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考”在即考生心理问题多发 专家:考前家长不应“过分关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考”在即考生心理问题多发 专家:考前家长不应“过分关注”

“注重一起努力的过程,不要太在意结果”,心理专家劝导家长不要为考生备考刻意改变家庭的生活节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一定要上清华”,和普通学生不一样,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魏一博(化名)态度很坚决,他就读于西安五大名校之一,成绩排在班级前列。

医生注意到,在诊疗过程中,魏一博的母亲共说了三次“小孩的成绩不够稳定。”对于自己失眠的困扰,魏一博觉得“也没什么事,他们(家长)小题大做。”

三个月前的西安依旧寒冷,令心理咨询医生印象深刻的是,魏一博只穿了一件运动外套,“我想保持头脑清醒。”在父母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失眠情况后,魏一博曾私下告诉医生,父母“每天都说一样的话,‘你只操心学习就行了’、‘这次谁谁谁的成绩提高了,你知道吗?’。”在魏一博看来,父母 “根本不是关心我,只关注考试成绩。”

两个星期后,魏一博再次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了医院,这次他说:“我不想再上学了。”他的父母神情惶恐,和魏一博脸上漠然的表情对比鲜明。

“我父母口中的每句话都是关于考试,我觉得自己像个机器”, 魏一博说。无论父母说什么,他都不愿意再去学校,“每天就是在房间睡觉,也不知道睡没睡着。”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主任钟意娟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去年9月份开始,新一届高三学生们开始新学期的学习,前来儿少心理科咨询的高三学生也慢慢增多。

“到考前咨询的(考生)就已经比较严重”,钟意娟说,选择在考前一周内进行心理咨询的高考考生,多数已经对考试抱有极度厌倦的心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选择放弃高考。

临近“大考”,害怕考试失败的恐慌心理导致中高考考生的心理问题多发,钟意娟称,前来咨询此类“问题”的高三考生占比最大。

在钟意娟的诊疗经验中,“对自己的评价特别低”是此类考生的共同点,以西安市名校生为主,他们多数坚持“我一定要上某某名牌大学”的想法,在“害怕失败”的恐慌心理影响下压力骤增。

在钟意娟看来,考生内心“害怕失败”的情结,其实多源于家长在大考前的“过分关注”。

“你注意吃饭啊!注意休息啊!要吃的有营养……” 钟意娟说,大多父母在考前更容易变得焦虑,对考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过于敏感。不断的“念叨”将父母本身的焦虑情绪传递给考生,加剧了考生的心理压力。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李彩娜认为,其实,与中高考考生相比,家长承受的压力要大得多。中国父母多数抱着对孩子的殷切期望,这个年龄的家长又多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考生家长受到生活与工作中双重压力的影响,又遇到“大考”压力的激化,而这种压力又无法向家人或孩子宣泄。

面对待考的孩子,考生家长只能将对“对孩子身体状况、未来前途等多方面”的焦虑压抑、隐藏在心底。李彩娜认为,压制过后的焦虑,反而会催生更深层的焦虑,一旦在某些条件下被触发,会造成家长与考生非常尖锐的矛盾冲突。

高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与青年期早期的交接点,面对“大考”的压力,考生在情绪波动的刺激下容易催生极端性情绪。李彩娜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研究数据显示,考前一段时期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考生数量在逐渐增多,严重的甚至有抑郁症等极端案例。

抱有“我一定要上某某名牌大学”偏执想法的考生是其中一种心理问题,在钟意娟的诊室里,更多考生只是嗫嚅着说出一句“我不想考试”,接下来就闭口不言,只有家长对孩子的各种状况喋喋不休。

在钟意娟所在的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高考前的半年至近三个月的时间内,陆续有考生在神色焦急的父母的陪伴下来到医院,“孩子已经吃不下睡不好了”,家长把“病征”抛给了医生。

在重要考试前的几天,部分考生因情绪紧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在钟意娟看来,“其实没有太严重的问题,是父母太紧张,认为睡不好一定会影响到考试,孩子一定要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考试”。

钟意娟说,考生家长在焦虑心理下的刻意解读,其实是考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考不好也没关系”,这句几乎每个高考“过来人”都听父母说过的安慰话语,在专业的心理医生看来,其实这句话看似“减压”的劝导对缓解考生压力并无助益。

“其实家长越说没关系,考生反而越紧张。” 李彩娜说。

“注重一起努力的过程,不要太在意结果”,对于焦虑情绪较重的考生家长,钟意娟建议家长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为考生营造正常化的生活节奏,不要将考生的一句“睡眠不好”刻意解读,可以告诉考生“有些压力很正常”,通过听听舒缓的音乐、喝一杯牛奶就可以解决。然而据她所见,除了少数同行家长,很少有考生父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面对高考,一些学校也越来越注重通过“减压”措施缓解考生考前的紧张情绪,界面新闻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2018年5月底,各地有多所中小学校园以“心理咨询师进校园”、减压讲座、游戏互动等形式启发帮助考生运用科学的心理方法,更好地调节身心,以积极的心态、宽松的氛围迎考。(实习生淡忠奎对本文亦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考”在即考生心理问题多发 专家:考前家长不应“过分关注”

“注重一起努力的过程,不要太在意结果”,心理专家劝导家长不要为考生备考刻意改变家庭的生活节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一定要上清华”,和普通学生不一样,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魏一博(化名)态度很坚决,他就读于西安五大名校之一,成绩排在班级前列。

医生注意到,在诊疗过程中,魏一博的母亲共说了三次“小孩的成绩不够稳定。”对于自己失眠的困扰,魏一博觉得“也没什么事,他们(家长)小题大做。”

三个月前的西安依旧寒冷,令心理咨询医生印象深刻的是,魏一博只穿了一件运动外套,“我想保持头脑清醒。”在父母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失眠情况后,魏一博曾私下告诉医生,父母“每天都说一样的话,‘你只操心学习就行了’、‘这次谁谁谁的成绩提高了,你知道吗?’。”在魏一博看来,父母 “根本不是关心我,只关注考试成绩。”

两个星期后,魏一博再次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了医院,这次他说:“我不想再上学了。”他的父母神情惶恐,和魏一博脸上漠然的表情对比鲜明。

“我父母口中的每句话都是关于考试,我觉得自己像个机器”, 魏一博说。无论父母说什么,他都不愿意再去学校,“每天就是在房间睡觉,也不知道睡没睡着。”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心理科主任钟意娟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去年9月份开始,新一届高三学生们开始新学期的学习,前来儿少心理科咨询的高三学生也慢慢增多。

“到考前咨询的(考生)就已经比较严重”,钟意娟说,选择在考前一周内进行心理咨询的高考考生,多数已经对考试抱有极度厌倦的心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选择放弃高考。

临近“大考”,害怕考试失败的恐慌心理导致中高考考生的心理问题多发,钟意娟称,前来咨询此类“问题”的高三考生占比最大。

在钟意娟的诊疗经验中,“对自己的评价特别低”是此类考生的共同点,以西安市名校生为主,他们多数坚持“我一定要上某某名牌大学”的想法,在“害怕失败”的恐慌心理影响下压力骤增。

在钟意娟看来,考生内心“害怕失败”的情结,其实多源于家长在大考前的“过分关注”。

“你注意吃饭啊!注意休息啊!要吃的有营养……” 钟意娟说,大多父母在考前更容易变得焦虑,对考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过于敏感。不断的“念叨”将父母本身的焦虑情绪传递给考生,加剧了考生的心理压力。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李彩娜认为,其实,与中高考考生相比,家长承受的压力要大得多。中国父母多数抱着对孩子的殷切期望,这个年龄的家长又多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考生家长受到生活与工作中双重压力的影响,又遇到“大考”压力的激化,而这种压力又无法向家人或孩子宣泄。

面对待考的孩子,考生家长只能将对“对孩子身体状况、未来前途等多方面”的焦虑压抑、隐藏在心底。李彩娜认为,压制过后的焦虑,反而会催生更深层的焦虑,一旦在某些条件下被触发,会造成家长与考生非常尖锐的矛盾冲突。

高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与青年期早期的交接点,面对“大考”的压力,考生在情绪波动的刺激下容易催生极端性情绪。李彩娜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研究数据显示,考前一段时期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考生数量在逐渐增多,严重的甚至有抑郁症等极端案例。

抱有“我一定要上某某名牌大学”偏执想法的考生是其中一种心理问题,在钟意娟的诊室里,更多考生只是嗫嚅着说出一句“我不想考试”,接下来就闭口不言,只有家长对孩子的各种状况喋喋不休。

在钟意娟所在的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高考前的半年至近三个月的时间内,陆续有考生在神色焦急的父母的陪伴下来到医院,“孩子已经吃不下睡不好了”,家长把“病征”抛给了医生。

在重要考试前的几天,部分考生因情绪紧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在钟意娟看来,“其实没有太严重的问题,是父母太紧张,认为睡不好一定会影响到考试,孩子一定要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考试”。

钟意娟说,考生家长在焦虑心理下的刻意解读,其实是考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考不好也没关系”,这句几乎每个高考“过来人”都听父母说过的安慰话语,在专业的心理医生看来,其实这句话看似“减压”的劝导对缓解考生压力并无助益。

“其实家长越说没关系,考生反而越紧张。” 李彩娜说。

“注重一起努力的过程,不要太在意结果”,对于焦虑情绪较重的考生家长,钟意娟建议家长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为考生营造正常化的生活节奏,不要将考生的一句“睡眠不好”刻意解读,可以告诉考生“有些压力很正常”,通过听听舒缓的音乐、喝一杯牛奶就可以解决。然而据她所见,除了少数同行家长,很少有考生父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面对高考,一些学校也越来越注重通过“减压”措施缓解考生考前的紧张情绪,界面新闻记者梳理公开报道发现,2018年5月底,各地有多所中小学校园以“心理咨询师进校园”、减压讲座、游戏互动等形式启发帮助考生运用科学的心理方法,更好地调节身心,以积极的心态、宽松的氛围迎考。(实习生淡忠奎对本文亦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