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草木荣枯:樱花如何取代了菊花、桐纹成为日本象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草木荣枯:樱花如何取代了菊花、桐纹成为日本象征?

又到了上野公园樱花烂漫的时节。我们还能想像这些樱花曾被比喻为战场上血肉横飞的躯体吗?

东京上野公园的樱花

樱花俨然已成为日本的象征。上个月,日本政府宣布将入境许可贴纸的底纹从桐纹改为富士山和樱花。这一举措的含义明显,马上要迎来樱花季,欢迎大家前来观光。在日本政府看来,桐纹虽是首相纹章和皇室副纹,却不如樱花更具代表性。不过,樱花被塑造为日本的象征,只是近一百年的事。

樱花底纹的入境许可贴纸

也有人认为,作为皇室象征的菊花更能代表日本。这一观点主要源于美国人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书中以菊花与武士刀象征日本人性格的观点曾风靡一时。不过,此书原是二战末期为美国官方写作的“敌情分析”,其中有很多敏锐的洞察,但也不乏轻率的论断。本尼迪克特将菊花视为日本人的象征,仅是基于二战时对日本的观察。

作为皇室的纹章,菊花纹和桐纹是如何诞生的?樱花又是如何崛起的?在日本史上,它们各自有何种象征意义,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下面,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菊花纹与桐纹的诞生

菊花用作皇室家纹,肇始于后鸟羽天皇(1180年-1239年),迄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后鸟羽天皇酷爱菊花,将其锻刻在刀上并定为皇室纹章。

桐纹被选为皇室副纹,据说受到“凤凰非梧桐不栖”传说的影响。在中国,凤凰被认为“圣王之瑞”,象征着太平盛世。中国的圣人和天子期待凤凰的到来,梧桐也跟着得了势,成为高贵的象征。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的日本天皇也心仪这个传说,选用桐纹为副家纹。然而,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桐纹却是依据白桐设计的。白桐和梧桐虽然都叫桐,却无任何亲缘关系。

明治神宫“绘马”上的菊花纹与桐纹

作为皇室的象征,菊花纹和桐纹的曲折命运反映着天皇权力的兴衰。

镰仓政权建立后,天皇丧失大部分实权。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数次尝试夺回政权,但都以失败告终。至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天皇的统治已名存实亡。数百年之间,天皇和朝廷渐渐被世人遗忘在京都的叠叠山峦之中。因财政窘迫,他们往往需要卖官鬻爵。至战国时代后期,天皇和他的小朝廷更是穷困潦倒,靠有力大名接济度日。为拉拢不断涌现出的实力派,天皇屡次将皇家纹章下赐。

身穿“菊花纹”袈裟的后醍醐天皇画像(藏于清净光寺) 

后醍醐天皇曾将桐纹赐给足利高氏,以褒奖其推翻镰仓政权的首功。另外,还将自己名字“尊治”中的“尊”字赐给他,让他改名为“尊氏”。然而,这都是徒劳无功的。天皇的统治(建武新政)三年后宣告终结。足利尊氏反叛,建立室町政权(1336年-1573年)。足利尊氏获得桐纹使用权后,又将其赐给同族和功勋武臣。据约成书于15世纪中叶的《见闻诸家纹》记载,当时使用桐纹的家族约有20家,其中15家是足利一族。

应仁之乱(1467年)后,足利将军的权威一落千丈,各地方大名崛起,日本进入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在风云变幻的政权交替中,菊花纹和桐纹也屡屡摇曳于权力斗争的历史舞台上。

二、 桐纹与“战国三杰”

“战国三杰”之首的织田信长,屡败强敌,确立优势地位。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织田笼络天皇,利用他与对手周旋,并拥立流浪的足利义昭为末代将军。作为报答,足利义昭称织田为“御父”(父亲),并将桐纹赠予他。现存最常见的织田像,既为织田身穿桐纹礼服的画像。 

身穿桐纹礼服的织田信长画像(藏于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

丰臣秀吉在织田死后的权力斗争中胜出,是为“战国三杰”之次。据说,为继承将军之位,丰臣曾要求做足利义昭的“养子”,但被拒绝。不过,天皇和朝廷愿意接纳他。丰臣先做了宫廷贵族五摄家之一近卫家的“养子”,出任关白。其后,拥立新天皇,获得赐姓“丰臣”以及菊花纹和桐纹,就任太政大臣。

为彰显统治的正统性,丰臣致力于复活天皇权威。他曾在“聚乐第”举行迎接天皇行幸的盛大宴会,召集德川家康等大名参加。丰臣要求各大名宣誓效忠天皇的同时,宣誓效忠自己。以此为契机,菊花纹和桐纹时隔数百年后,再一次成为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力象征。

身穿桐纹礼服的丰臣秀吉画像(藏于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

丰臣禁止僭用菊花纹和桐纹。与此同时,将桐纹作为奖赏,下赐给属下的武臣。桐纹作为武士彰显身份的标识,在江户时代泛滥开来。据德川政府编修的《宽政重修诸家谱》(1812年)显示,18世纪末期可见的2133家武士家纹中,共有473家使用桐纹,超过五分之一。

丰臣死后,“战国三杰”殿军的德川家康夺得将军之位。天皇很识相地也要把桐纹赐给德川家,家康却不领情,继续使用自家的三叶葵纹。德川政权继承了丰臣的方针,通过强化天皇的权威来强调统治合法性。不过,天皇的权威仅停留在形式上,他没有任何机会染指实权。菊花纹和桐纹显赫一时后,继续沉寂下去,葵纹成为将军家独占的纹章,成为最高权力象征。

《水户黄门》是日本最长寿的电视连续剧之一。剧中的主人公是德川家康的孙子、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光圀公是个干瘦的老头,隐退后不甘寂寞,喜欢微服私访,行侠仗义。每到危机时刻,光圀公的随从就会亮出印笼,并大喊:“都退下,没看见这个家纹吗!”此时,恶人会吓得跪地求饶,观众则会沉浸在正义被伸张的快感中。印笼上是三叶葵,如果是菊花,则没有人会当回事。因天皇的不断下赐,菊花纹在江户时代泛滥不已,贬值得厉害。不仅公卿贵族、武家、寺院可以使用,甚至可以被庶民使用。

徳川光圀的印笼

三、菊花纹的复活与再次衰败

菊花纹的命运在明治时期迎来转机。

德川时代后期,中央政府内外交困,西南雄藩各怀异志,下层武士越来越不满。为削弱德川政府的权威,雄藩和倒幕志士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京都的小朝廷。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天皇再次被请上历史舞台。据说,当时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菊花开呀开,葵叶败呀败。

1853年,佩里率美国军舰入侵江户湾,日本全国上下围绕着“战和”的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为规避责任,德川政权破天荒地请求以朝廷名义批准条约。以此为契机,经历500余年,天皇终在政治上复活。1860年代,日本形成江户和京都的双头政治。最终,倒幕势力拥立天皇,推翻了德川政府,菊花纹再次被历史的浪潮推出水面。明治政府成立前夕,已有法令限制民间使用菊花纹。第二年颁布更具体的规定。两年后,全面禁止皇族之外使用菊花纹。之后又出台一系列法令,对菊花纹图案和使用方式进行详细规定。这些规定最终在1926年制定的《皇室仪制令》中被正式确定下来。

进入昭和时代,随着法西斯主义的蔓延,菊花纹和天皇一同被神格化。天皇不仅是国家元首,还是军队的统帅,所以日军也被称作“皇军”。日军的步枪、陆军军旗和军舰上均绘刻“十六瓣菊纹”。跟随日军侵略的足迹,菊花纹横行肆虐于亚太地区。

三八式步枪上的菊花纹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溃败,菊花纹颓然凋零。1946年元旦,天皇发表的诏书,宣告天皇是人,而非“现世神”。战后,天皇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保留下来。菊花纹作为象征之象征存活下来,除了不能用于注册商标,已无任何限制了。

四、樱花的崛起

日本变为樱花之国,乃是拜近代化所赐。

日本约八成的樱树属于同一品种:染井吉野。染井吉野非原生樱花,而是江户末期,由花匠培养出来的杂交品种。为给它取个响亮的名字,花匠想到了奈良县的赏樱圣地吉野山,于是叫它“吉野”。

1885年,一位博物学家在上野公园发现这种“吉野樱”。他注意到这种樱花与吉野山的“山樱花”完全不同,询问园丁后得知这种樱花来自染井(位于今天的东京丰岛区),于是改名之染井吉野。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讲的就是这种樱花。

染井吉野初开时淡红,满开时接近白色。因是人工育种,它无法自然繁衍,只能以扦插移植,或者说“克隆”。由于经一个模子雕刻而成,所有染井吉野的花瓣形状、色泽和花期都相同。同形、同色、同时绽放与凋谢成为它的最大特点,这也确保其在“物竞人择”的近代历史中脱颖而出。

五、樱花意义的变迁

古代日本人也喜欢樱花,但他们喜欢是山樱。

山樱是一种雪白的原生樱花,在《古今和歌集》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江户国学者本居宣长(1730年-1801年)在一首著名的和歌咏道,“如果问什么是宝岛的大和心?那就是旭日中飘香的山樱花!”

本居宣长认为儒学虚伪做作,主张以自然流露的真情(物哀)取而代之。在他看来,无私无垢、真心真意的“大和心”恰似洁白、清丽的山樱花(当然,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发明”)。此外,江户人还喜欢用洁白纯净的山樱花,象征武士高贵的品格,因而有“花魁数樱花,人杰数武士”的讲法。

本居宣长四十四岁自画像,瓶中即为山樱花

与染井吉野不同,山樱花期较长,且绽放时间不一。同一个地点的两株山樱,开花时期也可相隔一周。另外,在所有花瓣凋谢后,染井吉野才开始长叶,山樱则是边开花,边长叶。   

雪白的山樱花

明治时期,如何将分裂的、陈旧的封建日本转变为一个统一的、新型的近代国家成为最大课题。在这种时代要求下,明治人的樱花审美开始转变。相较于洁白朴素的山樱花,同形、同色、同时绽放、同时凋谢的染井吉野,更能引起政治家和军人的注意。这一株株被“克隆”出来的樱花树,成为塑造国民性(National character)、加强身份认同(Identity)的道具,最终占领了日本列岛。

六、靖国神社与樱花

1870年,“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在“东京招魂社”栽种樱花,纪念在“戊辰战争”中丧生的3588名反幕武士。

“东京招魂社”始建于1869年,10年后更名为靖国神社。随神社规模扩张,樱花的栽种规模逐步扩大,其中大半为染井吉野。因为合祭在此的阵亡者,能作为“英灵”享受国家祭祀和天皇参拜的“最高荣誉”,靖国神社成为支撑军国主义的精神据点(1978年,靖国神社将14名二战甲级战犯入祠合祭。其后,天皇不再参拜,首相等政要则屡屡参拜,引发“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的樱花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大贯惠美子在《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日本历史上美学的军国主义化》中指出,明治前期,樱花被用来祭奠为天皇牺牲的“忠魂”,还可象征家族繁荣、国家昌盛。但明治后期,政府颁布《教育敕语》向社会灌输臣民道德观之后,为天皇和国家献身的樱花形象开始凸显。这一形象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不断被强化。至军国主义肆虐的昭和年代,樱花则成为美化牺牲、鼓励牺牲的象征。

《步兵的本领》创作于1911年,是战时广为流传的军歌。其中这样唱道:“领章的颜色是万朵樱花/强劲的风将花吹向吉野/若是生为大和男儿/那就在散兵线同花散去……”另一首创作于1937年的军歌《同期之樱》更为露骨地提倡牺牲:“你与我是同一期的樱花/绽放于同一军校的庭院/绽放就要有凋落的觉悟/为了国家漂亮地凋落吧……你与我是同期的樱花/纵然各自离枝凋落散去/也会于花之都的靖国神社/在春天的樱花枝梢再盛开相会吧。”

至此,樱花成为日本军人的象征,战死的士兵会幻化成花瓣,绽放于靖国神社的樱花枝头。以樱花美化军人阵亡,在日本最后的挣扎“特别攻击”中达到高潮。

“樱花特别攻击机”

一批批“被志愿”的年轻“特攻队员”驾驶绘有绯红色樱花的“樱花特别攻击机”,对美军舰船发动自杀性攻击。然而,大部分攻击机在接近目标前,已被击落。有“特攻队员”出征前留下了这样的遗书:身如樱花般飘散,永久地化为护国之鬼。虽然他们的确“身如樱花般飘散”,却也未能阻拦日本被盟军占领。以牺牲、屠杀、虐待、欺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大日本帝国”,确如樱花一样,倏然绽放,倏然灭亡了。

日本投降后,驻日盟军司令部禁止《步兵的本领》和《同期之樱》的播放。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大量樱花树苗被作为外交礼物带到中国,至今还能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和武汉大学看到它们的身影。 

结语

又到了上野公园樱花烂漫的时节。在蓝天、绿树、白云的辉映下,不忍池畔的数百株樱花一并怒放,簇簇层层、遮天蔽日,形成了一道长长的花廊。时有鸟雀穿梭其中,婉转啼鸣。团团花枝在微风中摇曳,如海浪般起伏。游人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樱花的海洋。短短一周后,樱花凋谢。粉白的花瓣四散于空中,随风缤纷起舞,如雨如雪,如蝶翩跹。

我们还能想像这些樱花曾被比喻为战场上血肉横飞的躯体吗?曾被比喻为阵亡者的灵魂吗?回顾历史,我们不禁想问:究竟是草木扭曲了人,还是人扭曲了草木?“不忍池”这个名字总让人想到《孟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他人的善良之心。不过康德却说,人性这根曲木,决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我想,恰如孟子所言,人皆有向善的能力。但也正如康德所告诫的,人性也可能被扭曲。借用孟浩然的两句诗,续上狗尾,就此搁笔。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唯有人心在,至今不得直。

 
【参考文献】
1. 佐藤俊樹 《桜が創った「日本」―ソメイヨシノ起源への旅》,岩波新書,2005年。
2. 大贯惠美子著,石峰译《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日本历史上美学的军国主义化》,商务印书馆,2016年。
3. 高澤等《家紋の事典》東京堂出版,2008年。
4. 国史大辞典編集委員会編 《国史大辞典》,吉川弘文館,1979年-1997年。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草木荣枯:樱花如何取代了菊花、桐纹成为日本象征?

又到了上野公园樱花烂漫的时节。我们还能想像这些樱花曾被比喻为战场上血肉横飞的躯体吗?

东京上野公园的樱花

樱花俨然已成为日本的象征。上个月,日本政府宣布将入境许可贴纸的底纹从桐纹改为富士山和樱花。这一举措的含义明显,马上要迎来樱花季,欢迎大家前来观光。在日本政府看来,桐纹虽是首相纹章和皇室副纹,却不如樱花更具代表性。不过,樱花被塑造为日本的象征,只是近一百年的事。

樱花底纹的入境许可贴纸

也有人认为,作为皇室象征的菊花更能代表日本。这一观点主要源于美国人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书中以菊花与武士刀象征日本人性格的观点曾风靡一时。不过,此书原是二战末期为美国官方写作的“敌情分析”,其中有很多敏锐的洞察,但也不乏轻率的论断。本尼迪克特将菊花视为日本人的象征,仅是基于二战时对日本的观察。

作为皇室的纹章,菊花纹和桐纹是如何诞生的?樱花又是如何崛起的?在日本史上,它们各自有何种象征意义,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下面,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菊花纹与桐纹的诞生

菊花用作皇室家纹,肇始于后鸟羽天皇(1180年-1239年),迄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后鸟羽天皇酷爱菊花,将其锻刻在刀上并定为皇室纹章。

桐纹被选为皇室副纹,据说受到“凤凰非梧桐不栖”传说的影响。在中国,凤凰被认为“圣王之瑞”,象征着太平盛世。中国的圣人和天子期待凤凰的到来,梧桐也跟着得了势,成为高贵的象征。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的日本天皇也心仪这个传说,选用桐纹为副家纹。然而,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桐纹却是依据白桐设计的。白桐和梧桐虽然都叫桐,却无任何亲缘关系。

明治神宫“绘马”上的菊花纹与桐纹

作为皇室的象征,菊花纹和桐纹的曲折命运反映着天皇权力的兴衰。

镰仓政权建立后,天皇丧失大部分实权。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数次尝试夺回政权,但都以失败告终。至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天皇的统治已名存实亡。数百年之间,天皇和朝廷渐渐被世人遗忘在京都的叠叠山峦之中。因财政窘迫,他们往往需要卖官鬻爵。至战国时代后期,天皇和他的小朝廷更是穷困潦倒,靠有力大名接济度日。为拉拢不断涌现出的实力派,天皇屡次将皇家纹章下赐。

身穿“菊花纹”袈裟的后醍醐天皇画像(藏于清净光寺) 

后醍醐天皇曾将桐纹赐给足利高氏,以褒奖其推翻镰仓政权的首功。另外,还将自己名字“尊治”中的“尊”字赐给他,让他改名为“尊氏”。然而,这都是徒劳无功的。天皇的统治(建武新政)三年后宣告终结。足利尊氏反叛,建立室町政权(1336年-1573年)。足利尊氏获得桐纹使用权后,又将其赐给同族和功勋武臣。据约成书于15世纪中叶的《见闻诸家纹》记载,当时使用桐纹的家族约有20家,其中15家是足利一族。

应仁之乱(1467年)后,足利将军的权威一落千丈,各地方大名崛起,日本进入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在风云变幻的政权交替中,菊花纹和桐纹也屡屡摇曳于权力斗争的历史舞台上。

二、 桐纹与“战国三杰”

“战国三杰”之首的织田信长,屡败强敌,确立优势地位。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织田笼络天皇,利用他与对手周旋,并拥立流浪的足利义昭为末代将军。作为报答,足利义昭称织田为“御父”(父亲),并将桐纹赠予他。现存最常见的织田像,既为织田身穿桐纹礼服的画像。 

身穿桐纹礼服的织田信长画像(藏于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

丰臣秀吉在织田死后的权力斗争中胜出,是为“战国三杰”之次。据说,为继承将军之位,丰臣曾要求做足利义昭的“养子”,但被拒绝。不过,天皇和朝廷愿意接纳他。丰臣先做了宫廷贵族五摄家之一近卫家的“养子”,出任关白。其后,拥立新天皇,获得赐姓“丰臣”以及菊花纹和桐纹,就任太政大臣。

为彰显统治的正统性,丰臣致力于复活天皇权威。他曾在“聚乐第”举行迎接天皇行幸的盛大宴会,召集德川家康等大名参加。丰臣要求各大名宣誓效忠天皇的同时,宣誓效忠自己。以此为契机,菊花纹和桐纹时隔数百年后,再一次成为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力象征。

身穿桐纹礼服的丰臣秀吉画像(藏于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

丰臣禁止僭用菊花纹和桐纹。与此同时,将桐纹作为奖赏,下赐给属下的武臣。桐纹作为武士彰显身份的标识,在江户时代泛滥开来。据德川政府编修的《宽政重修诸家谱》(1812年)显示,18世纪末期可见的2133家武士家纹中,共有473家使用桐纹,超过五分之一。

丰臣死后,“战国三杰”殿军的德川家康夺得将军之位。天皇很识相地也要把桐纹赐给德川家,家康却不领情,继续使用自家的三叶葵纹。德川政权继承了丰臣的方针,通过强化天皇的权威来强调统治合法性。不过,天皇的权威仅停留在形式上,他没有任何机会染指实权。菊花纹和桐纹显赫一时后,继续沉寂下去,葵纹成为将军家独占的纹章,成为最高权力象征。

《水户黄门》是日本最长寿的电视连续剧之一。剧中的主人公是德川家康的孙子、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光圀公是个干瘦的老头,隐退后不甘寂寞,喜欢微服私访,行侠仗义。每到危机时刻,光圀公的随从就会亮出印笼,并大喊:“都退下,没看见这个家纹吗!”此时,恶人会吓得跪地求饶,观众则会沉浸在正义被伸张的快感中。印笼上是三叶葵,如果是菊花,则没有人会当回事。因天皇的不断下赐,菊花纹在江户时代泛滥不已,贬值得厉害。不仅公卿贵族、武家、寺院可以使用,甚至可以被庶民使用。

徳川光圀的印笼

三、菊花纹的复活与再次衰败

菊花纹的命运在明治时期迎来转机。

德川时代后期,中央政府内外交困,西南雄藩各怀异志,下层武士越来越不满。为削弱德川政府的权威,雄藩和倒幕志士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京都的小朝廷。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天皇再次被请上历史舞台。据说,当时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菊花开呀开,葵叶败呀败。

1853年,佩里率美国军舰入侵江户湾,日本全国上下围绕着“战和”的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为规避责任,德川政权破天荒地请求以朝廷名义批准条约。以此为契机,经历500余年,天皇终在政治上复活。1860年代,日本形成江户和京都的双头政治。最终,倒幕势力拥立天皇,推翻了德川政府,菊花纹再次被历史的浪潮推出水面。明治政府成立前夕,已有法令限制民间使用菊花纹。第二年颁布更具体的规定。两年后,全面禁止皇族之外使用菊花纹。之后又出台一系列法令,对菊花纹图案和使用方式进行详细规定。这些规定最终在1926年制定的《皇室仪制令》中被正式确定下来。

进入昭和时代,随着法西斯主义的蔓延,菊花纹和天皇一同被神格化。天皇不仅是国家元首,还是军队的统帅,所以日军也被称作“皇军”。日军的步枪、陆军军旗和军舰上均绘刻“十六瓣菊纹”。跟随日军侵略的足迹,菊花纹横行肆虐于亚太地区。

三八式步枪上的菊花纹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溃败,菊花纹颓然凋零。1946年元旦,天皇发表的诏书,宣告天皇是人,而非“现世神”。战后,天皇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保留下来。菊花纹作为象征之象征存活下来,除了不能用于注册商标,已无任何限制了。

四、樱花的崛起

日本变为樱花之国,乃是拜近代化所赐。

日本约八成的樱树属于同一品种:染井吉野。染井吉野非原生樱花,而是江户末期,由花匠培养出来的杂交品种。为给它取个响亮的名字,花匠想到了奈良县的赏樱圣地吉野山,于是叫它“吉野”。

1885年,一位博物学家在上野公园发现这种“吉野樱”。他注意到这种樱花与吉野山的“山樱花”完全不同,询问园丁后得知这种樱花来自染井(位于今天的东京丰岛区),于是改名之染井吉野。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讲的就是这种樱花。

染井吉野初开时淡红,满开时接近白色。因是人工育种,它无法自然繁衍,只能以扦插移植,或者说“克隆”。由于经一个模子雕刻而成,所有染井吉野的花瓣形状、色泽和花期都相同。同形、同色、同时绽放与凋谢成为它的最大特点,这也确保其在“物竞人择”的近代历史中脱颖而出。

五、樱花意义的变迁

古代日本人也喜欢樱花,但他们喜欢是山樱。

山樱是一种雪白的原生樱花,在《古今和歌集》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江户国学者本居宣长(1730年-1801年)在一首著名的和歌咏道,“如果问什么是宝岛的大和心?那就是旭日中飘香的山樱花!”

本居宣长认为儒学虚伪做作,主张以自然流露的真情(物哀)取而代之。在他看来,无私无垢、真心真意的“大和心”恰似洁白、清丽的山樱花(当然,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发明”)。此外,江户人还喜欢用洁白纯净的山樱花,象征武士高贵的品格,因而有“花魁数樱花,人杰数武士”的讲法。

本居宣长四十四岁自画像,瓶中即为山樱花

与染井吉野不同,山樱花期较长,且绽放时间不一。同一个地点的两株山樱,开花时期也可相隔一周。另外,在所有花瓣凋谢后,染井吉野才开始长叶,山樱则是边开花,边长叶。   

雪白的山樱花

明治时期,如何将分裂的、陈旧的封建日本转变为一个统一的、新型的近代国家成为最大课题。在这种时代要求下,明治人的樱花审美开始转变。相较于洁白朴素的山樱花,同形、同色、同时绽放、同时凋谢的染井吉野,更能引起政治家和军人的注意。这一株株被“克隆”出来的樱花树,成为塑造国民性(National character)、加强身份认同(Identity)的道具,最终占领了日本列岛。

六、靖国神社与樱花

1870年,“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在“东京招魂社”栽种樱花,纪念在“戊辰战争”中丧生的3588名反幕武士。

“东京招魂社”始建于1869年,10年后更名为靖国神社。随神社规模扩张,樱花的栽种规模逐步扩大,其中大半为染井吉野。因为合祭在此的阵亡者,能作为“英灵”享受国家祭祀和天皇参拜的“最高荣誉”,靖国神社成为支撑军国主义的精神据点(1978年,靖国神社将14名二战甲级战犯入祠合祭。其后,天皇不再参拜,首相等政要则屡屡参拜,引发“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的樱花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大贯惠美子在《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日本历史上美学的军国主义化》中指出,明治前期,樱花被用来祭奠为天皇牺牲的“忠魂”,还可象征家族繁荣、国家昌盛。但明治后期,政府颁布《教育敕语》向社会灌输臣民道德观之后,为天皇和国家献身的樱花形象开始凸显。这一形象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不断被强化。至军国主义肆虐的昭和年代,樱花则成为美化牺牲、鼓励牺牲的象征。

《步兵的本领》创作于1911年,是战时广为流传的军歌。其中这样唱道:“领章的颜色是万朵樱花/强劲的风将花吹向吉野/若是生为大和男儿/那就在散兵线同花散去……”另一首创作于1937年的军歌《同期之樱》更为露骨地提倡牺牲:“你与我是同一期的樱花/绽放于同一军校的庭院/绽放就要有凋落的觉悟/为了国家漂亮地凋落吧……你与我是同期的樱花/纵然各自离枝凋落散去/也会于花之都的靖国神社/在春天的樱花枝梢再盛开相会吧。”

至此,樱花成为日本军人的象征,战死的士兵会幻化成花瓣,绽放于靖国神社的樱花枝头。以樱花美化军人阵亡,在日本最后的挣扎“特别攻击”中达到高潮。

“樱花特别攻击机”

一批批“被志愿”的年轻“特攻队员”驾驶绘有绯红色樱花的“樱花特别攻击机”,对美军舰船发动自杀性攻击。然而,大部分攻击机在接近目标前,已被击落。有“特攻队员”出征前留下了这样的遗书:身如樱花般飘散,永久地化为护国之鬼。虽然他们的确“身如樱花般飘散”,却也未能阻拦日本被盟军占领。以牺牲、屠杀、虐待、欺骗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大日本帝国”,确如樱花一样,倏然绽放,倏然灭亡了。

日本投降后,驻日盟军司令部禁止《步兵的本领》和《同期之樱》的播放。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大量樱花树苗被作为外交礼物带到中国,至今还能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和武汉大学看到它们的身影。 

结语

又到了上野公园樱花烂漫的时节。在蓝天、绿树、白云的辉映下,不忍池畔的数百株樱花一并怒放,簇簇层层、遮天蔽日,形成了一道长长的花廊。时有鸟雀穿梭其中,婉转啼鸣。团团花枝在微风中摇曳,如海浪般起伏。游人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樱花的海洋。短短一周后,樱花凋谢。粉白的花瓣四散于空中,随风缤纷起舞,如雨如雪,如蝶翩跹。

我们还能想像这些樱花曾被比喻为战场上血肉横飞的躯体吗?曾被比喻为阵亡者的灵魂吗?回顾历史,我们不禁想问:究竟是草木扭曲了人,还是人扭曲了草木?“不忍池”这个名字总让人想到《孟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他人的善良之心。不过康德却说,人性这根曲木,决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我想,恰如孟子所言,人皆有向善的能力。但也正如康德所告诫的,人性也可能被扭曲。借用孟浩然的两句诗,续上狗尾,就此搁笔。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唯有人心在,至今不得直。

 
【参考文献】
1. 佐藤俊樹 《桜が創った「日本」―ソメイヨシノ起源への旅》,岩波新書,2005年。
2. 大贯惠美子著,石峰译《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日本历史上美学的军国主义化》,商务印书馆,2016年。
3. 高澤等《家紋の事典》東京堂出版,2008年。
4. 国史大辞典編集委員会編 《国史大辞典》,吉川弘文館,1979年-1997年。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