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台湾诗人洛夫今晨逝世 享年91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台湾诗人洛夫今晨逝世 享年91岁

洛夫的现代诗歌创作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与余光中被并称为世界华文诗坛的双子星。

台湾诗人洛夫

据台湾诗人方明透露,台湾著名诗人洛夫于今日凌晨3时因肺部疾病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享年91岁。洛夫去世时,仅家人及生前好友、诗人方明陪伴在侧。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电话采访时,方明表示,洛夫于一周前入院,由于害怕细菌感染,也没有让朋友前来探视,只有家人和方明陪在身边。“前天晚上还很好,还能握住我们的手讲话,昨天突然间细菌指数升得很高。”

就在本月3日,洛夫还在台北出席了新诗集《昨日之蛇》的新书发布会,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洛夫,原名莫运端、莫洛夫,1928年出生于湖南衡阳东乡相公堡,1943年,洛夫入读私立成章中学初中部,也是在这一年,他以“野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初中三年级时,因阅读大量俄罗斯文学作品,他将自己的名字由“运端”改为“洛夫”。1948年洛夫入读湖南大学外文系,次年随国民党抵达台湾。1954年与张默、痖弦在台湾共同创办了《创世纪》,并任总编辑20余年。

《创世纪》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刊物之一,强调纯粹性、独创性、世界性,主张整合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以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现代汉诗诗学体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廖咸浩在接受《联合报》采访时表示,洛夫是台湾上世纪50年代诗坛的拓荒者之一,《创世纪》与当时其他诗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创办者的军中诗人背景,这让他们的诗歌有着对于战争、流离的深刻反思。例如洛夫最著名的诗歌《石室之死亡》,在写作手法上收到西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而在题材上,则用于反思战争,在语言上感觉突破边界和俗套。另外一首短诗《无岸之河》则表现了战争的可怕以及战争对于人类存在造成的冲击,发人深省。

1996年洛夫移居加拿大温哥华,2016年夏天返回台湾定居。洛夫曾在采访中将1949年和1996年的两次移居称为“自己的两次流放”。他早年的诗歌采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极富魔幻色彩,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曾将洛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首位。洛夫的现代诗歌创作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与余光中被并称为“世界华文诗坛的双子星”。

声音

颜艾琳(台湾诗人):洛夫比北岛、比舒婷,强过十几倍

他的文学技术,他整个人的涵养让我十分佩服。我觉得他比北岛、比舒婷(这两个人我都认识,我和舒婷也是好朋友)强过十几二十倍。我真的必须这么讲。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颁给他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因为他很早就颠沛流离,50岁才开始接触书法,70岁就办书法展。他做什么事情都是很绝对的。

如果你看《他们在岛屿写作》(纪录片),会看到他在温哥华的时间,每天早上六点就起来,前两个小时要么写作,要么读书,之后就去吃饭,休息,再起来读书写作。他的人生就是读书写作,最后在创作里安身立命。他2016年回台湾定居,我们有机会见面吃饭,我还是很高兴的,总觉得他还可以再活好几年。台湾这边有好几本他重要的书,最近都在重新整理,要出精装本。比如《摩灯》已经进入了三校,五月份要在台北举办新书发表会,现在也没有办法了。这一点我很难过。

他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余光中,只是因为余光中的生命版图,让他在大陆更具有重要性。在台湾,了解现代诗,如果没有读过洛夫,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是台湾,是整个华语诗坛里面,象征派的超前卫大师。

王婉柔(《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导演):他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生活很规律

我是2012年8月开始拍摄洛夫老师。我们当时去加拿大温哥华找他,在那边待了两个礼拜,进行拍摄。因为距离很远,几乎是到那边才正式认识他,就直接开始拍了。 我们8月去了以后,主要拍他在温哥华的生活,9月他在日本有一个对谈活动,所以就回到亚洲。他每年秋天都会回台湾,同时大陆也会有一些邀约,他会尽量排在秋天。那年我们也跟着他去了湖南老家,也去了荆门,因为他当时写《石室之死亡》的时候在荆门。

在实际相处中,洛夫老师非常可爱。他的诗比较艰涩,所以我们在去拜访他之前会担心,他是不是本人很严肃。但实际上他非常可爱,对我们非常好。在温哥华的时候,我们主要在他家进行拍摄,他太太都会做饭给我们吃。他家后院种了一些李树,我们去的时候树上刚好结果,他会摘李子给我们吃。我们每次都是早上去他家拜访做访谈,桌子上就会有蓝莓、李子、各式各样的水果。

在拍摄上我们会进行一些沟通,我们的要求他都会尽量配合,也会主动提供给我们很多资料。比如他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早上起来都会稍微记一下。他把每一年的日记都翻给我们看,他过去的一些痕迹都可以在日记里看到。

在温哥华,他基本上是六七点起床,他会先到书房看书或者写日记写诗,或者回信给朋友。到八九点下来吃早餐,我们去拜访就是他吃完早餐以后。有的时候是进行访谈,有的时候是带他去一些他写诗的场景,比如他写了《漂木》,他就带我们到海边去看引发他灵感的漂木的海岸。他中午有时会午睡,休息一下。下午我们有时候会出去排空镜,有时候朋友们会来拜访他,或者他跟师母一起拜访朋友,我们就跟拍。他在温哥华的生活很安稳,也很规律。

后来我们也跟着他回到湖南衡阳,因为当地有人要帮他盖一所文学馆。我们去的时候,洛夫老师所到之处,大家都热烈欢迎,大家都觉得他是衣锦还乡,很骄傲的感觉。

拍摄大概从2012年8月持续到2013年2月。后来我在剪接和做后期的时候,包括影片出来了还是会给洛夫老师看。他会提供他的意见,那时候我们大部分是通过手写信来交流。

我觉得纪录片某种程度上是导演和被拍摄者的共同创作,二者之间必须有某种信任,才能继续进行。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洛夫老师非常帮忙,我们希望了解什么他就提供给我们。他也很直率,有什么话都直接说。我们有时候拍摄要准备机器,时间会拖得比较长,他如果累了,就会直接说累了,饿了就会直接说饿了。我们就会拜托他,让我们多拍一个镜头,马上就好。那个互动大家感情是很好的。后来是我自己剪辑,所以我跟洛夫老师的影像相处了很久,因为我要一直看他说的话,他的表情。就算我们实际上不是朝夕相处很长时间,我心理上感觉和他相处了很久。我听到洛夫老师离开,很意外,也很难过。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台湾诗人洛夫今晨逝世 享年91岁

洛夫的现代诗歌创作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与余光中被并称为世界华文诗坛的双子星。

台湾诗人洛夫

据台湾诗人方明透露,台湾著名诗人洛夫于今日凌晨3时因肺部疾病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享年91岁。洛夫去世时,仅家人及生前好友、诗人方明陪伴在侧。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电话采访时,方明表示,洛夫于一周前入院,由于害怕细菌感染,也没有让朋友前来探视,只有家人和方明陪在身边。“前天晚上还很好,还能握住我们的手讲话,昨天突然间细菌指数升得很高。”

就在本月3日,洛夫还在台北出席了新诗集《昨日之蛇》的新书发布会,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洛夫,原名莫运端、莫洛夫,1928年出生于湖南衡阳东乡相公堡,1943年,洛夫入读私立成章中学初中部,也是在这一年,他以“野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初中三年级时,因阅读大量俄罗斯文学作品,他将自己的名字由“运端”改为“洛夫”。1948年洛夫入读湖南大学外文系,次年随国民党抵达台湾。1954年与张默、痖弦在台湾共同创办了《创世纪》,并任总编辑20余年。

《创世纪》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刊物之一,强调纯粹性、独创性、世界性,主张整合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以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现代汉诗诗学体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廖咸浩在接受《联合报》采访时表示,洛夫是台湾上世纪50年代诗坛的拓荒者之一,《创世纪》与当时其他诗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创办者的军中诗人背景,这让他们的诗歌有着对于战争、流离的深刻反思。例如洛夫最著名的诗歌《石室之死亡》,在写作手法上收到西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而在题材上,则用于反思战争,在语言上感觉突破边界和俗套。另外一首短诗《无岸之河》则表现了战争的可怕以及战争对于人类存在造成的冲击,发人深省。

1996年洛夫移居加拿大温哥华,2016年夏天返回台湾定居。洛夫曾在采访中将1949年和1996年的两次移居称为“自己的两次流放”。他早年的诗歌采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极富魔幻色彩,被诗坛誉为“诗魔”,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曾将洛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首位。洛夫的现代诗歌创作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与余光中被并称为“世界华文诗坛的双子星”。

声音

颜艾琳(台湾诗人):洛夫比北岛、比舒婷,强过十几倍

他的文学技术,他整个人的涵养让我十分佩服。我觉得他比北岛、比舒婷(这两个人我都认识,我和舒婷也是好朋友)强过十几二十倍。我真的必须这么讲。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颁给他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因为他很早就颠沛流离,50岁才开始接触书法,70岁就办书法展。他做什么事情都是很绝对的。

如果你看《他们在岛屿写作》(纪录片),会看到他在温哥华的时间,每天早上六点就起来,前两个小时要么写作,要么读书,之后就去吃饭,休息,再起来读书写作。他的人生就是读书写作,最后在创作里安身立命。他2016年回台湾定居,我们有机会见面吃饭,我还是很高兴的,总觉得他还可以再活好几年。台湾这边有好几本他重要的书,最近都在重新整理,要出精装本。比如《摩灯》已经进入了三校,五月份要在台北举办新书发表会,现在也没有办法了。这一点我很难过。

他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余光中,只是因为余光中的生命版图,让他在大陆更具有重要性。在台湾,了解现代诗,如果没有读过洛夫,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是台湾,是整个华语诗坛里面,象征派的超前卫大师。

王婉柔(《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导演):他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生活很规律

我是2012年8月开始拍摄洛夫老师。我们当时去加拿大温哥华找他,在那边待了两个礼拜,进行拍摄。因为距离很远,几乎是到那边才正式认识他,就直接开始拍了。 我们8月去了以后,主要拍他在温哥华的生活,9月他在日本有一个对谈活动,所以就回到亚洲。他每年秋天都会回台湾,同时大陆也会有一些邀约,他会尽量排在秋天。那年我们也跟着他去了湖南老家,也去了荆门,因为他当时写《石室之死亡》的时候在荆门。

在实际相处中,洛夫老师非常可爱。他的诗比较艰涩,所以我们在去拜访他之前会担心,他是不是本人很严肃。但实际上他非常可爱,对我们非常好。在温哥华的时候,我们主要在他家进行拍摄,他太太都会做饭给我们吃。他家后院种了一些李树,我们去的时候树上刚好结果,他会摘李子给我们吃。我们每次都是早上去他家拜访做访谈,桌子上就会有蓝莓、李子、各式各样的水果。

在拍摄上我们会进行一些沟通,我们的要求他都会尽量配合,也会主动提供给我们很多资料。比如他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早上起来都会稍微记一下。他把每一年的日记都翻给我们看,他过去的一些痕迹都可以在日记里看到。

在温哥华,他基本上是六七点起床,他会先到书房看书或者写日记写诗,或者回信给朋友。到八九点下来吃早餐,我们去拜访就是他吃完早餐以后。有的时候是进行访谈,有的时候是带他去一些他写诗的场景,比如他写了《漂木》,他就带我们到海边去看引发他灵感的漂木的海岸。他中午有时会午睡,休息一下。下午我们有时候会出去排空镜,有时候朋友们会来拜访他,或者他跟师母一起拜访朋友,我们就跟拍。他在温哥华的生活很安稳,也很规律。

后来我们也跟着他回到湖南衡阳,因为当地有人要帮他盖一所文学馆。我们去的时候,洛夫老师所到之处,大家都热烈欢迎,大家都觉得他是衣锦还乡,很骄傲的感觉。

拍摄大概从2012年8月持续到2013年2月。后来我在剪接和做后期的时候,包括影片出来了还是会给洛夫老师看。他会提供他的意见,那时候我们大部分是通过手写信来交流。

我觉得纪录片某种程度上是导演和被拍摄者的共同创作,二者之间必须有某种信任,才能继续进行。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洛夫老师非常帮忙,我们希望了解什么他就提供给我们。他也很直率,有什么话都直接说。我们有时候拍摄要准备机器,时间会拖得比较长,他如果累了,就会直接说累了,饿了就会直接说饿了。我们就会拜托他,让我们多拍一个镜头,马上就好。那个互动大家感情是很好的。后来是我自己剪辑,所以我跟洛夫老师的影像相处了很久,因为我要一直看他说的话,他的表情。就算我们实际上不是朝夕相处很长时间,我心理上感觉和他相处了很久。我听到洛夫老师离开,很意外,也很难过。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