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合理稳定”到“合理充裕” 货币政策正在松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合理稳定”到“合理充裕” 货币政策正在松动

分析师认为,面对严峻的内外部环境,“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正在出现松动,结构性宽松将在下半年持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继央行工作论文呼吁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周三明确提出运用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师认为,面对严峻的内外部环境,“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正在出现松动,结构性宽松将在下半年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20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新闻通稿中,国务院除了表示要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外,还提到“要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金融稳定运行,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增强市场信心,促进比较充分就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从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对“流动性”的表述是依次是“保持适度流动性”、“基本稳定”、“合理稳定”。从“合理稳定”到“合理充裕”,分析师认为,虽然中国始终坚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总基调不变,但其内涵的变化已经显而易见。

降准来临 最快可能明天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定向降准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一篇工作论文中指出,不断收紧的金融监管促使大量表外业务回归表内,银行的资本充足度和准备金面临明显约束,应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金融机构负担。人民银行本周二在官网公开了此文。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对界面新闻表示,即相比于去年的“稳健中性”,现在的货币政策已经出现宽松迹象,但又绝非全面宽松,而是一种新的“结构性的、对冲性的宽松。”

管清友表示,下半年央行或将继续使用“MLF(中期借贷便利)+定向降准”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定向降准次数可能在1-2次之间。“如果短期出现巨大的内外冲击,比如出口急剧下滑,国内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全面降准也有可能。但目前看,问题不大。”他说。

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强劲的内外部逆风下,中国货币政策立场已转为宽松。他预计中国央行将在1-2周内宣布定向降准,时间点最可能落在本周六,且可能覆盖大多数银行,实际上等同于全面降准。

5月经济金融数据显示,从投资、工业到消费均出现放缓迹象,社会融资数据大幅低于预期,表外融资大幅萎缩,或进一步导致基建投资增速下行。分析师普遍认为,防风险与去杠杆的政策确实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下行风险。

另一方面,中美贸易冲突不断升级。6月15日,美国正式宣布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中方随即宣布同等规模、同等力度的征税措施。贸易争端除了直接影响外贸,其带来的不确定性还可能导致企业推迟投资,本周国内股汇杀跌即表明市场的悲观情绪。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进行两次定向降准,并于6月1日宣布适当扩大MLF担保品范围,将多项涉及小微企业和绿色金融的债券品种纳入其中。6月以来,央行连续两次超额续作MLF,并放弃了对美联储的“跟随式加息”。

防风险仍在路上 大放水不可能

分析师认为,实体经济面临的内外压力都对宏观政策的进一步宽松提出需求,但考虑到防范风险仍在路上,货币政策并无全面宽松的可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首,而防范金融风险又是重中之重。此外,还要考虑到美联储持续“加息缩表”的溢出效应。

“大的放松不大可能,也没有空间再去走2009年4万亿和2014年全面宽松的这种路子了,即全面降准降息。”管清友表示,目前中国宏观杠杆率超过260%,赤字率也较高,债务风险仍比较大。选择“结构性宽松”,更多是在防风险、稳增长和应对外部冲击等多重需求下做出的折中选择。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也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宏观政策正在面临对外开放、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三难选择”。

“坚持对外开放似乎已是既定的政策选择,而如果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强甚至出现较大动荡,则国内政策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将很难兼顾,从而或者不得不暂时放弃其中一个目标,或者不得不在两个目标上都进行一些妥协。”他写道,政府应保持政策定力,坚持防风险的大方向不变,同时需要微调,以避免引发系统性危机。但是,防风险政策的优先级仍然要高于稳增长,即允许宏观经济的短期阵痛,以出清风险。

新华社主管的《经济参考报》周五发表评论文章称,去杠杆和结构性改革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去杠杆导致的融资环境趋紧,正在从金融市场逐渐传导到实体经济。“在这个关键节点,就此放松货币政策,再度进行大规模放水,无疑会前功尽弃。”文章表示。

管清友指出,当务之急,“还是要加速改革。适当加快出台一揽子不同于以往的启动内需的政策,不要再像过去一样以放水的方式去搞“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而是应该放松管制,优化监管,把内需的潜力释放出来。”

此外,近期人民币汇率在中美贸易冲突阴影下出现较大波动,市场担心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放松会进一步为汇市施压。

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对界面新闻表示,“理论上讲,政策放松会带来利率下行,从而导致汇率贬值。但目前的政策还处在灵活性提高、定向支持力度加大阶段,还不是全面宽松,所以二者之间应没有明显关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合理稳定”到“合理充裕” 货币政策正在松动

分析师认为,面对严峻的内外部环境,“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正在出现松动,结构性宽松将在下半年持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继央行工作论文呼吁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周三明确提出运用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师认为,面对严峻的内外部环境,“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正在出现松动,结构性宽松将在下半年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20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新闻通稿中,国务院除了表示要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外,还提到“要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金融稳定运行,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增强市场信心,促进比较充分就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从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对“流动性”的表述是依次是“保持适度流动性”、“基本稳定”、“合理稳定”。从“合理稳定”到“合理充裕”,分析师认为,虽然中国始终坚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总基调不变,但其内涵的变化已经显而易见。

降准来临 最快可能明天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定向降准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一篇工作论文中指出,不断收紧的金融监管促使大量表外业务回归表内,银行的资本充足度和准备金面临明显约束,应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金融机构负担。人民银行本周二在官网公开了此文。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对界面新闻表示,即相比于去年的“稳健中性”,现在的货币政策已经出现宽松迹象,但又绝非全面宽松,而是一种新的“结构性的、对冲性的宽松。”

管清友表示,下半年央行或将继续使用“MLF(中期借贷便利)+定向降准”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定向降准次数可能在1-2次之间。“如果短期出现巨大的内外冲击,比如出口急剧下滑,国内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全面降准也有可能。但目前看,问题不大。”他说。

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强劲的内外部逆风下,中国货币政策立场已转为宽松。他预计中国央行将在1-2周内宣布定向降准,时间点最可能落在本周六,且可能覆盖大多数银行,实际上等同于全面降准。

5月经济金融数据显示,从投资、工业到消费均出现放缓迹象,社会融资数据大幅低于预期,表外融资大幅萎缩,或进一步导致基建投资增速下行。分析师普遍认为,防风险与去杠杆的政策确实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下行风险。

另一方面,中美贸易冲突不断升级。6月15日,美国正式宣布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中方随即宣布同等规模、同等力度的征税措施。贸易争端除了直接影响外贸,其带来的不确定性还可能导致企业推迟投资,本周国内股汇杀跌即表明市场的悲观情绪。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进行两次定向降准,并于6月1日宣布适当扩大MLF担保品范围,将多项涉及小微企业和绿色金融的债券品种纳入其中。6月以来,央行连续两次超额续作MLF,并放弃了对美联储的“跟随式加息”。

防风险仍在路上 大放水不可能

分析师认为,实体经济面临的内外压力都对宏观政策的进一步宽松提出需求,但考虑到防范风险仍在路上,货币政策并无全面宽松的可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首,而防范金融风险又是重中之重。此外,还要考虑到美联储持续“加息缩表”的溢出效应。

“大的放松不大可能,也没有空间再去走2009年4万亿和2014年全面宽松的这种路子了,即全面降准降息。”管清友表示,目前中国宏观杠杆率超过260%,赤字率也较高,债务风险仍比较大。选择“结构性宽松”,更多是在防风险、稳增长和应对外部冲击等多重需求下做出的折中选择。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也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宏观政策正在面临对外开放、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三难选择”。

“坚持对外开放似乎已是既定的政策选择,而如果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强甚至出现较大动荡,则国内政策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将很难兼顾,从而或者不得不暂时放弃其中一个目标,或者不得不在两个目标上都进行一些妥协。”他写道,政府应保持政策定力,坚持防风险的大方向不变,同时需要微调,以避免引发系统性危机。但是,防风险政策的优先级仍然要高于稳增长,即允许宏观经济的短期阵痛,以出清风险。

新华社主管的《经济参考报》周五发表评论文章称,去杠杆和结构性改革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去杠杆导致的融资环境趋紧,正在从金融市场逐渐传导到实体经济。“在这个关键节点,就此放松货币政策,再度进行大规模放水,无疑会前功尽弃。”文章表示。

管清友指出,当务之急,“还是要加速改革。适当加快出台一揽子不同于以往的启动内需的政策,不要再像过去一样以放水的方式去搞“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而是应该放松管制,优化监管,把内需的潜力释放出来。”

此外,近期人民币汇率在中美贸易冲突阴影下出现较大波动,市场担心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放松会进一步为汇市施压。

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对界面新闻表示,“理论上讲,政策放松会带来利率下行,从而导致汇率贬值。但目前的政策还处在灵活性提高、定向支持力度加大阶段,还不是全面宽松,所以二者之间应没有明显关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