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登陆火星 假扮奶牛 VR会让生活更美好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登陆火星 假扮奶牛 VR会让生活更美好吗?

斯坦福大学教授Jeremy Bailenson在新作《需求体验》中解释了VR的含义,并探讨了这种革命性的技术将会以何种方式改变世界——但他的观点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图片来源:roadtovr.com

“虚拟现实”(VR)是一个新奇的概念。这种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并在其中生成听觉、触觉、运动、心理等感知,理想的模拟环境甚至会达到使用户难辨真假的程度。但VR技术远不只是一个疯狂的想法。今天,许多资产上十亿美元的大公司都开发了自己的VR设备,比如Facebook旗下的Oculus Rift,就是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这些VR设备可以让用户“虚拟地”暂时逃离自己所处的现实,沉浸在其他的世界或状态里。这些电子设备不仅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有力量——比如成为电影里的超级英雄,或者登陆火星——而且可以让我们感受作为一头奶牛,或是一棵树的心路历程。

《需求体验》(Experience on Demand)一书的作者、斯坦福大学教授Jeremy Bailenson在书中向读者解释了VR的含义,并探讨了这种革命性的技术将会以何种方式改变世界等话题。

美国科技类月刊《连线》(Wired)杂志称VR是“一个全新的沟通时代的曙光”。截至2016年,VR消费者公司已经吸引到了大约60亿美金的投资,但VR带来的这场技术革命,远比《连线》杂志中描写得更加惊天动地。这个新技术很有可能会把整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需求体验》

伽利略发明的天文望远镜让人类看到宇宙万象,而VR技术则恰恰相反,它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专门围着我们转。现在,只需花500美元购买Oculus Rift头戴式显示器,这个虚拟世界就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了。也难怪硅谷的那群未来主义者都如此热衷于研究VR技术,只因为他们内心对个人权利、自由主义的向往,以及他们对个性化产品和经历的追求都能在VR中找到。

凭借着自身的科技、财政和人力资本,斯坦福大学正走在VR革命的最前沿。2014年3月,Facebook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互动实验室戴上了Oculus Rift的头戴式显示器。他先是体验了作为一名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然后又体验了在深渊之上过独木桥的感觉。

“很神奇。”扎克伯格对这段体验颇有感触。Oculus Rift的这种新技术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几周后,Facebook便以20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了这家刚起步的VR技术公司。

马克·扎克伯格佩戴Oculus Rift

《需求体验》的作者Bailenson身兼多职,他是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互动实验室的创会理事,也是研究VR心理效应的世界顶尖学术权威之一,此外,2014年,Oculus Rift公司能请到扎克伯格来体验自家的VR技术,其中也少不了Bailenson的助力。

VR技术能够让我们在宇宙中任意徜徉,对于这种看似复杂的技术,《需求体验》对它的介绍却十分浅显易懂。可以这么说,这本书用最简单的语句分析了VR的发展潜力和缺陷,读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消费者VR就像一列货运列车一样向我们驶来。”Bailenson在书中这么写道。这本书旨在让读者坐在这趟列车的前排,感受一下这场VR革命的“狂野之旅”,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作者的目的也达到了。

但《需求体验》这本书的问题就在于,它的出发点过于好了。很显然,Bailenson受硅谷的蛊惑有点儿深,而且我(指本文作者安德鲁·基恩,美国著名媒体人)怀疑,整个斯坦福大学校园都有受这种蛊惑的趋势。这种蛊惑不但没能提高他的写作水平(我个人认为就是令人失望的路人水平),而且使他的世界观遭到了腐蚀。Bailenson与扎克伯格,以及许多其他硅谷出身的天真企业家一样,深信科技能够让世界变得极其美好。

我不禁怀疑,Bailenson是不是戴上了玫瑰色滤镜的VR设备在观察我们人类。他似乎认为,VR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从而神奇地让整个世界也变得美好起来。“方法很多,”他告诉我们,“当VR的特殊力量应用到我们身上时,我们会成为更好的人,变得更富有同理心,更能感受到生态环境的脆弱,而且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需求体验》的大部分内容可以说都是作者Bailenson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位享有特权的北加州学者已经与现实社会——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真正的现实——隔绝太久了。他在书中提到,VR设备能够让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从而使我们变得更加富有同理心。这样一来,种族主义者、厌女者、年龄歧视者,甚至是大屠杀凶手的心态都会有所改变。

书中提到了一个模拟色盲环境的VR测试,据作者描述,用户表示“感觉自己成了一名色盲症患者”。而在一场模拟“无家可归”的测试中,他写道,这项测试会让大家更愿意去签请愿书,让政府安排建设更多的经济适用房。VR是“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的终极机器”,Bailenson在书中信誓旦旦地这么写道。他甚至还提到,通过VR技术感受奶牛的生活状态可能会让我们变成素食主义者,而变成一棵虚拟的树则会让我们更加关注全球变暖问题。

是不是很神奇?

《需求体验》里面缺少的,是对真实人类体验的了解。Bailenson承诺,VR能够让我们见到自己的曾曾曾祖父。但是,他在过往试验中乏善可陈的表现与收获却丝毫无法支持这个荒谬的幻想。《需求体验》继承了硅谷最骇人听闻的缺陷:故意地健忘、与过去失败经验的剥离,以及对以往的技术失误不知悔改的态度。这些缺陷在过去25年互联网技术革命中暴露得尤为明显。

“如果VR能按互联网的方向去发展,”他写道,“大部分人不仅会成为VR的消费者,更会成为VR的生产者,就跟人们在网上写博文、上传视频和发微博的模式一样。”

但问题是,Bailenson根本没有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作为VR今后发展的指导。他盲目自信,科技能够让我们自动地变成更好的人,要知道,当年互联网革命的先驱者正是遭受了这种幼稚乐观精神的毒害,而现在这种盲目自信在Bailenson的宣传下又在蠢蠢欲动了。

数十年前,硅谷的未来主义者曾向我们承诺,互联网将会让全世界实现民主化,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但现在看来,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的只有虚假新闻的泛滥,大规模的排外心理、自恋和技术成瘾,还有互联网大鳄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支配,比如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但这些弊端以及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需求体验》都只字未提。这样的“需求”太片面了。

“VR将把我们吞没。”Bailenson宣称。但我认为,他这本新书也许“吞没”不了什么人,不会有多少人买账。这本书的内容就像VR设备模拟出来的世界一样——都是幻象。VR能带给我们的,只有对现实世界的逃离而已,它的本质是逃避主义和放松身心的工具——而这两者恰好是Bailenson最为警惕的东西。

(翻译:黄婧思)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Can virtual reality make everything better?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登陆火星 假扮奶牛 VR会让生活更美好吗?

斯坦福大学教授Jeremy Bailenson在新作《需求体验》中解释了VR的含义,并探讨了这种革命性的技术将会以何种方式改变世界——但他的观点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图片来源:roadtovr.com

“虚拟现实”(VR)是一个新奇的概念。这种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并在其中生成听觉、触觉、运动、心理等感知,理想的模拟环境甚至会达到使用户难辨真假的程度。但VR技术远不只是一个疯狂的想法。今天,许多资产上十亿美元的大公司都开发了自己的VR设备,比如Facebook旗下的Oculus Rift,就是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这些VR设备可以让用户“虚拟地”暂时逃离自己所处的现实,沉浸在其他的世界或状态里。这些电子设备不仅可以让我们变得更有力量——比如成为电影里的超级英雄,或者登陆火星——而且可以让我们感受作为一头奶牛,或是一棵树的心路历程。

《需求体验》(Experience on Demand)一书的作者、斯坦福大学教授Jeremy Bailenson在书中向读者解释了VR的含义,并探讨了这种革命性的技术将会以何种方式改变世界等话题。

美国科技类月刊《连线》(Wired)杂志称VR是“一个全新的沟通时代的曙光”。截至2016年,VR消费者公司已经吸引到了大约60亿美金的投资,但VR带来的这场技术革命,远比《连线》杂志中描写得更加惊天动地。这个新技术很有可能会把整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需求体验》

伽利略发明的天文望远镜让人类看到宇宙万象,而VR技术则恰恰相反,它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专门围着我们转。现在,只需花500美元购买Oculus Rift头戴式显示器,这个虚拟世界就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了。也难怪硅谷的那群未来主义者都如此热衷于研究VR技术,只因为他们内心对个人权利、自由主义的向往,以及他们对个性化产品和经历的追求都能在VR中找到。

凭借着自身的科技、财政和人力资本,斯坦福大学正走在VR革命的最前沿。2014年3月,Facebook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互动实验室戴上了Oculus Rift的头戴式显示器。他先是体验了作为一名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然后又体验了在深渊之上过独木桥的感觉。

“很神奇。”扎克伯格对这段体验颇有感触。Oculus Rift的这种新技术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几周后,Facebook便以20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了这家刚起步的VR技术公司。

马克·扎克伯格佩戴Oculus Rift

《需求体验》的作者Bailenson身兼多职,他是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互动实验室的创会理事,也是研究VR心理效应的世界顶尖学术权威之一,此外,2014年,Oculus Rift公司能请到扎克伯格来体验自家的VR技术,其中也少不了Bailenson的助力。

VR技术能够让我们在宇宙中任意徜徉,对于这种看似复杂的技术,《需求体验》对它的介绍却十分浅显易懂。可以这么说,这本书用最简单的语句分析了VR的发展潜力和缺陷,读来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消费者VR就像一列货运列车一样向我们驶来。”Bailenson在书中这么写道。这本书旨在让读者坐在这趟列车的前排,感受一下这场VR革命的“狂野之旅”,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作者的目的也达到了。

但《需求体验》这本书的问题就在于,它的出发点过于好了。很显然,Bailenson受硅谷的蛊惑有点儿深,而且我(指本文作者安德鲁·基恩,美国著名媒体人)怀疑,整个斯坦福大学校园都有受这种蛊惑的趋势。这种蛊惑不但没能提高他的写作水平(我个人认为就是令人失望的路人水平),而且使他的世界观遭到了腐蚀。Bailenson与扎克伯格,以及许多其他硅谷出身的天真企业家一样,深信科技能够让世界变得极其美好。

我不禁怀疑,Bailenson是不是戴上了玫瑰色滤镜的VR设备在观察我们人类。他似乎认为,VR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从而神奇地让整个世界也变得美好起来。“方法很多,”他告诉我们,“当VR的特殊力量应用到我们身上时,我们会成为更好的人,变得更富有同理心,更能感受到生态环境的脆弱,而且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需求体验》的大部分内容可以说都是作者Bailenson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位享有特权的北加州学者已经与现实社会——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真正的现实——隔绝太久了。他在书中提到,VR设备能够让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从而使我们变得更加富有同理心。这样一来,种族主义者、厌女者、年龄歧视者,甚至是大屠杀凶手的心态都会有所改变。

书中提到了一个模拟色盲环境的VR测试,据作者描述,用户表示“感觉自己成了一名色盲症患者”。而在一场模拟“无家可归”的测试中,他写道,这项测试会让大家更愿意去签请愿书,让政府安排建设更多的经济适用房。VR是“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的终极机器”,Bailenson在书中信誓旦旦地这么写道。他甚至还提到,通过VR技术感受奶牛的生活状态可能会让我们变成素食主义者,而变成一棵虚拟的树则会让我们更加关注全球变暖问题。

是不是很神奇?

《需求体验》里面缺少的,是对真实人类体验的了解。Bailenson承诺,VR能够让我们见到自己的曾曾曾祖父。但是,他在过往试验中乏善可陈的表现与收获却丝毫无法支持这个荒谬的幻想。《需求体验》继承了硅谷最骇人听闻的缺陷:故意地健忘、与过去失败经验的剥离,以及对以往的技术失误不知悔改的态度。这些缺陷在过去25年互联网技术革命中暴露得尤为明显。

“如果VR能按互联网的方向去发展,”他写道,“大部分人不仅会成为VR的消费者,更会成为VR的生产者,就跟人们在网上写博文、上传视频和发微博的模式一样。”

但问题是,Bailenson根本没有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作为VR今后发展的指导。他盲目自信,科技能够让我们自动地变成更好的人,要知道,当年互联网革命的先驱者正是遭受了这种幼稚乐观精神的毒害,而现在这种盲目自信在Bailenson的宣传下又在蠢蠢欲动了。

数十年前,硅谷的未来主义者曾向我们承诺,互联网将会让全世界实现民主化,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但现在看来,互联网为我们带来的只有虚假新闻的泛滥,大规模的排外心理、自恋和技术成瘾,还有互联网大鳄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支配,比如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但这些弊端以及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需求体验》都只字未提。这样的“需求”太片面了。

“VR将把我们吞没。”Bailenson宣称。但我认为,他这本新书也许“吞没”不了什么人,不会有多少人买账。这本书的内容就像VR设备模拟出来的世界一样——都是幻象。VR能带给我们的,只有对现实世界的逃离而已,它的本质是逃避主义和放松身心的工具——而这两者恰好是Bailenson最为警惕的东西。

(翻译:黄婧思)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Can virtual reality make everything better?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