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90后心中的神坛:兴趣至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90后心中的神坛:兴趣至上

兴趣,是生活高压之下必然产生的逃逸口,也是让大脑保持活力的准则。

文 | 阑夕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国内上映4周,累计票房达到了6600万。作为一个彻头彻尾没有任何爆米花属性的文艺片,在剧情缓慢到足以让绝大多数观众昏睡过去的程度下,能够拿到这个数字实在不容易。很显然,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情绪化的胜利,它不仅仅给国内的观众带来一场关于审美和艺术的洗礼,更让观众再一次或者第一次记住了梵高和他的「心中的火」:

在我们的心里或许都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的一缕青烟,不去理会。现在让我看一看你,应该干什么呢?人们必须守护那把内心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大概会停下来吧?心里多么着急。

多么着急。最后他终于带着这些焦虑,留下一屋子璀璨,离开了这个烟雾缭绕的世界。很多人翻出了「Doctor Who」里关于梵高的那一集,在片中梵高被带到了现代,站在挂满自己作品人潮如织的博物馆里,面对世人对自己的称赞,哭得难以自抑。

稍微了解梵高生平的人都应该知道,其实对于他来说,「画画」本应该只是一个微不足道也无伤大雅的兴趣,最终却成为耗尽他心力却也成就他身后名的一切。单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梵高应该是「兴趣经济」相关鸡汤材料的第一交椅,可能胜出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几条街。然而在广大的学子和家长的教育素材中,从来只有爱因斯坦,没有梵高,这是为什么呢?

大抵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中其实从来都没有对「兴趣」真正感过兴趣。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今的爱因斯坦之所以走红,只是因为他的兴趣是物理学——恰好在高考名录中。而绘画,或者称美术,则从来都是野路子。前段时间微博上「我们是艺术生,但我们不是坏孩子」的短视频,就惟妙惟肖的重现了从老师到家长到学生是如何将学美术这件事情逼上了耻辱柱。

有一个和功名利禄无关的兴趣,还希望为此做出更多努力,一直以来,都是令人恐惧的。

然而令人庆幸的是,终究还是有人记得「兴趣」的重要,也还有企业在相信「兴趣经济」的未来。QQ浏览器在2017年年末举办了一场名为「兴趣招领处」的艺术展,这个在北京798艺术区呈现的装置展上,分布着用垃圾桶盛装的99个「被遗失」的兴趣物件。画笔、吉他、Coser服、美食、相机、天文望远镜……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个迫于现实有心无力的叹息,全职妈妈的身份转换,工作压力的无情,父母之命的无法抗拒,这些故事在后续的改编视频里呈现出来,引发90后和95后人群的纷纷共鸣。

随后,QQ浏览器还请来包括Papi酱在内的诸多网络大V为这次的「兴趣世界狂欢节」站台,分为读书、美食、追星、二次元等多个不同的阵营,让用户加入抽奖狂欢中,体验一把兴趣带来的额外之喜。兴趣社交一直是腾讯持续关注的领域,QQ浏览器的用户人群主要集中在90后和95后中,因此和兴趣社交以及兴趣经济的重合度很高。可以说这次的运作,算是跟在「至爱梵高」后不久,再次击中了年轻族群关于兴趣的神经。

晏劭廷这个17岁的高中生,以「最年轻的红点获奖者」这个身份,在最近的互联网上掀起不少的讨论。很显然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而是将自己的兴趣「手工」、「滑板」和「音乐」放在了人生最重要的阶梯上,并且最终凭借这些按照传统定义来说不务正业的兴趣,拿下了一个国际大奖。他说,00后是非常不同的一群人。这就是坚守兴趣带来的不同。

一方面来说,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年轻族群们,比起前辈来说具备更开放的心态和价值观,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哪怕不能为之坚守,至少也会将它始终放置在内心深处的神坛之上。

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比起前辈人来说,更具备追求兴趣的环境。前段时间流传的关于「爸妈辈们不为人知的青春时光」之类的鸡汤,诘问年轻人是否关心过父母辈的兴趣和理想。无论这个鸡汤的逻辑上有多少不忍直视的错误,但是有一点是对的:严苛的现实生活让太多人放弃了让自己的兴趣成为梦想的机会。而现在无论是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宽松化,还是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机遇,都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可能性,逐渐的,兴趣有了变现的渠道。这也是兴趣经济之所以会崛起的原因之一。

于是「兴趣」在现在的年轻族群里变成了更有价值的一个名词,不仅仅是停留在带来更多乐趣的层面上。更多的时候,兴趣会借助互联网成为社交的基础,它可以带来新的朋友和情感;它还可以成为收获成就感的利器,没有比兴趣更好的驱动力,你心甘情愿为它付出更多努力,也会因此在得到肯定时感到更多的骄傲。

内容付费和自媒体的崛起,让拥有兴趣并且愿意为之付出的年轻人更容易成为网络上的明星,他们可以以此证明自己和自己的兴趣的价值。同时电商平台和3D打印之类的技术的发展,也让各类兴趣产物有了可以轻松流通的渠道,当然也是更直接的从兴趣中获益的渠道。兴趣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值得所有的年轻人摩拳擦掌。

QQ浏览器这种针对年轻族群的产品,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风潮,它将兴趣圈作为留住年轻用户的手段之一,因为它深切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将兴趣看得足够重要。甚至可以说,能够保持兴趣,是让年轻人的灵魂区隔于中年人的秘诀。

兴趣,是生活高压之下必然产生的逃逸口,也是让大脑保持活力的准则。比起中年人千篇一律的「30岁退休」的奋斗目标,年轻人们更舍得为自己的梦想打磨更五光十色也更为久远的相处。年轻人需要寻觅更多和兴趣相关的信息,也同时需要将兴趣变现的渠道,一来一往之间,QQ浏览器这样的产品作为中间的平台媒介,自然有着稳赚不赔的生意经。它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兴趣标签一再稳固,让用户牢记这一点,然后留在这个平台上。

世人常说,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而言,最绝对的优势就是人生经验的累积。这种累积,并不是看多少书、走多少路就能够简单堆砌起来的。它需要的是一种带着思考能力的体验,你花在琳琅满目的兴趣上的时间越多,它们都会给你越多的回馈。最终这些东西会成就独一无二的灵魂,哪怕最终归于沉寂,你的灵魂也是一种五彩斑斓的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90后心中的神坛:兴趣至上

兴趣,是生活高压之下必然产生的逃逸口,也是让大脑保持活力的准则。

文 | 阑夕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国内上映4周,累计票房达到了6600万。作为一个彻头彻尾没有任何爆米花属性的文艺片,在剧情缓慢到足以让绝大多数观众昏睡过去的程度下,能够拿到这个数字实在不容易。很显然,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情绪化的胜利,它不仅仅给国内的观众带来一场关于审美和艺术的洗礼,更让观众再一次或者第一次记住了梵高和他的「心中的火」:

在我们的心里或许都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的一缕青烟,不去理会。现在让我看一看你,应该干什么呢?人们必须守护那把内心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大概会停下来吧?心里多么着急。

多么着急。最后他终于带着这些焦虑,留下一屋子璀璨,离开了这个烟雾缭绕的世界。很多人翻出了「Doctor Who」里关于梵高的那一集,在片中梵高被带到了现代,站在挂满自己作品人潮如织的博物馆里,面对世人对自己的称赞,哭得难以自抑。

稍微了解梵高生平的人都应该知道,其实对于他来说,「画画」本应该只是一个微不足道也无伤大雅的兴趣,最终却成为耗尽他心力却也成就他身后名的一切。单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梵高应该是「兴趣经济」相关鸡汤材料的第一交椅,可能胜出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几条街。然而在广大的学子和家长的教育素材中,从来只有爱因斯坦,没有梵高,这是为什么呢?

大抵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中其实从来都没有对「兴趣」真正感过兴趣。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今的爱因斯坦之所以走红,只是因为他的兴趣是物理学——恰好在高考名录中。而绘画,或者称美术,则从来都是野路子。前段时间微博上「我们是艺术生,但我们不是坏孩子」的短视频,就惟妙惟肖的重现了从老师到家长到学生是如何将学美术这件事情逼上了耻辱柱。

有一个和功名利禄无关的兴趣,还希望为此做出更多努力,一直以来,都是令人恐惧的。

然而令人庆幸的是,终究还是有人记得「兴趣」的重要,也还有企业在相信「兴趣经济」的未来。QQ浏览器在2017年年末举办了一场名为「兴趣招领处」的艺术展,这个在北京798艺术区呈现的装置展上,分布着用垃圾桶盛装的99个「被遗失」的兴趣物件。画笔、吉他、Coser服、美食、相机、天文望远镜……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个迫于现实有心无力的叹息,全职妈妈的身份转换,工作压力的无情,父母之命的无法抗拒,这些故事在后续的改编视频里呈现出来,引发90后和95后人群的纷纷共鸣。

随后,QQ浏览器还请来包括Papi酱在内的诸多网络大V为这次的「兴趣世界狂欢节」站台,分为读书、美食、追星、二次元等多个不同的阵营,让用户加入抽奖狂欢中,体验一把兴趣带来的额外之喜。兴趣社交一直是腾讯持续关注的领域,QQ浏览器的用户人群主要集中在90后和95后中,因此和兴趣社交以及兴趣经济的重合度很高。可以说这次的运作,算是跟在「至爱梵高」后不久,再次击中了年轻族群关于兴趣的神经。

晏劭廷这个17岁的高中生,以「最年轻的红点获奖者」这个身份,在最近的互联网上掀起不少的讨论。很显然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而是将自己的兴趣「手工」、「滑板」和「音乐」放在了人生最重要的阶梯上,并且最终凭借这些按照传统定义来说不务正业的兴趣,拿下了一个国际大奖。他说,00后是非常不同的一群人。这就是坚守兴趣带来的不同。

一方面来说,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年轻族群们,比起前辈来说具备更开放的心态和价值观,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哪怕不能为之坚守,至少也会将它始终放置在内心深处的神坛之上。

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比起前辈人来说,更具备追求兴趣的环境。前段时间流传的关于「爸妈辈们不为人知的青春时光」之类的鸡汤,诘问年轻人是否关心过父母辈的兴趣和理想。无论这个鸡汤的逻辑上有多少不忍直视的错误,但是有一点是对的:严苛的现实生活让太多人放弃了让自己的兴趣成为梦想的机会。而现在无论是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宽松化,还是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机遇,都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可能性,逐渐的,兴趣有了变现的渠道。这也是兴趣经济之所以会崛起的原因之一。

于是「兴趣」在现在的年轻族群里变成了更有价值的一个名词,不仅仅是停留在带来更多乐趣的层面上。更多的时候,兴趣会借助互联网成为社交的基础,它可以带来新的朋友和情感;它还可以成为收获成就感的利器,没有比兴趣更好的驱动力,你心甘情愿为它付出更多努力,也会因此在得到肯定时感到更多的骄傲。

内容付费和自媒体的崛起,让拥有兴趣并且愿意为之付出的年轻人更容易成为网络上的明星,他们可以以此证明自己和自己的兴趣的价值。同时电商平台和3D打印之类的技术的发展,也让各类兴趣产物有了可以轻松流通的渠道,当然也是更直接的从兴趣中获益的渠道。兴趣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值得所有的年轻人摩拳擦掌。

QQ浏览器这种针对年轻族群的产品,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风潮,它将兴趣圈作为留住年轻用户的手段之一,因为它深切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将兴趣看得足够重要。甚至可以说,能够保持兴趣,是让年轻人的灵魂区隔于中年人的秘诀。

兴趣,是生活高压之下必然产生的逃逸口,也是让大脑保持活力的准则。比起中年人千篇一律的「30岁退休」的奋斗目标,年轻人们更舍得为自己的梦想打磨更五光十色也更为久远的相处。年轻人需要寻觅更多和兴趣相关的信息,也同时需要将兴趣变现的渠道,一来一往之间,QQ浏览器这样的产品作为中间的平台媒介,自然有着稳赚不赔的生意经。它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兴趣标签一再稳固,让用户牢记这一点,然后留在这个平台上。

世人常说,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而言,最绝对的优势就是人生经验的累积。这种累积,并不是看多少书、走多少路就能够简单堆砌起来的。它需要的是一种带着思考能力的体验,你花在琳琅满目的兴趣上的时间越多,它们都会给你越多的回馈。最终这些东西会成就独一无二的灵魂,哪怕最终归于沉寂,你的灵魂也是一种五彩斑斓的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