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北京这家丹麦餐厅里,探讨过“北欧式生活”的意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北京这家丹麦餐厅里,探讨过“北欧式生活”的意义

都在夸北欧设计,可中国人为什么就要过北欧的生活方式?

距离北京南锣鼓巷南口不远,东不压桥胡同的河边,顺着一个不起眼的小过道拐进去,就可以在隐蔽的四合院里找到Georg Jensen Hus。这里有全北京最好的丹麦餐厅The Georg,和丹麦皇室也在使用的设计品牌Georg Jensen旗舰店。

玉河遗址不远处,就是Georg Jensen Hus(摄影:胡明心)

北京的丹麦菜太少了,习惯了法餐、意餐的人们或许会忽然间晃神:还有丹麦菜?可别忘了,当年那个连续获得米其林星星和“全球第一称号”的哥本哈根红店NOMA就是标准的丹麦菜系。

The Georg最初的厨师班子和管理人员的确也都来自NOMA。这样一来,尽管2017年NOMA关闭了丹麦店,人们还可以在北京的这家餐厅里寻找一下感觉。

进门之后先见到院中的绿色(摄影:胡明心)

这里比起一般的饭店,反倒像颇为讲究的传统人家。进门先见影壁,再深入走,就可看见绿色葱葱的院子。一个类似客厅的中庭先迎接客人,中庭的座位和吧台可以喝点东西,再往里走才是餐厅。

从院子中需要先经过中庭和吧台,才能抵达餐厅的位置(摄影:胡明心)

餐厅是极简的北欧风格,只有室外的绿植可以作为装饰。菜系走NOMA的米其林风格,味道清淡,讲究食材的新鲜,还有摆盘与食器的搭配。餐厅每6个月餐厅会从别处邀请知名的大厨来店交流,每3-5个月便推出的新菜单为餐厅保持了新鲜感。

The Georg餐桌

Georg Jensen的旗舰店位于餐厅楼上。Georg Jensen最早因为生产丹麦皇室使用的银器而著名,也多与瑞典王子Sigvar Bernadotte等行业内资深设计师合作,因此给人留下了奢侈品家居的初印象。

Sigvar Bernadotte的Bernadotte系列餐具,手柄设计很有辨识度

第一次的形象转变发生在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战后物资紧张,品牌在外观设计不改变的情况下,用不锈钢代替银推出家用品,也因此开始进入大众生活。

最近Georg Jensen在Georg Jensen Hus首次发布了旅行箱包系列,这也是品牌通过推出购买频次更高的品类,尝试更大程度地进入日常消费。

Georg Jensen新发布的旅行系列

“我觉得应该把北欧生活方式带入中国,”朱钦祺(David Chu)用手指了指握着的杯子,这个杯子造型简单,但具有柔和而特别的的弧度。朱钦祺是Georg Jensen Hus的主人,他曾是男装品牌Nautica的创始人,也做过旅行箱品牌TUMI的CEO。

中国人为什么还需要北欧的生活方式?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

空间中有一个颇为中式的庭院,种有竹子(摄影:胡明心)

“首先,并不是说要把北欧生活方式原原本本地学过来,而是要在参与这种文化后慢慢提炼出适合自己的部分,”朱钦祺总结说:“北欧生活方式里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一种消费自信。”

在消费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就会开始焦虑地发现即使花了大价钱买很贵的东西,也未必真的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欧美的反消费主义和日本的“无印良品”思维就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

虽然北欧整体呈现的是一种均富的状态,但我们也很少看到有女孩子拿着爱马仕一类的奢侈品。她们选择生活中的用品,主要看重外观设计和使用体验,其次才是品牌。

北欧生活方式还鼓励为更好的生活体验买单。尤其是对于一些现代人来说,或许买得起Prada,但花时间和家人出门度假却成了奢侈品。北欧的生活智慧这时会给人们一些指导:让自己的家里更舒服,或是出门去体验世界。

“其次,北欧的设计风格和中国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本源性的,所以亚洲人也比较容易接受北欧的极简风格,”朱钦祺做了一个两手交叠的手势,解释说:“人类的历史一直都是这样层叠似的增长,比如中国古代瓷器的青花来自伊朗,比如中国的漆艺在日本开花。”

说到极简设计的始祖,往往会让人联想到宋朝的审美,这种极简风在输出到日本之后形成了侘寂美学。现代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丹麦知名的家具品牌Carl Hansen&Son在1950年代左右推出的经典设计“Y椅”,灵感就来自中国明代的木家具;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丹麦人约恩·乌松在中国工作生活过后,回到北欧做出了不少带有中国风格的建筑设计。

Georg Jensen Hus客厅(摄影:胡明心)

The Georg餐厅就是北欧生活方式在中国生长的一个例子。负责这个空间设计的,是丹麦NOMA餐厅的空间设计师Peter Bundgaard Rützou。他来到中国之后先是去走了走那些北京的人文名胜和本地材料市场走走,最终决定用能代表中国的材质做一个有点融合的极简空间。

最后餐厅有了简洁又有点冷淡的灰色墙面,它的工艺和老北京城墙的做法一致。设计师又用现代风格的落地门窗代替四合院的小窗户,让空间变得通透明亮。加上类似中国1930年代经常使用的钢窗,最终形成了这个中式、包豪斯工业感、Art Deco三种中西风格兼备的效果。

Georg Jensen Hus(摄影:胡明心)

不过,Peter Bundgaard Rützou做这个空间的时候是第一次来中国,并不了解中国的建筑材料。他大量用在室内墙壁的樟油本来是涂在户外用来防水的,所以整个空间开始的2年都伴随着浓浓的樟油味。

这个有趣的细节也从侧面反应出了北欧和中国在设计和生活上仍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比如蜡烛因为明亮温暖的意向而广受北欧高纬地区欢迎,Georg Jensen在丹麦市场颇受欢迎的烛台就在中国遇冷,难怪宜家的蜡烛被人吐槽“去年买了一包30个,今年还剩29个”。

所以想让北欧生活方式在中国落脚,一些适当的调整也必不可少。

2014年Georg Jensen进入中国后,先是在北京的两家高端商场开专柜,才过了1年半就因为市场遇冷迅速关张。

经营者意识到市场对于北欧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准备好,教育人们多去体验更为重要,所以才开了The Georg餐厅。在这里,人们所使用的餐具全部来自Georg Jensen,可以在使用中感受餐具和器皿的手感。

The Georg餐厅楼上的旗舰店,展示柜中的是银器系列

“最开始是为了让人体验北欧生活才开的The Georg餐厅,没想到它的生意比Georg Jensen的销售好多了。”朱钦祺坦言道,经常有人在1楼餐厅用餐后,还不知道2楼有产品的销售,还是餐厅完成了人们去旗舰店的导流。

成功的品牌,其实卖的都是令人向往的生活意象,它们试图让消费者相信通过这些产品,人们就可以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消费和体验北欧的生活方式,大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简约、平和生活状态的向往。

图片资料:BCA胡明心、Georg Jensen

来源:菲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北京这家丹麦餐厅里,探讨过“北欧式生活”的意义

都在夸北欧设计,可中国人为什么就要过北欧的生活方式?

距离北京南锣鼓巷南口不远,东不压桥胡同的河边,顺着一个不起眼的小过道拐进去,就可以在隐蔽的四合院里找到Georg Jensen Hus。这里有全北京最好的丹麦餐厅The Georg,和丹麦皇室也在使用的设计品牌Georg Jensen旗舰店。

玉河遗址不远处,就是Georg Jensen Hus(摄影:胡明心)

北京的丹麦菜太少了,习惯了法餐、意餐的人们或许会忽然间晃神:还有丹麦菜?可别忘了,当年那个连续获得米其林星星和“全球第一称号”的哥本哈根红店NOMA就是标准的丹麦菜系。

The Georg最初的厨师班子和管理人员的确也都来自NOMA。这样一来,尽管2017年NOMA关闭了丹麦店,人们还可以在北京的这家餐厅里寻找一下感觉。

进门之后先见到院中的绿色(摄影:胡明心)

这里比起一般的饭店,反倒像颇为讲究的传统人家。进门先见影壁,再深入走,就可看见绿色葱葱的院子。一个类似客厅的中庭先迎接客人,中庭的座位和吧台可以喝点东西,再往里走才是餐厅。

从院子中需要先经过中庭和吧台,才能抵达餐厅的位置(摄影:胡明心)

餐厅是极简的北欧风格,只有室外的绿植可以作为装饰。菜系走NOMA的米其林风格,味道清淡,讲究食材的新鲜,还有摆盘与食器的搭配。餐厅每6个月餐厅会从别处邀请知名的大厨来店交流,每3-5个月便推出的新菜单为餐厅保持了新鲜感。

The Georg餐桌

Georg Jensen的旗舰店位于餐厅楼上。Georg Jensen最早因为生产丹麦皇室使用的银器而著名,也多与瑞典王子Sigvar Bernadotte等行业内资深设计师合作,因此给人留下了奢侈品家居的初印象。

Sigvar Bernadotte的Bernadotte系列餐具,手柄设计很有辨识度

第一次的形象转变发生在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战后物资紧张,品牌在外观设计不改变的情况下,用不锈钢代替银推出家用品,也因此开始进入大众生活。

最近Georg Jensen在Georg Jensen Hus首次发布了旅行箱包系列,这也是品牌通过推出购买频次更高的品类,尝试更大程度地进入日常消费。

Georg Jensen新发布的旅行系列

“我觉得应该把北欧生活方式带入中国,”朱钦祺(David Chu)用手指了指握着的杯子,这个杯子造型简单,但具有柔和而特别的的弧度。朱钦祺是Georg Jensen Hus的主人,他曾是男装品牌Nautica的创始人,也做过旅行箱品牌TUMI的CEO。

中国人为什么还需要北欧的生活方式?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

空间中有一个颇为中式的庭院,种有竹子(摄影:胡明心)

“首先,并不是说要把北欧生活方式原原本本地学过来,而是要在参与这种文化后慢慢提炼出适合自己的部分,”朱钦祺总结说:“北欧生活方式里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一种消费自信。”

在消费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就会开始焦虑地发现即使花了大价钱买很贵的东西,也未必真的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欧美的反消费主义和日本的“无印良品”思维就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

虽然北欧整体呈现的是一种均富的状态,但我们也很少看到有女孩子拿着爱马仕一类的奢侈品。她们选择生活中的用品,主要看重外观设计和使用体验,其次才是品牌。

北欧生活方式还鼓励为更好的生活体验买单。尤其是对于一些现代人来说,或许买得起Prada,但花时间和家人出门度假却成了奢侈品。北欧的生活智慧这时会给人们一些指导:让自己的家里更舒服,或是出门去体验世界。

“其次,北欧的设计风格和中国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本源性的,所以亚洲人也比较容易接受北欧的极简风格,”朱钦祺做了一个两手交叠的手势,解释说:“人类的历史一直都是这样层叠似的增长,比如中国古代瓷器的青花来自伊朗,比如中国的漆艺在日本开花。”

说到极简设计的始祖,往往会让人联想到宋朝的审美,这种极简风在输出到日本之后形成了侘寂美学。现代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丹麦知名的家具品牌Carl Hansen&Son在1950年代左右推出的经典设计“Y椅”,灵感就来自中国明代的木家具;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丹麦人约恩·乌松在中国工作生活过后,回到北欧做出了不少带有中国风格的建筑设计。

Georg Jensen Hus客厅(摄影:胡明心)

The Georg餐厅就是北欧生活方式在中国生长的一个例子。负责这个空间设计的,是丹麦NOMA餐厅的空间设计师Peter Bundgaard Rützou。他来到中国之后先是去走了走那些北京的人文名胜和本地材料市场走走,最终决定用能代表中国的材质做一个有点融合的极简空间。

最后餐厅有了简洁又有点冷淡的灰色墙面,它的工艺和老北京城墙的做法一致。设计师又用现代风格的落地门窗代替四合院的小窗户,让空间变得通透明亮。加上类似中国1930年代经常使用的钢窗,最终形成了这个中式、包豪斯工业感、Art Deco三种中西风格兼备的效果。

Georg Jensen Hus(摄影:胡明心)

不过,Peter Bundgaard Rützou做这个空间的时候是第一次来中国,并不了解中国的建筑材料。他大量用在室内墙壁的樟油本来是涂在户外用来防水的,所以整个空间开始的2年都伴随着浓浓的樟油味。

这个有趣的细节也从侧面反应出了北欧和中国在设计和生活上仍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比如蜡烛因为明亮温暖的意向而广受北欧高纬地区欢迎,Georg Jensen在丹麦市场颇受欢迎的烛台就在中国遇冷,难怪宜家的蜡烛被人吐槽“去年买了一包30个,今年还剩29个”。

所以想让北欧生活方式在中国落脚,一些适当的调整也必不可少。

2014年Georg Jensen进入中国后,先是在北京的两家高端商场开专柜,才过了1年半就因为市场遇冷迅速关张。

经营者意识到市场对于北欧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准备好,教育人们多去体验更为重要,所以才开了The Georg餐厅。在这里,人们所使用的餐具全部来自Georg Jensen,可以在使用中感受餐具和器皿的手感。

The Georg餐厅楼上的旗舰店,展示柜中的是银器系列

“最开始是为了让人体验北欧生活才开的The Georg餐厅,没想到它的生意比Georg Jensen的销售好多了。”朱钦祺坦言道,经常有人在1楼餐厅用餐后,还不知道2楼有产品的销售,还是餐厅完成了人们去旗舰店的导流。

成功的品牌,其实卖的都是令人向往的生活意象,它们试图让消费者相信通过这些产品,人们就可以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消费和体验北欧的生活方式,大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简约、平和生活状态的向往。

图片资料:BCA胡明心、Georg Jensen

来源:菲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