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进口海豹,出口连体人,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进口海豹,出口连体人,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美国是陌生而神秘的;对美国人而言,中国亦然。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NO.459-皮毛、鸦片、猎奇

作者:楚人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公元1784年,一艘叫做“中国皇后”号的帆船从美国费城出发,前往中国,从此拉开了这个新生的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商贸交易的历史。

因为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美国人只能在广州一地开展贸易,还要受到种种限制。但是中国市场依然让很多美国商人趋之若鹜。在早期贸易中,居然出现了一些跟今天的中美交往中颇为相似的内容。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中美贸易的早期究竟有些什么奇怪的现象。

爆买

早期中美贸易甚至中外贸易的一大问题是,西方缺乏中国感兴趣的商品。

西方需要大量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可他们却并没有多少能够卖给中国的产品。倒不是说西方生产的产品不高级不先进,而是因为西方的产品超越了中国人的生活认知,钟表、望远镜等商品难以找到感兴趣的买家。

为了寻找能够卖到中国的商品,商人们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美国商人也在这场大潮中试图分一杯羹。一开始,他们寄希望于人参。最早来到中国的“中国皇后号”就携带了大量的西洋参,并且全部卖出,换了个好价钱。可惜好景不长,运来的人参很快就过剩了。再加上中国东北和附庸国朝鲜也生产人参,这笔买卖很快就黄了。

西洋参,又称花旗参

机敏的商人很快又发现了皮货。中国富人热爱皮货,尤其热爱美国商人带来的中国本土没有的皮货——来自大洋深处的海豹皮、海獭皮等。

海豹皮主要产于太平洋的岛屿之上。为了获得这些海豹皮,猎人们不远万里,到靠近南极的岛屿中猎取海豹皮。毫无防范的海豹对猎人没有戒心,被猎人一棒下去就是一个,海豹皮的采集极为轻松。

一棒下去就是一个

一个一个又一个

在这些猎人的努力之下,数量惊人的海豹皮被收集起来,运到广州,出售给中国人。据估计,从1792-1812年的20年间。有250万张海豹皮被美国商人运到了广州,并被制作成披肩、腰带、帽子、毛毯等。

更值钱的是海獭皮。海獭皮被认为是最软、最厚的毛皮,最为中国人喜爱。它主要产自今天北美西北部的海岸,在当时依然由印第安人控制。美国商人从东部出发,用一些廉价的工业品向土著居民换取这些海獭皮,然后运到中国高价出售。

这门生意堪称暴利。据称即使行情一般的时候,海獭皮都能卖到20美元以上,利润高达数倍甚至几十倍。参与此项贸易的商人们自然赚的钵满盆满了。

海獭

但这样不顾后果的开发很快就付出代价。到19世纪20年代,南极附近曾经数目巨大的海豹已经锐减。到30年代中期,海豹皮数量已经减少到近乎为零了。甚至某些捕猎者也哀叹如果以前他们捕猎的稍微有所节制的话,生意说不定会更加长远。

海獭的命运也类似。最高峰时,美国一年能向广州运去18000张海獭皮。结果到19世纪20年代,跌落到五分之一的水平。到了十年后也就是19世纪30年代,更是落到了300张。显然,这个生意也没法做了。

另一种面临相似命运的动物则是鲸鱼

于是在往来太平洋的路上,美国商人们又发现了另外一种大热商品——檀木。这种带有香气的树木可以被用来制作家具和祭拜时焚烧的香料,盛产于太平洋的斐济、夏威夷等岛屿上。

这恐怕是岛屿酋长们

第一次大规模融入全球贸易

但是第一次就把本钱赌光了

在这里,美国商人们跟酋长们搞好关系,用一些工业品和火器换取对树木的砍伐权。酋长们一声令下,全部劳动力就上山为美国人砍树。大量的檀木就这样从这些岛屿出发前往中国,进入地点仍然是广州港。

当广州人听说这些木材来自太平洋上的一座小岛的港口时,便将其命名为檀香山,也就是夏威夷首府火奴鲁鲁在华人中的别名。

夏威夷首府火奴鲁鲁

然而几年之后,檀香木市场崩溃,从斐济、玛贵斯群岛一路传到夏威夷。最为极端的是玛贵斯群岛,仅仅三年时间,这个群岛上的檀木就被扫荡一空。到19世纪20年代,檀木的供给也最终不可持续了。

檀香目前保护状况仍处于易危(IUCN2.3)

这些资源枯竭之后,美国商人们跟随英国人最终转向了鸦片,以填补对华贸易中的物品不足。这最终引发了中西方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垄断和上瘾

才是超高利润的核心

很显然中国动辄几亿的人口规模是这些经济崩盘的幕后推手。除非是养殖动物或者种植植物,否则任何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在与中国人的交易中总是难免被耗尽的结局。在中国人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这个现象也不可不察。

山寨

中美贸易中出现的不仅有爆买,甚至现在闻名世界的山寨,在当时也已经初见雏形。

美国人来到广州以后,发现中国的画师水平很高,要价还便宜。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让他们大量仿作美国的绘画,从而批量生产艺术品。于是他们将美国的原作交给中国画师们,让他们临摹,然后把这些复制品重回美国。

当代中国也在干同样的事情

中国画师复制的自由女神像、清教徒登上北美大陆、列克星敦战役、华盛顿等主题尤其受欢迎。在这波艺术品山寨中甚至还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中国画家,如史贝霖、林呱、庭呱等。这些画家师从来到中国的西方画家那里,学习西方绘画技巧,通过复制品在西方打开了艺术市场。山寨甚至引起了早期的知识产权官司。

林呱

画家G·斯图尔特表示他画作图书馆中的肖像不能被临摹,然而仅仅一位船长就能在广州临摹一百份,让画家大为恼怒。感到被侵犯的画家把船长和中国画家们告上了法庭,并最终胜诉。可这全然阻挡不住价廉物美的复制画作进入美国的家庭中。

这种山寨官司,和今天中美之间贸易也颇有相似之处。中国工人凭借高超的学习能力和低廉的要价,在美国技术的基础上快速、大量、低成本复制质量尚可的产品,大量进入美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左图为斯图尔特的原版华盛顿像

右图为广州画家山寨作

即使知识产权保护程序启动,也阻挡不了这些山寨产品的涌入。等到官司宣判,产品的生命周期甚至都可能过了,对仿制者销售和盈利几乎不构成影响。正是凭借这种吃相不太好看的盈利模式,中国才能在欧美打开市场,完成原始积累,并走上自己的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热

中美贸易还带来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国热,虽然这种中国热带有非常强烈的猎奇色彩。

1829年,一位美国商人在暹罗发现了一对连体的华人双胞胎。于是将他们带到了美国,并声称他们来自中国。这对奇怪中国人的到来轰动了美国。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这两位双胞胎在美国四处表演,最后甚至结婚生子。

大名鼎鼎的连体双胞胎

既然有“男展品”,怎么能少了“女展品”呢?

敏锐的商人们五年后就带回了一位中国女士,将她称为梅阿华梅小姐。美国商人们声称她是显贵要人之女,是否属实就不得而知了。

他们在纽约等地制作了展台——一个摆满中式制品的房间,收取50美分的门票,让猎奇者参观梅小姐。梅小姐在仆人的帮助翻译下回答游客的提问。正是在这里,美国人第一次知道了缠足等中国恶习,令他们愤慨不已。

梅小姐

此后梅小姐也到各地巡展,商人们所获不菲。中国人的“赚钱”能力让美国人印象深刻。

相对于对中国人的猎奇趣味来说,对中国物的兴趣则显得更正常一些,而且商人们获取这些也容易的多。

中国展览馆

早在18世纪90年代。一位曾经跟随荷兰使团见过乾隆皇帝的名叫胡克吉斯特的美国人就在费城建立了一个收藏中国制品的寓所,连乔治·华盛顿都去参观过。

1838年开始的内森·邓恩展览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内森·邓恩是一名商人,在中国经商期间广结权贵,结果成功地在中国收购了大量的古董珍玩。

内森·邓恩

1838年,他在费城博物馆展出他的藏品,并取名一万件中国藏品。虽然“一万件”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这些藏品确实是非常丰富的。各种泥人、大理石、佛像、画像、模型、家具工艺品占据了53个展箱和无数的独立展台,展示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内森·邓恩的丰富中国藏品

在三年的时间里,有大概10万居民参观了这一展览,另售出了5万份120页的博物馆目录。这些来自中国的物什大大满足了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好奇心。

鸦片战争之后,广州的垄断终结,中美贸易的早期阶段也就这样结束了。在早期阶段中因为互相缺乏理解而产生的摩擦、抢购和猎奇行为也随着这个阶段的结束而逐渐告一段落,双方的交往逐渐进入了更加了解的新时期。

在当代的中美关系新时代中,两者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实力一边倒的局面,而是进入了亦敌亦友势均力敌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过往的考察也许能够指导我们更清楚地判断双方未来关系的走向。

毕竟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美国是陌生而神秘的;对美国人而言,中国亦然。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进口海豹,出口连体人,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美国是陌生而神秘的;对美国人而言,中国亦然。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NO.459-皮毛、鸦片、猎奇

作者:楚人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公元1784年,一艘叫做“中国皇后”号的帆船从美国费城出发,前往中国,从此拉开了这个新生的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商贸交易的历史。

因为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美国人只能在广州一地开展贸易,还要受到种种限制。但是中国市场依然让很多美国商人趋之若鹜。在早期贸易中,居然出现了一些跟今天的中美交往中颇为相似的内容。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中美贸易的早期究竟有些什么奇怪的现象。

爆买

早期中美贸易甚至中外贸易的一大问题是,西方缺乏中国感兴趣的商品。

西方需要大量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可他们却并没有多少能够卖给中国的产品。倒不是说西方生产的产品不高级不先进,而是因为西方的产品超越了中国人的生活认知,钟表、望远镜等商品难以找到感兴趣的买家。

为了寻找能够卖到中国的商品,商人们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美国商人也在这场大潮中试图分一杯羹。一开始,他们寄希望于人参。最早来到中国的“中国皇后号”就携带了大量的西洋参,并且全部卖出,换了个好价钱。可惜好景不长,运来的人参很快就过剩了。再加上中国东北和附庸国朝鲜也生产人参,这笔买卖很快就黄了。

西洋参,又称花旗参

机敏的商人很快又发现了皮货。中国富人热爱皮货,尤其热爱美国商人带来的中国本土没有的皮货——来自大洋深处的海豹皮、海獭皮等。

海豹皮主要产于太平洋的岛屿之上。为了获得这些海豹皮,猎人们不远万里,到靠近南极的岛屿中猎取海豹皮。毫无防范的海豹对猎人没有戒心,被猎人一棒下去就是一个,海豹皮的采集极为轻松。

一棒下去就是一个

一个一个又一个

在这些猎人的努力之下,数量惊人的海豹皮被收集起来,运到广州,出售给中国人。据估计,从1792-1812年的20年间。有250万张海豹皮被美国商人运到了广州,并被制作成披肩、腰带、帽子、毛毯等。

更值钱的是海獭皮。海獭皮被认为是最软、最厚的毛皮,最为中国人喜爱。它主要产自今天北美西北部的海岸,在当时依然由印第安人控制。美国商人从东部出发,用一些廉价的工业品向土著居民换取这些海獭皮,然后运到中国高价出售。

这门生意堪称暴利。据称即使行情一般的时候,海獭皮都能卖到20美元以上,利润高达数倍甚至几十倍。参与此项贸易的商人们自然赚的钵满盆满了。

海獭

但这样不顾后果的开发很快就付出代价。到19世纪20年代,南极附近曾经数目巨大的海豹已经锐减。到30年代中期,海豹皮数量已经减少到近乎为零了。甚至某些捕猎者也哀叹如果以前他们捕猎的稍微有所节制的话,生意说不定会更加长远。

海獭的命运也类似。最高峰时,美国一年能向广州运去18000张海獭皮。结果到19世纪20年代,跌落到五分之一的水平。到了十年后也就是19世纪30年代,更是落到了300张。显然,这个生意也没法做了。

另一种面临相似命运的动物则是鲸鱼

于是在往来太平洋的路上,美国商人们又发现了另外一种大热商品——檀木。这种带有香气的树木可以被用来制作家具和祭拜时焚烧的香料,盛产于太平洋的斐济、夏威夷等岛屿上。

这恐怕是岛屿酋长们

第一次大规模融入全球贸易

但是第一次就把本钱赌光了

在这里,美国商人们跟酋长们搞好关系,用一些工业品和火器换取对树木的砍伐权。酋长们一声令下,全部劳动力就上山为美国人砍树。大量的檀木就这样从这些岛屿出发前往中国,进入地点仍然是广州港。

当广州人听说这些木材来自太平洋上的一座小岛的港口时,便将其命名为檀香山,也就是夏威夷首府火奴鲁鲁在华人中的别名。

夏威夷首府火奴鲁鲁

然而几年之后,檀香木市场崩溃,从斐济、玛贵斯群岛一路传到夏威夷。最为极端的是玛贵斯群岛,仅仅三年时间,这个群岛上的檀木就被扫荡一空。到19世纪20年代,檀木的供给也最终不可持续了。

檀香目前保护状况仍处于易危(IUCN2.3)

这些资源枯竭之后,美国商人们跟随英国人最终转向了鸦片,以填补对华贸易中的物品不足。这最终引发了中西方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垄断和上瘾

才是超高利润的核心

很显然中国动辄几亿的人口规模是这些经济崩盘的幕后推手。除非是养殖动物或者种植植物,否则任何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在与中国人的交易中总是难免被耗尽的结局。在中国人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这个现象也不可不察。

山寨

中美贸易中出现的不仅有爆买,甚至现在闻名世界的山寨,在当时也已经初见雏形。

美国人来到广州以后,发现中国的画师水平很高,要价还便宜。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让他们大量仿作美国的绘画,从而批量生产艺术品。于是他们将美国的原作交给中国画师们,让他们临摹,然后把这些复制品重回美国。

当代中国也在干同样的事情

中国画师复制的自由女神像、清教徒登上北美大陆、列克星敦战役、华盛顿等主题尤其受欢迎。在这波艺术品山寨中甚至还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中国画家,如史贝霖、林呱、庭呱等。这些画家师从来到中国的西方画家那里,学习西方绘画技巧,通过复制品在西方打开了艺术市场。山寨甚至引起了早期的知识产权官司。

林呱

画家G·斯图尔特表示他画作图书馆中的肖像不能被临摹,然而仅仅一位船长就能在广州临摹一百份,让画家大为恼怒。感到被侵犯的画家把船长和中国画家们告上了法庭,并最终胜诉。可这全然阻挡不住价廉物美的复制画作进入美国的家庭中。

这种山寨官司,和今天中美之间贸易也颇有相似之处。中国工人凭借高超的学习能力和低廉的要价,在美国技术的基础上快速、大量、低成本复制质量尚可的产品,大量进入美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左图为斯图尔特的原版华盛顿像

右图为广州画家山寨作

即使知识产权保护程序启动,也阻挡不了这些山寨产品的涌入。等到官司宣判,产品的生命周期甚至都可能过了,对仿制者销售和盈利几乎不构成影响。正是凭借这种吃相不太好看的盈利模式,中国才能在欧美打开市场,完成原始积累,并走上自己的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热

中美贸易还带来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国热,虽然这种中国热带有非常强烈的猎奇色彩。

1829年,一位美国商人在暹罗发现了一对连体的华人双胞胎。于是将他们带到了美国,并声称他们来自中国。这对奇怪中国人的到来轰动了美国。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这两位双胞胎在美国四处表演,最后甚至结婚生子。

大名鼎鼎的连体双胞胎

既然有“男展品”,怎么能少了“女展品”呢?

敏锐的商人们五年后就带回了一位中国女士,将她称为梅阿华梅小姐。美国商人们声称她是显贵要人之女,是否属实就不得而知了。

他们在纽约等地制作了展台——一个摆满中式制品的房间,收取50美分的门票,让猎奇者参观梅小姐。梅小姐在仆人的帮助翻译下回答游客的提问。正是在这里,美国人第一次知道了缠足等中国恶习,令他们愤慨不已。

梅小姐

此后梅小姐也到各地巡展,商人们所获不菲。中国人的“赚钱”能力让美国人印象深刻。

相对于对中国人的猎奇趣味来说,对中国物的兴趣则显得更正常一些,而且商人们获取这些也容易的多。

中国展览馆

早在18世纪90年代。一位曾经跟随荷兰使团见过乾隆皇帝的名叫胡克吉斯特的美国人就在费城建立了一个收藏中国制品的寓所,连乔治·华盛顿都去参观过。

1838年开始的内森·邓恩展览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内森·邓恩是一名商人,在中国经商期间广结权贵,结果成功地在中国收购了大量的古董珍玩。

内森·邓恩

1838年,他在费城博物馆展出他的藏品,并取名一万件中国藏品。虽然“一万件”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这些藏品确实是非常丰富的。各种泥人、大理石、佛像、画像、模型、家具工艺品占据了53个展箱和无数的独立展台,展示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内森·邓恩的丰富中国藏品

在三年的时间里,有大概10万居民参观了这一展览,另售出了5万份120页的博物馆目录。这些来自中国的物什大大满足了当时美国人对中国的好奇心。

鸦片战争之后,广州的垄断终结,中美贸易的早期阶段也就这样结束了。在早期阶段中因为互相缺乏理解而产生的摩擦、抢购和猎奇行为也随着这个阶段的结束而逐渐告一段落,双方的交往逐渐进入了更加了解的新时期。

在当代的中美关系新时代中,两者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过去那样实力一边倒的局面,而是进入了亦敌亦友势均力敌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过往的考察也许能够指导我们更清楚地判断双方未来关系的走向。

毕竟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美国是陌生而神秘的;对美国人而言,中国亦然。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