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亲自拍视频造势 默克尔第11次访华有哪些任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亲自拍视频造势 默克尔第11次访华有哪些任务?

中美贸易争端告一段落,但是欧洲国家还在“挣扎”。德国是特朗普“贸易保护”大旗下,在欧洲最大的“受害者”。

2016年6月13日,北京,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24日开启一连两日的访华行程。这是默克尔第四次连任德国总理后首次访华,也是她就任总理以来第十一次访华。为了给此次访华造势,默克尔亲自拍摄视频介绍整个访问的行程。视频封面,则用大号字体醒目地写道:“与中国紧密合作”,显得颇为高调。在视频中,她也强调了推行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和对深圳之行的期待。这些信号都表明了默克尔政府非常看重这一次的访问。

默克尔来找“自由贸易盟友”

德国媒体称,在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并威胁对欧盟加征关税的背景下,默克尔希望寻求一个“自由贸易盟友”,而中国似乎正是德媒口中的这个理想目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首先从中德双边角度来看,访问中国早已成为默克尔外交上的“保留节目”。在默克尔任德国总理期间,德国一直都在中欧关系中起着带头作用。今年在困境中组建新政府的她,希望此次访华能够重新拉近中德关系,推进两国的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出更加务实的发展路线。

其次在多边层面上,默克尔的这是一次重要访问至关重要。崔洪建说,如今的形势给了中德乃至中欧一定的“紧迫感”。中德两国一直以来都是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以前双方的对话都在这个体系下进行,如今却发现这个体系不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力量的冲击,因此中德、中欧必须一起来维护和捍卫这个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中美贸易争端告一段落,但是欧洲国家还在“挣扎”。德国是特朗普“贸易保护”大旗下,在欧洲最大的“受害者”。钢铝,汽车等多个德国支柱产业都面临美国的关税制裁。再加上如今特朗普的上台,导致欧美在许多问题上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默克尔此次访华,寄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来缓解美国给德国带来的压力。

另一方面,默克尔此次北京之行发生在美国宣布将退出伊核协议并且要制裁伊朗之后,中国和欧洲国家都呼吁维持这项协议。因此,默克尔此次中国行,也希望在伊核问题上寻求中国更多的支持。

崔洪建对此解读说,中德两国应站在一起,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政治安全体系。伊朗核协议正是这个体系下的产物,该协议对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至关重要。如今,中德两国都支持伊朗留在协议中,并极力避免或减少美国的退出可能造成的影响。下一步双方应该一起商讨具体方案,以保护各自企业在伊朗的利益,将美国可能施加的制裁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未来中欧合作机遇挑战并存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20日警告称,如今中美为避免贸易战各退一步之后,欧洲或将付出代价。勒梅尔的担心主要来自于中国加大对美进口,或对欧洲进口造成影响。同时,中美“和解”,也可能导致美国的下一个“打击”重心转向欧洲。

有观点认为,中美贸易争端如今得到解决,中国将加大对美国商品的进口。如在农产品,航天等领域,更多的“美国货”进口到中国,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本属于欧洲的市场份额。

针对法国财长的担忧,崔洪建说,中欧间的贸易互补性很高,双方在贸易上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中国一向倡导公平贸易,如今市场进一步地开放,并且这种开放没有任何歧视性。欧洲应当抓住中国扩大市场开放的机遇,提升中欧经贸合作的水平,同时也需要练好内功,做好迎接在中国市场面对更多元化竞争态势的准备。

崔洪建最后说,中美贸易争端的解决应该给欧美贸易的谈判起到借鉴的作用。欧洲应该坚守自己的底线,与美国进行谈话。崔洪建强调,虽然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很深,无法短时间内与美国直接唱反调,但是如果欧洲一味地妥协不做反抗,这种短期的让步可能对欧洲长期的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害。

同时也有媒体注意到,虽然倡导自由主义,但德国乃至欧洲本身也有走向保护主义的苗头。德国《莱茵邮报》近日获得的一份德国经济部的内部文件显示,德国经济部要求将之前中企收购德国公司股权的审查线再次降低,以便“更好地保护德国公司免受中国投资者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个危险信号。

舆论认为,中欧没有突出的地缘政治矛盾,相反有太多的共同利益。只要欧洲抓住中国崛起的历史机遇,它在全球的地位将是水涨船高而不是下降。相信各国领导人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做出有利于长远的选择。

来源:参考消息

原标题:默克尔第十一次访华,高调造势背后难掩内心“挣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亲自拍视频造势 默克尔第11次访华有哪些任务?

中美贸易争端告一段落,但是欧洲国家还在“挣扎”。德国是特朗普“贸易保护”大旗下,在欧洲最大的“受害者”。

2016年6月13日,北京,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24日开启一连两日的访华行程。这是默克尔第四次连任德国总理后首次访华,也是她就任总理以来第十一次访华。为了给此次访华造势,默克尔亲自拍摄视频介绍整个访问的行程。视频封面,则用大号字体醒目地写道:“与中国紧密合作”,显得颇为高调。在视频中,她也强调了推行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和对深圳之行的期待。这些信号都表明了默克尔政府非常看重这一次的访问。

默克尔来找“自由贸易盟友”

德国媒体称,在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并威胁对欧盟加征关税的背景下,默克尔希望寻求一个“自由贸易盟友”,而中国似乎正是德媒口中的这个理想目标。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首先从中德双边角度来看,访问中国早已成为默克尔外交上的“保留节目”。在默克尔任德国总理期间,德国一直都在中欧关系中起着带头作用。今年在困境中组建新政府的她,希望此次访华能够重新拉近中德关系,推进两国的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出更加务实的发展路线。

其次在多边层面上,默克尔的这是一次重要访问至关重要。崔洪建说,如今的形势给了中德乃至中欧一定的“紧迫感”。中德两国一直以来都是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以前双方的对话都在这个体系下进行,如今却发现这个体系不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力量的冲击,因此中德、中欧必须一起来维护和捍卫这个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中美贸易争端告一段落,但是欧洲国家还在“挣扎”。德国是特朗普“贸易保护”大旗下,在欧洲最大的“受害者”。钢铝,汽车等多个德国支柱产业都面临美国的关税制裁。再加上如今特朗普的上台,导致欧美在许多问题上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默克尔此次访华,寄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来缓解美国给德国带来的压力。

另一方面,默克尔此次北京之行发生在美国宣布将退出伊核协议并且要制裁伊朗之后,中国和欧洲国家都呼吁维持这项协议。因此,默克尔此次中国行,也希望在伊核问题上寻求中国更多的支持。

崔洪建对此解读说,中德两国应站在一起,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政治安全体系。伊朗核协议正是这个体系下的产物,该协议对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至关重要。如今,中德两国都支持伊朗留在协议中,并极力避免或减少美国的退出可能造成的影响。下一步双方应该一起商讨具体方案,以保护各自企业在伊朗的利益,将美国可能施加的制裁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

未来中欧合作机遇挑战并存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20日警告称,如今中美为避免贸易战各退一步之后,欧洲或将付出代价。勒梅尔的担心主要来自于中国加大对美进口,或对欧洲进口造成影响。同时,中美“和解”,也可能导致美国的下一个“打击”重心转向欧洲。

有观点认为,中美贸易争端如今得到解决,中国将加大对美国商品的进口。如在农产品,航天等领域,更多的“美国货”进口到中国,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本属于欧洲的市场份额。

针对法国财长的担忧,崔洪建说,中欧间的贸易互补性很高,双方在贸易上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中国一向倡导公平贸易,如今市场进一步地开放,并且这种开放没有任何歧视性。欧洲应当抓住中国扩大市场开放的机遇,提升中欧经贸合作的水平,同时也需要练好内功,做好迎接在中国市场面对更多元化竞争态势的准备。

崔洪建最后说,中美贸易争端的解决应该给欧美贸易的谈判起到借鉴的作用。欧洲应该坚守自己的底线,与美国进行谈话。崔洪建强调,虽然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很深,无法短时间内与美国直接唱反调,但是如果欧洲一味地妥协不做反抗,这种短期的让步可能对欧洲长期的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害。

同时也有媒体注意到,虽然倡导自由主义,但德国乃至欧洲本身也有走向保护主义的苗头。德国《莱茵邮报》近日获得的一份德国经济部的内部文件显示,德国经济部要求将之前中企收购德国公司股权的审查线再次降低,以便“更好地保护德国公司免受中国投资者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个危险信号。

舆论认为,中欧没有突出的地缘政治矛盾,相反有太多的共同利益。只要欧洲抓住中国崛起的历史机遇,它在全球的地位将是水涨船高而不是下降。相信各国领导人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做出有利于长远的选择。

来源:参考消息

原标题:默克尔第十一次访华,高调造势背后难掩内心“挣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