证券余下的33.3%的股权交易工作已完成相应工商变更登记,华英证券此前是由苏格兰皇家银行与国联证券联合创办中英合资的证券投资公司。股权变更后华英证券正式成为国联证券的全资子公司。

除了这两家外,早前里昂证券也退出了其与财富证券的合资投行财富里昂,日本大和证券退出了其与上海证券合资的海际大和证券。

相比之下,CEPA框架下的合资券商境遇则要相对好些。不仅港资、澳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而且打破了单一牌照的限制。在先天基因优势的加持下,两家首批获批的合资券商在成功落地后也正谋求快速崛起。

其中,华菁证券在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后,迎来了新的掌门人——原中信证券执委会委员刘威,而据华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菁证券董事长包凡介绍,截至2017年9月底,华菁证券员工已逾200人,投资银行、固定收益、资产管理、经纪、财富管理和研究等各条线业务也都在有序展开中。

而同期成立的申港证券,作为国内首家根据CEPA协议设立的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也是首家注册在上海自贸区的合资券商,目前在上海、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的5家分公司已开展业务,第二批天津、重庆、济南、福州、大连5家分公司和深圳3家营业部已获批筹建。但截至8月,申港证券投行今年尚无项目发行。

此次新规大幅放宽金融业准入,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且“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无异于给翘首以盼的外资打了一剂“强心针”。瑞银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也纷纷表示,拟增加其在华合资券商的投资比例。但合资券商能否从此一扫过去的阴霾,却依然要等待时间来检验。尽管跨过了持股比例这道“槛”,但想要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分得一杯羹,他们仍需努力谋得“立身之道”,融入本土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途。

“有进一步放开空间,但行业强者恒强的格局日益显现,新来者不易突破。”广发证券非银分析师商田认为。他表示,存量而言,合资券商综合竞争力尚不具优势。另一方面,内地券商反而有望受益于外资准入放开后的行业创新发展预期,大型券商经纪业务市场份额稳固,且在创新业务先行先试方面具有资质优势。

而对于传统券商而言,不断涌入的小鲜肉也意味着可能的新挑战者。平安证券缴文超认为,虽然本土券商在地区资源、客户粘性等方面占据明显优势,但同时也受到控股问题的制约。“因此即使放开控股权,短期内大型券商的全业务优势将依然保持,中小券商往往会具有一定的区域或者资源优势,未来外资券商可能会在某些业务方面与内资中小券商竞争。”他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