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寿险业变局 这15家公司原保费市场份额增长最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寿险业变局 这15家公司原保费市场份额增长最多

2017年是寿险业的转型调整之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保监会近期披露的年度数据再次印证,2017年是寿险业的转型调整之年。寿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6万亿元,同比增长20.04%。虽然寿险公司继续保持增长,但是增速已较2016年下滑16个百分点。回顾寿险公司去年面临的市场环境,主要有两重因素影响了保费增速,也就是两个政策新规。

一个是保监76号文《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人身险的产品定价、保险金额、预定利率、存续时间、保费规模等方面提出新的监管要求,不符合新规的产品要求在去年4月1日前全部停售,这一轮停售潮几乎涵盖了个人定期/终身寿险、个人两全/护理保险等所有寿险产品;另一个是保监134号文《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去年10月1日起正式执行,市场上大量“年金附加万能”及“快返”产品违背了新规的“万能险不能做附加险及首次生存保险金在满5年后才能返还”的要求,一时间行业大面积产品下架,有的公司甚至一时间无产品可卖。

政策的影响是全行业的,因此行业保费增速放缓。但是大变革就意味着大机会,一些本身以保障型产品为主的、业务结构就比较好的公司,以及一些提前准备调整业务方向做好准备的公司就在行业变革中取得了好的成绩。当然,反之则走向颓势。

界面新闻统计发现,这15家寿险公司在变革中表现抢眼,扩大市场份额0.1个百分点以上。从原保费规模上可见,这里既有规模千亿以上的大型险企,也有百亿规模的中型险企,还有数十亿的小型险企。“在行业大调整的变革中,并不是只有某类险企受益,各家公司都有机会抢占市场”,一位行业分析人士说。

千亿规模的大型险企包括平安人寿、太保人寿和泰康人寿。前两者属于常年排在前三位的大型寿险公司,在行业改革之际把握住了自身的品牌、个险队伍及续期优势,分别抢占市场份额1.48、0.35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底,平安人寿和太保人寿分别占有市场份额14.17%、6.68%。泰康人寿过去几年常常是前十大里排名靠后的,不过去年公司抓住行业调整机遇扩充营销员队伍,辅以“大健康”、“医养结合”的生态优势,扩展市场份额0.29个百分点至4.43%。

“76号文主要是提高了寿险、两全和护理险几类产品的保额,134号文则不允许保险公司再设计销售行业热销的‘年金附加万能’和‘快返’产品。两个文件都是一个导向,引导保险公司产品设计销售保障型产品,尤其是长期保障型产品”,上述行业分析人士说,“此前行业大面积产品不符合这两个规定,所以几乎全行业公司都受影响。但是调整能力就有所不同了,新规后的产品首年返还保费的时间延长到五年后,销售难度有所提高,大型险企在产品设计、销售队伍、品牌方面都有更大的优势,也因此更受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大型险企才能在变革中抢占市场。中小公司如果早做准备,采取好的策略一样能够有所收获。百亿规模的中型公司中,华夏人寿、君康人寿、恒大人寿、国华人寿、信泰人寿、天安人寿、百年人寿、前海人寿和中邮人寿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扩张市场份额在0.2个百分点以上。实际上,这里面有不少公司过去都是以万能险为主的,在政策的引导下这些公司迅速调整方向,发展传统险业务。以君康人寿为例,公司去年以长期保障型产品为重点,主推重疾险、年金险、终身寿险,拉动业务增长,原保费同比增长647%,市场份额增加0.89个百分点至1.05%。

弘康人寿和中融人寿是小型险企的代表,两家公司都只有数十亿规模,占有市场份额在0.2%上下。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不与大型公司拼队伍,弘康人寿选择了在产品上做创新,去年公司的“弘康健康一生重大疾病保险”和“弘康大白定期寿险”广受好评,销售渠道主要为网销和中介代销。中融人寿过去几年因偿付能力不足业务停滞,去年公司增资补充偿付能力后业务恢复了快速发展,由于基数低,公司去年原保费收入增长了上万倍。

“政策导向之下,保障型产品是未来寿险业的主流。相比简单易懂的理财险,这类产品更复杂,依赖销售人员的解读。这样一来,营销队伍就是未来寿险公司的必争之地,然而大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过去没有注重发展营销队伍,短板缺陷已经很大”,上述分析人士说,这些公司要在竞争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另辟蹊径,设计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就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还有一些公司虽然在市场份额扩展上不够抢眼,但是与往年相比增长很快。下面这些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翻倍了,包括昆仑健康、中华人寿、平安健康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融人寿

  • 美凯龙(601828.SH):2023年全年净亏损22.16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 因虚列佣金套取资金等,中融人寿南通中心支公司被罚36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寿险业变局 这15家公司原保费市场份额增长最多

2017年是寿险业的转型调整之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保监会近期披露的年度数据再次印证,2017年是寿险业的转型调整之年。寿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6万亿元,同比增长20.04%。虽然寿险公司继续保持增长,但是增速已较2016年下滑16个百分点。回顾寿险公司去年面临的市场环境,主要有两重因素影响了保费增速,也就是两个政策新规。

一个是保监76号文《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人身险的产品定价、保险金额、预定利率、存续时间、保费规模等方面提出新的监管要求,不符合新规的产品要求在去年4月1日前全部停售,这一轮停售潮几乎涵盖了个人定期/终身寿险、个人两全/护理保险等所有寿险产品;另一个是保监134号文《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去年10月1日起正式执行,市场上大量“年金附加万能”及“快返”产品违背了新规的“万能险不能做附加险及首次生存保险金在满5年后才能返还”的要求,一时间行业大面积产品下架,有的公司甚至一时间无产品可卖。

政策的影响是全行业的,因此行业保费增速放缓。但是大变革就意味着大机会,一些本身以保障型产品为主的、业务结构就比较好的公司,以及一些提前准备调整业务方向做好准备的公司就在行业变革中取得了好的成绩。当然,反之则走向颓势。

界面新闻统计发现,这15家寿险公司在变革中表现抢眼,扩大市场份额0.1个百分点以上。从原保费规模上可见,这里既有规模千亿以上的大型险企,也有百亿规模的中型险企,还有数十亿的小型险企。“在行业大调整的变革中,并不是只有某类险企受益,各家公司都有机会抢占市场”,一位行业分析人士说。

千亿规模的大型险企包括平安人寿、太保人寿和泰康人寿。前两者属于常年排在前三位的大型寿险公司,在行业改革之际把握住了自身的品牌、个险队伍及续期优势,分别抢占市场份额1.48、0.35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底,平安人寿和太保人寿分别占有市场份额14.17%、6.68%。泰康人寿过去几年常常是前十大里排名靠后的,不过去年公司抓住行业调整机遇扩充营销员队伍,辅以“大健康”、“医养结合”的生态优势,扩展市场份额0.29个百分点至4.43%。

“76号文主要是提高了寿险、两全和护理险几类产品的保额,134号文则不允许保险公司再设计销售行业热销的‘年金附加万能’和‘快返’产品。两个文件都是一个导向,引导保险公司产品设计销售保障型产品,尤其是长期保障型产品”,上述行业分析人士说,“此前行业大面积产品不符合这两个规定,所以几乎全行业公司都受影响。但是调整能力就有所不同了,新规后的产品首年返还保费的时间延长到五年后,销售难度有所提高,大型险企在产品设计、销售队伍、品牌方面都有更大的优势,也因此更受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大型险企才能在变革中抢占市场。中小公司如果早做准备,采取好的策略一样能够有所收获。百亿规模的中型公司中,华夏人寿、君康人寿、恒大人寿、国华人寿、信泰人寿、天安人寿、百年人寿、前海人寿和中邮人寿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扩张市场份额在0.2个百分点以上。实际上,这里面有不少公司过去都是以万能险为主的,在政策的引导下这些公司迅速调整方向,发展传统险业务。以君康人寿为例,公司去年以长期保障型产品为重点,主推重疾险、年金险、终身寿险,拉动业务增长,原保费同比增长647%,市场份额增加0.89个百分点至1.05%。

弘康人寿和中融人寿是小型险企的代表,两家公司都只有数十亿规模,占有市场份额在0.2%上下。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不与大型公司拼队伍,弘康人寿选择了在产品上做创新,去年公司的“弘康健康一生重大疾病保险”和“弘康大白定期寿险”广受好评,销售渠道主要为网销和中介代销。中融人寿过去几年因偿付能力不足业务停滞,去年公司增资补充偿付能力后业务恢复了快速发展,由于基数低,公司去年原保费收入增长了上万倍。

“政策导向之下,保障型产品是未来寿险业的主流。相比简单易懂的理财险,这类产品更复杂,依赖销售人员的解读。这样一来,营销队伍就是未来寿险公司的必争之地,然而大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过去没有注重发展营销队伍,短板缺陷已经很大”,上述分析人士说,这些公司要在竞争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另辟蹊径,设计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就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还有一些公司虽然在市场份额扩展上不够抢眼,但是与往年相比增长很快。下面这些公司原保费收入同比翻倍了,包括昆仑健康、中华人寿、平安健康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