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发改委: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超30%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发改委: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超3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70%。

2018年1月16日,贵州铜仁高新经济开发区的工厂,员工正在检查该公司所生产的iPhoneX玻璃盖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孟玮2月11日表示,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70%。

发改委数据显示,5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1%,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2.2%提高到57.5%。传统产业加快转型,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高增长,2017年分别为11.3%和13.4%。

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近年来,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新动能成长速度和支撑作用超出预期。一些东部省份已经走出结构调整阵痛期,“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不断推动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她说。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中高端消费、 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孟玮介绍称,下一步,中国将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落实好“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大工程。运行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拓宽创新创业融资渠道。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本的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同时,加快推动创新创业上水平,推动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引领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汇聚国际一流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型的协同创新集群,推动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上水平,更好与实体经济融合。

此外,中国还将加快推进形成有利于“四新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并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文件,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互联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孟玮还表示,要持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促进工业企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打造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助力产业升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发改委: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超3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70%。

2018年1月16日,贵州铜仁高新经济开发区的工厂,员工正在检查该公司所生产的iPhoneX玻璃盖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孟玮2月11日表示,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70%。

发改委数据显示,5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1%,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2.2%提高到57.5%。传统产业加快转型,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高增长,2017年分别为11.3%和13.4%。

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近年来,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新动能成长速度和支撑作用超出预期。一些东部省份已经走出结构调整阵痛期,“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不断推动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她说。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中高端消费、 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孟玮介绍称,下一步,中国将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落实好“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大工程。运行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拓宽创新创业融资渠道。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本的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同时,加快推动创新创业上水平,推动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引领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汇聚国际一流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型的协同创新集群,推动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上水平,更好与实体经济融合。

此外,中国还将加快推进形成有利于“四新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并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文件,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互联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孟玮还表示,要持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促进工业企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打造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助力产业升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