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些去家族化的巨头企业都藏着一双“隐形之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些去家族化的巨头企业都藏着一双“隐形之手”

宜家、博世、美的等公司看上去逐步实现了“去家族化”,实际上,他们设计了“幕后之手”,操纵着企业的一举一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控制权”从来都是家族企业的命门。尤其在当前这个时期,中国的家族企业已迎来二代传承的高峰,控制权问题愈加关键。

为了握紧公司命脉,让家族后辈代代代相传实现基业长青,过去,家族企业掌门人常常对外部人才抱有疑心、抗拒职业经理人的入驻,甚至拒绝上市机会。但随着商业环境越来越开放,今天很多传统的家族经营结构,选择向现代企业治理模式转型,逐步接纳曾经誓死抵抗的新事物。

有不少跨国巨头虽然外部表现得 “去家族化”,实际上,他们设计了更为隐蔽、复杂的“幕后之手”,操纵着企业的一举一动。

由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精心布局的“宜家体系”可谓经典。

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宜家如果公开上市必然带来高额的增值,但坎普拉德从一早就坚决表示 “宜家永远都不会上市”。除了上市会让股东只注重短期利益,他还介意每年需要拨付给股东的30%的获利,更重要的是,上市会干扰的“宜家体系”的运作。

众所周知宜家是瑞典品牌,但宜家母公司英格卡控股其实位于荷兰,它是坎普拉德在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用来控制宜家集团的运营,同时逃避丰厚的遗产税。1982年,斯帝廷•英格卡基金会和宜家基金会也相继成立,坎普拉德将自己全部股权捐给了英格卡基金会,而宜家基金会也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规模超过比尔•盖茨慈善基金。坎普拉德利用对基金会的控制,加强对公司的统治,将财富紧紧汇聚在家族内。这一复杂的体系在坎普拉德去世后依然帮助他保持公司的完整、家族的低调并避免后代的纷争。

虽然频繁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企业,但是坎普拉德把他的家族王国建造得犹如层层叠叠的迷宫一般,正如外界评论所言,“没有一个外人能够真正窥见宜家王国里的秘密”。

基金会在某种程度上,能将创始人家族的权利进一步凝聚并制度化,因此在西方公司内盛行。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BOSCH)之所以能长寿达120多岁,其秘籍正是利用基金会的力量实现了“三权分立”。

博世公司、博世慈善基金和博世家族,分割了博世。这一体系是其创始人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用22年的时间试验和调整才最终稳定下来,让博世家族的产业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形成了微妙的制肘。

因此,虽然罗伯特·博世没有选择让自己的后代接班,但基金会始终肩负着家族的长远愿景,家族成员也深度参与于基金会和公司的运营,这一切让博世在做规划和制定策略可以尽情考虑一代人甚至下一代家族的利益。最终博世公司如愿实现了基业长青,几乎所有的品牌汽车都大量使用它们的零部件,被誉为真正的“幕后之王”。

中国家族企业的“隐形之手”出现得不如欧美那么早,却也探索出了自己的方式。美的集团作为中国家族企业接班的“异类”,虽然将管理权交予经理人,却让自家人牢牢把握住了股权。

2014年8月,70岁的美的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何享健宣布卸任,美的集团全权交棒给以45岁的方洪波为首的职业经理人打理。何享健表示,自己子女均不进公司,“坚决不做家族企业”。在此事一年之前,美的集团就已经完成了整体上市。

即便将帅印交予了他人,何氏家族依然暗地握紧美的的命脉。

何享健在卸任美的集团董事长后,依然继续担任美的集团大股东——美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与其儿媳妇代表何氏家族持有美的集团68.7%股权,并派出儿子何剑锋出任美的集团董事一职。2015年,因何剑锋4个基金账户被监管部门限制交易一事,父子多年来在金融领域的布局才逐步浮出水面。相比利润微薄、竞争激烈的家电制造业来说,何氏家族运筹帷幄,精心布局的另一个“隐形美的”,前景似乎更为广阔。

另一头,在何氏家族的充分放权下,方洪波大胆变革,试水家电产业之外的第二个业务增长点——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产业板块,带着美的先后将日本制造翘楚东芝白色家电业务和德国制造代表库卡机器人公司收入囊中。在《福布斯》发布的2017中国上市家族企业100强榜单中,何享健家族的美的集团以1598.4亿元的总营收位列第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宜家

3.7k
  •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会见英格卡(宜家)集团董事会主席杨朗佑
  • 商务部副部长凌激会见英格卡(宜家)集团董事会主席杨朗佑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些去家族化的巨头企业都藏着一双“隐形之手”

宜家、博世、美的等公司看上去逐步实现了“去家族化”,实际上,他们设计了“幕后之手”,操纵着企业的一举一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控制权”从来都是家族企业的命门。尤其在当前这个时期,中国的家族企业已迎来二代传承的高峰,控制权问题愈加关键。

为了握紧公司命脉,让家族后辈代代代相传实现基业长青,过去,家族企业掌门人常常对外部人才抱有疑心、抗拒职业经理人的入驻,甚至拒绝上市机会。但随着商业环境越来越开放,今天很多传统的家族经营结构,选择向现代企业治理模式转型,逐步接纳曾经誓死抵抗的新事物。

有不少跨国巨头虽然外部表现得 “去家族化”,实际上,他们设计了更为隐蔽、复杂的“幕后之手”,操纵着企业的一举一动。

由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精心布局的“宜家体系”可谓经典。

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宜家如果公开上市必然带来高额的增值,但坎普拉德从一早就坚决表示 “宜家永远都不会上市”。除了上市会让股东只注重短期利益,他还介意每年需要拨付给股东的30%的获利,更重要的是,上市会干扰的“宜家体系”的运作。

众所周知宜家是瑞典品牌,但宜家母公司英格卡控股其实位于荷兰,它是坎普拉德在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用来控制宜家集团的运营,同时逃避丰厚的遗产税。1982年,斯帝廷•英格卡基金会和宜家基金会也相继成立,坎普拉德将自己全部股权捐给了英格卡基金会,而宜家基金会也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规模超过比尔•盖茨慈善基金。坎普拉德利用对基金会的控制,加强对公司的统治,将财富紧紧汇聚在家族内。这一复杂的体系在坎普拉德去世后依然帮助他保持公司的完整、家族的低调并避免后代的纷争。

虽然频繁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企业,但是坎普拉德把他的家族王国建造得犹如层层叠叠的迷宫一般,正如外界评论所言,“没有一个外人能够真正窥见宜家王国里的秘密”。

基金会在某种程度上,能将创始人家族的权利进一步凝聚并制度化,因此在西方公司内盛行。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BOSCH)之所以能长寿达120多岁,其秘籍正是利用基金会的力量实现了“三权分立”。

博世公司、博世慈善基金和博世家族,分割了博世。这一体系是其创始人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用22年的时间试验和调整才最终稳定下来,让博世家族的产业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形成了微妙的制肘。

因此,虽然罗伯特·博世没有选择让自己的后代接班,但基金会始终肩负着家族的长远愿景,家族成员也深度参与于基金会和公司的运营,这一切让博世在做规划和制定策略可以尽情考虑一代人甚至下一代家族的利益。最终博世公司如愿实现了基业长青,几乎所有的品牌汽车都大量使用它们的零部件,被誉为真正的“幕后之王”。

中国家族企业的“隐形之手”出现得不如欧美那么早,却也探索出了自己的方式。美的集团作为中国家族企业接班的“异类”,虽然将管理权交予经理人,却让自家人牢牢把握住了股权。

2014年8月,70岁的美的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何享健宣布卸任,美的集团全权交棒给以45岁的方洪波为首的职业经理人打理。何享健表示,自己子女均不进公司,“坚决不做家族企业”。在此事一年之前,美的集团就已经完成了整体上市。

即便将帅印交予了他人,何氏家族依然暗地握紧美的的命脉。

何享健在卸任美的集团董事长后,依然继续担任美的集团大股东——美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与其儿媳妇代表何氏家族持有美的集团68.7%股权,并派出儿子何剑锋出任美的集团董事一职。2015年,因何剑锋4个基金账户被监管部门限制交易一事,父子多年来在金融领域的布局才逐步浮出水面。相比利润微薄、竞争激烈的家电制造业来说,何氏家族运筹帷幄,精心布局的另一个“隐形美的”,前景似乎更为广阔。

另一头,在何氏家族的充分放权下,方洪波大胆变革,试水家电产业之外的第二个业务增长点——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产业板块,带着美的先后将日本制造翘楚东芝白色家电业务和德国制造代表库卡机器人公司收入囊中。在《福布斯》发布的2017中国上市家族企业100强榜单中,何享健家族的美的集团以1598.4亿元的总营收位列第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