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来一次,我最想在大学做的事

很多人都觉得大学虚度了,甚至过得很不愉快,所以我们想谈一谈,如果重来一次,你最想在大学做什么?大学应该怎么过?

2018年05月22日正午 北京来源:界面新闻

随笔

1、练习滑板

文 | 李纯

2008年的秋天,我去省城念大学。大学在郊区,新建不久。楼房是灰色的,树木很细,像发育不好的小孩子,完全颠覆了我对校园青山绿水的想象。这所大学像一座工厂。

我的专业是新闻。一周后的社团招新活动上,我报了两个,一个是校报的记者团,另一个是滑板社团。两个团的气质很不同。记者团的成员基本来自新闻学院,相当于在课堂以外,积累实践的经验。稍显严肃。滑板社团除了我,全是男孩,什么系的都有。他们告诉我滑板有一定的危险,很容易摔跤。那时我还年轻,这些话对我不是警告,反而成了鼓励。如果我也能学会滑板,不是很厉害吗?

几乎每天,我要花好几个小时练习。最常去的是南北教学楼之间的空地。为什么在那儿呢?那儿有台阶、花坛,也有平地,地貌很好。不用约谁,太阳落下,玩滑板的人就从学校的各个角落冒出来了。总有几个人在。这事儿较为严重地影响了我的学习。有时还没下课,收到短信约出来活动,我就坐不住了,偷偷从后门溜出去。参加记者团的工作,也老想着出去玩,索性退了团。想起惭愧,在新闻事业和小小的滑板之间,我选择了后者。

一段时间后,我可以刷街了,体会到了速度感,能从很高的斜坡上滑下来,还能原地蹦了。专业术语叫“ollie”,是所有动作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动作。教我滑板的朋友说,想成为合格的“板女”,必须能够跳过障碍物,比如台阶,“今天开始,你先从一层台阶开始跳。”

可别小看一层台阶,对我的意义不亚于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那是我的“一大步”。

练习了很久,一直没有进展。一看见台阶,我的腿就发软,不敢往上跳。屡屡受挫,给我的心理造成很大的阴影。有一次,我滑得很快,想借助速度冲上去。到了台阶前,却停住了。我意识到我可能跳不过去了。天性中怯懦的一面,是很难克服的。

我没有登上月球。滑板生涯就此止步。

这是我大学时最遗憾的一件事。如果可以重来,在那个夜晚,那个时刻,我希望我能勇敢地跳过那层台阶。

 

2、读中文系

 文 | 刘小东

假如再上一次大学,我想去读中文系。

从小喜欢文字。倒没什么天赋,瞎喜欢。看到月光下的麦地、灞桥下的风雪之类词语,就觉得好。

从前,农家子弟读书只为稻梁谋,和理想没关系。我也就没什么理想,像螺丝钉一样。对于螺丝钉来说,看课外书是一宗罪,文字也只能瞎喜欢。考大学时,亲友们说某所理工科大学不错,就去考了。

我喜欢吃鱼,就选了水产专业,但学起来又不喜欢,像叶公好龙一样。学校也不鼓励转专业,他们说学一行爱一行。功课很重,大四时似乎每周还有20多节课,什么机械零件、机械原理、机械制图……四年中有两个中秋节,我和室友们都在画图,画到晚上11点宿舍熄灯,脑袋里也一片漆黑。

后来,学鱼类学,解剖鱼,在福尔马林的呛鼻味道里,觉得自己身上长满了鳞片。我仅有的一点形象思维,就这样在制图和解剖中慢慢消失了。

再后来,就迷茫,像小说里一样,半夜里会醒过来,想到以后要做什么,就很悲哀,觉得自己还是喜欢文字。   

硕士毕业时,我终于狠下心来,叛出门墙,做了和文字相关的事情,算是曲线救国。只是,每当想起大学时光,就心里痛。假如我当初学了中文系,该有多好,虽然也不见得能怎么样,但在人生最好的七年,没有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这遗憾……

后来,在世上混,碰到中文系出身的文字高手,我这种野路子,就时常自惭形秽,有一种惶恐感。这是我在大学时留下的病根。

 

3、旅游

文 | 叶三

乍看我的大学好像没什么遗憾,该干的一样也没缺:逃课、睡大觉、乱看书、谈恋爱、学吉他、四处看演出看电影、跟其他“坏孩子”百无聊赖地混在一起打发时光……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会变本加厉地逃课,给后面那些正经事儿腾出更多时间。

但是不经细想。二十多年后,我忽然发现我的大学生活缺失了一个重要部分:旅游。

上大学之前,除了我的出生地北京和我妈的出生地哈尔滨,我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天津——跟我爸开车去出差。在天津的街边,我被我爸打发去问路,天津大爷递给我一个板凳:“坐呗,我慢慢跟你说”。

大学三年级的暑假我跟几个同学又去了一次天津。吃了狗不理包子,我们去逛塘沽旧货市场,转悠了半天,空手而归。我跟天津的出租车司机大叔抱怨市场里没有好玩东西卖,大叔看了我一眼,说,你想买啥,原子弹?

这就是我大学期间全部的出游记录了!呜呼,真想穿越回去踢自己一脚。

高中时我最好的朋友考去了武汉上大学,每周我都能收到她厚厚的信。她写长江,写炎热的夏天,有时候信纸间夹着许多她在校园中采的桂花,到我将它们展开时,花瓣都已经干燥了,散发着遥远的芳香。

我还有考到上海、厦门、广州……的高中同学,在那个没有手机甚至固定电话都不方便的年代,我在朋友们的信里游历着中国。可是,我怎么从来也没想到要去那些地方看看呢?

一个原因是穷。课余和假期打工的钱全被我用在文化生活上:买打口磁带和CD,买书和影碟,还有吉他。另一个原因我想是懒。北京生,北京长大,考大学也在北京,假期就在家等着考出去的朋友们回到北京。“出去走走看看”好像从来就不是一个选项。

22岁参加工作那年,我才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见到大海也是在那一年。如果重来一次,我一定会在大学期间出去旅游,能去多远就去多远,能去多久就去多久。我要去远方,去有朋友的地方,在精力旺盛怎么吃苦都觉得开心的年纪,用还新鲜的眼睛去看看天与地。

 

4、读书

文 | 张莹莹

如果重来一次,我想在大学多读点书。

真是读得少啊。时间都花在哪儿了呢?也上课,多数无聊,也逃课,极其无聊,但那不是主要部分。主要部分,说出来在此时令我感到羞愧:花在解决自己的孤独感上。

很长时间我被那种孤独感攥住了。每天晚上,我走出校门,走过那条槐树成荫涂鸦满墙的小路,走过两边都是卖衣服的小店的街道,拐一个弯,走上三环。那一段路上有些高高的杨树,十月底树叶在秋风中飒飒落下,非常盛大。

后来买了电脑,还是笨重的台式机,压在上铺床尾。逛论坛,上豆瓣,博客刚刚兴起,好像每个人都在写,一写就是几千字,语气都哀婉低徊,挖着底子往外掏微渺的自我。陌生人打个招呼就能加友链,一个接一个点过去,忽然就遇见一个熠熠闪光的人,留个评论加个QQ,可能就成了朋友。

我的QQ里因之有了许多陌生人。聊天,讲述,话尽了,完。有一年暑假是这么过去的,那个七月每个黄昏都下一场迅疾的大雨。我站在窗边看楼外的柿子树,油绿的叶子晃动,昏黑里一溜又一溜的光。孤独感只是被数码文字冲走一会儿,很快又回来。下一次闲逛,聊天。循环往复,无休止的荒废。

后来我才能确认,大学四年是我最不快乐的四年,因为我总是被打败。到工作了,要把那些芜杂的心绪放一边,才渐渐对自己有了一点确定。然而时间毕竟过去,读书底子太弱,要用时,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如果当时多读点书多好啊——我这么想着。虽然也要感谢那段无所事事的混乱,我不再幻想能解决掉孤独感。

 

5

等着你来说!

 

—— ——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