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还原《妖猫传》那些真实的幻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还原《妖猫传》那些真实的幻术

幻术是古代一种有趣的民间技艺,它有一点类似于魔术,可以通过某些技巧幻化出惊人的现象。直到今日,它依然在大众娱乐的舞台上繁荣生长。因为其超自然性,幻术也常常是叙事文学的重要母题,唐代大量传奇中就有丰富的对幻术的描写。

资料图

幻术的流行是伴随着杂技、散乐等民间游戏而发的,但是这些来源于西域的幻术,从开始就有宗教意味。而真实与虚幻亦往往是宗教阐释其法理的思维模式,幻术游走于真实与虚幻间,最能给人以直观体会。在真真假假的世界中,人类欲抓住的是情……所谓“世总为情,情生诗歌”,明知无情却还执著于情,甚至相信情感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也许唯其如此,人类才能在真与假之间,得以窥见某种玄妙境界,达到“道”的境界

幻术在艺人手里是娱乐大众的谋生手段,到了僧道信徒中则是一种修道悟道的途径,而在文人笔下,则又成为一种摇曳变幻的叙事艺术。当你体验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幻术之后,值得留下的,或许就是记住那份体验,并回味那段情感吧

诸雨辰

由陈凯歌导演的贺岁奇幻电影《妖猫传》仍在热映中,上映两周票房攀升突破5亿元,且评分网站出现分数回升现象。《妖猫传》引发的热议话题不断,其中,幻术尤为观众所乐道。奇幻、悬疑、幻术,妖猫、白鹤少年等,在真真假假的相互交错中,《妖猫传》让观众印象深刻地感受了一番唐代的幻术文化。

幻术是古代一种有趣的民间技艺,它有一点类似于魔术,可以通过某些技巧幻化出惊人的现象。直到今日,它依然在大众娱乐的舞台上繁荣生长。因为其超自然性,幻术也常常是叙事文学的重要母题,唐代大量传奇中就有丰富的对幻术的描写。

那么,幻术从何而来?在娱乐之外又有何功能呢?

幻术,唐传奇中一个常见的母题

在《妖猫传》中,丹龙化身艺人,以幻术卖瓜,洒下种子,瞬间即可开花结瓜。众人皆以为奇,只有空海和尚看透是幻术,这里其实就运用了唐传奇中一个常见的母题。

比如,薛渔思的《河东记》写板桥三娘子使偶人种荞麦,“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持践,可得七八升”。又如徐铉的《稽神录》写大梁逆旅有客卖皂荚,生意兴隆,有好事者就半夜里窥伺他,只见其“除治床前数尺之地,甚熟,既而出皂荚十数枚种之。少顷既生,时窥之,转复滋长。向晓,则已垂实矣。即自采掇,伐其树,锉而焚之。”可以看到,植物速生幻术,往往与直接性的营利活动有关,最具民间性。

明代《文章辨体汇选》中还收录佚名《妖人幻术判》,记载了一件唐代幻术案件:“常州申称钱客每以种瓜为业,遂被伶人洪崖盗食,其瓜并尽,为客所擒。遂作术化出满田是瓜,客乃放之,去后了复无瓜,客诣县告崖是妖贼。”这些超越了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超自然现象,人们无法解释,也正是幻术吸引人的地方。

还有一些幻术,奇幻色彩更浓,比如点化之术。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天宝年间道士孙甑生“折草为人马,乘之东西驰走”。冯翊子《桂苑丛谈》写咸通年间进士张辞能用纸“剪蛱蝶二三十枚,以气吹之,成列而飞”。此是点化死物为活物,所以神奇。

还有以人化虎的,比如《原化记》载监察御史柳并在岭南遇一胡僧,“投皮与僧衣之,便作虎状,哮吼怒目,光如电掣,跳跃掰扯。良久,复为人形”。这些情节单元,在电影《妖猫传》中也被多次使用。

点化幻术中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点石成金的母题,就连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有记载:

又正郎萧渤罢白波辇运,至京师,有黥卒姓石,能以瓦石沙土,手挼之悉成银,渤厚礼之,问其法,石曰:“此真气所化,未可遽传。若服丹药,可呵而变也。”遂授渤丹数粒。渤饵之,取瓦石呵之,亦皆成银。渤乃丞相荆公姻家,是时丞相当国,余为宰士,目睹此事,都下士人求见石者如市,遂逃去,不知所在。石才去,渤之术遂无验。石,齐人也。时曾子固守齐,闻之,亦使人访其家,了不知石所在。渤既服其丹,亦宜有补年寿,然不数年间,渤乃病卒。疑其所化特幻耳(卷二十《神奇》)。

沈括说北宋神宗时期,有人能化砂石为银,甚至还把技艺通过仙丹传授给了王安石的姻家,包括沈括自己也是亲眼目睹此事,当然信以为真。可是后来这个石姓人氏见围观者太多就逃跑了,曾巩派人去找也找不到,因而最终沈括怀疑点石成银之法其实只是一种幻术。点化类幻术一般不为营利,却往往有炫奇特征,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体验。

更厉害的幻术是直接虚拟情境,这就不是一般“变戏法”式的小打小闹了。虚拟情境的幻术往往有更浓的宗教气息,以李复言《续玄怪录》中杜子春求仙为代表。道士欲度化杜子春成仙,于是考验他,通过幻术在他眼前呈现出恶鬼夜叉、猛兽地狱、妻子儿女,但是道士事先告诉他这都是虚幻的,要求杜子春坚持闭口不言。

结果杜子春顺利通过了恶鬼、猛兽、妻子等关,却因为小儿子被撞死而发出“噫”之声,结果幻术结束,求仙之路破灭。归根结底,杜子春还是忘不了人世的“爱”。这个故事中的幻术既不具营利性,又不具有炫奇特征,而是带有宗教教化意味。

幻术,在真实与虚幻间最关情

那么。这些令人炫目称奇的幻术,又从何而来呢?

一般认为,唐代盛行的幻术来自西域,唐玄奘就记载婆罗泥斯国有烈士池,“数百年前有一隐士,于此池侧结庐屏迹,博习伎术,究极神理,能使瓦砾为宝,人畜易形”。《法苑珠林》也记载唐初王玄策出使印度,观赏五女戏、截舌抽肠等幻术的故事。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在其《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中,认为唐代这些“幻人”都是从突厥斯坦和印度进入唐朝各地的,而且在凉州和洛阳等地的寺庙中,还定期举行幻术表演,唐玄宗甚至还采取了鼓励态度。当然,幻术中那些涉及自残、自虐的,有时会因“幻惑百姓”而被遣返禁止,我们熟知韩愈的《谏迎佛骨表》中就对宗教信徒自残身体的行为痛心疾首,并以此为由希望阻止唐宪宗迎佛骨。

有趣的是,幻术这种超自然的神秘现象,由于和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相异趣,在文学叙事中还可能构成对儒者的揶揄元素。韩愈上《谏迎佛骨表》,因为说出了皇帝信佛而短命的话,自然触怒了唐宪宗而被贬官,民间故事就开始拿韩愈做文章了。

故事是这样讲的,说韩愈有个侄子就是韩湘子,落拓不羁,韩愈劝他学习,韩湘子却称自己有异能。于是在冬季种植牡丹花,而且还能让牡丹花变色,牡丹开花后,花瓣内有金字诗一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不解,韩湘子却只说:“事久乃验。”等到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在路上见到凄凉风景,才想起来韩湘子的那句诗。韩湘子被说成是韩愈的侄子,可能源于韩愈的诗题《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但编出韩湘子施展幻术以及预言未来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对韩愈这样一位主张灭佛的儒家捍卫者的敌意释放呢?

幻术的流行是伴随着杂技、散乐等民间游戏而发的,但是这些来源于西域的幻术,从开始就有宗教意味,比如王立等人就认为种植速长母题源于佛经中菩提树的神变能力。而真实与虚幻亦往往是宗教阐释其法理的思维模式,幻术游走于真实与虚幻间,最能给人以直观体会。

“假作真时真亦假”,亲眼所见反而是假的,那么往深了说,有意建构的(无论是物质还是意识)也可能反而是假的。而你以为是虚幻的、是小说的,反而却是真的。在真真假假的世界中,人类欲抓住的是情,而情却来源于虚幻的现实,无论是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叙事,还是《妖猫传》这番解构李隆基、杨贵妃爱情的叙事皆是如此。

但是文人往往不甘于此,宗教要人消灭个人意志,文人却仍然歌颂情感,所谓“世总为情,情生诗歌”(汤显祖《耳伯麻姑游诗序》),明知无情却还执著于情,甚至相信情感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也许唯其如此,人类才能在真与假之间,得以窥见某种玄妙境界,达到“道”的境界。

幻术在艺人手里是娱乐大众的谋生手段,到了僧道信徒中则是一种修道悟道的途径,而在文人笔下,则又成为一种摇曳变幻的叙事艺术。当你体验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幻术之后,值得留下的,或许就是记住那份体验,并回味那段情感吧。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还原《妖猫传》那些真实的幻术

幻术是古代一种有趣的民间技艺,它有一点类似于魔术,可以通过某些技巧幻化出惊人的现象。直到今日,它依然在大众娱乐的舞台上繁荣生长。因为其超自然性,幻术也常常是叙事文学的重要母题,唐代大量传奇中就有丰富的对幻术的描写。

资料图

幻术的流行是伴随着杂技、散乐等民间游戏而发的,但是这些来源于西域的幻术,从开始就有宗教意味。而真实与虚幻亦往往是宗教阐释其法理的思维模式,幻术游走于真实与虚幻间,最能给人以直观体会。在真真假假的世界中,人类欲抓住的是情……所谓“世总为情,情生诗歌”,明知无情却还执著于情,甚至相信情感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也许唯其如此,人类才能在真与假之间,得以窥见某种玄妙境界,达到“道”的境界

幻术在艺人手里是娱乐大众的谋生手段,到了僧道信徒中则是一种修道悟道的途径,而在文人笔下,则又成为一种摇曳变幻的叙事艺术。当你体验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幻术之后,值得留下的,或许就是记住那份体验,并回味那段情感吧

诸雨辰

由陈凯歌导演的贺岁奇幻电影《妖猫传》仍在热映中,上映两周票房攀升突破5亿元,且评分网站出现分数回升现象。《妖猫传》引发的热议话题不断,其中,幻术尤为观众所乐道。奇幻、悬疑、幻术,妖猫、白鹤少年等,在真真假假的相互交错中,《妖猫传》让观众印象深刻地感受了一番唐代的幻术文化。

幻术是古代一种有趣的民间技艺,它有一点类似于魔术,可以通过某些技巧幻化出惊人的现象。直到今日,它依然在大众娱乐的舞台上繁荣生长。因为其超自然性,幻术也常常是叙事文学的重要母题,唐代大量传奇中就有丰富的对幻术的描写。

那么,幻术从何而来?在娱乐之外又有何功能呢?

幻术,唐传奇中一个常见的母题

在《妖猫传》中,丹龙化身艺人,以幻术卖瓜,洒下种子,瞬间即可开花结瓜。众人皆以为奇,只有空海和尚看透是幻术,这里其实就运用了唐传奇中一个常见的母题。

比如,薛渔思的《河东记》写板桥三娘子使偶人种荞麦,“须臾生,花发麦熟,令小人收割持践,可得七八升”。又如徐铉的《稽神录》写大梁逆旅有客卖皂荚,生意兴隆,有好事者就半夜里窥伺他,只见其“除治床前数尺之地,甚熟,既而出皂荚十数枚种之。少顷既生,时窥之,转复滋长。向晓,则已垂实矣。即自采掇,伐其树,锉而焚之。”可以看到,植物速生幻术,往往与直接性的营利活动有关,最具民间性。

明代《文章辨体汇选》中还收录佚名《妖人幻术判》,记载了一件唐代幻术案件:“常州申称钱客每以种瓜为业,遂被伶人洪崖盗食,其瓜并尽,为客所擒。遂作术化出满田是瓜,客乃放之,去后了复无瓜,客诣县告崖是妖贼。”这些超越了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超自然现象,人们无法解释,也正是幻术吸引人的地方。

还有一些幻术,奇幻色彩更浓,比如点化之术。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天宝年间道士孙甑生“折草为人马,乘之东西驰走”。冯翊子《桂苑丛谈》写咸通年间进士张辞能用纸“剪蛱蝶二三十枚,以气吹之,成列而飞”。此是点化死物为活物,所以神奇。

还有以人化虎的,比如《原化记》载监察御史柳并在岭南遇一胡僧,“投皮与僧衣之,便作虎状,哮吼怒目,光如电掣,跳跃掰扯。良久,复为人形”。这些情节单元,在电影《妖猫传》中也被多次使用。

点化幻术中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点石成金的母题,就连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有记载:

又正郎萧渤罢白波辇运,至京师,有黥卒姓石,能以瓦石沙土,手挼之悉成银,渤厚礼之,问其法,石曰:“此真气所化,未可遽传。若服丹药,可呵而变也。”遂授渤丹数粒。渤饵之,取瓦石呵之,亦皆成银。渤乃丞相荆公姻家,是时丞相当国,余为宰士,目睹此事,都下士人求见石者如市,遂逃去,不知所在。石才去,渤之术遂无验。石,齐人也。时曾子固守齐,闻之,亦使人访其家,了不知石所在。渤既服其丹,亦宜有补年寿,然不数年间,渤乃病卒。疑其所化特幻耳(卷二十《神奇》)。

沈括说北宋神宗时期,有人能化砂石为银,甚至还把技艺通过仙丹传授给了王安石的姻家,包括沈括自己也是亲眼目睹此事,当然信以为真。可是后来这个石姓人氏见围观者太多就逃跑了,曾巩派人去找也找不到,因而最终沈括怀疑点石成银之法其实只是一种幻术。点化类幻术一般不为营利,却往往有炫奇特征,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体验。

更厉害的幻术是直接虚拟情境,这就不是一般“变戏法”式的小打小闹了。虚拟情境的幻术往往有更浓的宗教气息,以李复言《续玄怪录》中杜子春求仙为代表。道士欲度化杜子春成仙,于是考验他,通过幻术在他眼前呈现出恶鬼夜叉、猛兽地狱、妻子儿女,但是道士事先告诉他这都是虚幻的,要求杜子春坚持闭口不言。

结果杜子春顺利通过了恶鬼、猛兽、妻子等关,却因为小儿子被撞死而发出“噫”之声,结果幻术结束,求仙之路破灭。归根结底,杜子春还是忘不了人世的“爱”。这个故事中的幻术既不具营利性,又不具有炫奇特征,而是带有宗教教化意味。

幻术,在真实与虚幻间最关情

那么。这些令人炫目称奇的幻术,又从何而来呢?

一般认为,唐代盛行的幻术来自西域,唐玄奘就记载婆罗泥斯国有烈士池,“数百年前有一隐士,于此池侧结庐屏迹,博习伎术,究极神理,能使瓦砾为宝,人畜易形”。《法苑珠林》也记载唐初王玄策出使印度,观赏五女戏、截舌抽肠等幻术的故事。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在其《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中,认为唐代这些“幻人”都是从突厥斯坦和印度进入唐朝各地的,而且在凉州和洛阳等地的寺庙中,还定期举行幻术表演,唐玄宗甚至还采取了鼓励态度。当然,幻术中那些涉及自残、自虐的,有时会因“幻惑百姓”而被遣返禁止,我们熟知韩愈的《谏迎佛骨表》中就对宗教信徒自残身体的行为痛心疾首,并以此为由希望阻止唐宪宗迎佛骨。

有趣的是,幻术这种超自然的神秘现象,由于和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相异趣,在文学叙事中还可能构成对儒者的揶揄元素。韩愈上《谏迎佛骨表》,因为说出了皇帝信佛而短命的话,自然触怒了唐宪宗而被贬官,民间故事就开始拿韩愈做文章了。

故事是这样讲的,说韩愈有个侄子就是韩湘子,落拓不羁,韩愈劝他学习,韩湘子却称自己有异能。于是在冬季种植牡丹花,而且还能让牡丹花变色,牡丹开花后,花瓣内有金字诗一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不解,韩湘子却只说:“事久乃验。”等到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在路上见到凄凉风景,才想起来韩湘子的那句诗。韩湘子被说成是韩愈的侄子,可能源于韩愈的诗题《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但编出韩湘子施展幻术以及预言未来的故事,又何尝不是对韩愈这样一位主张灭佛的儒家捍卫者的敌意释放呢?

幻术的流行是伴随着杂技、散乐等民间游戏而发的,但是这些来源于西域的幻术,从开始就有宗教意味,比如王立等人就认为种植速长母题源于佛经中菩提树的神变能力。而真实与虚幻亦往往是宗教阐释其法理的思维模式,幻术游走于真实与虚幻间,最能给人以直观体会。

“假作真时真亦假”,亲眼所见反而是假的,那么往深了说,有意建构的(无论是物质还是意识)也可能反而是假的。而你以为是虚幻的、是小说的,反而却是真的。在真真假假的世界中,人类欲抓住的是情,而情却来源于虚幻的现实,无论是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叙事,还是《妖猫传》这番解构李隆基、杨贵妃爱情的叙事皆是如此。

但是文人往往不甘于此,宗教要人消灭个人意志,文人却仍然歌颂情感,所谓“世总为情,情生诗歌”(汤显祖《耳伯麻姑游诗序》),明知无情却还执著于情,甚至相信情感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也许唯其如此,人类才能在真与假之间,得以窥见某种玄妙境界,达到“道”的境界。

幻术在艺人手里是娱乐大众的谋生手段,到了僧道信徒中则是一种修道悟道的途径,而在文人笔下,则又成为一种摇曳变幻的叙事艺术。当你体验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幻术之后,值得留下的,或许就是记住那份体验,并回味那段情感吧。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