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经济学人:美国科技巨头对初创企业形成“绞杀地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经济学人:美国科技巨头对初创企业形成“绞杀地带”

美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称科技巨头们正在用各种方式对初创企业进行围剿,导致初创企业步履维艰,许多创业者的创业目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面对这种情况,监管机构应该有所作为。

编译 | 行云

这是一个经典的创业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却遇到了一些麻烦。2016年,三个20多岁的年轻人在MIT的宿舍里成立了一家公司,他们希望用算法来预测电子邮件的回复内容。那年5月,他们开始为这家名叫EasyMail的初创企业寻求融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谷歌召开了一年一度的软件开发者大会,并且发布了一个与EasyMail非常类似的工具。EasyMail的老板菲利普·塔罗斯基(Filip Twarowski)表示,谷歌的这次袭击让他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他更加确定自己正在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同时,他也承认自己感到震惊。谷歌吓跑了至少一个EasyMail的投资方,因为风险投资人不想和谷歌这样的巨头形成竞争。

迈克·德里斯科尔(Mike Driscoll)是投资机构Data Collective的合伙人,他表示:“谷歌每年都会举办开发者大会,在大会上他们会发布新的工具、功能并且宣布最新的收购。这样的大会总是会在创业者之中掀起一阵恐惧。风险投资人也会参加这个大会,看看接下来他们投资的哪些公司将会被杀死。”然而大企业对初创企业的围剿远远不止是通过开大会而已。阿尔伯特·温格(Albert Wenger)是来自Union Square Ventures的风险投资人,也是Twitter的早期投资人之一。在温格看来,大型企业对于初创企业形成了一个“绞杀地带”。新企业很难在当前的科技行业存活下来。科技巨头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对初创企业进行围剿,例如模仿他们的功能,或是在初创企业还没成气候的时候就将其收购,从而彻底消除潜在威胁。

这个绞杀地带的概念,可能会让一些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微软王朝,那时他们采取了“拥抱、发展和消灭”的策略,以此来对初创企业进行威吓,阻止他们进入微软的地盘。但是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成功突破了微软的阻拦。2014年,《经济学人》在一篇文章中将初创企业的激增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进行了类比:软件的发展让创业变得比从前更简单了,市场上突然间出现了大量的创业机会。

而在今天,情况似乎出现了变化。由于亚马逊、Facebook以及谷歌(Alphabet旗下)的存在,任何与消费互联网有关的创业项目都被视为了危险项目。对于搜索、社交媒体、移动和电子商务等创业项目,风险投资人也变得非常谨慎。研究机构Pitchbook的数据显示,2017年这些项目的融资数量相比2012年下降了大约22%。

风险投资人的这种谨慎来自于他们的观察,这些年来,他们见到了太多的实例,一旦初创企业有意或无意进入了绞杀地带,它们的下场总是会显得有些悲惨。Snap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2013年,Facebook想要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Snap,但是该公司拒绝了这个收购要约。在此之后,Facebook克隆了Snap的多个重要的功能,此举就像是给Snap的增长套上了枷锁。还有一个名叫Life on Air的公司,这家公司最著名的产品就是视频直播应用Meerkat。就在Meerkat最火热的时候,Twitter突然出手,推出了竞品Periscope。之后Life on Air不得不关闭了Meerkat。之后该公司推出了一个名为Houseparty的群组视频聊天应用,这个应用同样马上就获得了用户的喜爱。然而好景不长,Facebook推出了相似的功能,于是Houseparty的风头立刻就被Facebook抢走了。

在企业软件领域,这个绞杀地带同样存在,微软、亚马逊和Alphabet三家巨头希望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地位。亚马逊的云服务AWS称很多初创企业都是他们的“合作伙伴”,而亚马逊对这些伙伴的态度是:复制他们的功能,并且提供更低廉甚至是免费的价格。这样一家巨头突然进军小企业的领域,而且这个巨头还掌控着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平台,这种局面让初创企业步履维艰。例如,数据管理企业Elastic,2015年在AWS推出功能类似的竞品之后,Elastic损失了大量用户和销售额。

而且就算巨头们不直接去模仿小企业的功能,他们依然有能力影响小企业的前途。去年亚马逊斥资137亿美元收购了全食超市。受此消息影响,本来已经做好上市准备的餐饮配送企业Blue Apron突然失去了投资人的信赖,因为投资人都认为亚马逊迟早也将会进入餐饮配送领域。这种事情不仅仅发生在年轻企业的身上,一些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的企业也会面临类似的事情。不久前Facebook宣布他们将会进军线上约会市场,就在同一天,2015年上市的Match Group的股价大跌了22%。

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今科技巨头们又给创业公司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更多的领域受到了影响,包括搜索、社交媒体、数字广告、虚拟现实、信息与交流、智能手机、家用音箱、云计算、智能软件、电子商务等等。这让初创企业更难以寻求立身之地,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被科技巨头击垮。如今的巨头比以往变得更加残酷。Data Collective的风险投资人马特·奥科(Matt Ocko)就表示:“这些巨头们为了生存下去,甚至会吃掉自己的孩子。”而且这些巨头会经常在自己的地盘上巡视,发现所有有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人。云计算与资料分享服务企业Box的阿隆·列维(Aaron Levie)表示,以前初创企业在被巨头发现之前,还能有几年的发展时间。但是今天的初创企业们只有6-12个月的时间,之后马上进入巨头的雷达中。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Airbnb、Uber、Slack和其他一些“独角兽”在围剿中存活了下来。但是他们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初创企业都在残酷的商业世界中学会了一个道理:把目光放在更实际的目标上。法律机构Goodwin Procter的拉里·朱(Larry Chu)表示,如今的创业者们早早就开始考虑自己会在何时被哪家巨头所收购。一直以来,科技巨头们就都非常乐忠于收购:Alphabet、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微软在2017年内在收购方面共计花费了316亿美元。这种创业环境让一些初创企业丧失了当初的雄心。科技行业投资机构Mithril Capital的阿杰伊·罗洋(Ajay Royan)表示:“在我见过的初创企业中,90%的创业目的就是被收购,而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规模。”

寻求收购可以让企业创始人获得丰厚的回报,在出售了企业之后,他们可以选择继续自己的创业之旅,成立下一家公司;或者,他们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投资人,为其他拥有良好创意的创业者提供资金。从某种角度来看,追求收购能够为未来的创新提供资金,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巨头收购初创企业,也能为初创企业提供帮助,在巨头的帮助下,这些小企业能够完成更大的成就,这种成就是他们自己单打独斗所难以获得的。例如,Facebook收购了Instagram,表面上看Facebook的此次收购是为了消除竞争,但是在Facebook的庇护下,Instagram发展的非常好,因为他们可以使用Facebook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丰富的经验。

朋友还是敌人?

但是硅谷中的很多人却认为这种收购实际上是弊大于利,他们认为这种狙击式的收购扼杀了创新。私募机构Elevation Partners、Facebook早期投资人罗杰·麦克纳米(Roger McNamee)表示:“人们创业的目的变了,以前人们是想要打造一个大型的平台,而现在人们创业是为了让自己的初创企业符合大企业的胃口,从而寻求被收购。”

更值得担心的是,一些小企业受到了来自大企业的威胁,不得不将自己委身出售给对方。一些科技巨头喜欢以“威逼”的手段让初创企业接受收购要约,如果初创企业回绝,大企业就威胁要推出竞品,和初创企业直接竞争,从而让对方招架不住。这是一位消息人士所透露出来的巨头常用手段,这位消息人士供职于某科技巨头,负责的就是收购谈判,而他所供职的科技巨头经常会使用这个手段。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之前所提到的绞杀地带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原因有三。

首先,巨头们拥有海量的数据,能够比以往更快速的发现潜在竞争对手。谷歌可以通过Chrome浏览器、电子邮件服务、安卓操作系统、应用商店以及云服务等手段收集信息,了解互联网用户当前喜欢哪些东西。Facebook能够看到哪些应用受到了用户的喜爱,以及他们经常会访问哪些网站。他们曾经收购了一个名为Onavo的应用,正是这个应用让他们发现Instagram正在受到用户的欢迎。之后,Facebook在Instagram成熟之前就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它。去年,Facebook又收购了一家名为tbh的刚刚出现的社交平台投票机构。亚马逊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电子商务凭条和云服务平台获取这方面的数据。

科技巨头洞悉市场信息的另一个手段,就是对初创企业进行投资,这种投资能够帮助巨头发现新市场,以及那些在未来有可能颠覆市场的新企业。在所有美国科技企业,Alphabet是在初创企业投资方面最活跃的一个。2013年以来,他们已经为308家初创企业提供了126亿美元的投资。对于很多初创企业来说,能够拿到这样一家巨头的投资,是一件让他们感到兴奋的事情。然而,也有一些初创企业在日后却后悔自己接受了Alphabet的投资,因为双方之间产生了利益冲突。例如Uber,他们就获得了Alphabet的投资,但是不久之后就发现对方在无人驾驶领域与自己形成了竞争,那就是Alphabet旗下的Waymo。技术人才线上市场Thumbtack也接受了Alphabet的投资,但是不久之后对方就推出了竞争服务Google Home Service。亚马逊和苹果为初创企业提供的投资次数较少,但是也都曾经出现过类似的事情。亚马逊投资了家用内部通话系统企业Nucleus,之后他们在去年自己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其次,招聘也是巨头建立绞杀地带的一个工具。大型科技企业能够为优秀人才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薪金水平,就连那些平均水平的员工,在大企业挣的钱也比在初创企业中挣的多。2017年,Alphabet、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微软为员工共计提供了价值237亿美元的股票补贴。大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垄断了人才市场,这让初创企业难以得到迅速发展。风险投资机构Index Ventures的迈克·沃尔皮(Mike Volpi)透露,该机构投资的初创企业中,有10-20%还没有完成今年的招聘目标。

第三,现在还没有任何新平台能够打破巨头的垄断,尽管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了10年的时间。例如,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曾经打击了微软的个人电脑业务,并且给Facebook和谷歌带来了发展,让这两家企业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线上广告平台。但是今天却没有了新平台。在巨头们的掌控下,初创企业若想获得大量互联网用户的注意,他们需要付出高额的代价: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都会对新应用和服务收取高额的销售分成。

在和科技巨头的竞争中,由于看不到任何机会,初创企业和投资人纷纷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地方。于是,大量投资人开始注意加密货币和合成生物学这两个领域。然而坏消息是,巨头们也瞄上了这两个领域。有传言称Facebook想要收购加密货币企业Coinbase。

监管机构将会留意巨头们的下一步举动。人们对监管机构的批评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他们对于巨头们的收购审查做的不够,这才让巨头们得以通过收购来消除竞争。Facebook收购Instagram以及谷歌收购YouTube,都是在被收购方还没能力产生威胁的情况下完成的。放在今天,这样的收购很可能被监管机构否决。要想消灭巨头们建立起来的绞杀地带,监管机构必须要仔细考虑自己需要拿起什么样的武器。

来源:新浪科技

原标题:经济学人:美国科技巨头对初创企业形成“绞杀地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经济学人:美国科技巨头对初创企业形成“绞杀地带”

美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称科技巨头们正在用各种方式对初创企业进行围剿,导致初创企业步履维艰,许多创业者的创业目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面对这种情况,监管机构应该有所作为。

编译 | 行云

这是一个经典的创业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却遇到了一些麻烦。2016年,三个20多岁的年轻人在MIT的宿舍里成立了一家公司,他们希望用算法来预测电子邮件的回复内容。那年5月,他们开始为这家名叫EasyMail的初创企业寻求融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谷歌召开了一年一度的软件开发者大会,并且发布了一个与EasyMail非常类似的工具。EasyMail的老板菲利普·塔罗斯基(Filip Twarowski)表示,谷歌的这次袭击让他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他更加确定自己正在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同时,他也承认自己感到震惊。谷歌吓跑了至少一个EasyMail的投资方,因为风险投资人不想和谷歌这样的巨头形成竞争。

迈克·德里斯科尔(Mike Driscoll)是投资机构Data Collective的合伙人,他表示:“谷歌每年都会举办开发者大会,在大会上他们会发布新的工具、功能并且宣布最新的收购。这样的大会总是会在创业者之中掀起一阵恐惧。风险投资人也会参加这个大会,看看接下来他们投资的哪些公司将会被杀死。”然而大企业对初创企业的围剿远远不止是通过开大会而已。阿尔伯特·温格(Albert Wenger)是来自Union Square Ventures的风险投资人,也是Twitter的早期投资人之一。在温格看来,大型企业对于初创企业形成了一个“绞杀地带”。新企业很难在当前的科技行业存活下来。科技巨头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对初创企业进行围剿,例如模仿他们的功能,或是在初创企业还没成气候的时候就将其收购,从而彻底消除潜在威胁。

这个绞杀地带的概念,可能会让一些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微软王朝,那时他们采取了“拥抱、发展和消灭”的策略,以此来对初创企业进行威吓,阻止他们进入微软的地盘。但是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成功突破了微软的阻拦。2014年,《经济学人》在一篇文章中将初创企业的激增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进行了类比:软件的发展让创业变得比从前更简单了,市场上突然间出现了大量的创业机会。

而在今天,情况似乎出现了变化。由于亚马逊、Facebook以及谷歌(Alphabet旗下)的存在,任何与消费互联网有关的创业项目都被视为了危险项目。对于搜索、社交媒体、移动和电子商务等创业项目,风险投资人也变得非常谨慎。研究机构Pitchbook的数据显示,2017年这些项目的融资数量相比2012年下降了大约22%。

风险投资人的这种谨慎来自于他们的观察,这些年来,他们见到了太多的实例,一旦初创企业有意或无意进入了绞杀地带,它们的下场总是会显得有些悲惨。Snap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2013年,Facebook想要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Snap,但是该公司拒绝了这个收购要约。在此之后,Facebook克隆了Snap的多个重要的功能,此举就像是给Snap的增长套上了枷锁。还有一个名叫Life on Air的公司,这家公司最著名的产品就是视频直播应用Meerkat。就在Meerkat最火热的时候,Twitter突然出手,推出了竞品Periscope。之后Life on Air不得不关闭了Meerkat。之后该公司推出了一个名为Houseparty的群组视频聊天应用,这个应用同样马上就获得了用户的喜爱。然而好景不长,Facebook推出了相似的功能,于是Houseparty的风头立刻就被Facebook抢走了。

在企业软件领域,这个绞杀地带同样存在,微软、亚马逊和Alphabet三家巨头希望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地位。亚马逊的云服务AWS称很多初创企业都是他们的“合作伙伴”,而亚马逊对这些伙伴的态度是:复制他们的功能,并且提供更低廉甚至是免费的价格。这样一家巨头突然进军小企业的领域,而且这个巨头还掌控着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平台,这种局面让初创企业步履维艰。例如,数据管理企业Elastic,2015年在AWS推出功能类似的竞品之后,Elastic损失了大量用户和销售额。

而且就算巨头们不直接去模仿小企业的功能,他们依然有能力影响小企业的前途。去年亚马逊斥资137亿美元收购了全食超市。受此消息影响,本来已经做好上市准备的餐饮配送企业Blue Apron突然失去了投资人的信赖,因为投资人都认为亚马逊迟早也将会进入餐饮配送领域。这种事情不仅仅发生在年轻企业的身上,一些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的企业也会面临类似的事情。不久前Facebook宣布他们将会进军线上约会市场,就在同一天,2015年上市的Match Group的股价大跌了22%。

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今科技巨头们又给创业公司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更多的领域受到了影响,包括搜索、社交媒体、数字广告、虚拟现实、信息与交流、智能手机、家用音箱、云计算、智能软件、电子商务等等。这让初创企业更难以寻求立身之地,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被科技巨头击垮。如今的巨头比以往变得更加残酷。Data Collective的风险投资人马特·奥科(Matt Ocko)就表示:“这些巨头们为了生存下去,甚至会吃掉自己的孩子。”而且这些巨头会经常在自己的地盘上巡视,发现所有有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人。云计算与资料分享服务企业Box的阿隆·列维(Aaron Levie)表示,以前初创企业在被巨头发现之前,还能有几年的发展时间。但是今天的初创企业们只有6-12个月的时间,之后马上进入巨头的雷达中。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Airbnb、Uber、Slack和其他一些“独角兽”在围剿中存活了下来。但是他们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初创企业都在残酷的商业世界中学会了一个道理:把目光放在更实际的目标上。法律机构Goodwin Procter的拉里·朱(Larry Chu)表示,如今的创业者们早早就开始考虑自己会在何时被哪家巨头所收购。一直以来,科技巨头们就都非常乐忠于收购:Alphabet、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微软在2017年内在收购方面共计花费了316亿美元。这种创业环境让一些初创企业丧失了当初的雄心。科技行业投资机构Mithril Capital的阿杰伊·罗洋(Ajay Royan)表示:“在我见过的初创企业中,90%的创业目的就是被收购,而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规模。”

寻求收购可以让企业创始人获得丰厚的回报,在出售了企业之后,他们可以选择继续自己的创业之旅,成立下一家公司;或者,他们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投资人,为其他拥有良好创意的创业者提供资金。从某种角度来看,追求收购能够为未来的创新提供资金,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巨头收购初创企业,也能为初创企业提供帮助,在巨头的帮助下,这些小企业能够完成更大的成就,这种成就是他们自己单打独斗所难以获得的。例如,Facebook收购了Instagram,表面上看Facebook的此次收购是为了消除竞争,但是在Facebook的庇护下,Instagram发展的非常好,因为他们可以使用Facebook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丰富的经验。

朋友还是敌人?

但是硅谷中的很多人却认为这种收购实际上是弊大于利,他们认为这种狙击式的收购扼杀了创新。私募机构Elevation Partners、Facebook早期投资人罗杰·麦克纳米(Roger McNamee)表示:“人们创业的目的变了,以前人们是想要打造一个大型的平台,而现在人们创业是为了让自己的初创企业符合大企业的胃口,从而寻求被收购。”

更值得担心的是,一些小企业受到了来自大企业的威胁,不得不将自己委身出售给对方。一些科技巨头喜欢以“威逼”的手段让初创企业接受收购要约,如果初创企业回绝,大企业就威胁要推出竞品,和初创企业直接竞争,从而让对方招架不住。这是一位消息人士所透露出来的巨头常用手段,这位消息人士供职于某科技巨头,负责的就是收购谈判,而他所供职的科技巨头经常会使用这个手段。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之前所提到的绞杀地带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原因有三。

首先,巨头们拥有海量的数据,能够比以往更快速的发现潜在竞争对手。谷歌可以通过Chrome浏览器、电子邮件服务、安卓操作系统、应用商店以及云服务等手段收集信息,了解互联网用户当前喜欢哪些东西。Facebook能够看到哪些应用受到了用户的喜爱,以及他们经常会访问哪些网站。他们曾经收购了一个名为Onavo的应用,正是这个应用让他们发现Instagram正在受到用户的欢迎。之后,Facebook在Instagram成熟之前就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它。去年,Facebook又收购了一家名为tbh的刚刚出现的社交平台投票机构。亚马逊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电子商务凭条和云服务平台获取这方面的数据。

科技巨头洞悉市场信息的另一个手段,就是对初创企业进行投资,这种投资能够帮助巨头发现新市场,以及那些在未来有可能颠覆市场的新企业。在所有美国科技企业,Alphabet是在初创企业投资方面最活跃的一个。2013年以来,他们已经为308家初创企业提供了126亿美元的投资。对于很多初创企业来说,能够拿到这样一家巨头的投资,是一件让他们感到兴奋的事情。然而,也有一些初创企业在日后却后悔自己接受了Alphabet的投资,因为双方之间产生了利益冲突。例如Uber,他们就获得了Alphabet的投资,但是不久之后就发现对方在无人驾驶领域与自己形成了竞争,那就是Alphabet旗下的Waymo。技术人才线上市场Thumbtack也接受了Alphabet的投资,但是不久之后对方就推出了竞争服务Google Home Service。亚马逊和苹果为初创企业提供的投资次数较少,但是也都曾经出现过类似的事情。亚马逊投资了家用内部通话系统企业Nucleus,之后他们在去年自己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其次,招聘也是巨头建立绞杀地带的一个工具。大型科技企业能够为优秀人才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薪金水平,就连那些平均水平的员工,在大企业挣的钱也比在初创企业中挣的多。2017年,Alphabet、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微软为员工共计提供了价值237亿美元的股票补贴。大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垄断了人才市场,这让初创企业难以得到迅速发展。风险投资机构Index Ventures的迈克·沃尔皮(Mike Volpi)透露,该机构投资的初创企业中,有10-20%还没有完成今年的招聘目标。

第三,现在还没有任何新平台能够打破巨头的垄断,尽管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了10年的时间。例如,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曾经打击了微软的个人电脑业务,并且给Facebook和谷歌带来了发展,让这两家企业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线上广告平台。但是今天却没有了新平台。在巨头们的掌控下,初创企业若想获得大量互联网用户的注意,他们需要付出高额的代价: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都会对新应用和服务收取高额的销售分成。

在和科技巨头的竞争中,由于看不到任何机会,初创企业和投资人纷纷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地方。于是,大量投资人开始注意加密货币和合成生物学这两个领域。然而坏消息是,巨头们也瞄上了这两个领域。有传言称Facebook想要收购加密货币企业Coinbase。

监管机构将会留意巨头们的下一步举动。人们对监管机构的批评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他们对于巨头们的收购审查做的不够,这才让巨头们得以通过收购来消除竞争。Facebook收购Instagram以及谷歌收购YouTube,都是在被收购方还没能力产生威胁的情况下完成的。放在今天,这样的收购很可能被监管机构否决。要想消灭巨头们建立起来的绞杀地带,监管机构必须要仔细考虑自己需要拿起什么样的武器。

来源:新浪科技

原标题:经济学人:美国科技巨头对初创企业形成“绞杀地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