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春节特供·乡俗|莆田:这里的春节红白相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春节特供·乡俗|莆田:这里的春节红白相间

莆田的春节是红中透着白,白和红完美调和。人们将春节的喜庆与抗倭历史结合起来,为春节平添了一道清奇的色彩。

除夕夜,全国各地似乎都要热热闹闹地过新年,但是在福建省中部的莆田市,却远没有那么热闹。莆田一带的人将除夕称作“小年”,正式的“大年”要推迟到初四(仙游县为初五)才过。整个闹春的过程长达五天,故称“五日岁”。

莆田人还将除夕夜称为“做岁”,也叫“三十暝”。三十暝当天从子时开始就要举行祭拜天地的仪式。一家人由长辈带领,在摆放着各式供品的桌子前拈香拜天、求神祈福。熟悉传统的老人家们对这套流程了如指掌:念祈福词、烧供银、放鞭炮。礼毕,全家人喜笑颜开,感觉有了神灵的庇佑,心中十分踏实。

莆田家庭除夕夜也要“围炉”,这里的围炉是不对外开放的,家家户户都要关起门来吃饭,这是因为祖上有春节“不让倭寇进门”的传统。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侵犯兴华府城(今莆田),春节期间四处烧杀抢掠,欺凌百姓。关门防倭寇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夕夜餐食的准备要丰盛又要吉利,一般要准备10碗食物,菜式涵盖的范围极广,既包括鲫鱼(方言谐音“积宝”)、虾(方言谐音“和”)、蟹(留全10脚,寓意十全十美)等水产品,还包括甜丸子(寓意生活甜甜美美)、炒米粉、卤面等面食,此外猪肉、花生汤等各式各样的传统食品也必不可少。

大年初一一大早,莆田街巷的鞭炮声便不绝于耳。放完鞭炮后,一家老小要回到屋里吃线面。所谓“食面添一岁”,吃了线面就长了一岁。每人一碗,也就意味着全家长寿。线面的配菜十分讲究:碗底铺上芥兰,碗面铺上紫菜、花生、香菇和油豆腐,寄托“福寿绵长”的美意。

由于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入侵莆田的缘故,莆田的正月初二是“探亡日”,人们在这一天不能走亲访友,因为不能将霉运带到别人家。民国时张琴编著的《莆田县志》记载道:“二日为踏青会,长少皆盛服出游山寺园林,抵暮乃归。”全家人外出踏青,纪念百年前死于倭患的先人。杜门谢客的限制到了初三就解除了,这一天商人们可以在店铺门口燃放鞭炮,以示来年生意的红火,其他人家也可以出门向亲朋好友献上自己的新年祝福。

三天的铺垫过后,终于迎来初四初五“做大岁”的盛景。当年倭寇入侵的时候,奋起反抗的莆田人曾被倭寇用割舌断胫、火烧等残忍的方式杀害,死伤人数高达三万余人。城内恶臭难耐,倭寇只能暂退平海,等到次年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城池后,倭寇才全数溃逃。得知光复的消息后,逃亡到山区的老百姓纷纷赶回家来,收拾破碎的家园,掩埋和追悼逝去的亲友。一切事情办妥之后,已经是二月初四了,这时候百姓才开始准备过年。这项延后过年的传统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二月农事繁忙,民间便约定将过年的日子提前到正月初四。

戚继光

如今每逢春节,长辈都会给儿孙讲起这个历史故事,解释初四初五过大年的由来。莆田人将追悼先人和迎接新年结合起来,用独特的方式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这在国内也是十分罕见的。

除了吃年夜饭、放鞭炮、走亲访友等习俗之外,贴春联也是每个家庭春节必须做的一件事。原先按照惯例,莆田人正月初二探亡日的时候要在家门口贴上白联,初四过大年的时候再贴上大红的春联。为了处理这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地人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法:在红联上方留下原来白联的一小截,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当然,如今走在莆田的大街小巷里,已经很少能看到白额春联了。现代人为了图方便,大多从商场里买回全红的春联。

白额联

1981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到访莆田时刚好遇上春节,他称这里的春节是“有生以来所见到过的最独特的地方传统风俗”。莆田的春节是红中透着白,白和红完美调和。人们将春节的喜庆与那段可歌可泣的抗倭历史结合起来,为春节平添了一道清奇的色彩。

参考资料:

[1]莆田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 莆仙文化系列纪录片[E].

[2]莆田文化网. 莆田人的春节[EB]. http://www.ptwhw.com/?post=14745,2016年3月15日.

[3]中国万年历.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EB].http://www.wannianli.com.cn/arc13209/ ,2016年7月22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春节特供·乡俗|莆田:这里的春节红白相间

莆田的春节是红中透着白,白和红完美调和。人们将春节的喜庆与抗倭历史结合起来,为春节平添了一道清奇的色彩。

除夕夜,全国各地似乎都要热热闹闹地过新年,但是在福建省中部的莆田市,却远没有那么热闹。莆田一带的人将除夕称作“小年”,正式的“大年”要推迟到初四(仙游县为初五)才过。整个闹春的过程长达五天,故称“五日岁”。

莆田人还将除夕夜称为“做岁”,也叫“三十暝”。三十暝当天从子时开始就要举行祭拜天地的仪式。一家人由长辈带领,在摆放着各式供品的桌子前拈香拜天、求神祈福。熟悉传统的老人家们对这套流程了如指掌:念祈福词、烧供银、放鞭炮。礼毕,全家人喜笑颜开,感觉有了神灵的庇佑,心中十分踏实。

莆田家庭除夕夜也要“围炉”,这里的围炉是不对外开放的,家家户户都要关起门来吃饭,这是因为祖上有春节“不让倭寇进门”的传统。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侵犯兴华府城(今莆田),春节期间四处烧杀抢掠,欺凌百姓。关门防倭寇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夕夜餐食的准备要丰盛又要吉利,一般要准备10碗食物,菜式涵盖的范围极广,既包括鲫鱼(方言谐音“积宝”)、虾(方言谐音“和”)、蟹(留全10脚,寓意十全十美)等水产品,还包括甜丸子(寓意生活甜甜美美)、炒米粉、卤面等面食,此外猪肉、花生汤等各式各样的传统食品也必不可少。

大年初一一大早,莆田街巷的鞭炮声便不绝于耳。放完鞭炮后,一家老小要回到屋里吃线面。所谓“食面添一岁”,吃了线面就长了一岁。每人一碗,也就意味着全家长寿。线面的配菜十分讲究:碗底铺上芥兰,碗面铺上紫菜、花生、香菇和油豆腐,寄托“福寿绵长”的美意。

由于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入侵莆田的缘故,莆田的正月初二是“探亡日”,人们在这一天不能走亲访友,因为不能将霉运带到别人家。民国时张琴编著的《莆田县志》记载道:“二日为踏青会,长少皆盛服出游山寺园林,抵暮乃归。”全家人外出踏青,纪念百年前死于倭患的先人。杜门谢客的限制到了初三就解除了,这一天商人们可以在店铺门口燃放鞭炮,以示来年生意的红火,其他人家也可以出门向亲朋好友献上自己的新年祝福。

三天的铺垫过后,终于迎来初四初五“做大岁”的盛景。当年倭寇入侵的时候,奋起反抗的莆田人曾被倭寇用割舌断胫、火烧等残忍的方式杀害,死伤人数高达三万余人。城内恶臭难耐,倭寇只能暂退平海,等到次年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城池后,倭寇才全数溃逃。得知光复的消息后,逃亡到山区的老百姓纷纷赶回家来,收拾破碎的家园,掩埋和追悼逝去的亲友。一切事情办妥之后,已经是二月初四了,这时候百姓才开始准备过年。这项延后过年的传统延续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二月农事繁忙,民间便约定将过年的日子提前到正月初四。

戚继光

如今每逢春节,长辈都会给儿孙讲起这个历史故事,解释初四初五过大年的由来。莆田人将追悼先人和迎接新年结合起来,用独特的方式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这在国内也是十分罕见的。

除了吃年夜饭、放鞭炮、走亲访友等习俗之外,贴春联也是每个家庭春节必须做的一件事。原先按照惯例,莆田人正月初二探亡日的时候要在家门口贴上白联,初四过大年的时候再贴上大红的春联。为了处理这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地人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法:在红联上方留下原来白联的一小截,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当然,如今走在莆田的大街小巷里,已经很少能看到白额春联了。现代人为了图方便,大多从商场里买回全红的春联。

白额联

1981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到访莆田时刚好遇上春节,他称这里的春节是“有生以来所见到过的最独特的地方传统风俗”。莆田的春节是红中透着白,白和红完美调和。人们将春节的喜庆与那段可歌可泣的抗倭历史结合起来,为春节平添了一道清奇的色彩。

参考资料:

[1]莆田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 莆仙文化系列纪录片[E].

[2]莆田文化网. 莆田人的春节[EB]. http://www.ptwhw.com/?post=14745,2016年3月15日.

[3]中国万年历.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EB].http://www.wannianli.com.cn/arc13209/ ,2016年7月22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