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酷的求职,花10美元直接找到大公司创始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酷的求职,花10美元直接找到大公司创始人

他借助Facebook的广告系统,定制了一份专门给心仪公司CEO的求职广告,精准地投放给CEO。

&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求职有一套通用的程序。

一般都是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发布招聘岗位后,求职者投简历,合格后进入面试笔试等流程。

但偏偏有人不走寻常路,借助Facebook的广告系统,定制了一份专门给心仪公司CEO的求职广告,精准地投放给CEO。

结果只花了10.62美元,就成功获得了一个工作岗位。

这个小伙子之前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创业失败后他开始重新找工作。

他的目标是Reddit ,他觉得如果在 Reddit 工作的话,一定能和他们一起做出一些很酷的事。

可能因为创业者的独特思维,相比于等待机会和伯乐的慧眼识珠,他觉得不如主动出击,想办法吸引到公司老总的注意。

这个小伙子自己有一个技术博客,分享了各种技术文章。

如果Reddit 的创始人和总经理史蒂夫霍夫曼能看到这些文章,就有可能感兴趣并注意到他。

但怎么让史蒂夫看到这些文章呢?

这个小伙子第一个想法是发一封电子邮件,但这个太平常了,不一定能引起对方注意。

史蒂夫是一个技术宅,小伙子的文章如果能出现在“黑客新闻”的头条,应该能引起史蒂夫的关注。

“黑客新闻”是一个由 Reddit 的早期版本构建的,由 Y-Combinator运行的有趣的网络社区。

但是这并不容易,小伙子并不觉得自己的文章可以优秀到吸引社区中的大部分人并且被置顶。

这时他想起一个经营一家初创公司的朋友的交易妙招。

这个朋友通过使用一种非常有趣的手段来增加他达成交易的概率。

他的策略是运用 Facebook 广告把产品推送给特定的人。

这样在他和这些人聊天之前,别人就已经知道了他的名字和他要销售的产品,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交易概率。

这位小伙子也决定借鉴这个办法,他准备用 Facebook 广告精准地把自己的文章投放给 Reddit 的创始人史蒂夫。

他先是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Steve: Reddit needs recommendations”(史蒂夫: Reddit 需要的建议)。

然后查到史蒂夫的个人资料,知道了他的地址和兴趣爱好等。

再将这些信息提供给 Facebook 平台,以便缩小广告投放的目标范围,然后投放了广告。

结果一共有 197 个人看到这条广告,有4 个人点开,这四个人中有一个正是 Reddit 的创始人史蒂夫霍夫曼。

史蒂夫霍夫曼看到这条投放的广告,并且点开了链接,阅读了这个小伙子的文章。

他非常欣赏这个小伙子的观点,让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联系他给他提供了一个工作岗位。

这个小伙子为这项计划一共花费了广告费 10.62 美元。

不走寻常路背后是超凡的创意和执行能力,这个小伙子获得这份工作理所应当。

类似的例子国内以前也发生过,只不过当事人并不是抱着求职的目标去的。

2012年,当时还是南京大学学生的刘靖康,偶然看到网上记者用电话采访周鸿祎。

兴趣使然,刘靖康把一串按键音录下来,利用一款声音软件把频率显示出来,成功破译了周鸿祎的手机号码,并出于好奇心打电话试了一下。

事后,周鸿祎发微博承认自己手机号被破译,并称赞这位同学确实能干。

这件事还引发创新工场CEO李开复的关注,并抛出橄榄枝,希望刘靖康加入创新工场。

周鸿祎也不落后,发微博和李开复“抢人”:

“我今天收到数百条短信和电话,这位同学还是来360实习吧,你要是猜出开复的号码就去‘创新工场’。“

每个人都会在网络上留下痕迹,随着大数据等各种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和隐私几乎无所遁形。

这固然带来许多对隐私泄露的担忧,但也给许多喜欢钻研和思考的人新的连接机会。

比如有位被称为“FBI找人专家”的诸葛思远,非常擅长利用网上公开信息找到想要找的人。

最开始诸葛思远并未意识到自己这个能力的非凡之处,但这种“想找谁就能找到谁”的人脉获取才能很快让她获益非浅,成为“在行”上最受欢迎的专家。

诸葛思远因此被新华社、中国日报、第一财经周刊报道,还被马化腾亲自在新书《分享经济》中推荐,马化腾还特地帮诸葛思远算了一笔账:

“截至2016年2月29日,“在行”成功约见最多的是诸葛思远,她已经以499/次的价格共进行了645次一对一线下面谈,收入已超过30万元。”

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与技术迅速发展并存的时代。

对那些愿意用创意、技术、和实践不断摸索尝试的人来说,有无数的金矿和机会正在前方等待他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酷的求职,花10美元直接找到大公司创始人

他借助Facebook的广告系统,定制了一份专门给心仪公司CEO的求职广告,精准地投放给CEO。

&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求职有一套通用的程序。

一般都是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发布招聘岗位后,求职者投简历,合格后进入面试笔试等流程。

但偏偏有人不走寻常路,借助Facebook的广告系统,定制了一份专门给心仪公司CEO的求职广告,精准地投放给CEO。

结果只花了10.62美元,就成功获得了一个工作岗位。

这个小伙子之前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创业失败后他开始重新找工作。

他的目标是Reddit ,他觉得如果在 Reddit 工作的话,一定能和他们一起做出一些很酷的事。

可能因为创业者的独特思维,相比于等待机会和伯乐的慧眼识珠,他觉得不如主动出击,想办法吸引到公司老总的注意。

这个小伙子自己有一个技术博客,分享了各种技术文章。

如果Reddit 的创始人和总经理史蒂夫霍夫曼能看到这些文章,就有可能感兴趣并注意到他。

但怎么让史蒂夫看到这些文章呢?

这个小伙子第一个想法是发一封电子邮件,但这个太平常了,不一定能引起对方注意。

史蒂夫是一个技术宅,小伙子的文章如果能出现在“黑客新闻”的头条,应该能引起史蒂夫的关注。

“黑客新闻”是一个由 Reddit 的早期版本构建的,由 Y-Combinator运行的有趣的网络社区。

但是这并不容易,小伙子并不觉得自己的文章可以优秀到吸引社区中的大部分人并且被置顶。

这时他想起一个经营一家初创公司的朋友的交易妙招。

这个朋友通过使用一种非常有趣的手段来增加他达成交易的概率。

他的策略是运用 Facebook 广告把产品推送给特定的人。

这样在他和这些人聊天之前,别人就已经知道了他的名字和他要销售的产品,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交易概率。

这位小伙子也决定借鉴这个办法,他准备用 Facebook 广告精准地把自己的文章投放给 Reddit 的创始人史蒂夫。

他先是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Steve: Reddit needs recommendations”(史蒂夫: Reddit 需要的建议)。

然后查到史蒂夫的个人资料,知道了他的地址和兴趣爱好等。

再将这些信息提供给 Facebook 平台,以便缩小广告投放的目标范围,然后投放了广告。

结果一共有 197 个人看到这条广告,有4 个人点开,这四个人中有一个正是 Reddit 的创始人史蒂夫霍夫曼。

史蒂夫霍夫曼看到这条投放的广告,并且点开了链接,阅读了这个小伙子的文章。

他非常欣赏这个小伙子的观点,让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联系他给他提供了一个工作岗位。

这个小伙子为这项计划一共花费了广告费 10.62 美元。

不走寻常路背后是超凡的创意和执行能力,这个小伙子获得这份工作理所应当。

类似的例子国内以前也发生过,只不过当事人并不是抱着求职的目标去的。

2012年,当时还是南京大学学生的刘靖康,偶然看到网上记者用电话采访周鸿祎。

兴趣使然,刘靖康把一串按键音录下来,利用一款声音软件把频率显示出来,成功破译了周鸿祎的手机号码,并出于好奇心打电话试了一下。

事后,周鸿祎发微博承认自己手机号被破译,并称赞这位同学确实能干。

这件事还引发创新工场CEO李开复的关注,并抛出橄榄枝,希望刘靖康加入创新工场。

周鸿祎也不落后,发微博和李开复“抢人”:

“我今天收到数百条短信和电话,这位同学还是来360实习吧,你要是猜出开复的号码就去‘创新工场’。“

每个人都会在网络上留下痕迹,随着大数据等各种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和隐私几乎无所遁形。

这固然带来许多对隐私泄露的担忧,但也给许多喜欢钻研和思考的人新的连接机会。

比如有位被称为“FBI找人专家”的诸葛思远,非常擅长利用网上公开信息找到想要找的人。

最开始诸葛思远并未意识到自己这个能力的非凡之处,但这种“想找谁就能找到谁”的人脉获取才能很快让她获益非浅,成为“在行”上最受欢迎的专家。

诸葛思远因此被新华社、中国日报、第一财经周刊报道,还被马化腾亲自在新书《分享经济》中推荐,马化腾还特地帮诸葛思远算了一笔账:

“截至2016年2月29日,“在行”成功约见最多的是诸葛思远,她已经以499/次的价格共进行了645次一对一线下面谈,收入已超过30万元。”

当下是一个信息爆炸与技术迅速发展并存的时代。

对那些愿意用创意、技术、和实践不断摸索尝试的人来说,有无数的金矿和机会正在前方等待他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