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转型等死or转型是找死——你选哪条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转型等死or转型是找死——你选哪条路?

未来能成功转型的企业不会超过10%,绝大多数企业都会消失。

中国经济升级,倒逼企业转型。然而转型并不容易,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惊险的一跃,“不转型等死,转型是找死”。

为了缓解并治疗企业家们的焦虑,企业转型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人都在研究转型,撰写转型的书籍,开办转型的课程。

但我对大多数企业的转型前景是悲观的:未来能成功转型的企业不会超过10%,绝大多数企业都会消失。

这样说不是危言耸听。转型并不是最近才出来的新话题,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就发文提出中国企业要转型升级,这18年下来成功比例有多少?应该不会超过10%。

以竞争最为惨烈的手机产业为例,2005年中国的手机品牌企业数以百计,到了2016年还在做手机而且活得还不错的,仅华为和金立手机两家。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

为什么企业转型那么难呢?从企业外部来看,主要是因为技术革新太快,能够紧跟技术潮流的企业屈指可数,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往往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五年”,从企业内部来看,就是大多数企业的战略适应性不够,当外部竞争环境变化之后,组织能力和企业文化还停留在以前的阶段,无法做出有效调整。

这种情况并非中国企业独有,国外成功转型的企业也很少。自从160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诞生全球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来,那些能够幸存的企业就在不断地经历转型,当然绝大多数企业最后都被淘汰消失了。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99年解散,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曾经统治了印度100多年,并拥有自己的军队,但也于1859年解散。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那些跨国企业,也都是在不断转型中间得到发展和幸存的,比较典型的是IBM和通用电气,他们号称拥有100多年历史,但他们现在做的事情和100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每一次气候变化之后,都会有一大批物种消失,能够顺应环境变化做出改变的企业永远是少数。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物种也是如此,当外部环境变化以后,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才能生存下来。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那些能幸存的物种不是最强大和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能适应外部变化的物种。同样,那些未来能够生存的企业并非是最强大和最聪明的企业,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企业。企业必须随时应变,不断转型才能幸存。

技术革命则加速了变革和转型的速度,也导致企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10年前,iPhone还没有问世,并没有真正的智能手机,大家交流也没有微信,当时的手机行业和社交网络和现在差异很大。

各种各样的技术创新导致市场格局的快速变化,企业的兴衰周期在快速变短,以前一个行业的变革周期是10年,现在则压缩到3到5年。以小米为例,这家创办才七年的公司,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前四年高速成长,中间两年增速放缓并探索生态链战略,2017年又重新回复高速增长。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手机行业也是不断洗牌,能够持续屹立不倒的企业寥寥无几。

企业转型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非常复杂多变。我对企业转型的理解是: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环境变化的背景下面通过四大模式——包括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资本模式和心智模式的转换来不断实现价值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持续增长的目标。这个模型中间的核心点在于价值创新,后面几个模式的转变都是围绕创新来展开的。

转型的驱动力在于价值创新,无论是像海尔这样的相关多元化企业,还是像复星这样的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他们的转型都是要基于价值创新的。很多企业号称在转型,但其实是在追逐热门的行业,本身并没有价值创新,这样的转型无非是换一个行业,带有很强的投机色彩,很难获得持续的成功。

价值创新是一个企业得以幸存的根本驱动力,既包括技术、产品、服务层面的创新,也包括后面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资本模式的创新,而背后则是创始人和管理层在心智模式上的改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是商业模式的转型。商业模式是描述企业如何创造,传递、支持、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它有四个要素:

  • 核心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

  • 如何把核心产品和服务交付给客户?

  • 内部运营行为如何支持这样的事?

  • 如何获取相应的利润并实现资本化?

很多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一提到商业模式就会提到像BAT、小米、乐视这样平台型企业,好像商业模式就是做平台,而做平台很容易似的。平台企业的前提是要有一个非常有黏性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强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话,所谓的平台是无源之水,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能力做平台。

其次是组织和管理模式的改变。组织其实在过去那么多年发生了很多变化,组织在变革,包括组织构架,人力资源体系,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制度、流程、方法的变革。没有组织变革的支持,企业的转型是没法落地的。

现在很多企业的转型之所以失败,根源在于它相应的组织变革非常困难。要制定转型战略相对容易,靠CEO和几个顾问规划一下,基本上就能够八九不离十了,但是要完成组织的转型,是需要集全公司之力来完成的。

要让一个非常庞大、有巨大惯性的组织内部完成变革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惯性是外面的人无法想象的。原有的人才、组织和企业文化都不支持新业务的发展,因此转型的成功概率并不高。

但如果通过体外的孵化或者并购,让新鲜的血液加入到公司,同时保证新的孵化项目和原有的公司保持一定的防火墙,保持在组织构、企业文化和激励制度方面有一定的区隔,这个时候成功的概率要高出很多。我认为,通过外部孵化和并购是传统企业转型的主要路径。

企业即人,转型最难的地方,还是企业领导者自身的转型。我和上百位企业家有过深入的交流,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悖论:那些让企业成功的要素,会成为公司继续成功的障碍。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是由他过去的家庭、教育和经验决定的。通常来说一个人成功之后,他会在自己内心塑造一种心智的模式: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做了这样的事情,这种观念会固化成一种心智模式。当新情况发生之后,他会习惯性地用原来的心智模式思考问题,结果就会发现之前的成功经验失灵了。

“成功者的诅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会让他的心智模式变得固化,自以为是,缺乏反思,当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他如果沿用之前的心智模式思考问题,用以前的处事方式处理问题的话,很容易导致失败。

转型先转心。商业模式也好,经营模式也好,资本模式也好,要变革的根源在于心智模式的变革。企业家的领导力是转型的驱动力,但处理不得当的话,也可能成为企业转型的障碍。这也是企业转型最大的风险点所在。虽然这本书是关于企业转型的,但我对企业转型的整体成功概率还是持悲观态度的: 90%的企业无法转型成功,可谓“一成九败”,绝大多数企业会伴随着时代的浪潮消失,担有会不断涌现新的企业,正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对于绝大多数无法转型的企业家,他们也可以完成自己职业身份的转变,从企业家变成投资人,把自己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年轻人身上去,通过帮助他人成功来完成自己的成功。这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

(作者陈雪频为智慧云领导力发展机构创始合伙人、小村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

书名:《重塑价值——中国企业转型路径》

作者:陈雪频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相关阅读:

《你们公司很可能陷入了一场“假转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转型等死or转型是找死——你选哪条路?

未来能成功转型的企业不会超过10%,绝大多数企业都会消失。

中国经济升级,倒逼企业转型。然而转型并不容易,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惊险的一跃,“不转型等死,转型是找死”。

为了缓解并治疗企业家们的焦虑,企业转型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人都在研究转型,撰写转型的书籍,开办转型的课程。

但我对大多数企业的转型前景是悲观的:未来能成功转型的企业不会超过10%,绝大多数企业都会消失。

这样说不是危言耸听。转型并不是最近才出来的新话题,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就发文提出中国企业要转型升级,这18年下来成功比例有多少?应该不会超过10%。

以竞争最为惨烈的手机产业为例,2005年中国的手机品牌企业数以百计,到了2016年还在做手机而且活得还不错的,仅华为和金立手机两家。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

为什么企业转型那么难呢?从企业外部来看,主要是因为技术革新太快,能够紧跟技术潮流的企业屈指可数,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往往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五年”,从企业内部来看,就是大多数企业的战略适应性不够,当外部竞争环境变化之后,组织能力和企业文化还停留在以前的阶段,无法做出有效调整。

这种情况并非中国企业独有,国外成功转型的企业也很少。自从160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诞生全球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来,那些能够幸存的企业就在不断地经历转型,当然绝大多数企业最后都被淘汰消失了。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99年解散,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曾经统治了印度100多年,并拥有自己的军队,但也于1859年解散。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那些跨国企业,也都是在不断转型中间得到发展和幸存的,比较典型的是IBM和通用电气,他们号称拥有100多年历史,但他们现在做的事情和100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每一次气候变化之后,都会有一大批物种消失,能够顺应环境变化做出改变的企业永远是少数。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物种也是如此,当外部环境变化以后,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才能生存下来。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那些能幸存的物种不是最强大和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能适应外部变化的物种。同样,那些未来能够生存的企业并非是最强大和最聪明的企业,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企业。企业必须随时应变,不断转型才能幸存。

技术革命则加速了变革和转型的速度,也导致企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10年前,iPhone还没有问世,并没有真正的智能手机,大家交流也没有微信,当时的手机行业和社交网络和现在差异很大。

各种各样的技术创新导致市场格局的快速变化,企业的兴衰周期在快速变短,以前一个行业的变革周期是10年,现在则压缩到3到5年。以小米为例,这家创办才七年的公司,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前四年高速成长,中间两年增速放缓并探索生态链战略,2017年又重新回复高速增长。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手机行业也是不断洗牌,能够持续屹立不倒的企业寥寥无几。

企业转型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非常复杂多变。我对企业转型的理解是: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环境变化的背景下面通过四大模式——包括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资本模式和心智模式的转换来不断实现价值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持续增长的目标。这个模型中间的核心点在于价值创新,后面几个模式的转变都是围绕创新来展开的。

转型的驱动力在于价值创新,无论是像海尔这样的相关多元化企业,还是像复星这样的非相关多元化企业,他们的转型都是要基于价值创新的。很多企业号称在转型,但其实是在追逐热门的行业,本身并没有价值创新,这样的转型无非是换一个行业,带有很强的投机色彩,很难获得持续的成功。

价值创新是一个企业得以幸存的根本驱动力,既包括技术、产品、服务层面的创新,也包括后面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资本模式的创新,而背后则是创始人和管理层在心智模式上的改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是商业模式的转型。商业模式是描述企业如何创造,传递、支持、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它有四个要素:

  • 核心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

  • 如何把核心产品和服务交付给客户?

  • 内部运营行为如何支持这样的事?

  • 如何获取相应的利润并实现资本化?

很多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一提到商业模式就会提到像BAT、小米、乐视这样平台型企业,好像商业模式就是做平台,而做平台很容易似的。平台企业的前提是要有一个非常有黏性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强有力的产品和服务的话,所谓的平台是无源之水,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能力做平台。

其次是组织和管理模式的改变。组织其实在过去那么多年发生了很多变化,组织在变革,包括组织构架,人力资源体系,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制度、流程、方法的变革。没有组织变革的支持,企业的转型是没法落地的。

现在很多企业的转型之所以失败,根源在于它相应的组织变革非常困难。要制定转型战略相对容易,靠CEO和几个顾问规划一下,基本上就能够八九不离十了,但是要完成组织的转型,是需要集全公司之力来完成的。

要让一个非常庞大、有巨大惯性的组织内部完成变革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惯性是外面的人无法想象的。原有的人才、组织和企业文化都不支持新业务的发展,因此转型的成功概率并不高。

但如果通过体外的孵化或者并购,让新鲜的血液加入到公司,同时保证新的孵化项目和原有的公司保持一定的防火墙,保持在组织构、企业文化和激励制度方面有一定的区隔,这个时候成功的概率要高出很多。我认为,通过外部孵化和并购是传统企业转型的主要路径。

企业即人,转型最难的地方,还是企业领导者自身的转型。我和上百位企业家有过深入的交流,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悖论:那些让企业成功的要素,会成为公司继续成功的障碍。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是由他过去的家庭、教育和经验决定的。通常来说一个人成功之后,他会在自己内心塑造一种心智的模式: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做了这样的事情,这种观念会固化成一种心智模式。当新情况发生之后,他会习惯性地用原来的心智模式思考问题,结果就会发现之前的成功经验失灵了。

“成功者的诅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会让他的心智模式变得固化,自以为是,缺乏反思,当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他如果沿用之前的心智模式思考问题,用以前的处事方式处理问题的话,很容易导致失败。

转型先转心。商业模式也好,经营模式也好,资本模式也好,要变革的根源在于心智模式的变革。企业家的领导力是转型的驱动力,但处理不得当的话,也可能成为企业转型的障碍。这也是企业转型最大的风险点所在。虽然这本书是关于企业转型的,但我对企业转型的整体成功概率还是持悲观态度的: 90%的企业无法转型成功,可谓“一成九败”,绝大多数企业会伴随着时代的浪潮消失,担有会不断涌现新的企业,正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对于绝大多数无法转型的企业家,他们也可以完成自己职业身份的转变,从企业家变成投资人,把自己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年轻人身上去,通过帮助他人成功来完成自己的成功。这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也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

(作者陈雪频为智慧云领导力发展机构创始合伙人、小村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

书名:《重塑价值——中国企业转型路径》

作者:陈雪频

出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相关阅读:

《你们公司很可能陷入了一场“假转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