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硅谷散记(54):纳帕谷的大火与行为经济学(2)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硅谷散记(54):纳帕谷的大火与行为经济学(2)

一个基本属于“酒盲”的人,因为一场大火和星巴克的场景就可以做出如此“巨大”的决定,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呢?

【加拿大头条(Canadanews)张家卫教授撰写】我学会了这样四个关于葡萄酒价值的评价要素:产地、年份、酿酒商和品牌。对照了下,我订制的这款“Napa Eagle”:1,产地:Oakville,;2,年份:2015年;3,酿酒商:THE WINE BUNDRY(说是纳帕小规模私人订制酿酒Top1);4,品牌:非著名绝对高端私人订制品牌,无市场销售。

天色将晚,夜色已临。回程的车上,我就在想,这样一个“非理性”的订制行为,是不是恰恰又印证了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塞勒所提出的“行为经济学”的正确呢?一个基本属于“酒盲”的人,因为一场大火和星巴克的场景就可以做出如此“巨大”的决定,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呢?

Teddy是当年78级清华大学机电系的高材生,不仅仅是“Napa Eagle”品牌的联合拥有者,同时还深耕金融领域,并且是区块链领域的专家。我们因为都是最早比特币的持有者,因此很有共同语言。路上,我们从比特币的跌宕起伏说起区块链的核心原理,争论区块链的未来究竟是一种工具还是物联网之后另外一个高度的未来。

Teddy认为:比特币代表的是人类对公平与诚信的追求,区块链的出现使得这个梦想将可以在技术上实现。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世界上的两台电脑通过TC/PIP可以通信。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任意两个设备可以互动,但人与人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仍然缺乏诚信,仍然可以造假和赖账。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造假和赖账成为不可能,从技术上解决了诚信的问题,因此它能传递价值。人们投资虚拟货币,投的不是币,投的是一种信仰,比特币越受打压,涨得越高。因此区块链技术,将会是在互联网/物联网的基础上,成为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相互诚实沟通的媒介,形成一个全新的社会业态。这是一个崭新的观点。

张家卫教授和Teddy

于是,我就想起2013年我因为一张报纸的比特币新闻而在全世界第一台比特币ATM机上购买了些许比特币,其中原因正是因为“不懂”和“未知”而抱有一颗好奇和验证我的直觉逻辑而产生的“非理性”行为,至少在今天证明这一“非理性”并非如比特币那样被很多人诟病为“不靠谱”。因为,这个世界真正不靠谱的往往最后被证明恰恰是那些主流的大众人们。

事实上,我这些“非理性”的小规模行为举动,经常时候带有实证商业案例的动机(尽管我更渴望可以赢钱)。因为我总认为,作为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最好的研究就是可以有机会去实践它们。比如说案例教学,99%的商学院教授都是在讲别人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已经被证明超级成功或者超级失败的案例,比如“波音飞机”、“通用电气”还有“苹果”、“诺基亚”等等。这些个当然不错,而且很主流,但是这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除了启发之外,同样的故事会继续发生在这些未来的学生或者创业者身上吗?我不以为然。因此我更加倾向于可以讲自己身边的故事,哪怕故事很小当然更不著名,但是这些我觉得更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而这样的研究和实践不是靠咀嚼别人的故事来再次讲述,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沉淀和将自己融入到实践之中,比如这些个“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这一点,我通过近距离的观察斯坦福大学,我觉得他们做的也恰恰如此,因此才有了今天的斯坦福大学不仅仅是比肩哈佛等世界上最牛的大学,更是世界科技中心“硅谷”的大脑。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始终在讲斯坦福自己的故事,而且他们可以讲的故事越来越多,不胜其数。

如此逻辑看来,“Napa Eagle”的订制并非完全的“非理性”直觉行为,而是太多研究和实践沉淀下来的行为feeling。这一feeling,你可以理解为“非理性”,也可以理解为“理性”。至于结果,决定成败的因素很多,但至少这又是一个案例故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参考。

出品:加拿大头条

微信ID: Canadanew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硅谷散记(54):纳帕谷的大火与行为经济学(2)

一个基本属于“酒盲”的人,因为一场大火和星巴克的场景就可以做出如此“巨大”的决定,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呢?

【加拿大头条(Canadanews)张家卫教授撰写】我学会了这样四个关于葡萄酒价值的评价要素:产地、年份、酿酒商和品牌。对照了下,我订制的这款“Napa Eagle”:1,产地:Oakville,;2,年份:2015年;3,酿酒商:THE WINE BUNDRY(说是纳帕小规模私人订制酿酒Top1);4,品牌:非著名绝对高端私人订制品牌,无市场销售。

天色将晚,夜色已临。回程的车上,我就在想,这样一个“非理性”的订制行为,是不是恰恰又印证了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塞勒所提出的“行为经济学”的正确呢?一个基本属于“酒盲”的人,因为一场大火和星巴克的场景就可以做出如此“巨大”的决定,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呢?

Teddy是当年78级清华大学机电系的高材生,不仅仅是“Napa Eagle”品牌的联合拥有者,同时还深耕金融领域,并且是区块链领域的专家。我们因为都是最早比特币的持有者,因此很有共同语言。路上,我们从比特币的跌宕起伏说起区块链的核心原理,争论区块链的未来究竟是一种工具还是物联网之后另外一个高度的未来。

Teddy认为:比特币代表的是人类对公平与诚信的追求,区块链的出现使得这个梦想将可以在技术上实现。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世界上的两台电脑通过TC/PIP可以通信。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任意两个设备可以互动,但人与人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仍然缺乏诚信,仍然可以造假和赖账。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造假和赖账成为不可能,从技术上解决了诚信的问题,因此它能传递价值。人们投资虚拟货币,投的不是币,投的是一种信仰,比特币越受打压,涨得越高。因此区块链技术,将会是在互联网/物联网的基础上,成为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相互诚实沟通的媒介,形成一个全新的社会业态。这是一个崭新的观点。

张家卫教授和Teddy

于是,我就想起2013年我因为一张报纸的比特币新闻而在全世界第一台比特币ATM机上购买了些许比特币,其中原因正是因为“不懂”和“未知”而抱有一颗好奇和验证我的直觉逻辑而产生的“非理性”行为,至少在今天证明这一“非理性”并非如比特币那样被很多人诟病为“不靠谱”。因为,这个世界真正不靠谱的往往最后被证明恰恰是那些主流的大众人们。

事实上,我这些“非理性”的小规模行为举动,经常时候带有实证商业案例的动机(尽管我更渴望可以赢钱)。因为我总认为,作为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最好的研究就是可以有机会去实践它们。比如说案例教学,99%的商学院教授都是在讲别人的故事,特别是那些已经被证明超级成功或者超级失败的案例,比如“波音飞机”、“通用电气”还有“苹果”、“诺基亚”等等。这些个当然不错,而且很主流,但是这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除了启发之外,同样的故事会继续发生在这些未来的学生或者创业者身上吗?我不以为然。因此我更加倾向于可以讲自己身边的故事,哪怕故事很小当然更不著名,但是这些我觉得更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而这样的研究和实践不是靠咀嚼别人的故事来再次讲述,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沉淀和将自己融入到实践之中,比如这些个“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这一点,我通过近距离的观察斯坦福大学,我觉得他们做的也恰恰如此,因此才有了今天的斯坦福大学不仅仅是比肩哈佛等世界上最牛的大学,更是世界科技中心“硅谷”的大脑。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始终在讲斯坦福自己的故事,而且他们可以讲的故事越来越多,不胜其数。

如此逻辑看来,“Napa Eagle”的订制并非完全的“非理性”直觉行为,而是太多研究和实践沉淀下来的行为feeling。这一feeling,你可以理解为“非理性”,也可以理解为“理性”。至于结果,决定成败的因素很多,但至少这又是一个案例故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参考。

出品:加拿大头条

微信ID: Canadanew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