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每年业绩增速低于30% 或被踢出地产百强名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每年业绩增速低于30% 或被踢出地产百强名单?

别人3年排名飙升50位,你却狂降100名,被踢出地产百强,为啥?

文/林蔚 黄乐

房地产企业销售百强榜一向被地产人视为地产行业的至高荣誉。明源君甚至听过小道消息,某房企为了保住自己在百强中的名次,每年都要花重金收买发榜机构。因为房企销售百强座次往往意味着江湖地位和话语权。

但“铁打的榜单,流水的房企”,随着百强房企门槛的提高,销售业绩增长无法跟上大部队的房企都纷纷掉队了。明源君对比2014年及2017年房企销售百强榜发现,短短3年间,有28家房企跌出百强。

其中,有的房企已经被并购掉了消失于地产江湖,有的排名下滑100多位被踢出百强。相反,把这28家房企挤掉的新面孔,发展迅猛,有的一进百强就跨进了50强,也有百强内的房企排名飙升了44位。

地产黑马们的杀手锏是什么?被踢出地产百强的房企犯了啥致命错误?今天,明源君想结合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察,欢迎大家加入分析讨论。

1

每年业绩增速低于30%

你的百强位置可能保不住了

这是一个要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的时代。

据统计,2017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为13万亿元,相比2014年的7.7万亿,3年增幅约达到69%。换言之,你3年内销售业绩增长如果没达到69%,意味着你很可能已经掉队了。

一、业绩年均增长33%才能留在百强榜

从2014年及2017年房企销售排名来看,10强门槛从658亿提高到了1512亿,这一梯队基本要保持在20%甚至更高的增长,30强门槛从223亿提高到689.1亿,相当于2014年10强,而百强门槛也从70.3亿提高到152.6亿,至少要保持平均每年增长33%,你才能保住百强位置。

换言之,对于大部分房企来说,如果每年业绩增长低于30%甚至20%,即便你规模持续上涨,但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退步。最直接的体现是,你会被踢出百强座次榜。

未来房企不是不进则退,而是跑慢了就是退步。

二、TOP50~100梯队竞争最激烈,变数最高

从这几年百强榜单看来,TOP10梯队的排名是最稳定的,只有2家房企掉出了10强。TOP50中有12家房企跌出50强,但也有15家房企名次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比如泰禾、金辉、新城等排名都上升了10位以上。

而TOP50~TOP100这个梯队的房企规模优势不明显,大家都差不多,你追我赶,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变数也是最高的。从2014年房企销售百强榜来看,有28家房企被踢出了百强,甚至有房企名次下滑了100多位。

有旧人被踢走就会有新人入围。2017年房企销售百强榜单出现了不少新面孔,比如2014年还没进入百强的鲁能、中梁、祥生、新力等几家黑马房企,在2017年更分别排到了20名、25名、35名、54名。

那么,这些爬升非常快的房企他们都有哪些共性?那些在百强榜单已经消失不见的房企,他们又犯了哪些致命错误?下面明源君来简单分析一下。

2

地产黑马业绩爆发

5大关键词

据明源君观察,在房企销售百强榜上稳坐前排、或大步前进的房企,他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战略布局眼光独到,积极布局的同时选对了城市,二是区域深耕,做大根据地,单城销售份额持续增长,三是周转很快,四是产品力突出,五是积极发钱、舍得激励。

一、积极布局,有地才能谈发展

房地产行业最核心的三个要素:人、地、钱。对于中小房企,拿地是生存问题,手里有余粮心里才不慌。所以,阳光城执行副总裁吴建斌也说,谁拥有了丰厚的土地储备,你在行业就是战无不胜。

这几年业绩增长比较快的房企,他们战略都相对激进,积极布局、大胆扩张。2014年融创排名第10,自2015年至今,融创通过招拍挂、收并购等手段,新进入了46个城市,2017年融创排名第4,业绩也从658亿增长到3620亿。

融创2017年新增土地货值更高达14358.5亿元,排名第一,这保证它在未来3年里至少都能名列前茅。

从2017年新增货值门槛来看,百强的货值门槛已经到了150亿,也就是说,现在你手里没握有150亿货值的话,那你很可能要被踢出百强。

当然,积极布局的同时,也很考验眼光,即要选对城市。

某L房企布局聚焦在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去年一二线城市遭遇史上最严调控,但L房企没有拉开战线对冲调控风险,加上海外布局投入大量资金,导致销售业绩影响严重,排名相比2014年下滑了55名。

二、城市深耕,做大单城市场份额

虽然积极布局很重要,但长远来看,城市深耕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城市布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深耕区域可以规避掉进入新城市以及市场误判的风险。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整理

华鸿嘉信副总裁卞克也指出,城市深耕、多盘联动的战略,是中小房企与大鳄博弈抗争的砝码,因为规模是相对的,如果你在某个区域的总规模大,在区域市场上就占优势,比如外来房企两个盘,你有十个盘,就会敢跟巨头抬价,因为我价格拍上去,我所有的库存全部涨价了。

即便没有拍到那也是被人抢走了,但是我货值也提升了一点,我靠近你的盘我立马降价,我也能干死你。

所以我们能看到,2017年标杆房企都放缓了进入新城市的脚步。

而单个城市的销售业绩体量有一个很明显的增长趋势。2017年表现非常突出的地产黑马新力地产,其大本营南昌去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62.6亿,相当于一家百强房企的销售业绩。

那如何选择深耕城市呢?以做得比较好的万科为例。

首先,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在深耕核心城市基础上向临近城市适度扩张,2017年加速往核心城市周边的三四线下沉覆盖。

其次,圈定并聚焦经济圈,选择经济圈内的中心城市,深耕达到一定规模后向周边卫星城覆盖。

最后,在选择城市时,精选经济及市场指标,并设定该项指标的底线值,没有达到底线值的城市不考虑进入。

从2017年万科各大城市销售业绩来看,不少城市都突破百亿,而且做到了当地排名前三。更直观的数据是,碧桂园恒大200多个城市布局,万科才60多个城市就做到了5千多亿业绩,城市深耕的程度非常惊人了。

三、快速周转,现金为王

这几天,明源君连接推送了几篇关于高周转的文章,阅读量都很高,可见大家都明白快周转对于企业冲规模的重要性。

而近几年的地产黑马,他们的飞速发展更和快周转密不可分。以祥生地产为例,2016年,祥生提出“36781”的快周转模式,即3个月内动工,6个月开盘,开盘销售去化70%,一个月后去化达80%,1年现金流归正,提高整体资产收益率。

2017年,该战略升级为“25710”模式:2个月内动工,5个月内开盘,开盘当日销售去化70%(100亩以内),10个月内现金流归正。

同时,祥生在快速销售快速回款上有自己独特的心法。祥生认为,没有卖出不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怎么理解?他们的项目完全根据行情和去化速度来定价,一般要求首次开盘货值去化达到80%,如果一旦发现有难度,祥生会马上调整价格以保证去化量。所以他们从来不捂盘惜售,只赚“快进快出”的钱和产品溢价的钱。

中梁地产也秉持快周转、现金为王的开发策略。比如中梁坚决不拿高价地,项目自身的筛选上,二三十万方的最合适,以满足快周转;大的地块要求承受的容量更高,是有发展潜力的板块且地价低。

其次,2014和2015年中梁都在做模板,因此2016和2017可以快速复制,还能规避风险,如果没有标准和模板,一拍脑袋很容易出问题。

中梁和祥生一样追求快销,市场不景气时敢于降价,只要不亏本或者有薄利就把房子卖了,以快速回笼现金。

四、合作开发,快速撬动销售规模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合作开发成为了一个常态,一块地两三家一起做,每一家房企都可以分到市场份额。尤其在地价高企的一二线城市,这是降低操盘风险的好办法。

当然,对于标杆房企,则可以凭借品牌和管理优势,以联合开发策略迅速获取销售规模,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

比如万科2017年销售流量金额有5239亿,权益金额3772.1亿,权益占比约72%,通过72%左右的权益比,撬动了1000多亿的销售规模。更有不少房企权益占比只有50%,但通过业绩并表,销售业绩排名轻松就能上一个梯级,性价比不要太高!

五、舍得、积极发钱

这两年,为了做大规模,各大房企都在推行共享或跟投机制,根本目的是为了挖到及留住最优秀的人才,把公司的利益和优秀人才的利益绑在一起,能最大程度激活人才的潜能。目前来看,这些机制确实发挥到了很好的作用。

最典型的是碧桂园,自从推出成就共享制度后,业绩5年间增长了12倍。

▲来源:公司公告、明源地产研究院

而在冲千亿的房企阵营里面,中梁、祥生等房企都很积极给员工发钱,也非常舍得。据博志成李铭铖介绍,祥生内部提出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冲1000亿,必须要有老总收入超过1000万。

祥生在内部实行了一套“共创互盈”的人才机制,即让经营团队、内部员工、合作伙伴等以有限合伙人方式成为“微开发商”,与公司共享经营成果。

比如根据地以30亿规模为基数。

①完成30亿,祥生给根据地公司奖励千分之一,即30亿返回300万奖金,区域总拿三分之一,即区域总分到100万左右,其他给团队;

②如果做到30亿以上,多出部分就是千分之二奖励,比如做到50亿,那么多出的20亿就会增加400万,加上30亿以内的300万,总共700万奖金,那么根据地区域总就能拿到30%即210万奖金。

中梁地产在激励层面同样做得非常到位。中梁搭建了“事业合伙”、“费用包干”、“成就共享”、“项目跟投”和“专项激励”等多层级激励体系。

据了解,中梁的一个销售30亿的区域团队能够拿走五六千万的奖金!中梁的项目跟投制度,控股集团8%,区域集团8%,区域公司8%,合计24%,远高于行业水平。核心管理层强制跟投,其他人员自愿跟投。

而且,中梁一跟投就配杠杆,提供内部1:4的高杠杆,加上中梁大部分是十几二十万方的项目,周转速度快,平均6个月就开盘,7~8个月现金流就能回正并分配本金,利润则分两次分配:回款达到70%时分配一半的利润,回款达到90%利润全部分配。

3

这28家房企为啥被踢出百强榜?

从2014年到2017年的销售百强榜单看,有28家房企(中信地产、嘉凯城因分别被中海、恒大收购,故除外)跌出百强榜单。他们都犯了哪些错?归结起来,无非就是踏空周期,布局失误,多元化业务探索失误和宏观调控等不可控因素等等,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值得我们反思。

一、房企老板的“原罪”被揭发,企业发展一蹶不振

在法治化日益透明的今天,房企老板们的“原罪”成了房企快速发展中最大的风险因素,一旦引爆,企业不死也会脱层皮。

某跨界R房企,前几年的发展势头很猛,但由于老板涉及行贿,当地官员落马后,R企老板也进去了。老板出事后,整个企业陷入停顿,很多项目陷入烂尾,2017年R房企的排名也从2014年的前50一路跌出了200名。

二、踏错周期,栽到调控陷阱

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几次调控,很多中小房企没有摸清调控规律,导致踏错周期。

比如在政府没有调控,市场大好的时候捂盘惜售,捂着捂着调控来了,市场下行,他们的项目错过了市场良机,陷入困境。

市场下行时又不敢买地,害怕市场不好卖不掉,最后陷入了恶性循环,拿到的都是高价地,项目入市都遇到调控。

三、扩张过于保守、布局失误

早期由于业绩增长很快,被称为地产黑马的L房企,由于过于强调资金的安全,在布局上很保守,热点一二线基本没有布局,反而是进入了风险很大的冷门三四线城市,比如兰州、银川、拉萨等,结果行情踏空,导致跟不上行业的节奏。

去年,不得不将旗下30多个项目股权出售,2017年榜单上,该房企销售排名相比2014年,下降了122名,令人唏嘘。

四、多元化发展,能力没跟上

除住宅地产外,很多房企由于涉足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城市更新等,投资、精力分散,管理难度增长,而新业务还处于探索期,回报周期非常长,导致现金路吃紧,住宅业务难以扩张。

比如H房企就涉足商业管理、酒店经营等多方面的业务,未完全聚焦地产开发,但在商业地产这块的能力没跟上,也没能做出业绩,导致拖累了房企的扩张速度。

五、跨界外来房企,捞一把就跑

这几年,其他行业很多企业看到房地产行业的突飞猛进,也想跑来分一杯羹,所以不管做IT的、卖食品的,甚至卖空调的等等都跑来搞房地产了。

他们抱着捞一票就跑的心态来开发项目,但调控一来,发现不好混了马上跑路了。

六、战略定位追求稳健

当然,并非所有开发商都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还有一部分房企追求小而美的发展模式,相比冲规模,他们更希望企业稳健发展,他们是选择性地慢。

这在港资房企体现得特别明显,从2014年到2017年的房企销售百强排行来看,大部分港资房企排名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

小结

你可能会认为,单纯从排名去判断一个房企是否优秀,实在太片面。明源君也承认,这不是判断房企未来发展或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但却是重要标准之一,通过百强座次榜的变化,可以看出你房企在这几年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掉队与否,得失有哪些,该如何去提升、优化自己。你身边有哪些掉队厉害的房企?欢迎评论区告诉我们噢。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别人3年排名飙升50位,你却狂降100名,被踢出地产百强,为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梁控股

159
  • 香港法院将中梁控股清盘呈请聆讯押后至5月13日举行
  • 中梁控股(02772.HK):境外债务重组计划获香港法院批准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每年业绩增速低于30% 或被踢出地产百强名单?

别人3年排名飙升50位,你却狂降100名,被踢出地产百强,为啥?

文/林蔚 黄乐

房地产企业销售百强榜一向被地产人视为地产行业的至高荣誉。明源君甚至听过小道消息,某房企为了保住自己在百强中的名次,每年都要花重金收买发榜机构。因为房企销售百强座次往往意味着江湖地位和话语权。

但“铁打的榜单,流水的房企”,随着百强房企门槛的提高,销售业绩增长无法跟上大部队的房企都纷纷掉队了。明源君对比2014年及2017年房企销售百强榜发现,短短3年间,有28家房企跌出百强。

其中,有的房企已经被并购掉了消失于地产江湖,有的排名下滑100多位被踢出百强。相反,把这28家房企挤掉的新面孔,发展迅猛,有的一进百强就跨进了50强,也有百强内的房企排名飙升了44位。

地产黑马们的杀手锏是什么?被踢出地产百强的房企犯了啥致命错误?今天,明源君想结合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察,欢迎大家加入分析讨论。

1

每年业绩增速低于30%

你的百强位置可能保不住了

这是一个要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的时代。

据统计,2017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为13万亿元,相比2014年的7.7万亿,3年增幅约达到69%。换言之,你3年内销售业绩增长如果没达到69%,意味着你很可能已经掉队了。

一、业绩年均增长33%才能留在百强榜

从2014年及2017年房企销售排名来看,10强门槛从658亿提高到了1512亿,这一梯队基本要保持在20%甚至更高的增长,30强门槛从223亿提高到689.1亿,相当于2014年10强,而百强门槛也从70.3亿提高到152.6亿,至少要保持平均每年增长33%,你才能保住百强位置。

换言之,对于大部分房企来说,如果每年业绩增长低于30%甚至20%,即便你规模持续上涨,但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退步。最直接的体现是,你会被踢出百强座次榜。

未来房企不是不进则退,而是跑慢了就是退步。

二、TOP50~100梯队竞争最激烈,变数最高

从这几年百强榜单看来,TOP10梯队的排名是最稳定的,只有2家房企掉出了10强。TOP50中有12家房企跌出50强,但也有15家房企名次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比如泰禾、金辉、新城等排名都上升了10位以上。

而TOP50~TOP100这个梯队的房企规模优势不明显,大家都差不多,你追我赶,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变数也是最高的。从2014年房企销售百强榜来看,有28家房企被踢出了百强,甚至有房企名次下滑了100多位。

有旧人被踢走就会有新人入围。2017年房企销售百强榜单出现了不少新面孔,比如2014年还没进入百强的鲁能、中梁、祥生、新力等几家黑马房企,在2017年更分别排到了20名、25名、35名、54名。

那么,这些爬升非常快的房企他们都有哪些共性?那些在百强榜单已经消失不见的房企,他们又犯了哪些致命错误?下面明源君来简单分析一下。

2

地产黑马业绩爆发

5大关键词

据明源君观察,在房企销售百强榜上稳坐前排、或大步前进的房企,他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战略布局眼光独到,积极布局的同时选对了城市,二是区域深耕,做大根据地,单城销售份额持续增长,三是周转很快,四是产品力突出,五是积极发钱、舍得激励。

一、积极布局,有地才能谈发展

房地产行业最核心的三个要素:人、地、钱。对于中小房企,拿地是生存问题,手里有余粮心里才不慌。所以,阳光城执行副总裁吴建斌也说,谁拥有了丰厚的土地储备,你在行业就是战无不胜。

这几年业绩增长比较快的房企,他们战略都相对激进,积极布局、大胆扩张。2014年融创排名第10,自2015年至今,融创通过招拍挂、收并购等手段,新进入了46个城市,2017年融创排名第4,业绩也从658亿增长到3620亿。

融创2017年新增土地货值更高达14358.5亿元,排名第一,这保证它在未来3年里至少都能名列前茅。

从2017年新增货值门槛来看,百强的货值门槛已经到了150亿,也就是说,现在你手里没握有150亿货值的话,那你很可能要被踢出百强。

当然,积极布局的同时,也很考验眼光,即要选对城市。

某L房企布局聚焦在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去年一二线城市遭遇史上最严调控,但L房企没有拉开战线对冲调控风险,加上海外布局投入大量资金,导致销售业绩影响严重,排名相比2014年下滑了55名。

二、城市深耕,做大单城市场份额

虽然积极布局很重要,但长远来看,城市深耕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城市布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深耕区域可以规避掉进入新城市以及市场误判的风险。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整理

华鸿嘉信副总裁卞克也指出,城市深耕、多盘联动的战略,是中小房企与大鳄博弈抗争的砝码,因为规模是相对的,如果你在某个区域的总规模大,在区域市场上就占优势,比如外来房企两个盘,你有十个盘,就会敢跟巨头抬价,因为我价格拍上去,我所有的库存全部涨价了。

即便没有拍到那也是被人抢走了,但是我货值也提升了一点,我靠近你的盘我立马降价,我也能干死你。

所以我们能看到,2017年标杆房企都放缓了进入新城市的脚步。

而单个城市的销售业绩体量有一个很明显的增长趋势。2017年表现非常突出的地产黑马新力地产,其大本营南昌去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62.6亿,相当于一家百强房企的销售业绩。

那如何选择深耕城市呢?以做得比较好的万科为例。

首先,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在深耕核心城市基础上向临近城市适度扩张,2017年加速往核心城市周边的三四线下沉覆盖。

其次,圈定并聚焦经济圈,选择经济圈内的中心城市,深耕达到一定规模后向周边卫星城覆盖。

最后,在选择城市时,精选经济及市场指标,并设定该项指标的底线值,没有达到底线值的城市不考虑进入。

从2017年万科各大城市销售业绩来看,不少城市都突破百亿,而且做到了当地排名前三。更直观的数据是,碧桂园恒大200多个城市布局,万科才60多个城市就做到了5千多亿业绩,城市深耕的程度非常惊人了。

三、快速周转,现金为王

这几天,明源君连接推送了几篇关于高周转的文章,阅读量都很高,可见大家都明白快周转对于企业冲规模的重要性。

而近几年的地产黑马,他们的飞速发展更和快周转密不可分。以祥生地产为例,2016年,祥生提出“36781”的快周转模式,即3个月内动工,6个月开盘,开盘销售去化70%,一个月后去化达80%,1年现金流归正,提高整体资产收益率。

2017年,该战略升级为“25710”模式:2个月内动工,5个月内开盘,开盘当日销售去化70%(100亩以内),10个月内现金流归正。

同时,祥生在快速销售快速回款上有自己独特的心法。祥生认为,没有卖出不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怎么理解?他们的项目完全根据行情和去化速度来定价,一般要求首次开盘货值去化达到80%,如果一旦发现有难度,祥生会马上调整价格以保证去化量。所以他们从来不捂盘惜售,只赚“快进快出”的钱和产品溢价的钱。

中梁地产也秉持快周转、现金为王的开发策略。比如中梁坚决不拿高价地,项目自身的筛选上,二三十万方的最合适,以满足快周转;大的地块要求承受的容量更高,是有发展潜力的板块且地价低。

其次,2014和2015年中梁都在做模板,因此2016和2017可以快速复制,还能规避风险,如果没有标准和模板,一拍脑袋很容易出问题。

中梁和祥生一样追求快销,市场不景气时敢于降价,只要不亏本或者有薄利就把房子卖了,以快速回笼现金。

四、合作开发,快速撬动销售规模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合作开发成为了一个常态,一块地两三家一起做,每一家房企都可以分到市场份额。尤其在地价高企的一二线城市,这是降低操盘风险的好办法。

当然,对于标杆房企,则可以凭借品牌和管理优势,以联合开发策略迅速获取销售规模,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

比如万科2017年销售流量金额有5239亿,权益金额3772.1亿,权益占比约72%,通过72%左右的权益比,撬动了1000多亿的销售规模。更有不少房企权益占比只有50%,但通过业绩并表,销售业绩排名轻松就能上一个梯级,性价比不要太高!

五、舍得、积极发钱

这两年,为了做大规模,各大房企都在推行共享或跟投机制,根本目的是为了挖到及留住最优秀的人才,把公司的利益和优秀人才的利益绑在一起,能最大程度激活人才的潜能。目前来看,这些机制确实发挥到了很好的作用。

最典型的是碧桂园,自从推出成就共享制度后,业绩5年间增长了12倍。

▲来源:公司公告、明源地产研究院

而在冲千亿的房企阵营里面,中梁、祥生等房企都很积极给员工发钱,也非常舍得。据博志成李铭铖介绍,祥生内部提出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冲1000亿,必须要有老总收入超过1000万。

祥生在内部实行了一套“共创互盈”的人才机制,即让经营团队、内部员工、合作伙伴等以有限合伙人方式成为“微开发商”,与公司共享经营成果。

比如根据地以30亿规模为基数。

①完成30亿,祥生给根据地公司奖励千分之一,即30亿返回300万奖金,区域总拿三分之一,即区域总分到100万左右,其他给团队;

②如果做到30亿以上,多出部分就是千分之二奖励,比如做到50亿,那么多出的20亿就会增加400万,加上30亿以内的300万,总共700万奖金,那么根据地区域总就能拿到30%即210万奖金。

中梁地产在激励层面同样做得非常到位。中梁搭建了“事业合伙”、“费用包干”、“成就共享”、“项目跟投”和“专项激励”等多层级激励体系。

据了解,中梁的一个销售30亿的区域团队能够拿走五六千万的奖金!中梁的项目跟投制度,控股集团8%,区域集团8%,区域公司8%,合计24%,远高于行业水平。核心管理层强制跟投,其他人员自愿跟投。

而且,中梁一跟投就配杠杆,提供内部1:4的高杠杆,加上中梁大部分是十几二十万方的项目,周转速度快,平均6个月就开盘,7~8个月现金流就能回正并分配本金,利润则分两次分配:回款达到70%时分配一半的利润,回款达到90%利润全部分配。

3

这28家房企为啥被踢出百强榜?

从2014年到2017年的销售百强榜单看,有28家房企(中信地产、嘉凯城因分别被中海、恒大收购,故除外)跌出百强榜单。他们都犯了哪些错?归结起来,无非就是踏空周期,布局失误,多元化业务探索失误和宏观调控等不可控因素等等,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值得我们反思。

一、房企老板的“原罪”被揭发,企业发展一蹶不振

在法治化日益透明的今天,房企老板们的“原罪”成了房企快速发展中最大的风险因素,一旦引爆,企业不死也会脱层皮。

某跨界R房企,前几年的发展势头很猛,但由于老板涉及行贿,当地官员落马后,R企老板也进去了。老板出事后,整个企业陷入停顿,很多项目陷入烂尾,2017年R房企的排名也从2014年的前50一路跌出了200名。

二、踏错周期,栽到调控陷阱

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几次调控,很多中小房企没有摸清调控规律,导致踏错周期。

比如在政府没有调控,市场大好的时候捂盘惜售,捂着捂着调控来了,市场下行,他们的项目错过了市场良机,陷入困境。

市场下行时又不敢买地,害怕市场不好卖不掉,最后陷入了恶性循环,拿到的都是高价地,项目入市都遇到调控。

三、扩张过于保守、布局失误

早期由于业绩增长很快,被称为地产黑马的L房企,由于过于强调资金的安全,在布局上很保守,热点一二线基本没有布局,反而是进入了风险很大的冷门三四线城市,比如兰州、银川、拉萨等,结果行情踏空,导致跟不上行业的节奏。

去年,不得不将旗下30多个项目股权出售,2017年榜单上,该房企销售排名相比2014年,下降了122名,令人唏嘘。

四、多元化发展,能力没跟上

除住宅地产外,很多房企由于涉足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城市更新等,投资、精力分散,管理难度增长,而新业务还处于探索期,回报周期非常长,导致现金路吃紧,住宅业务难以扩张。

比如H房企就涉足商业管理、酒店经营等多方面的业务,未完全聚焦地产开发,但在商业地产这块的能力没跟上,也没能做出业绩,导致拖累了房企的扩张速度。

五、跨界外来房企,捞一把就跑

这几年,其他行业很多企业看到房地产行业的突飞猛进,也想跑来分一杯羹,所以不管做IT的、卖食品的,甚至卖空调的等等都跑来搞房地产了。

他们抱着捞一票就跑的心态来开发项目,但调控一来,发现不好混了马上跑路了。

六、战略定位追求稳健

当然,并非所有开发商都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还有一部分房企追求小而美的发展模式,相比冲规模,他们更希望企业稳健发展,他们是选择性地慢。

这在港资房企体现得特别明显,从2014年到2017年的房企销售百强排行来看,大部分港资房企排名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

小结

你可能会认为,单纯从排名去判断一个房企是否优秀,实在太片面。明源君也承认,这不是判断房企未来发展或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但却是重要标准之一,通过百强座次榜的变化,可以看出你房企在这几年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掉队与否,得失有哪些,该如何去提升、优化自己。你身边有哪些掉队厉害的房企?欢迎评论区告诉我们噢。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原标题:别人3年排名飙升50位,你却狂降100名,被踢出地产百强,为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