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个中国企业家,为什么要给一位美国前总统2000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个中国企业家,为什么要给一位美国前总统2000万?

“这些画面一直都在脑海里面,心里经常问︰为什么世界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文 / 华商韬略 孔令娟

光明还是黑暗,正义还是邪恶,和平还是战争,生存还是毁灭?也许对哈姆雷特来说是个问题,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类来说,会毫不犹豫地都选择前面的选项。

可是,如果世界变得混乱、行为失去准则、心灵开始麻木,我们还如何去分辨?如何去选择?我们需要一道光,能警醒自身、能引领前进。

【1】

没有一种动物像人这样追求上进。狮子、鲨鱼到达生物链顶端都经过了几百万年的演化,但人类自从学会使用火之后,几万年就迅速跃上了峰顶。

也没有一种动物像人这样欲壑难填,解决了温饱要舒适,舒适后要享乐,享乐后要挥霍……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但地球就这么大,于是一遍遍上演党同伐异的征伐。肤色、宗教、族群,都是利益纷争的借口。

纳粹和日军的暴虐真的远去了吗?贩卖奴隶时代不会复返吗?极端思想戾气已经失去了沃土吗?仔细看看这个世界,就会发现他们依然以各种变异的方式存在着。

人类之外,我们缺少约束、只注重眼前的行为不仅夺走了其他物种的生命,也严重损毁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过去40年,全世界动物数量锐减大半,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就有3个物种灭绝。

人类可以跳出生态链,但逃不出能量守恒的规律,有得就有失,获取全部的时候,也就是失去一切、走向覆灭的时候。

但大多数人都还是温水煮青蛙的状态,走向深渊而不自知。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作者汉娜·阿伦特对于负责运送犹太人到集中营屠杀的党卫军艾希曼的平庸感到震惊——“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漠视语言与思考的平庸的恶”。

所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思考,看到人类的重重危机,看到需要反躬自问的地方,看到需要修正慎行的行为。这些人不遗余力推进的慈善事业就是人类的“自省之道”。

2015年,东方的慈善家又在“自省之道”上为世人竖起一座灯塔:“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

它由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设立,褒奖的重点不是经济、科技、文化的成就,而是以无私大爱为世界文明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士或团体。

这是华人社会第一个不分种族、地域的全球化奖项,其中蕴含了吕志和的宏愿:在人类福祉、世界持续发展的终极命题上寻找答案,并通过对获奖者的嘉许,输出正能量价值观,让人们在心灵上找到可以皈依的善,享受和平的美好时光。

【2】

吕志和奖每年颁发三个奖项,也是它的三个目标:促进世界资源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奖)、促进世人福祉(人类福祉奖)、倡导积极正面人生观及提升正能量以振奋人心(正能量奖)。

每年,每个奖项类別会有一个关注领域,以切合世界当前挑战及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当然,任何有卓越贡献的个人或团体如属其中一个奖项类别范围,即使在关注领域以外,仍有获奖资格。

2016年吕志和奖,持续发展奖关注的领域是“世界粮食供应:安全及可靠性”,获奖者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此前获奖无数,包括有“农业诺贝尔奖”之称的世界粮食奖。但与那些重视科学成就的奖项不同,“吕志和奖”更偏向他对促进世界粮食供应的安全性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他的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57%的稻田种植,在国外也大受欢迎,比当地常规品种增产20%至40%,显著地提高了那些饱受饥荒困扰国家的粮食供应安全性。

颁奖典礼上,86岁的袁隆平身着唐装,精神矍铄。“获得吕志和奖对我是鼓励、是鞭策,我要向更高的高峰攀登。”他底气十足地说,“我们在全国有81个百亩示范片,有了经费之后,就可以拿这笔钱买更多的肥料,请更多的人员,去搞高产杂交稻。”

智者总是心有灵犀。

吕志和奖每个单项奖金2000万港元,超过1600万元人民币,是诺贝尔奖两倍多。之所以有这么多奖金,吕志和就是希望不但能弘扬获奖者的思想和善的力量,也以资鼓励其再接再厉,使其正在进行的事业和德行得以更好地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

去年10月份,袁隆平相继传来两个大好消息:水稻亲本去除重金属镉技术取得突破、“海水稻”试验田亩产破600公斤。前者让稻米食用更安全,后者让盐碱地变良田。

2016年的人类福祉奖和正能量奖的获得者分别是无国界医生和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他们此前都拿过诺贝尔奖(分别是1999年和2002年)。

与诺奖相比,吕志和奖更看重中他们的奉献精神。

无国界医生被表彰主要是因为2010年海地霍乱爆发及2014年西非伊波拉病毒肆虐时,他们在控制疫情及医治病人方面作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此外,2015年10月,美军误炸无国界医生在阿富汗的医院,造成42人死亡、30多人受伤。吕志和奖也是表达对他们的一份支持,“用这点奖金去协助他们将意念、善意继续推广下去,要他们不要畏惧,使其精神得以延续下去”。

无国界医生则希望通过这个奖项,能唤起人们对“医治/控制疫症、传染病或慢性疾病”领域的关注,真正意识到为世界各地生活在危困中的人,改善医疗方法及提升紧急灾难应变的重要性。国际社会仍需要做更多工作,来减少已存在的巨大风险。

吉米‧卡特一直以来将追求人权、平等、民族及种族和解、和平及社会和谐放在首位,并且不遗余力地推广这些理念。他任美国总统期间,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包括巴拿马运河条约、《大卫营协议》中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签订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与苏联签署新的战略武器限制条约,及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卸任美国总统后,卡特成为一名令人鼓舞的慈善家,于1982年创立了卡特中心。在卡特的积极领导下,卡特中心以无党派及非牟利的方式,关注美国及国际的公共政策议题。他们致力调解冲突、宣扬民主、维护人权、预防疾病及其他苦难,卡特中心在根绝麦地那龙丝虫病的工作上一直担当先导角色,这种疾病已成为第二种在历史上被完全根除的疾病。

倡导积极正面人生观及提升正能量可说知易行难。卡特展现了不挠的毅力和坚强的性格,启发后代跟随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为超过百万人带来和平、繁荣、健康和希望,及透过维护人权和争取一个公义的社会,成功启发、激励、给予希望及绽放正能量予世界各地人士。

颁奖典礼上,卡特因为高龄和身体原因未能到场,小卡特代父领奖,他表示将用这份奖金帮助卡特中心拓展项目,以帮助更多的人。

【3】

首届吕志和奖与诺奖有些不谋而合。2017年,他们带来了新的面孔、新的灯火。

持续发展奖关注“预防气候变化”,获奖者是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

他连续十年担任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方案,用魄力和胆识成功游说及促成了需要195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一致同意的《巴黎协定》。

在国内,解振华力推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去年底启动,发电行业先行,未来将会全覆盖,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为全球树立典范。

“我觉得能够获这个奖非常荣幸,是对我个人、对我这个团队,更重要是对我们国家这个领域的政策、措施、行动,特别是取得的一些进展,是一种肯定、鼓励,也是鞭策,今后应该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解振华说。

解振华把所得奖金全部捐献给母校清华大学,用于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事业。

人类褔祉奖则关注“脱贫”,表彰兰德萨农村发展研究所提倡的“耕者有其田”的理念,尤其是该机构过去50年在50多个国家帮助超过1.2亿世界上最贫穷的家庭获得土地权利。兰德萨尤其重视系统性的改变和性别平等,他们最早在国内提出妇女土地权益问题。

得知获得吕志和奖,兰德萨喜出望外,“使我们有机会进入最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让我们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为提升全球最贫困人们的生活水平作出努力。”兰德萨主席及行政总裁克里斯‧约尼克说。

中国正在加速走向城市化,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大量农村土地问题,例如征地、规模经营。兰德萨会继续和中国政府合作,为中国政府提供建议。

正能量奖授予了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因为他们积极鼓励残疾运动员参加体育赛事,为残疾人士燃点希望,从而改变社会长期对残疾人士的看法,成功促进不同群组之间的和谐。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爵士说:“吕志和奖深信残奥精神是我们动力的泉源,而残奥精神的另一个名字,可以说就是‘正能量’,所以能够汇聚两种精神,我们实在与有荣焉。”

颁发2017年奖项的同时,吕志和奖也公布了2018年的关注领域:持续发展奖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人类褔祉奖关切降低天然灾害的影响,正能量奖则眷念扫除文盲。

这都是世界和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吕志和希望这个奖项能点燃指路的明灯。

【4】

2014年,85岁的吕志和以220亿美元净资产成为仅次于李嘉诚的亚洲第二富豪。

但他说,“这些都是数字游戏,对我来说没有意思的。”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才是吕志和奉行的原则。从二三十岁起,为人低调的他就积极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捐教育、捐医疗、捐科技、捐环保……即使在个人事业最艰难的时期,他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参与、贡献也从未间断过。

不过,创立“吕志和奖”与过往的慈善事业不同,这是他的慈善事业,也是他的终生事业了。

捐款只是第一步,遴选、推荐、最终确定,这是一个庞大、漫长而复杂的工程。吕志和为此成立了慈善性质的公司,注入20亿港元作为首期资金。

“这是量力而为。以前生意规模没这么大,但心里早已有想法。现在事业有成,我就发展较大的目标,希望人们互爱、互相尊重包容,共享世界资源。”吕志和说。

吕志和1929年生于广东江门,四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作为弱势民族的一员,他从小就一直平视、直面战争和杀戮。

抗日战争期间,香港尸骸遍街,“那个时候人死了,没有地方殓葬,尸骸就随街放置。我在屋子里,既能看到外面的尸骸,也能闻到尸骸的臭味。这些画面一直都在脑海里面,心里经常问︰为什么世界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后来世界大战结束了,人类物质世界变得空前丰富,但是这些年来,吕志和的困惑并没有减少,“我们正处于物质和科技最好的时代,但还有许多互相猜忌和残杀的事情。世界上有各类不同的宗教,都是导人向善,为何仍然解决不了现今的矛盾呢?”

吕志和认为问题是出现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因此,他决定设立吕志和奖,而且以推动“世界文明”为设定目标。

吕志和不仅希望自己的慈善事业能帮助困难中的一个个人,也希望通过正面的典型,尤其是正能量的道德思想,给这个世道一束光亮,给“善”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坐标。

钢筋水泥丛林中,人们或是埋头于苟且的生活,或是为眼前的名利拼杀。吕志和奖要竖起一座高高的灯塔,用它的光亮照出世人的影子,反省自身;也用它的光亮指引人前进的方向,修正行为。

“我明白,不能一日之内就能够推动世界文明,但这份大爱精神,可以一年一年的传播下去。”

归根结底,这个自幼饱经忧患的耄耋老人还是生性乐观的,即使前路险阻重重,也相信人的自省精神,相信人的奉献精神,必能克服困难,携手迈向“进步繁荣、尊重包容、互助互谅、和谐善美的世界”。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个中国企业家,为什么要给一位美国前总统2000万?

“这些画面一直都在脑海里面,心里经常问︰为什么世界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文 / 华商韬略 孔令娟

光明还是黑暗,正义还是邪恶,和平还是战争,生存还是毁灭?也许对哈姆雷特来说是个问题,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类来说,会毫不犹豫地都选择前面的选项。

可是,如果世界变得混乱、行为失去准则、心灵开始麻木,我们还如何去分辨?如何去选择?我们需要一道光,能警醒自身、能引领前进。

【1】

没有一种动物像人这样追求上进。狮子、鲨鱼到达生物链顶端都经过了几百万年的演化,但人类自从学会使用火之后,几万年就迅速跃上了峰顶。

也没有一种动物像人这样欲壑难填,解决了温饱要舒适,舒适后要享乐,享乐后要挥霍……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但地球就这么大,于是一遍遍上演党同伐异的征伐。肤色、宗教、族群,都是利益纷争的借口。

纳粹和日军的暴虐真的远去了吗?贩卖奴隶时代不会复返吗?极端思想戾气已经失去了沃土吗?仔细看看这个世界,就会发现他们依然以各种变异的方式存在着。

人类之外,我们缺少约束、只注重眼前的行为不仅夺走了其他物种的生命,也严重损毁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过去40年,全世界动物数量锐减大半,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就有3个物种灭绝。

人类可以跳出生态链,但逃不出能量守恒的规律,有得就有失,获取全部的时候,也就是失去一切、走向覆灭的时候。

但大多数人都还是温水煮青蛙的状态,走向深渊而不自知。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作者汉娜·阿伦特对于负责运送犹太人到集中营屠杀的党卫军艾希曼的平庸感到震惊——“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漠视语言与思考的平庸的恶”。

所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思考,看到人类的重重危机,看到需要反躬自问的地方,看到需要修正慎行的行为。这些人不遗余力推进的慈善事业就是人类的“自省之道”。

2015年,东方的慈善家又在“自省之道”上为世人竖起一座灯塔:“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

它由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设立,褒奖的重点不是经济、科技、文化的成就,而是以无私大爱为世界文明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士或团体。

这是华人社会第一个不分种族、地域的全球化奖项,其中蕴含了吕志和的宏愿:在人类福祉、世界持续发展的终极命题上寻找答案,并通过对获奖者的嘉许,输出正能量价值观,让人们在心灵上找到可以皈依的善,享受和平的美好时光。

【2】

吕志和奖每年颁发三个奖项,也是它的三个目标:促进世界资源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奖)、促进世人福祉(人类福祉奖)、倡导积极正面人生观及提升正能量以振奋人心(正能量奖)。

每年,每个奖项类別会有一个关注领域,以切合世界当前挑战及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当然,任何有卓越贡献的个人或团体如属其中一个奖项类别范围,即使在关注领域以外,仍有获奖资格。

2016年吕志和奖,持续发展奖关注的领域是“世界粮食供应:安全及可靠性”,获奖者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此前获奖无数,包括有“农业诺贝尔奖”之称的世界粮食奖。但与那些重视科学成就的奖项不同,“吕志和奖”更偏向他对促进世界粮食供应的安全性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他的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57%的稻田种植,在国外也大受欢迎,比当地常规品种增产20%至40%,显著地提高了那些饱受饥荒困扰国家的粮食供应安全性。

颁奖典礼上,86岁的袁隆平身着唐装,精神矍铄。“获得吕志和奖对我是鼓励、是鞭策,我要向更高的高峰攀登。”他底气十足地说,“我们在全国有81个百亩示范片,有了经费之后,就可以拿这笔钱买更多的肥料,请更多的人员,去搞高产杂交稻。”

智者总是心有灵犀。

吕志和奖每个单项奖金2000万港元,超过1600万元人民币,是诺贝尔奖两倍多。之所以有这么多奖金,吕志和就是希望不但能弘扬获奖者的思想和善的力量,也以资鼓励其再接再厉,使其正在进行的事业和德行得以更好地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

去年10月份,袁隆平相继传来两个大好消息:水稻亲本去除重金属镉技术取得突破、“海水稻”试验田亩产破600公斤。前者让稻米食用更安全,后者让盐碱地变良田。

2016年的人类福祉奖和正能量奖的获得者分别是无国界医生和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他们此前都拿过诺贝尔奖(分别是1999年和2002年)。

与诺奖相比,吕志和奖更看重中他们的奉献精神。

无国界医生被表彰主要是因为2010年海地霍乱爆发及2014年西非伊波拉病毒肆虐时,他们在控制疫情及医治病人方面作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此外,2015年10月,美军误炸无国界医生在阿富汗的医院,造成42人死亡、30多人受伤。吕志和奖也是表达对他们的一份支持,“用这点奖金去协助他们将意念、善意继续推广下去,要他们不要畏惧,使其精神得以延续下去”。

无国界医生则希望通过这个奖项,能唤起人们对“医治/控制疫症、传染病或慢性疾病”领域的关注,真正意识到为世界各地生活在危困中的人,改善医疗方法及提升紧急灾难应变的重要性。国际社会仍需要做更多工作,来减少已存在的巨大风险。

吉米‧卡特一直以来将追求人权、平等、民族及种族和解、和平及社会和谐放在首位,并且不遗余力地推广这些理念。他任美国总统期间,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包括巴拿马运河条约、《大卫营协议》中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签订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与苏联签署新的战略武器限制条约,及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卸任美国总统后,卡特成为一名令人鼓舞的慈善家,于1982年创立了卡特中心。在卡特的积极领导下,卡特中心以无党派及非牟利的方式,关注美国及国际的公共政策议题。他们致力调解冲突、宣扬民主、维护人权、预防疾病及其他苦难,卡特中心在根绝麦地那龙丝虫病的工作上一直担当先导角色,这种疾病已成为第二种在历史上被完全根除的疾病。

倡导积极正面人生观及提升正能量可说知易行难。卡特展现了不挠的毅力和坚强的性格,启发后代跟随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为超过百万人带来和平、繁荣、健康和希望,及透过维护人权和争取一个公义的社会,成功启发、激励、给予希望及绽放正能量予世界各地人士。

颁奖典礼上,卡特因为高龄和身体原因未能到场,小卡特代父领奖,他表示将用这份奖金帮助卡特中心拓展项目,以帮助更多的人。

【3】

首届吕志和奖与诺奖有些不谋而合。2017年,他们带来了新的面孔、新的灯火。

持续发展奖关注“预防气候变化”,获奖者是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

他连续十年担任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方案,用魄力和胆识成功游说及促成了需要195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一致同意的《巴黎协定》。

在国内,解振华力推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去年底启动,发电行业先行,未来将会全覆盖,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为全球树立典范。

“我觉得能够获这个奖非常荣幸,是对我个人、对我这个团队,更重要是对我们国家这个领域的政策、措施、行动,特别是取得的一些进展,是一种肯定、鼓励,也是鞭策,今后应该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解振华说。

解振华把所得奖金全部捐献给母校清华大学,用于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公益事业。

人类褔祉奖则关注“脱贫”,表彰兰德萨农村发展研究所提倡的“耕者有其田”的理念,尤其是该机构过去50年在50多个国家帮助超过1.2亿世界上最贫穷的家庭获得土地权利。兰德萨尤其重视系统性的改变和性别平等,他们最早在国内提出妇女土地权益问题。

得知获得吕志和奖,兰德萨喜出望外,“使我们有机会进入最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让我们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为提升全球最贫困人们的生活水平作出努力。”兰德萨主席及行政总裁克里斯‧约尼克说。

中国正在加速走向城市化,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大量农村土地问题,例如征地、规模经营。兰德萨会继续和中国政府合作,为中国政府提供建议。

正能量奖授予了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因为他们积极鼓励残疾运动员参加体育赛事,为残疾人士燃点希望,从而改变社会长期对残疾人士的看法,成功促进不同群组之间的和谐。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爵士说:“吕志和奖深信残奥精神是我们动力的泉源,而残奥精神的另一个名字,可以说就是‘正能量’,所以能够汇聚两种精神,我们实在与有荣焉。”

颁发2017年奖项的同时,吕志和奖也公布了2018年的关注领域:持续发展奖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人类褔祉奖关切降低天然灾害的影响,正能量奖则眷念扫除文盲。

这都是世界和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吕志和希望这个奖项能点燃指路的明灯。

【4】

2014年,85岁的吕志和以220亿美元净资产成为仅次于李嘉诚的亚洲第二富豪。

但他说,“这些都是数字游戏,对我来说没有意思的。”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才是吕志和奉行的原则。从二三十岁起,为人低调的他就积极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捐教育、捐医疗、捐科技、捐环保……即使在个人事业最艰难的时期,他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参与、贡献也从未间断过。

不过,创立“吕志和奖”与过往的慈善事业不同,这是他的慈善事业,也是他的终生事业了。

捐款只是第一步,遴选、推荐、最终确定,这是一个庞大、漫长而复杂的工程。吕志和为此成立了慈善性质的公司,注入20亿港元作为首期资金。

“这是量力而为。以前生意规模没这么大,但心里早已有想法。现在事业有成,我就发展较大的目标,希望人们互爱、互相尊重包容,共享世界资源。”吕志和说。

吕志和1929年生于广东江门,四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作为弱势民族的一员,他从小就一直平视、直面战争和杀戮。

抗日战争期间,香港尸骸遍街,“那个时候人死了,没有地方殓葬,尸骸就随街放置。我在屋子里,既能看到外面的尸骸,也能闻到尸骸的臭味。这些画面一直都在脑海里面,心里经常问︰为什么世界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后来世界大战结束了,人类物质世界变得空前丰富,但是这些年来,吕志和的困惑并没有减少,“我们正处于物质和科技最好的时代,但还有许多互相猜忌和残杀的事情。世界上有各类不同的宗教,都是导人向善,为何仍然解决不了现今的矛盾呢?”

吕志和认为问题是出现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因此,他决定设立吕志和奖,而且以推动“世界文明”为设定目标。

吕志和不仅希望自己的慈善事业能帮助困难中的一个个人,也希望通过正面的典型,尤其是正能量的道德思想,给这个世道一束光亮,给“善”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坐标。

钢筋水泥丛林中,人们或是埋头于苟且的生活,或是为眼前的名利拼杀。吕志和奖要竖起一座高高的灯塔,用它的光亮照出世人的影子,反省自身;也用它的光亮指引人前进的方向,修正行为。

“我明白,不能一日之内就能够推动世界文明,但这份大爱精神,可以一年一年的传播下去。”

归根结底,这个自幼饱经忧患的耄耋老人还是生性乐观的,即使前路险阻重重,也相信人的自省精神,相信人的奉献精神,必能克服困难,携手迈向“进步繁荣、尊重包容、互助互谅、和谐善美的世界”。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