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留学加拿大(四):怎样送孩子进常春藤名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留学加拿大(四):怎样送孩子进常春藤名校

不能盲目跟风,别人学什么就让自己孩子学什么,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会甄别教育资源,了解哪些适合孩子,哪些不适合孩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送孩子进名牌大学,尤其是进美国常青藤名校,是很多家长的愿望。这个想法有点功利,但是没办法,名校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确实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孩子潜力,助力孩子实现人生价值。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孩子,提高他们进入美国常青藤名校的机率?为帮助家长了解相关问题,“加拿大青少年教育解惑”沙龙邀请两位温哥华中国家长,分享了他们送孩子进常春藤名校的心得和体会。

龚妍女士的儿子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在陪伴孩子学习和申请大学过程中,她付出了巨大心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龚妍女士说,她儿子在国内小学低年级就读时候很调皮,经常被叫家长,最后基本读不下去了。无奈之下,她带着孩子来到温哥华寻求解决之道。刚到温哥华时,孩子成绩不理想,多门课成绩都C,她戏称孩子为“C娃”。但是,龚妍女士从来没有对孩子失去信心,她认为孩子只是不适应国内教育,而不是本身存在什么问题。

龚妍女士

回首来时路,龚妍女士表示,大部分孩子是需要家长去引导的。像成绩不理想的“C娃”,更需要家长用心引导。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可言。接下来,龚妍女士总结了自己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弯道超车的几点经验。

  •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家长要不断的探索和调整,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环境。只有知道孩子需要什么、适合什么,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发掘孩子的潜力,聚焦孩子的能量。

  • 第二,家长要关心孩子、陪伴孩子,帮助孩子保持最好的状态,拥有充分的自信。

  • 第三,不能盲目跟风,别人学什么就让自己孩子学什么,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会甄别教育资源,了解哪些适合孩子,哪些不适合孩子。

具体到申请大学,龚妍女士提醒说,家长一定要有清醒的定位,不能越俎代庖,凡事都替孩子操办,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独自应对风雨。她说自己坚持的原则是“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当好孩子的参谋、助手和陪伴。

所谓参谋,就是帮助孩子将兴趣清晰化,将兴趣与未来学业、职业的关系理顺,并帮助他们找到实践兴趣的可能性途径。比如,一个对体育和学术都兴趣浓厚的孩子,如果确定了具体的大学申请专业,就需要对兴趣有个选择,家长的作用是帮助他们认清兴趣和学业之间的关系。

所谓助手,就是帮助孩子收集申请大学的相关信息。孩子在高中阶段需要投入巨大精力,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想得到、做得到。比如,申请美国大学时,需要九年级以后的很多个人信息,仅凭孩子自己,很难完整记录,也不可能临时抱佛脚。家长的任务,就是默默地帮助孩子记录相关信息,以便不时之需。

龚妍女士表示,孩子上九年级以后,她就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专门收集孩子的相关信息。从九年级到是十二年级,时间跨度很长,如果平时不注意收集,很多事情会忘记,申请大学时会很被动。相反,她从九年级就记录孩子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孩子自己平常也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下看到的、想到的,最后申请大学时就便利很多。

所谓陪伴,就是照料好孩子的身心健康,疏导孩子的心里和情绪,让孩子有一个可靠的后勤保障。

易小丁先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另一个就读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他表示,家长应该及早为孩子的教育提供规划,因为教育界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即如果想要把一件事做好做精,至少需要1万小时的时间投入。如果家长不为孩子提供规划,不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且投入其中,就很难做好一件事情。

易小丁博士

易小丁先生提醒说,家长为孩子提供教育规划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孩子喜欢干什么,二是孩子能够干什么,三是孩子喜欢干和能够干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市场。如果孩子找到了自己喜欢干和能够干的,但是没有市场,找不到落脚之处,也是一种失败。

易先生两个女儿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大女儿申请大学时,曾在商学院和医学院之间犹豫过,但是听了很多商学院报告后,认为商学院毕业生口才太好,自己不擅长表达,最终选择了医学院。 小女儿自小就有主见,中学阶段就确定将来到美国读大学。在两个女儿的求学过程中,家长从来不代替他们做决定,只是不时地提供建议,指导她们如何才能提高自己,成功申请到理想大学。当然,孩子年龄小,凡事想得不会那么周全和细致,家长在具体事务上多为孩子操些心,还是非常必要的。

(界面特约撰稿人胡乐发自北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留学加拿大(四):怎样送孩子进常春藤名校

不能盲目跟风,别人学什么就让自己孩子学什么,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会甄别教育资源,了解哪些适合孩子,哪些不适合孩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送孩子进名牌大学,尤其是进美国常青藤名校,是很多家长的愿望。这个想法有点功利,但是没办法,名校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确实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孩子潜力,助力孩子实现人生价值。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孩子,提高他们进入美国常青藤名校的机率?为帮助家长了解相关问题,“加拿大青少年教育解惑”沙龙邀请两位温哥华中国家长,分享了他们送孩子进常春藤名校的心得和体会。

龚妍女士的儿子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在陪伴孩子学习和申请大学过程中,她付出了巨大心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龚妍女士说,她儿子在国内小学低年级就读时候很调皮,经常被叫家长,最后基本读不下去了。无奈之下,她带着孩子来到温哥华寻求解决之道。刚到温哥华时,孩子成绩不理想,多门课成绩都C,她戏称孩子为“C娃”。但是,龚妍女士从来没有对孩子失去信心,她认为孩子只是不适应国内教育,而不是本身存在什么问题。

龚妍女士

回首来时路,龚妍女士表示,大部分孩子是需要家长去引导的。像成绩不理想的“C娃”,更需要家长用心引导。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没有标准答案可言。接下来,龚妍女士总结了自己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弯道超车的几点经验。

  •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家长要不断的探索和调整,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环境。只有知道孩子需要什么、适合什么,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发掘孩子的潜力,聚焦孩子的能量。

  • 第二,家长要关心孩子、陪伴孩子,帮助孩子保持最好的状态,拥有充分的自信。

  • 第三,不能盲目跟风,别人学什么就让自己孩子学什么,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会甄别教育资源,了解哪些适合孩子,哪些不适合孩子。

具体到申请大学,龚妍女士提醒说,家长一定要有清醒的定位,不能越俎代庖,凡事都替孩子操办,也不能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独自应对风雨。她说自己坚持的原则是“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当好孩子的参谋、助手和陪伴。

所谓参谋,就是帮助孩子将兴趣清晰化,将兴趣与未来学业、职业的关系理顺,并帮助他们找到实践兴趣的可能性途径。比如,一个对体育和学术都兴趣浓厚的孩子,如果确定了具体的大学申请专业,就需要对兴趣有个选择,家长的作用是帮助他们认清兴趣和学业之间的关系。

所谓助手,就是帮助孩子收集申请大学的相关信息。孩子在高中阶段需要投入巨大精力,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想得到、做得到。比如,申请美国大学时,需要九年级以后的很多个人信息,仅凭孩子自己,很难完整记录,也不可能临时抱佛脚。家长的任务,就是默默地帮助孩子记录相关信息,以便不时之需。

龚妍女士表示,孩子上九年级以后,她就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专门收集孩子的相关信息。从九年级到是十二年级,时间跨度很长,如果平时不注意收集,很多事情会忘记,申请大学时会很被动。相反,她从九年级就记录孩子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孩子自己平常也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下看到的、想到的,最后申请大学时就便利很多。

所谓陪伴,就是照料好孩子的身心健康,疏导孩子的心里和情绪,让孩子有一个可靠的后勤保障。

易小丁先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另一个就读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他表示,家长应该及早为孩子的教育提供规划,因为教育界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即如果想要把一件事做好做精,至少需要1万小时的时间投入。如果家长不为孩子提供规划,不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且投入其中,就很难做好一件事情。

易小丁博士

易小丁先生提醒说,家长为孩子提供教育规划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孩子喜欢干什么,二是孩子能够干什么,三是孩子喜欢干和能够干的东西到底有没有市场。如果孩子找到了自己喜欢干和能够干的,但是没有市场,找不到落脚之处,也是一种失败。

易先生两个女儿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大女儿申请大学时,曾在商学院和医学院之间犹豫过,但是听了很多商学院报告后,认为商学院毕业生口才太好,自己不擅长表达,最终选择了医学院。 小女儿自小就有主见,中学阶段就确定将来到美国读大学。在两个女儿的求学过程中,家长从来不代替他们做决定,只是不时地提供建议,指导她们如何才能提高自己,成功申请到理想大学。当然,孩子年龄小,凡事想得不会那么周全和细致,家长在具体事务上多为孩子操些心,还是非常必要的。

(界面特约撰稿人胡乐发自北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