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谷歌时代为什么还需要柏拉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谷歌时代为什么还需要柏拉图

如果让柏拉图走进2400年后的谷歌总部,会出现怎样的讨论?

所评图书:

书名:《谷歌时代的柏拉图: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哲学?》

作者:(美)丽贝卡·戈尔茨坦

译者:李鹏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样,非常喜欢跟人对话,甚至是激烈争论。柏拉图非常享受辩论的过程。如果你能在辩论中让他理屈词穷,这大概是最能让他感到快乐的事情了。

柏拉图开创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框定了哲学的多数基本问题。他选择的对话范围,涵盖很广,从语言、政治、艺术、数学、宗教、爱与友谊、心灵、人格、人生及死亡的意义、理性的本质、知识的本质等。他通过他的著作就现实问题,以及与现实有关的隐喻,发表过大量的见解,所以也招致了五花八门式的解读。

柏拉图的著作,以及同属古希腊文明时期的戏剧和历史学作品,在近代以来,一直被作为通识教育的基本选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没有人比他们对于西方文明、全球文明的影响更大了。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似乎不再需要动用深奥哲学进行思辨的时代。表面上来看,科技已经解决了困扰人们认知的许多问题,向人们提供有关宇宙、生命起源的基本问题的答案,目前还在加快技术迭代,以更好的解析人的思维奥秘。而在另一方面,社会治理已经建立了完善甚至可以说繁冗的规则体系,围绕各种问题的争论必须首先建立在专业门槛之上,比如法律是否公正的讨论,需要讨论者首先具备法学训练的背景。纯粹的哲学讨论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真是如此吗?美国哲学家、小说家、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及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丽贝卡·戈尔茨坦写成了一本跨界奇书,《谷歌时代的柏拉图: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哲学?》。在这本书中,书作者安排柏拉图从2400年前的古希腊,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的美国,与程序员、育儿专家、情感专栏读者、访谈节目主持人、科学家一一对话。这样的对话方式,是柏拉图所熟悉的。书作者熟读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大家的著作,非常精巧的搭建了柏拉图与当代人对话的开启方式和进程。

我们可以将这本书看成是本哲学式的穿越小说,书作者苦心构建柏拉图与当代人展开对话,甚至是一系列激烈争论、追问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揭示哲学思维、省察自我在21世纪的价值。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科技帮助人们解决了许多问题,但科技仍然不能解决知识学习问题(知识学习与信息传播不是一回事)、道德困扰、子女培养的正确方式(如何让子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自由)、怎样正确的对待权力和财富及社会影响力等基本问题,甚至可以说,科技还使得上述问题变得更难认清、无力解决。某种意义上,今天的人们通过社交网络、电视媒体所争论的问题,早就出现在中国春秋时期、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人也给出过思辨与解答。这正是今天的人们需要哲学,需要从古老哲人那里重拾智慧的理由。

《谷歌时代的柏拉图: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哲学?》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两大版块,一是柏拉图被安排造访今天这个时代,与今天的人们对话的内容,许多对话内容截取自柏拉图的著作原文;二是对古希腊文明及哲学体系进行评述,注重将古希腊哲学纳入到今天的社会、文化问题来进行讨论。

如果让柏拉图走进2400年后的谷歌总部,会出现怎样的讨论?谷歌以搜索引擎起家,会认为汇集了各种语言版本的几乎所有知识。书作者叙述指出,柏拉图发现了知识与信息的不同,指出技术成果不能替代人的思辨来达成道德评判。

书中安排的柏拉图参加的跨时空对话的第二个场景,是与两位持相反论点的育儿专家讨论如何才能带给孩子以幸福与自由。其中一位专家相信孩子需要通过“管”,才能使之克服惰性,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能有所成就,从而找到幸福。另一位专家则针锋相对的指出,父母把自己无法完成的、不切实际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去为了学业目标疲于奔命,这是父母最大的自私。书作者笔下,柏拉图指出,慕课等在线课程永远不能替代老师实际在场的课堂教学,因为学习知识不是信息传递,要以互动的方式来实现接受者对于知识的转化。而依据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的观点,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让所有人都能发现各自的优秀之处,进而获得幸福快乐,这一方面承认了相对于平庸的优秀,作为衡量尺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多样化。教育的核心价值应当确立为追求美、真、善,不仅教师要献身于此,接纳深信这些价值,而且父母也理应垂范这样的价值理想,进而让子女、青少年在这些特质为导向的教育中得到科学培养,具备思考能力,向往真理和自由。

《谷歌时代的柏拉图: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哲学?》还设置了柏拉图与情感专栏的读者、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对话等场景。在这些高度生活化、通俗化的讨论场景中,柏拉图、哲学的出场多多少少是有些尴尬的——哲学家在很多时候发出声音,形同柏拉图所营造的洞穴之喻那样,等于要让身处黑暗的人走出黑暗,后者未必领情,会向前者发出持续的嘲弄甚至更进一步的威胁。但这正是哲学,以及柏拉图们存在的意义所在,哲学要引领人从思想上的或空白或灰暗或混乱,走向明澈的方向,走向经过省察的人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谷歌时代为什么还需要柏拉图

如果让柏拉图走进2400年后的谷歌总部,会出现怎样的讨论?

所评图书:

书名:《谷歌时代的柏拉图: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哲学?》

作者:(美)丽贝卡·戈尔茨坦

译者:李鹏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一样,非常喜欢跟人对话,甚至是激烈争论。柏拉图非常享受辩论的过程。如果你能在辩论中让他理屈词穷,这大概是最能让他感到快乐的事情了。

柏拉图开创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框定了哲学的多数基本问题。他选择的对话范围,涵盖很广,从语言、政治、艺术、数学、宗教、爱与友谊、心灵、人格、人生及死亡的意义、理性的本质、知识的本质等。他通过他的著作就现实问题,以及与现实有关的隐喻,发表过大量的见解,所以也招致了五花八门式的解读。

柏拉图的著作,以及同属古希腊文明时期的戏剧和历史学作品,在近代以来,一直被作为通识教育的基本选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没有人比他们对于西方文明、全球文明的影响更大了。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似乎不再需要动用深奥哲学进行思辨的时代。表面上来看,科技已经解决了困扰人们认知的许多问题,向人们提供有关宇宙、生命起源的基本问题的答案,目前还在加快技术迭代,以更好的解析人的思维奥秘。而在另一方面,社会治理已经建立了完善甚至可以说繁冗的规则体系,围绕各种问题的争论必须首先建立在专业门槛之上,比如法律是否公正的讨论,需要讨论者首先具备法学训练的背景。纯粹的哲学讨论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真是如此吗?美国哲学家、小说家、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及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丽贝卡·戈尔茨坦写成了一本跨界奇书,《谷歌时代的柏拉图: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哲学?》。在这本书中,书作者安排柏拉图从2400年前的古希腊,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的美国,与程序员、育儿专家、情感专栏读者、访谈节目主持人、科学家一一对话。这样的对话方式,是柏拉图所熟悉的。书作者熟读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大家的著作,非常精巧的搭建了柏拉图与当代人对话的开启方式和进程。

我们可以将这本书看成是本哲学式的穿越小说,书作者苦心构建柏拉图与当代人展开对话,甚至是一系列激烈争论、追问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揭示哲学思维、省察自我在21世纪的价值。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科技帮助人们解决了许多问题,但科技仍然不能解决知识学习问题(知识学习与信息传播不是一回事)、道德困扰、子女培养的正确方式(如何让子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自由)、怎样正确的对待权力和财富及社会影响力等基本问题,甚至可以说,科技还使得上述问题变得更难认清、无力解决。某种意义上,今天的人们通过社交网络、电视媒体所争论的问题,早就出现在中国春秋时期、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人也给出过思辨与解答。这正是今天的人们需要哲学,需要从古老哲人那里重拾智慧的理由。

《谷歌时代的柏拉图: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哲学?》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两大版块,一是柏拉图被安排造访今天这个时代,与今天的人们对话的内容,许多对话内容截取自柏拉图的著作原文;二是对古希腊文明及哲学体系进行评述,注重将古希腊哲学纳入到今天的社会、文化问题来进行讨论。

如果让柏拉图走进2400年后的谷歌总部,会出现怎样的讨论?谷歌以搜索引擎起家,会认为汇集了各种语言版本的几乎所有知识。书作者叙述指出,柏拉图发现了知识与信息的不同,指出技术成果不能替代人的思辨来达成道德评判。

书中安排的柏拉图参加的跨时空对话的第二个场景,是与两位持相反论点的育儿专家讨论如何才能带给孩子以幸福与自由。其中一位专家相信孩子需要通过“管”,才能使之克服惰性,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能有所成就,从而找到幸福。另一位专家则针锋相对的指出,父母把自己无法完成的、不切实际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去为了学业目标疲于奔命,这是父母最大的自私。书作者笔下,柏拉图指出,慕课等在线课程永远不能替代老师实际在场的课堂教学,因为学习知识不是信息传递,要以互动的方式来实现接受者对于知识的转化。而依据柏拉图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的观点,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让所有人都能发现各自的优秀之处,进而获得幸福快乐,这一方面承认了相对于平庸的优秀,作为衡量尺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多样化。教育的核心价值应当确立为追求美、真、善,不仅教师要献身于此,接纳深信这些价值,而且父母也理应垂范这样的价值理想,进而让子女、青少年在这些特质为导向的教育中得到科学培养,具备思考能力,向往真理和自由。

《谷歌时代的柏拉图:为什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哲学?》还设置了柏拉图与情感专栏的读者、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对话等场景。在这些高度生活化、通俗化的讨论场景中,柏拉图、哲学的出场多多少少是有些尴尬的——哲学家在很多时候发出声音,形同柏拉图所营造的洞穴之喻那样,等于要让身处黑暗的人走出黑暗,后者未必领情,会向前者发出持续的嘲弄甚至更进一步的威胁。但这正是哲学,以及柏拉图们存在的意义所在,哲学要引领人从思想上的或空白或灰暗或混乱,走向明澈的方向,走向经过省察的人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