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电影节】“敲字幕”的年轻人:每一次放映都像面对心上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电影节】“敲字幕”的年轻人:每一次放映都像面对心上人

把字幕当“心上人”,敲到心慌慌手僵直。

图片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官网

有这样一群人,在每年6月中旬为期十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他们会背着电脑往返于多家电影院,在电影开场前就已坐在影厅内,在电影结束后才能收拾东西离开。他们的工作既简单又复杂,看似“福利”多多,却又如履薄冰。虽然年纪轻轻,却肩负了为上万上海本地乃至全国各地影迷提供最佳观影体验的重任。他们就是上影节的字幕组志愿者。

今年从6月16日开幕到25日闭幕,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会在十天时间里在上海45家影院进行超过500部电影的1500多场放映。这其中大部分外语片都需要配备字幕,而字幕是否同步几乎成为电影放映质量优劣的关键之一。知名影评人magasa曾写过一篇专门科普电影节字幕的文章,在文中他提到,不仅仅是中国的电影节,世界上的电影节都面临如何有效解决字幕同步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国际电影节上一个普遍性难题。

以上影节为例,今年上影节将有500多部电影参展,这些电影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国家,涵盖几十个语种,翻译成为必需的工序。如何将翻译的字幕同步呈现在影片上,大体有三种形式:一是将字幕内嵌入影片,这需要片方制作单独的中文字幕版本拷贝。如果电影只做一两场展映而非商业发行,片方的确会对是否有必要单做一版进行考量。

二是采用同步字幕技术,用软件为字幕配好时间轴,电影放映时字幕自动显示在银幕下方的字幕机上。这种形式可以尽量避免字幕不同步现象的出现,但却需片方积极配合。如果参展影片拷贝或密钥寄送到电影节的时间太晚,工作人员则来不及做时间轴,也就无法使用同步字幕技术进行放映了。第三种,同样是在银幕下方放置字幕机,却是靠人工操作电脑将字幕一句句打在字幕机上。

目前上影节展映的电影同时存在以上三种字幕形式,第一种多是好莱坞大片,例如今年杜比展映单元的影片《泰坦尼克号》《魔兽》《危机13小时》《神奇动物在哪里》《碟中谍5》,就是杜比公司与片方合作特别为中国观众制作了中文字幕版本。

第二种则是上影节从去年开始尝试的同步字幕技术,今年这一技术还扩大了应用范围,从去年的6个影厅、88部影片,扩大到15个影厅、120部影片。

而第三种仍是上影节中多数外语片配字幕的形式,由上影节招募志愿者进行手动“敲字幕”。这一形式最容易发生字幕不同步情况。原因有多种,或是电影最终放映版本与事先准备的字幕不同、或是工作人员不熟悉剧情、或是字幕机延迟或接触不良而中断等,这些情况都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影体验。

今年在电影节开幕前,界面娱乐走访了十几位参加过多届上影节字幕操作的字幕员,听他们讲述电影放映背后“敲字幕”的故事。

通常,一场字幕的操作会由主敲和副敲两人负责,主敲负责放映影片的字幕播放,副敲则负责记录影片放映过程中的字幕问题,通报及处理有可能发生的放映事故,同时,在主敲有意外情况不能进行字幕操作时,也要及时顶上。主副敲的工作分工,则由上影节组委会负责字幕组协调工作的人员进行分配。

上影节的字幕员大多是从上海本地大学中招募而来,这些志愿者在经过组委会的选拔和培训后,就可以正式上岗了。一些参与过往年电影节字幕操作的志愿者会继续回归,同时还会拉身边人与自己一起再度“入伙”。“我每年都在拉人入字幕组的坑,入过坑的朋友都觉得这段体验会让人铭记一生,所以很支持我每年的工作。”已经参加过三届上影节的字幕员叶周颖告诉界面娱乐。

曾参加过两届上影节担任字幕组统筹工作的郭郭则告诉界面娱乐,去年的老字幕员们回归了57位,占去年总人数(220位)的25%,今年总人数(300位)的19%。

今年上影节首次开放社会招募,不再仅限于本地高校。界面娱乐在采访中还结识了两位从沈阳自费坐飞机来到上海的大学生程琳琇和路杉。作为影迷的她们之前就对电影节十分向往,尽管所学专业是国际金融而非电影相关,但她们都表示非常喜爱电影,希望能为电影节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字幕员中大多都是与程琳琇和路杉一样热爱电影的年轻人,抱着对电影的热忱报名参加。但也有误打误撞成为操作员而后爱上这份工作的人。参与过2016年和2017年两届电影节字幕操作工作的罗曦冉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去面试接待组的他,却被推荐去了字幕操作组,“最初我以为字幕操作的难点在于翻译和语言能力,所以觉得可能会比较枯燥。但实际上字幕操作并不要求翻译能力,而是要求字幕员熟悉影片剧情和台词,能够快速反应敲出相对应的字幕。”

正如罗曦冉所说,字幕操作的关键是字幕员对影片的熟悉程度。而界面娱乐走访的十几个字幕员在介绍自己如何进行字幕准备工作时,也都不约而同的表示,多看几遍电影是绝对必要的。

字幕员小巫就向界面娱乐详细讲解了他为熟悉影片字幕而做的各种准备工作,“我在电影放映前会拿到影片视频和字幕文本,完整看一遍了解大致剧情。然后第二遍就是边看字幕边看片,这时除了熟悉字幕,还会将字幕里翻译不准确,自己有把握的地方进行微调。片中有大段对话的部分,我就用短破折号标注一下,表示对话者的变换,这样有利于敲字幕时手速控制,不用敲太快。在看过影片三四遍后,我还会用手敲桌子操练敲字幕的节奏。总之要做充足的准备。”

与小巫一样,罗曦冉在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字幕秀”时,也提前模拟操作了五遍。“那是2016年上影节,第一部片子是詹一美的《末代独裁》。除了提前操练,因怕出错,我还把字幕文件分别保存在三个U盘里,同时还随身携带电脑以备不时之需。”字幕员“记得”则表示,每次放映前一天自己只有把要放映的影片完整看过几遍才安心,“虽然为此多了一些深夜2、3点睡,5、6点起的日子,却是实实在在的充实。”

遇到自己听不懂的语言,字幕员们就只能根据电影中人物的讲话节奏、面部表情、动作、走位和语音语调等元素来猜测台词,进行字幕播放。曾经有一部法语片《眼线》就让字幕员“砂糖胜利”印象深刻。她告诉界面娱乐,当时为了熟悉影片,她在正式放映前一遍遍观看电影、核对字幕,甚至在前往影院的地铁上还在用手机刷片。“所幸最后放映效果还蛮好的,有位上海爷叔在电影结束后专门走过来问我,‘你敲字幕的啊?那你法语很好嘛’。”这让对法语其实一窍不通的她颇感欣慰,辛苦总算是没有白费。

而让罗曦冉印象深刻的则是2016年上影节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特设莎翁经典单元的影片《亨利五世》,“这部电影操作的难点在于,虽然它本身大部分对白是英文的,但因为台词来源于莎士比亚原著,很多古英语词汇,不容易听懂,而且中间还有一段较长的对白是法语,也没有对应的英文字幕,我只能够根据人物动作、走位与情绪进行操作。幸好最后操作结果虽小有误差,但并不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所以观众反应仍然不错,这也给我后续的字幕操作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莎剧《亨利五世》中的一段法文台词给字幕员罗曦冉留下印象深刻

字幕员clf经受过难度最大的影片则是一部英文动画片,“片中台词都很深奥很有哲理,而且说得非常快,全凭我自己听,来敲字幕根本跟不上,所以我就在手机拷了有中文字幕的样片,和电影院同步放映,才勉强没有什么差错,敲完真是如释重负。”

与砂糖胜利、罗曦冉、clf遇到小语种或是台词艰涩的电影不同,字幕员老黄则曾经面临是否要为一部电影中的手语部分“敲字幕”的问题。最终考虑到原片这部分就没有字幕,老黄也决定不加。他觉得这是导演用意,应当尊重。虽然有观众散场后还来跟他争论,但他解释后观众也表示理解,而这也得益于老黄前期对影片做了充分的准备。

不过,即便字幕员们在“敲字幕”前做到万全准备,现场还是会有意外发生。字幕组统筹员郭郭去年就曾因字幕员生病、手机丢失联系不上等突发情况,以“救火队员”身份做过8次主敲6次副敲。而她本人也曾在影院遇到字幕机接触不良,字幕突然中断的“险情”,虽然当时的她已经是“敲”过三十多部影片,拥有丰富经验的“老人”,但还是“瞬间敲出一身的冷汗”。

“那部电影是伊朗影片《模拟》,片中人物说话速度非常快,还是群戏,敲到飞起。那家影院的字幕机接触不良,屡次有放映途中掉链子的状况,而本来难度就非常高的《模拟》放映时,它也中途掉线了。当时我的副敲飞快跑出去找影院经理处理,我则是去捣鼓连接线试试修复,虽然很快修复好了,但是依然感觉对观众很愧疚。”

前有字幕机,后是字幕机操作人员

客观来说,电影节的观众,可能是对观影体验要求最高的一批观众。因为这些观众多数是资深影迷,对电影的熟悉程度高,自然对字幕的播放也要求完美。罗曦冉就提及他在上海影城为《银翼杀手》“敲字幕”前,看到很多观众都是带着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来时,压力徒升,“这些人都是电影的资深粉丝,有一位看起来和我父母年龄差不多的观众在和我交流时,除了表达对影片以及影片原著的热爱,还提到她是特地从苏州坐火车过来观影的,晚上十点影片结束后马上就要回去。”

面对这些对电影无比热爱的影迷,字幕员只能更加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叶周颖就把每一次“敲字幕”前的心情比喻成“面对心上人的感觉——小心翼翼、十分珍视”。而小巫则坦言每次电影放映前她都非常紧张。“有一次放日本电影《晚春》,我一想到全场观众都是付费观看的又很有情怀的人,他们可能看这些影片看的比我次数还多,我真的两个小时一直紧绷神经,敲字幕的时候感觉手都要断了,说不累肯定是骗人的。”

而除了这些相似的“压力山大”的经历,每个字幕员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有趣、美好的回忆。

字幕员顾安怡提及自己在2017年上影节操作的第一部影片《婚事》,“那是一部刚在法国上映没多久的电影,由比利时、巴基斯坦、卢森堡和法国合拍,豆瓣评分7.7,IMDb评分7.3。说它冷门是因为豆瓣上只有79个人打卡看过,而我就是其中之一。片长98分钟的电影,剧情却异常震撼。当时我打心底里觉得能选这部电影观看的人眼光很棒。电影放映完后我感觉整个人都焕然一新,有一部分是因为字幕没有出错,还有一部分是沉浸在影片中。”

clf就调侃起去年在大光明影院进行深夜场字幕操作的情景,“当时一个观众也没有,但我还是敲了半小时字幕。最后和搭档的小姐姐两个人一起看完了一部尺度略大的片子还真是尴尬。”

小巫则说她每次看电影《阳光小美女》,一到剧情高潮部分就会鼻子发酸,所以能亲自在影院操作这部电影的字幕,无论多少遍,她都觉得是很神奇的经历。字幕员“记得”也是一样,“虽然《搏击俱乐部》是我原本就看过的片子,但是敲字幕前每晚一遍遍地刷片,再到影院敲字幕这些经历,让我体会到了别样的新感觉。”

这些人的回忆里,叶周颖的最动人。她讲起有一次半夜敲完字幕后,她左手都僵住了,在打车回学校的路上,她与搭档讲了一路放映的事情,讲她们因为放映错误给观众道歉,讲她们因为观众的掌声流泪,司机听到这些后,竟然主动给她们的车费减掉了30元,即使是在她们说明了夜场电影打车钱是可以报销的情况下。这件小小的“善意之举”也让当时累到有些崩溃的两人十分感动。

每次放映完毕后,字幕机上会出现当场操作员的名字

界面娱乐通过与这些字幕员们的短暂接触,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对这份工作,这份岗位的热情和决心。

可以说,电影节字幕操作员是电影节中除了电影放映员外最核心的岗位,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影体验是否完美。

虽然有时会因种种客观原因导致字幕不同步被影迷吐槽,这些字幕员还是直言收获的乐趣远远大于辛苦,也对所有鼓励、帮助过他们的人都抱有十二万分的感激。

“每次敲完字幕,听到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头一次作为工作人员,而不是观众身在其中,内心升起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与自豪感。”罗曦冉感慨道。而顾安怡则说,她特别喜欢在放映结束后悄悄混在散场人群中,听他们认真讨论剧情,“非常感谢他们能够选择这部影片,它是送给所有喜欢电影的人的礼物。”

(实习生曹蕾对本文也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电影节】“敲字幕”的年轻人:每一次放映都像面对心上人

把字幕当“心上人”,敲到心慌慌手僵直。

图片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官网

有这样一群人,在每年6月中旬为期十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他们会背着电脑往返于多家电影院,在电影开场前就已坐在影厅内,在电影结束后才能收拾东西离开。他们的工作既简单又复杂,看似“福利”多多,却又如履薄冰。虽然年纪轻轻,却肩负了为上万上海本地乃至全国各地影迷提供最佳观影体验的重任。他们就是上影节的字幕组志愿者。

今年从6月16日开幕到25日闭幕,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会在十天时间里在上海45家影院进行超过500部电影的1500多场放映。这其中大部分外语片都需要配备字幕,而字幕是否同步几乎成为电影放映质量优劣的关键之一。知名影评人magasa曾写过一篇专门科普电影节字幕的文章,在文中他提到,不仅仅是中国的电影节,世界上的电影节都面临如何有效解决字幕同步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国际电影节上一个普遍性难题。

以上影节为例,今年上影节将有500多部电影参展,这些电影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国家,涵盖几十个语种,翻译成为必需的工序。如何将翻译的字幕同步呈现在影片上,大体有三种形式:一是将字幕内嵌入影片,这需要片方制作单独的中文字幕版本拷贝。如果电影只做一两场展映而非商业发行,片方的确会对是否有必要单做一版进行考量。

二是采用同步字幕技术,用软件为字幕配好时间轴,电影放映时字幕自动显示在银幕下方的字幕机上。这种形式可以尽量避免字幕不同步现象的出现,但却需片方积极配合。如果参展影片拷贝或密钥寄送到电影节的时间太晚,工作人员则来不及做时间轴,也就无法使用同步字幕技术进行放映了。第三种,同样是在银幕下方放置字幕机,却是靠人工操作电脑将字幕一句句打在字幕机上。

目前上影节展映的电影同时存在以上三种字幕形式,第一种多是好莱坞大片,例如今年杜比展映单元的影片《泰坦尼克号》《魔兽》《危机13小时》《神奇动物在哪里》《碟中谍5》,就是杜比公司与片方合作特别为中国观众制作了中文字幕版本。

第二种则是上影节从去年开始尝试的同步字幕技术,今年这一技术还扩大了应用范围,从去年的6个影厅、88部影片,扩大到15个影厅、120部影片。

而第三种仍是上影节中多数外语片配字幕的形式,由上影节招募志愿者进行手动“敲字幕”。这一形式最容易发生字幕不同步情况。原因有多种,或是电影最终放映版本与事先准备的字幕不同、或是工作人员不熟悉剧情、或是字幕机延迟或接触不良而中断等,这些情况都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影体验。

今年在电影节开幕前,界面娱乐走访了十几位参加过多届上影节字幕操作的字幕员,听他们讲述电影放映背后“敲字幕”的故事。

通常,一场字幕的操作会由主敲和副敲两人负责,主敲负责放映影片的字幕播放,副敲则负责记录影片放映过程中的字幕问题,通报及处理有可能发生的放映事故,同时,在主敲有意外情况不能进行字幕操作时,也要及时顶上。主副敲的工作分工,则由上影节组委会负责字幕组协调工作的人员进行分配。

上影节的字幕员大多是从上海本地大学中招募而来,这些志愿者在经过组委会的选拔和培训后,就可以正式上岗了。一些参与过往年电影节字幕操作的志愿者会继续回归,同时还会拉身边人与自己一起再度“入伙”。“我每年都在拉人入字幕组的坑,入过坑的朋友都觉得这段体验会让人铭记一生,所以很支持我每年的工作。”已经参加过三届上影节的字幕员叶周颖告诉界面娱乐。

曾参加过两届上影节担任字幕组统筹工作的郭郭则告诉界面娱乐,去年的老字幕员们回归了57位,占去年总人数(220位)的25%,今年总人数(300位)的19%。

今年上影节首次开放社会招募,不再仅限于本地高校。界面娱乐在采访中还结识了两位从沈阳自费坐飞机来到上海的大学生程琳琇和路杉。作为影迷的她们之前就对电影节十分向往,尽管所学专业是国际金融而非电影相关,但她们都表示非常喜爱电影,希望能为电影节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字幕员中大多都是与程琳琇和路杉一样热爱电影的年轻人,抱着对电影的热忱报名参加。但也有误打误撞成为操作员而后爱上这份工作的人。参与过2016年和2017年两届电影节字幕操作工作的罗曦冉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去面试接待组的他,却被推荐去了字幕操作组,“最初我以为字幕操作的难点在于翻译和语言能力,所以觉得可能会比较枯燥。但实际上字幕操作并不要求翻译能力,而是要求字幕员熟悉影片剧情和台词,能够快速反应敲出相对应的字幕。”

正如罗曦冉所说,字幕操作的关键是字幕员对影片的熟悉程度。而界面娱乐走访的十几个字幕员在介绍自己如何进行字幕准备工作时,也都不约而同的表示,多看几遍电影是绝对必要的。

字幕员小巫就向界面娱乐详细讲解了他为熟悉影片字幕而做的各种准备工作,“我在电影放映前会拿到影片视频和字幕文本,完整看一遍了解大致剧情。然后第二遍就是边看字幕边看片,这时除了熟悉字幕,还会将字幕里翻译不准确,自己有把握的地方进行微调。片中有大段对话的部分,我就用短破折号标注一下,表示对话者的变换,这样有利于敲字幕时手速控制,不用敲太快。在看过影片三四遍后,我还会用手敲桌子操练敲字幕的节奏。总之要做充足的准备。”

与小巫一样,罗曦冉在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字幕秀”时,也提前模拟操作了五遍。“那是2016年上影节,第一部片子是詹一美的《末代独裁》。除了提前操练,因怕出错,我还把字幕文件分别保存在三个U盘里,同时还随身携带电脑以备不时之需。”字幕员“记得”则表示,每次放映前一天自己只有把要放映的影片完整看过几遍才安心,“虽然为此多了一些深夜2、3点睡,5、6点起的日子,却是实实在在的充实。”

遇到自己听不懂的语言,字幕员们就只能根据电影中人物的讲话节奏、面部表情、动作、走位和语音语调等元素来猜测台词,进行字幕播放。曾经有一部法语片《眼线》就让字幕员“砂糖胜利”印象深刻。她告诉界面娱乐,当时为了熟悉影片,她在正式放映前一遍遍观看电影、核对字幕,甚至在前往影院的地铁上还在用手机刷片。“所幸最后放映效果还蛮好的,有位上海爷叔在电影结束后专门走过来问我,‘你敲字幕的啊?那你法语很好嘛’。”这让对法语其实一窍不通的她颇感欣慰,辛苦总算是没有白费。

而让罗曦冉印象深刻的则是2016年上影节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特设莎翁经典单元的影片《亨利五世》,“这部电影操作的难点在于,虽然它本身大部分对白是英文的,但因为台词来源于莎士比亚原著,很多古英语词汇,不容易听懂,而且中间还有一段较长的对白是法语,也没有对应的英文字幕,我只能够根据人物动作、走位与情绪进行操作。幸好最后操作结果虽小有误差,但并不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所以观众反应仍然不错,这也给我后续的字幕操作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莎剧《亨利五世》中的一段法文台词给字幕员罗曦冉留下印象深刻

字幕员clf经受过难度最大的影片则是一部英文动画片,“片中台词都很深奥很有哲理,而且说得非常快,全凭我自己听,来敲字幕根本跟不上,所以我就在手机拷了有中文字幕的样片,和电影院同步放映,才勉强没有什么差错,敲完真是如释重负。”

与砂糖胜利、罗曦冉、clf遇到小语种或是台词艰涩的电影不同,字幕员老黄则曾经面临是否要为一部电影中的手语部分“敲字幕”的问题。最终考虑到原片这部分就没有字幕,老黄也决定不加。他觉得这是导演用意,应当尊重。虽然有观众散场后还来跟他争论,但他解释后观众也表示理解,而这也得益于老黄前期对影片做了充分的准备。

不过,即便字幕员们在“敲字幕”前做到万全准备,现场还是会有意外发生。字幕组统筹员郭郭去年就曾因字幕员生病、手机丢失联系不上等突发情况,以“救火队员”身份做过8次主敲6次副敲。而她本人也曾在影院遇到字幕机接触不良,字幕突然中断的“险情”,虽然当时的她已经是“敲”过三十多部影片,拥有丰富经验的“老人”,但还是“瞬间敲出一身的冷汗”。

“那部电影是伊朗影片《模拟》,片中人物说话速度非常快,还是群戏,敲到飞起。那家影院的字幕机接触不良,屡次有放映途中掉链子的状况,而本来难度就非常高的《模拟》放映时,它也中途掉线了。当时我的副敲飞快跑出去找影院经理处理,我则是去捣鼓连接线试试修复,虽然很快修复好了,但是依然感觉对观众很愧疚。”

前有字幕机,后是字幕机操作人员

客观来说,电影节的观众,可能是对观影体验要求最高的一批观众。因为这些观众多数是资深影迷,对电影的熟悉程度高,自然对字幕的播放也要求完美。罗曦冉就提及他在上海影城为《银翼杀手》“敲字幕”前,看到很多观众都是带着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来时,压力徒升,“这些人都是电影的资深粉丝,有一位看起来和我父母年龄差不多的观众在和我交流时,除了表达对影片以及影片原著的热爱,还提到她是特地从苏州坐火车过来观影的,晚上十点影片结束后马上就要回去。”

面对这些对电影无比热爱的影迷,字幕员只能更加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叶周颖就把每一次“敲字幕”前的心情比喻成“面对心上人的感觉——小心翼翼、十分珍视”。而小巫则坦言每次电影放映前她都非常紧张。“有一次放日本电影《晚春》,我一想到全场观众都是付费观看的又很有情怀的人,他们可能看这些影片看的比我次数还多,我真的两个小时一直紧绷神经,敲字幕的时候感觉手都要断了,说不累肯定是骗人的。”

而除了这些相似的“压力山大”的经历,每个字幕员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有趣、美好的回忆。

字幕员顾安怡提及自己在2017年上影节操作的第一部影片《婚事》,“那是一部刚在法国上映没多久的电影,由比利时、巴基斯坦、卢森堡和法国合拍,豆瓣评分7.7,IMDb评分7.3。说它冷门是因为豆瓣上只有79个人打卡看过,而我就是其中之一。片长98分钟的电影,剧情却异常震撼。当时我打心底里觉得能选这部电影观看的人眼光很棒。电影放映完后我感觉整个人都焕然一新,有一部分是因为字幕没有出错,还有一部分是沉浸在影片中。”

clf就调侃起去年在大光明影院进行深夜场字幕操作的情景,“当时一个观众也没有,但我还是敲了半小时字幕。最后和搭档的小姐姐两个人一起看完了一部尺度略大的片子还真是尴尬。”

小巫则说她每次看电影《阳光小美女》,一到剧情高潮部分就会鼻子发酸,所以能亲自在影院操作这部电影的字幕,无论多少遍,她都觉得是很神奇的经历。字幕员“记得”也是一样,“虽然《搏击俱乐部》是我原本就看过的片子,但是敲字幕前每晚一遍遍地刷片,再到影院敲字幕这些经历,让我体会到了别样的新感觉。”

这些人的回忆里,叶周颖的最动人。她讲起有一次半夜敲完字幕后,她左手都僵住了,在打车回学校的路上,她与搭档讲了一路放映的事情,讲她们因为放映错误给观众道歉,讲她们因为观众的掌声流泪,司机听到这些后,竟然主动给她们的车费减掉了30元,即使是在她们说明了夜场电影打车钱是可以报销的情况下。这件小小的“善意之举”也让当时累到有些崩溃的两人十分感动。

每次放映完毕后,字幕机上会出现当场操作员的名字

界面娱乐通过与这些字幕员们的短暂接触,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对这份工作,这份岗位的热情和决心。

可以说,电影节字幕操作员是电影节中除了电影放映员外最核心的岗位,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影体验是否完美。

虽然有时会因种种客观原因导致字幕不同步被影迷吐槽,这些字幕员还是直言收获的乐趣远远大于辛苦,也对所有鼓励、帮助过他们的人都抱有十二万分的感激。

“每次敲完字幕,听到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头一次作为工作人员,而不是观众身在其中,内心升起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与自豪感。”罗曦冉感慨道。而顾安怡则说,她特别喜欢在放映结束后悄悄混在散场人群中,听他们认真讨论剧情,“非常感谢他们能够选择这部影片,它是送给所有喜欢电影的人的礼物。”

(实习生曹蕾对本文也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