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亏损3.11亿到大赚1.09亿,联邦药二代打响漂亮反击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亏损3.11亿到大赚1.09亿,联邦药二代打响漂亮反击战

一代会老,二代当立!对于创一代的大家长或者家族企业领导者而言,企业成了他们“第二生命”;问题是,那些年事已高的“创一代”,正因为与企业之间有了一份难以分离、纠缠不放的情结,有意无意地拖滞了接班部署和交棒计划的执行。

关于“药二代”,我们已写了多篇,可医药圈里从不缺少故事。

壮志未酬身先死!4年前,也就是2013年4月15日,香港著名实业家、联邦制药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蔡金乐,因病医治无效于香港仁安医院病逝,享年72岁。因事出意外,来不及布置交班事宜,儿子蔡海山临危受命,被推举为联邦制药董事局主席,仓促接过了公司权力大棒。

今年3月,联邦制药发布2016年业绩,由盈转亏,年度净亏损3.11亿港元;与此同时,大摩等投行却将投资评级由“减持”升至与“大市同步”, 估值看高,却是为何呢?

一个亲力亲为的“药一代”

若追忆在现代中国医药长河中留下身影的人,联邦制药创始人蔡金乐算是一位,其创办的联邦制药,昔日国内抗生素龙头,如今已转为胰岛素领域的瞩目明星。

(联邦制药创始人、联邦制药董事局前主席蔡金乐)

蔡金乐祖籍广东揭阳(揭东县),1941年出生于一个泰国华侨家庭,他在台湾完成医学专业后,成了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

1964年,蔡金乐来到香港创业,创建了香港联邦制药有限公司,历经几十年的努力,成为香港医药界著名的实业家。

在《福布斯》历年的香港50豪排行榜上,蔡金乐家族曾几度上榜又跌出榜单之外,与之同样命运的还有绍荣钢铁庞鼎元家族等从事实业的富豪。由此看出,香港生产富豪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金融、投资、贸易领域,特别是地产行业过于强大,挤压了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失去平衡的香港产业结构,带来了社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双重失衡,已严重威害了香港未来的活力。

(联邦制药在香港主板上市)

1990年,蔡金乐在香港创办了联邦制药厂,并出任董事长、总经理,第二年,香港联邦制药的产品开始进入内地市场。1994年,蔡金乐成立了联邦制药中国销售部,并在珠海投资兴厂,创办了珠海联邦制药厂。此后,珠海联邦制药厂先后创建中山分厂、原料厂、开平厂、成都厂、内蒙厂,并于2003年成立联邦制药(成都)有限公司。2007年6月15日,联邦制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其时,蔡金乐旗下联邦制药拥有6000名员工,是一家垂直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医药产业集团。

马克思说过:“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如同许多创始人,蔡金乐的创业也是亲力亲为,让时间写下“积极存在”。

上市前后一段时间,联邦制药主要专注于原料药及制剂产品等领域,是国内抗生素类龙头药企。2011年,时年70岁的蔡金乐作出了一个出乎寻常的决定,要斥巨资杀入胰岛素市场。

当时,中国糖尿病患者已接近1亿,伴随着患病人数迅速攀升,国内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超过了100亿元,可国内胰岛素生产企业却仅仅分享到5%的市场,其余95%的市场份额均由外企控制。而本土领头企业通化东宝等,抗争几年仍未见盘子扩大。

做外资垄断市场的“搅局者”! 蔡金乐说:“我们不是要分到份额,要把外国人的产品赶出去。我们要以最好的产品,最好的服务,最便宜的价格把外国的产品赶出中国。”当然,蔡金乐说此话也是有一定底气的,当时联邦制药在珠海设厂时,抗生素市场就几乎被外资企业全部垄断;后来,凭着一开始做“阿莫西林”,没过几年,联邦制药的6-APA和半合成青霉素、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胶囊等抗生素药品,在国内牢牢占据领头位置。

(蔡金乐详解珠海工厂胰岛素基地的开工计划)

平常,人们经常看到蔡金乐在小白板上刷刷写写,讲解销售工作、基地开工等计划,凡事喜欢亲力亲为。蔡金乐下工厂,一定要和员工同吃,而且是吃大食堂,拒绝开小灶。许多在联邦工厂食堂吃过饭的客人,无不赞叹,原来,蔡金乐对员工食堂的建设一向很关心,无论是食堂的饭桌,还是厨具、饭菜,都有高要求。

而对公司经营,蔡金乐更是日夜奔忙。有一次,企业遇上经营瓶颈,销售滞缓,为了打开这个结,蔡金乐一个月内连续跑了十个省市,调研市场,常常是一下飞机就召集开会。他说,现在是非常时刻,不进步其实就是退步!老板退十步,干部就敢退百步,那么,员工退千步都是应该的,这队伍还咋带?

2011年,联邦制药二代胰岛素产品上市,产品5年内复合年增长达114%,如今,该企业是中国国内第一家同时生产和销售二代、三代胰岛素产品的企业。

一代会老,二代当立!对于创一代的大家长或者家族企业领导者而言,企业已成为他们的“第二生命”;因为创业者亲力亲为,已将毕生精力完全投入于企业的建设之中。

问题是,那些年事已高的“创一代”,正因为与企业之间有了一份难以分离、纠缠不放的情结,有意无意地拖滞了接班部署和交棒计划的执行。像联邦制药二代蔡海山的接棒,就是在仓促情形下扛过大旗,如此接手企业管理事务后,难免会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无形中影响及企业的发展进程和业绩表现上来。

临危受命的联邦“药二代”

蔡金乐是2013年4月15日在港因病辞世,其子蔡海山翌日就被委任为公司董事局主席及授权代表,颇有临危受命之味。

(联邦制药两代领导人蔡金乐与蔡海山)

蔡海山,生于1978年,20岁那年,即1998年,他获得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及外科学士双学位,并于上一年进入联邦制药实习,后在中山分公司从事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且任联邦制药的公司董事。

创始人蔡金乐病逝后,因“药二代” 蔡海山被扶上马过于仓促,当时就有人发文称,蔡金乐“壮志未酬身先死”,联邦制药“前程未卜命多舛”,对新老交替后这一家族企业前程命运未卜的担忧。

人们对新一代掌门人能力的各种怀疑也不无道理,其实蔡海山上位之时,也正是联邦制药内外交困之时,来自内外部各种压力和挑战都不轻松。

接任已故父亲职位之前,蔡海山经历长达十多年的接班历练。自2001起,他开始进入公司中层管理,并逐步升入管理高层,先后出任香港联邦制药厂有限公司董事、品质控制部经理、总经理。企业上市后,他又任联邦制药国际控股 (香港上市公司)董事、珠海联邦制药董事等职。

需要指出,无论是家族,还是企业,乃至一国政府,传承接班都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一旦缺乏规划,忽略接班问题,往往导致交棒仓促,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

(蔡海山回答投资者提问)

蔡金乐的去世,直接导致了联邦制药的股价大跌。究其原因,对二代接棒人仓促接班的不信任是一大因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创始人蔡金乐的死,也与其在企业困难面前以命相搏有关,像“蜡炬成灰”一样为家族企业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当然了,创一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对后来前行者的重大考验并没有随之而去。

多年来,联邦制药有二大命门:一是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的价格走向,因为这是主业;第二是蔡金乐“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那件大事——生物药胰岛素的科研创新及销售状况。

而摆在新一代联邦制药接班人蔡海山面前的挑战是,继多年过大的扩产和生物药研发的巨大投入后,原料药价格陷入漫长的低迷期,而生物药胰岛素2011年虽已上市,但打开量销尚有待时日;一旦联邦制药二大“命门”受堵,直接带来的将是紧绷的资金链。

(联邦制药的胰岛素生产车间)

总体而言,蔡海山的接班之路还是相当平稳,这与其此前的基层历练有关,虽未被父亲直接“扶上马”,但对公司业务流程及关键资源运用上还是较为“轻车熟道”;在他的带领下,联邦制药在2013、2014两大财年还是创下营收高峰。

正如前述“二命门”之困扰,2015年下半年开始,联邦制药的业绩开始走下坡路,2016年整年甚至还亏损3.11亿港元,而使人好奇的是,摩根士丹利发表研报,视亏损于不顾,却提升企业评级的预期,另外,大摩看好的之余,其他如德银、中金等国内投行,也纷纷给予积极的评价,莫非大行们压错“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几年前创始人蔡金乐在胰岛素上“种树”,如今已成了联邦制药向生物制剂转型的突破口。随着胰岛素产品链的不断丰富,胰岛素系列产品成为了公司的重点战略品种。

2017年1月6日,经过国内严格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及评审之后,联邦制药应用DNA基因重组技术自主研发的人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获批上市推广。至此,联邦制药成为国内同时拥有二代胰岛素和三代胰岛素的公司。“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 从2007年研发立项到2017年上市,十年考验辛酸可知。据说,蔡海山看到上市批件后,十分激动,毕竟这是蔡氏父子两代领军人共同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果不其然,三代胰岛素产品上市销售,令联邦制药抗生素业务在今年触底反弹,迎来业绩拐点。联邦制药公布的上半年中期业绩,已扭亏转盈,大赚1.09亿港元,而其在胰岛素领域布局全面,且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将成未来业绩稳定增长亮点。

(蔡海山(左)在重庆医科大学颁发“联邦医学教育奖学金”)

21世纪全球化及互联网时代下,家族企业有三难,解决不好很容易被打回原形,此“三难”分别是战略转型难、代际更替难、以及所有权更迭难。

与代际更替、所有权更迭这两个家族企业传承“老大难”相比,全球化特征的商业环境下,战略转型攸关企业的活力,甚至与企业“寿命”长久紧密相连。

从联邦制药二代人接力胰岛素的战略转型案例,我们注意到,对于家族企业而言,战略转型不仅仅是动用多少资本去技术投资,也不仅仅是采购多少先进机器,更在于家族成员尤其是二代接班人在战略转型上有多少进取心与投入度,是否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另外,家族成员内部及企业股东们是否有足够的团结及目标一致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亏损3.11亿到大赚1.09亿,联邦药二代打响漂亮反击战

一代会老,二代当立!对于创一代的大家长或者家族企业领导者而言,企业成了他们“第二生命”;问题是,那些年事已高的“创一代”,正因为与企业之间有了一份难以分离、纠缠不放的情结,有意无意地拖滞了接班部署和交棒计划的执行。

关于“药二代”,我们已写了多篇,可医药圈里从不缺少故事。

壮志未酬身先死!4年前,也就是2013年4月15日,香港著名实业家、联邦制药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蔡金乐,因病医治无效于香港仁安医院病逝,享年72岁。因事出意外,来不及布置交班事宜,儿子蔡海山临危受命,被推举为联邦制药董事局主席,仓促接过了公司权力大棒。

今年3月,联邦制药发布2016年业绩,由盈转亏,年度净亏损3.11亿港元;与此同时,大摩等投行却将投资评级由“减持”升至与“大市同步”, 估值看高,却是为何呢?

一个亲力亲为的“药一代”

若追忆在现代中国医药长河中留下身影的人,联邦制药创始人蔡金乐算是一位,其创办的联邦制药,昔日国内抗生素龙头,如今已转为胰岛素领域的瞩目明星。

(联邦制药创始人、联邦制药董事局前主席蔡金乐)

蔡金乐祖籍广东揭阳(揭东县),1941年出生于一个泰国华侨家庭,他在台湾完成医学专业后,成了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

1964年,蔡金乐来到香港创业,创建了香港联邦制药有限公司,历经几十年的努力,成为香港医药界著名的实业家。

在《福布斯》历年的香港50豪排行榜上,蔡金乐家族曾几度上榜又跌出榜单之外,与之同样命运的还有绍荣钢铁庞鼎元家族等从事实业的富豪。由此看出,香港生产富豪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金融、投资、贸易领域,特别是地产行业过于强大,挤压了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失去平衡的香港产业结构,带来了社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双重失衡,已严重威害了香港未来的活力。

(联邦制药在香港主板上市)

1990年,蔡金乐在香港创办了联邦制药厂,并出任董事长、总经理,第二年,香港联邦制药的产品开始进入内地市场。1994年,蔡金乐成立了联邦制药中国销售部,并在珠海投资兴厂,创办了珠海联邦制药厂。此后,珠海联邦制药厂先后创建中山分厂、原料厂、开平厂、成都厂、内蒙厂,并于2003年成立联邦制药(成都)有限公司。2007年6月15日,联邦制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其时,蔡金乐旗下联邦制药拥有6000名员工,是一家垂直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医药产业集团。

马克思说过:“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如同许多创始人,蔡金乐的创业也是亲力亲为,让时间写下“积极存在”。

上市前后一段时间,联邦制药主要专注于原料药及制剂产品等领域,是国内抗生素类龙头药企。2011年,时年70岁的蔡金乐作出了一个出乎寻常的决定,要斥巨资杀入胰岛素市场。

当时,中国糖尿病患者已接近1亿,伴随着患病人数迅速攀升,国内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超过了100亿元,可国内胰岛素生产企业却仅仅分享到5%的市场,其余95%的市场份额均由外企控制。而本土领头企业通化东宝等,抗争几年仍未见盘子扩大。

做外资垄断市场的“搅局者”! 蔡金乐说:“我们不是要分到份额,要把外国人的产品赶出去。我们要以最好的产品,最好的服务,最便宜的价格把外国的产品赶出中国。”当然,蔡金乐说此话也是有一定底气的,当时联邦制药在珠海设厂时,抗生素市场就几乎被外资企业全部垄断;后来,凭着一开始做“阿莫西林”,没过几年,联邦制药的6-APA和半合成青霉素、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胶囊等抗生素药品,在国内牢牢占据领头位置。

(蔡金乐详解珠海工厂胰岛素基地的开工计划)

平常,人们经常看到蔡金乐在小白板上刷刷写写,讲解销售工作、基地开工等计划,凡事喜欢亲力亲为。蔡金乐下工厂,一定要和员工同吃,而且是吃大食堂,拒绝开小灶。许多在联邦工厂食堂吃过饭的客人,无不赞叹,原来,蔡金乐对员工食堂的建设一向很关心,无论是食堂的饭桌,还是厨具、饭菜,都有高要求。

而对公司经营,蔡金乐更是日夜奔忙。有一次,企业遇上经营瓶颈,销售滞缓,为了打开这个结,蔡金乐一个月内连续跑了十个省市,调研市场,常常是一下飞机就召集开会。他说,现在是非常时刻,不进步其实就是退步!老板退十步,干部就敢退百步,那么,员工退千步都是应该的,这队伍还咋带?

2011年,联邦制药二代胰岛素产品上市,产品5年内复合年增长达114%,如今,该企业是中国国内第一家同时生产和销售二代、三代胰岛素产品的企业。

一代会老,二代当立!对于创一代的大家长或者家族企业领导者而言,企业已成为他们的“第二生命”;因为创业者亲力亲为,已将毕生精力完全投入于企业的建设之中。

问题是,那些年事已高的“创一代”,正因为与企业之间有了一份难以分离、纠缠不放的情结,有意无意地拖滞了接班部署和交棒计划的执行。像联邦制药二代蔡海山的接棒,就是在仓促情形下扛过大旗,如此接手企业管理事务后,难免会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无形中影响及企业的发展进程和业绩表现上来。

临危受命的联邦“药二代”

蔡金乐是2013年4月15日在港因病辞世,其子蔡海山翌日就被委任为公司董事局主席及授权代表,颇有临危受命之味。

(联邦制药两代领导人蔡金乐与蔡海山)

蔡海山,生于1978年,20岁那年,即1998年,他获得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及外科学士双学位,并于上一年进入联邦制药实习,后在中山分公司从事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且任联邦制药的公司董事。

创始人蔡金乐病逝后,因“药二代” 蔡海山被扶上马过于仓促,当时就有人发文称,蔡金乐“壮志未酬身先死”,联邦制药“前程未卜命多舛”,对新老交替后这一家族企业前程命运未卜的担忧。

人们对新一代掌门人能力的各种怀疑也不无道理,其实蔡海山上位之时,也正是联邦制药内外交困之时,来自内外部各种压力和挑战都不轻松。

接任已故父亲职位之前,蔡海山经历长达十多年的接班历练。自2001起,他开始进入公司中层管理,并逐步升入管理高层,先后出任香港联邦制药厂有限公司董事、品质控制部经理、总经理。企业上市后,他又任联邦制药国际控股 (香港上市公司)董事、珠海联邦制药董事等职。

需要指出,无论是家族,还是企业,乃至一国政府,传承接班都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一旦缺乏规划,忽略接班问题,往往导致交棒仓促,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

(蔡海山回答投资者提问)

蔡金乐的去世,直接导致了联邦制药的股价大跌。究其原因,对二代接棒人仓促接班的不信任是一大因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创始人蔡金乐的死,也与其在企业困难面前以命相搏有关,像“蜡炬成灰”一样为家族企业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当然了,创一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对后来前行者的重大考验并没有随之而去。

多年来,联邦制药有二大命门:一是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的价格走向,因为这是主业;第二是蔡金乐“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那件大事——生物药胰岛素的科研创新及销售状况。

而摆在新一代联邦制药接班人蔡海山面前的挑战是,继多年过大的扩产和生物药研发的巨大投入后,原料药价格陷入漫长的低迷期,而生物药胰岛素2011年虽已上市,但打开量销尚有待时日;一旦联邦制药二大“命门”受堵,直接带来的将是紧绷的资金链。

(联邦制药的胰岛素生产车间)

总体而言,蔡海山的接班之路还是相当平稳,这与其此前的基层历练有关,虽未被父亲直接“扶上马”,但对公司业务流程及关键资源运用上还是较为“轻车熟道”;在他的带领下,联邦制药在2013、2014两大财年还是创下营收高峰。

正如前述“二命门”之困扰,2015年下半年开始,联邦制药的业绩开始走下坡路,2016年整年甚至还亏损3.11亿港元,而使人好奇的是,摩根士丹利发表研报,视亏损于不顾,却提升企业评级的预期,另外,大摩看好的之余,其他如德银、中金等国内投行,也纷纷给予积极的评价,莫非大行们压错“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几年前创始人蔡金乐在胰岛素上“种树”,如今已成了联邦制药向生物制剂转型的突破口。随着胰岛素产品链的不断丰富,胰岛素系列产品成为了公司的重点战略品种。

2017年1月6日,经过国内严格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现场核查及评审之后,联邦制药应用DNA基因重组技术自主研发的人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获批上市推广。至此,联邦制药成为国内同时拥有二代胰岛素和三代胰岛素的公司。“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 从2007年研发立项到2017年上市,十年考验辛酸可知。据说,蔡海山看到上市批件后,十分激动,毕竟这是蔡氏父子两代领军人共同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果不其然,三代胰岛素产品上市销售,令联邦制药抗生素业务在今年触底反弹,迎来业绩拐点。联邦制药公布的上半年中期业绩,已扭亏转盈,大赚1.09亿港元,而其在胰岛素领域布局全面,且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将成未来业绩稳定增长亮点。

(蔡海山(左)在重庆医科大学颁发“联邦医学教育奖学金”)

21世纪全球化及互联网时代下,家族企业有三难,解决不好很容易被打回原形,此“三难”分别是战略转型难、代际更替难、以及所有权更迭难。

与代际更替、所有权更迭这两个家族企业传承“老大难”相比,全球化特征的商业环境下,战略转型攸关企业的活力,甚至与企业“寿命”长久紧密相连。

从联邦制药二代人接力胰岛素的战略转型案例,我们注意到,对于家族企业而言,战略转型不仅仅是动用多少资本去技术投资,也不仅仅是采购多少先进机器,更在于家族成员尤其是二代接班人在战略转型上有多少进取心与投入度,是否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另外,家族成员内部及企业股东们是否有足够的团结及目标一致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